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謝揚舉】文化中國與文化力量:理解中華民族精神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3-04-28 17:27:05
        標簽: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國、文化力量

        文化中國與文化力量:理解中華民族精神

        作者:謝揚舉(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三月初六日癸丑

                  耶穌2023年4月25日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只要中華民族在,中華人文精神就有延續(xù)和發(fā)展的社會基礎。為什么中國文化得以長期延續(xù)?這就不能不談及文化中國。中華文化與文化中國有密切的關聯(lián)。文化中國的資源是中國文化孕育出來的獨特的文化觀以及中華物質、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遺產(chǎn),其本質內容無疑在于中華人文精神和中華文明理念及其賴以傳承的心理基礎。所謂心理基礎,指的是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抱有堅定而積極的認同信念。所謂認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熱愛中華文化,也包括研究中華文化,維護中華文化,發(fā)展中華文化。所謂中華文化,包括中國原創(chuàng)性的文化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產(chǎn)生的文化,其中有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華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館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斷發(fā)展的文化生命。

         

        中國文化的多民族認同,有其歷史來源和學說基礎,這就是“文化中國”的理念。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發(fā)展是伴隨著文化中國的歷程形成和發(fā)展的。學界之所以提出“文化中國”理念,是有深刻的歷史根據(jù)的。正是通過漫長的古代,“中國”的本質內涵逐漸定位在文化范疇、文化實體、文明為本之上。

         

        根據(jù)歷史文獻,古代“中國”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概念有很大差異。“中國”稱謂的產(chǎn)生,一開始可能與東西南北中的方位說有關,有居天下正中的意義,兼有中原人或者先入中原部落自我標榜的文化優(yōu)越感的色彩。西周初年正式出現(xiàn)了“中國”一詞的明文記載。1963年寶雞賈村出土的何尊上有一段銘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這說明,武王以治下為“中國”,包括他們原居的“西土”在內。而在殷周,“中國”一般指王朝的京畿或王城,即天子之國,屬于國中之國。例如《詩經(jīng)》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詩經(jīng)·大雅·民勞》)。最重要的是,因為自三代以來中原有一以貫之的禮儀文明和德治傳統(tǒng),承繼了一定程度上超越于王朝政治的先王之道,所以,從西周起,“中國”就不僅指政治實體、地理實體,更根本的意思指的是文化實體、文明象征和原理,其他界定和義項反而逐漸模糊、相對化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兼并勢態(tài)加劇,民族交往日益增加,華夷之辨接踵而至,人們更多地用“中國”泛指與四夷、四方之民對舉的中原地區(qū)和民族。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一個典型現(xiàn)象,即“中國”概念在用法上突出了華夏民族及其主體文化,而諸子百家的哲學、政治和倫理思想更強化了中國的文化實體性意義。秦漢、隋唐時期,執(zhí)行文化開放、包容外來文化的政策,同時向近鄰國家與地區(qū)傳播中華文化,使文化中國的概念更加流行。通常人們稱道的中國“大一統(tǒng)”,基礎之一就是文化的中國,本質上是文化認同的結果。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掌握政權,在文化上卻出現(xiàn)了融合的結局。明清時期,中國衰落的原因,與文化中國創(chuàng)造力的流失有關。明代統(tǒng)治者總想炫耀中華文明傳統(tǒng),而清朝統(tǒng)治者仍直指西方為“夷”,鄙夷他們的文化。這些其實是文化精神衰落與封閉的表征。

         

