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經(jīng)學論壇第一期“跨學科視野中的經(jīng)學”在清華大學舉行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3-03-12 21:39:58
        標簽:跨學科視野中的經(jīng)學

        原標題:經(jīng)學論壇第一期“跨學科視野中的經(jīng)學”

        來源:“經(jīng)學評論”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二月十九日丁卯

        ??????????耶穌2023年3月10日

        ?

        經(jīng)學論壇第一期“跨學科視野中的經(jīng)學”會議紀要

        ?

        ?

        ?

        2022年03月05日,由清華大學哲學系、中華孔子學會-經(jīng)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主辦的經(jīng)學論壇第一期“跨學科視野中的經(jīng)學”,在清華大學人文樓211室如期舉辦。

        ?

        ?

        ?

        (唐文明教授)

        ?

        清華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唐文明教授發(fā)表了致辭。唐文明教授強調(diào),如果對經(jīng)學缺乏了解,那么對中國文明特質(zhì)的把握,一定是缺失的。經(jīng)學本身,關涉的是“何為中國”的問題,現(xiàn)代人文學科改變了經(jīng)學研究的方法,盡管它起源于自古希臘以來的理性傳統(tǒng),但往后的經(jīng)學研究也無法不受現(xiàn)代人文科學的影響,哲學、史學、文學,在以后的經(jīng)學研究中,都是重要的方法,而目前所缺乏的,正是不同學科徑路之間的交流和互動?,F(xiàn)代的學者應當在經(jīng)學關切之下,展開人文學術的分科研究。唐老師追溯了清華大學國學院的學術傳統(tǒng),指出多學科交融互動的研究,一直都是清華國學的特色和方法。

        ?

        論壇第一場

        ?

        ?

        ?

        (丁四新教授)

        ?

        清華大學哲學系的丁四新教授,以《漢末易學的象數(shù)邏輯與“中”的人文價值理念的象數(shù)化》為題,開啟了第一場會議報告。丁老師指出,漢末象數(shù)易學具有邏輯化和系統(tǒng)化的特征,以鄭玄的爻辰說、荀爽的乾升坤降說和虞翻的卦變說為典型,形成了漢末易學以邏輯為綱,以方法(易例)為目的的特點,與西漢易學的“經(jīng)驗性”性格迥然不同。同時,漢末易學的天道觀以“天地”和“陰陽”為核心原則,重視“乾坤”和“八卦”在卦爻符號系統(tǒng)和宇宙圖景中的建構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中正”“中和”“時中”這三種爻位論,同時是對“中”的人文價值理念的象數(shù)化,它們綜合起來均以“成既濟定”為基本指向。“成既濟定”是一種“天下和平”(普遍和諧)的理念在爻位論上的具體反映。但遺憾的是,漢易象數(shù)學在走向極致的同時也走向了極端,直至王弼在方法論上完成了《周易》解釋從象數(shù)到義理的轉變。

        ?

        清華大學歷史系的顧濤教授對此報告作了評述。顧老師指出,《周易》是令人畏難的學問,而令人畏難的關鍵,正因為過去缺乏這樣一種,對易學內(nèi)部的義理邏輯加以系統(tǒng)化關聯(lián)的研究。丁老師這篇高屋建瓴的大作,提供了象數(shù)易學一種圖譜式的,系統(tǒng)化的研究,必將成為以后漢代象數(shù)易學領域一篇必讀的經(jīng)典論文。同時,依托于這篇論文的討論,顧老師指出日后還可以進而展開更多方向的研究,例如,易學與哲學的關系,如何使象數(shù)易學的哲學性得到闡發(fā)?再比如西漢易學到漢末易學風格的轉變是如何發(fā)生的?象數(shù)易學保存下來的材料與被淹沒的材料之間關聯(lián)如何?

        ?

        ?

        ?

        (劉國忠教授)

        ?

        清華大學歷史系、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劉國忠教授,以《清華簡<命訓>與先秦兩漢時期的三命之說》為題,在既往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就清華簡《命訓》篇中“大命”、“小命”與秦漢時期三命說的關系做了新的探討?!睹枴菲獙ⅰ懊狈殖伞按竺焙汀靶∶钡淖龇ǎ诠糯墨I中首開先例。只是從傳世的先秦兩漢文獻來看,《命訓》的論述似乎在當時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傳世的先秦兩漢文獻很少關注大命、小命的問題,而是更關心所謂的三命之說。劉老師梳理了諸多三命說的材料,指出對于三命的具體名稱和含義,大家的理解并不相通,“受命”、“遭命”和“隨命”究竟是指什么?它們與《逸周書·命訓》篇中的大命、小命之說有沒有什么關系?通過分析,劉老師認為,“大命”與“隨命”、“小命”與“遭命”具有對應關系,同時《命訓》中實際上也包括了“受命”的內(nèi)容,而且是有關“受命”最全面、最生動的闡釋。“三命”之說,很明顯是從《命訓》發(fā)展而來的。

        ?

        唐文明教授對此報告作了評述。唐老師指出,這篇論文通過對二重證據(jù)法的充分運用,將相關的文獻和概念梳理的非常清晰,提出了諸多新見。但是在具體的判斷和結論上,仍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唐老師結合孟子的相關論述,指出大命應是先天的,對應著先秦觀念中的性,盡管沒有用“性”這樣的話語。所以隨命應當是小命,不能是大命,隨命應當是雖小命而可達大命者,遭命是雖小命而不可達大命者。孟子的分法是正命與非正命,正命實際上包括了大命和隨命,非正命對應的是遭命。趙岐對于孟子的理解可能并非正統(tǒng),反而緯書中的理解更為準確。其次,文王受命與三命說的受命可能并非一回事,人類學意義上人是怎么被創(chuàng)造的這個問題和文王受命的語境是很不同的。唐老師最后強調(diào),如果我們能將孟子的討論和這篇文獻結合在一起,就能得到更清楚的認知。

        ?

        ?

        ?

        (馬銀琴教授)

        ?

        清華大學中文系的馬銀琴教授,以《中國早期“歌”與“詩”的分合及影響》為題,對中國早期“詩”的“歌化”與“歌”的“詩化”做了細致的梳理和分析。馬老師指出,“歌”偏重于表達歡悅之情是其頌贊性形成的基礎,西周早期的禮樂文化建設,又突出了儀式頌贊樂歌的合樂性。早期的“詩”則為諷諫而產(chǎn)生,因瞽蒙的諷誦被納入《詩》。從公卿列士的諷諫之“詩”,到樂官瞽蒙諷誦的“變雅”,就是“詩”通過儀式而“歌化”的過程。“詩”的“歌化”模糊了“歌”“詩”之間頌贊與諷諫的界限,推動了“歌”與“詩”的合流。發(fā)生在西周后期的“詩”的“歌化”與“歌”的“詩化”,讓“詩”與“歌”在相互影響、合流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穩(wěn)定的意義指向:“詩”為歌辭,“歌”指合樂歌唱。后世不斷發(fā)生的“歌”與樂分離成為“詩”之一體的過程,也是文人學習“歌”之體式從而推動詩體不斷豐富與完善的過程。

        ?

        ?

        ?

        (陳君研究員)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陳君研究員對此報告作了評述。陳老師指出,從禮樂文明的角度來看,周代是對后代影響最大的時期,對周代禮樂文明的分析,對于理解后代中華文明具有深刻的意義,同時陳老師補充了更多材料,對馬老師的討論做了細致的補充,并認為馬老師運用了清華簡中《芮良夫毖》的材料以說明早期詩是如何入歌的問題,非常巧妙。

        ?

        討論環(huán)節(jié),清華大學哲學系的陳壁生教授分享了對丁四新教授報告的看法,陳老師指出,丁老師的文章非常宏闊,高屋建瓴,漢代易學是個一直被關注卻也一直沒有出現(xiàn)經(jīng)典著作的研究領域。丁老師的研究不僅關注易學的注解問題,同時還關注漢代的知識背景,這是一個很有啟發(fā)的處理,但是對于“掃象”和“忘象”的區(qū)別能否再作進一步解釋。對于馬銀琴老師的研究,陳老師指出這是一種和傳統(tǒng)詩學很接近反而和現(xiàn)代詩學有所偏離的研究,更加注重文獻傳承和制度史的梳理,對清華簡材料的運用也令人印象深刻。同時就《采薇》作為刺詩的特殊性問題向馬老師做了進一步請教。清華大學哲學系的趙金剛副教授向劉國忠教授請教了《命訓》篇的文本結構問題,并指出“日成則敬”后面可能有闕文,如果這個想法成立的話,似乎文本結構更為完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郜同麟研究員則指出,雖然三命說在兩漢知識階層更為流行,但以《命訓》為代表的二命說系統(tǒng)似乎在道教思想中仍得到了傳承。

        ?

        論壇第二場

        ?

        ?

        ?

        (顧濤教授)

        ?

        顧濤教授以《祭祖的禮儀層次及其與佛教的互滲》為題,開啟了第二場會議。顧老師的報告指出,祭拜祖先,是中國文明在信仰層面最突出的顯性特征。通過對《儀禮·特牲饋食禮》的細致分析,顧老師認為祭祖之禮的宗旨是抑制主祭者作為宗族最尊者可能滋生出來的自傲、驕慢之情,并在儀節(jié)中確立了“誠敬”的內(nèi)核,并往外輻射,濡染到行禮現(xiàn)場的每一位宗人。秦漢以后,隨著立尸之儀逐漸廢棄,祭禮系統(tǒng)原以祭祖為軸心,逐漸讓位給以皇帝祭天為軸心。同時,祭祖禮的禮儀結構開始松散,佛教因素的滲入,在民間出現(xiàn)了神主、焚香、素食、齋會、燒紙等新儀節(jié)。儀節(jié)的新變,透射出祭祖禮的內(nèi)核已由早期的“誠敬”,過渡到了“求報”,即因果報應觀。宋元之后,儒生與僧侶對宗教的雜糅與世俗、功利化等傾向展開激烈批評,這仍是站在以“誠敬”為內(nèi)核的立場,而不知民間祭祀的核心乃是“報”的觀念。正是民間佛教獲得了民眾的支撐,才獲得了較儒家、道教更為廣闊的社會根基,使其在數(shù)百年的波折動蕩中綿延至今,不像儒家般早已成為無處著落的“游魂”。

        ?

        ?

        ?

        (宮志翀老師)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宮志翀老師對此報告作了評述,宮老師首先對顧濤教授細致的分析表示欽佩,并強調(diào)自己于禮學研究很淺,只是就幾個問題向顧濤老師請教:其一,祭禮的性質(zhì)到底為何?其二,祭尸儀節(jié)的在中古后完全消失,這個過程似乎有些復雜,使人感到疑惑。其三,祭禮以祭祖為軸心轉向以祭天為軸心的判斷是否有些問題,這么重要的轉折歷史上為何從未有人探討?其四,祭祖之禮中,尸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要以孫代祖?其五,祭禮,乃至整個《儀禮》,是否可能只是一種被設計的理想形態(tài)而非一種歷史真實?

        ?

        ?

        ?

        (馬楠副教授)

        ?

        清華大學歷史系的馬楠副教授以《吳人徐整小考》為題,對三國時期吳國的經(jīng)學家徐整的生平做了詳盡的考察,馬老師首先對《隋書·經(jīng)籍志》中著錄的徐整終官“太常卿”做了一番考辨,她指出《隋志》《經(jīng)典釋文》多參考《七錄》舊文,是以銜名多有“卿”字,非是史官之誤。又以孫亮時滕胤、全尚相繼為太常,孫皓時寶鼎二年十二月太常為姚信,降晉之天紀四年三月,太常為張夔,推斷徐整任太常約在孫休、孫皓時。其次馬老師據(jù)《隋志》著錄的《孝經(jīng)默注》結合《釋文》敘錄所載孝經(jīng)學的情況,推定徐整當與韋昭略同時,亦當為孫亮/孫休/孫皓時人。又《通典》所引《喪服變除圖》多為徐整、射慈之問答,或可推知其師生關系,且徐整為豫章人,有《豫章烈士傳》,《喪服變除圖》最可能作于孫亮建興年間,孫奮居豫章時。此外,司馬貞《三皇本紀》序有“徐整《三五歷記》”,古書所引又有徐整《長歷》,至于其是否為一書,則難以斷論。

        ?

        ?

        ?

        (郜同麟老師)

        ?

        郜同麟老師對此報告作了評述,郜老師指出,馬老師將非常有限的材料加以收集串聯(lián),邏輯嚴密,推論可靠,使他這個“抬杠愛好者”無杠可抬,所以只能以請教的態(tài)度提幾個問題:其一,為什么會想到做這個題目?畢竟徐整是個很難被注意到的人。其二,舊史目錄對徐整的著錄,比如“暢”,“默注”等提法都很奇怪,是否有進一步考察的空間。其三,《釋文》序錄有鄭玄《詩譜》二卷,言徐整暢,《隋志》又言《毛詩譜》三卷為徐整撰,此二書有無可能是一個著作?其四,通過徐整與射慈的問答以推斷徐整的活動時間是否有些武斷。

        ?

        討論環(huán)節(jié),顧濤老師一一回應了宮志翀老師的疑問,大家從“報”這個觀念的起源出發(fā),對顧濤老師的研究作了集中的探討。趙金剛老師通過對“報”這一概念的反思,指出喪祭禮儀的轉折是否與漢宋之間親親尊尊觀念的起伏有所關聯(lián)。馬銀琴老師對趙金剛老師的說法予以支持。陳壁生老師則對徐整《孝經(jīng)默注》的情況表達了關注。劉國忠老師對《長歷》與《三五歷記》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補充了更多的材料。馬楠老師則一一回應了郜老師及大家的疑問,并表示南北朝很多經(jīng)學問題弄不明白,主要是因為魏晉時候的諸多問題沒有說清楚。她想要從此出發(fā),對魏晉時期經(jīng)學的面貌做一個細致的梳理。但這還只是一個計劃,這篇文章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嘗試。

        ?

        論壇第三場

        ?

        ?

        ?

        (張濤研究員)

        ?

        清華大學中國經(jīng)學研究院的張濤研究員以《〈儀禮〉研究方法的傳統(tǒng)與新變》為題,開啟了第三場會議。張濤老師指出,在現(xiàn)代學術體系中,對《儀禮》的研究受到其他多種學科的影響,其研究方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蘊育出新變,又在新時代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中,保留了禮經(jīng)學研究方法的精髓。張濤老師首先梳理了傳統(tǒng)《儀禮》研究方法及其極限,重點提到了陳澧和曹元弼的總結,但張老師認為這兩種總結均以讀書為主,對行禮這一重要的維度視若無睹,未能上升到方法論層面,故而此后之現(xiàn)代學術方法,更失之眉睫。而《儀禮》的本質(zhì),就是儀節(jié)的文本化,在傳統(tǒng)方法框架下,這一本質(zhì)難以展現(xiàn),禮圖已是傳統(tǒng)方法的極限,但仍是靜止的,不易面向社會加以普及。接下來,張濤老師重點介紹了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儀禮》復原”的研究,復原研究的方法大約有三個角度:其一,以傳統(tǒng)禮經(jīng)研究方法為基礎;其二,重視學科交叉與融合;其三,借助先進媒體技術,走向數(shù)字人文。尤其是第三點,展現(xiàn)了新時代禮經(jīng)研究的面貌,無論是數(shù)據(jù)庫技術還是3d動畫、影像光盤,都使專家學者與社會大眾對古禮和古文化的認識進一步加深,這已可視作禮經(jīng)學“經(jīng)世致用”傳統(tǒng)在信息時代的展現(xiàn)。

        ?

        ?

        ?

        (趙金剛副教授)

        ?

        趙金剛副教授對此報告作了評述,趙老師指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最根本的就是方法的轉換,而方法本身又可以進一步區(qū)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是經(jīng)學的一般方法,第二個是由《儀禮》而出的特殊性方法。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問題在于,從小學到義理的這一截還在,但是從義理到經(jīng)世致用的徑路被截斷了。如果沉湎于小學之中,我們?nèi)绾稳ッ鎸π掠??傳統(tǒng)是個多樣性的傳統(tǒng),現(xiàn)代也是個多樣性的現(xiàn)代。我們以往總是提問傳統(tǒng)能夠為現(xiàn)代提供什么,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問,現(xiàn)代能夠為傳統(tǒng)提供什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應該是個雙向互動的關系,這也是張濤老師所展現(xiàn)的儀禮復原工作的重要意義。但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僅僅復原仍是不夠的,重要的是這些禮儀在當下還有沒有活化的空間。趙老師指出,他自己也在做一些數(shù)字人文方面的努力,他一直認為太極圖不是一個平面的圖形,而是一個三維立體的形象,如果能夠復原出來,能夠革新大家對于太極圖乃至易學的理解。

        ?

        ?

        ?

        (陳壁生教授)

        ?

        陳壁生教授以《從“禮經(jīng)之學”到“禮學”——鄭玄與“禮”概念的轉化》為題,做了最后一場報告。陳老師指出,中國思想史上對“禮”的理解,鄭玄是關鍵人物。兩漢的禮經(jīng)之學,以《儀禮》為中心,大戴、小戴、慶氏為輔翼,構成“禮經(jīng)之學”。及至劉歆發(fā)掘《周官》以為《周禮》,鄭玄變《周禮》為“禮經(jīng)”,使“禮學”的意義,從以《儀禮》為中心的人生禮儀,革命性地轉變?yōu)橐浴吨芏Y》為中心的國家政教大典。因此,“禮學”也從一經(jīng)之學,變成理解群經(jīng)的學問。鄭玄禮學對禮的經(jīng)典體系、解釋方式及其觀念體系的變革,進入了中國文明史??梢哉f鄭玄禮學為后來二程、張載、朱子的禮學,既提供了禮學理論基礎,又提供了禮樂文明背景。

        ?

        馬楠副教授對此報告作了評述,馬老師以劉歆與《左傳》的關系為例,去重新理解鄭玄對《周禮》處理,劉歆所要面對的是,左丘明不是孔子弟子,為什么可以傳《春秋》?而鄭玄面對的則也類似,周公不是孔子,《周禮》為什么可以是經(jīng)?兩漢人質(zhì)疑《周禮》的真實性,主要是因為大家閱讀《周禮》時,發(fā)現(xiàn)和傳統(tǒng)諸多典籍都是對不上的。鄭玄置《周禮》于《儀禮》之上,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所謂以《周禮》為核心的情況,至遲在魏和西晉時期還沒有顯現(xiàn)。反而更有影響的是自盧植以后產(chǎn)生的拆分《禮記》以附二禮的新思路。

        ?

        討論環(huán)節(jié),馬銀琴教授首先對張濤老師的報告表達了意見,她認為作為經(jīng)學,離不開通經(jīng)致用,復原的目的,是為了理解過去的機制,以致用于未來。對禮的研究不能只是激發(fā)人們對傳統(tǒng)的熱愛,更應該參與到精神文明建設。形式不能只是展現(xiàn)某種存在,而應該有更深的實用意義。而對于陳壁生老師報告中區(qū)分制度與禮樂的做法,她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周代,禮樂就是制度。鄭玄對于漢代禮學確實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鄭玄的禮學也是有歷史背景的。禮樂制度與官制制度應該是同步發(fā)展的,禮樂和制度應當不是對立的。趙金剛副教授則對馬楠老師的評述表達了興趣,趙老師指出,鄭玄的做法背后應當是有特殊的圣人觀在,在盧植的系統(tǒng)中,周孔的關系又當是怎么樣的?如果說鄭玄的做法是受劉歆的啟發(fā),那對于劉歆來說,孔子的意義又是什么?郜同麟老師指出,陳老師認為鄭玄要建構一個體系,馬老師認為鄭玄的做法是從劉歆那里繼承來的。而他自己則認為儀禮是否也有可能是被建構出來的,他表示一直很懷疑儀禮的實操性究竟如何?陳君老師指出,大家討論的核心還是在于古典世界和現(xiàn)代文明如何融通,就如馬老師所說的,劉歆和鄭玄恰好給我們提供了兩種思路。一種是為政治服務。一種是疏離于政治,而致力于經(jīng)典精神構建的思路。張濤老師對大家的評述作了回應,他以張爾岐為例,認為他花了30年讀《儀禮》,感受到周文翼翼,君子彬彬。我們今天通過圖像還原儀禮,希望也能讓觀眾產(chǎn)生這樣的感受。其次,對傳統(tǒng)除了要有理性的研究,也需要有感性的認識。陳壁生老師認可了馬老師對禮樂與制度關系的判斷,但他指出周代禮樂和制度是統(tǒng)一的,但是在秦漢之后,這二者顯然是分離的,制度成為了一代君主制定的制度。

        ?

        ?

        ?

        第三場討論結束后,陳壁生教授作了總結發(fā)言,對各位老師的出席參與表達了感謝,并重申了“經(jīng)學論壇”主張跨學科交流的主旨,希望“經(jīng)學論壇”能夠成為一個系列活動,成為一個各學科交流討論的平臺。以后可以就大家的論文/著作或者某些前沿話題展開更多的討論,一起推動經(jīng)學的建設與發(fā)展。

        ?

        紀要:吳復

        攝影:董晨曦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