        在“中國”這個名稱下,存在過眾多“國號”(朝代稱謂),如周、秦、漢、唐、宋、元、明、清等。在割據(jù)政權分裂對抗的若干亂世,例如戰(zhàn)國、三國、東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時期,但是它們在文化上卻有超國家的聯(lián)系和共通性。歷史上,邊疆少數(shù)民族常常被指為夷狄,他們與中國的界限在中國人眼里,不純是民族、政權、疆域,而更主要的是文化,這就是所謂“夷夏之別”背后潛藏的文化信念在發(fā)生作用。中華民國之前,歷代王朝、國家,沒有一個朝代拿“中國”作為國號指示政權,間或混用,仍然是另有國號的。換句話說,朝代更迭來更迭去,朝代意義上的國家可以覆亡,但是“中國”是巋然不動的。這個“中國”意指“天下”,它始終存在著。非漢族、非中原的王朝,如元和清,掌握的是政權而最終歸化的卻是古今一脈相承的“文化中國”。這個文化實體是不同國號的王朝、民族所共同擁有的,像清朝,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相當顯著,融入可以說是全面的。所以,文化中國實際上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與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長期融合的產(chǎn)物。

         

        在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天下始終意味著文化上的融合,在這個人文理想的驅動下,逐漸形成了一種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天下”思維。例如,《易傳》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jīng)·賁卦·彖傳》)。這樣的表述展示出中國人有關文化創(chuàng)造的思維和原則。這里,“天下”指的是某種意義上的“全人類”“全世界”,也泛指任何人及其共同精神家園,它是貫通天地人和作為類別的人共存于其間的文化實體,差不多成了一種普遍的思維定勢。在文化中國的天下觀的語境中,“中國”之“中”表示的不是指地理位置,而是指“皇極大中”的“中”,意味著王道文化是無偏無頗、大中至正、通達天人之際的。于是,天下和國家拉開了距離:“天下”是普世概念,而“諸侯國”或“國”“邦”不過是“國中之國”。正如馮友蘭先生說的“古代中國人說‘天下’,意思是想說‘世界’”(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頁)。馮先生說的并不周全,因為世界可以指沒有統(tǒng)一性的各個國家,而“天下”雖然是世界,卻不是分離的世界。還有,為什么不同的國和國之間可以交通?理據(jù)正是因為有一個共同的天下——“天下”起到了一個范疇統(tǒng)攝的功能,“天下”在政治上是中性的,在文化上代表著統(tǒng)合、包容、文明進步。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文化”和“天下”產(chǎn)生了奇特的融合,最終“天下”成了人文理想和超政權的文化存在。以老子五千言為例,“天下”共55見,涉及29章;“國”21見;“邦”5見;“國家”僅2見??鬃印⒛?、莊子、孟子等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他們的政治視野是以全天下大局為范圍的。荀子直接說:“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保ā盾髯印ふ撈罚?。這里,“圣人”指的是“王”與“圣”統(tǒng)一的“圣王”。其特點是以王道、道德和文明為立政的大本大源??梢姟疤煜隆备拍罹哂形幕谋举|。與之對應的“中國”是文化理想國的現(xiàn)實化??傊?,在我國古代,整個國家的概念,是以“天下”“四?!薄昂取眮矸Q呼。孟子說:“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庇终f:“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孟子?離婁上》)“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可見,在我國古代,“中國”指天子的國都,“天下”才是全國。而要統(tǒng)治全國必須有“仁”作為指導,這個概念使人的道德倫理擴大成為“文化”。歸根到底,中華“文化”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因為有這樣的歷史文化基礎,20世紀70年代開始,關心兩岸文化對話的海外華人和大陸學者圍繞“文化中國”展開了現(xiàn)代闡釋。美籍華人杜維明先生指出,“中國不僅是經(jīng)濟實體、政治結構、社會組織,同時也是一個文化理念”(【美】杜維明:《文化中國精神資源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建》,《東方》1986年第1期)。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國力日益強盛,中華民族和華人的文化認同感加強。1994年,受美籍華人傅偉勛先生啟發(fā),蕭萐父先生根據(jù)地區(qū)性思路提出了一種文化中國的建構,即:大陸母體的中華文化,這是文化中國的主干和根本;臺港地區(qū)的中華文化,既注重保存?zhèn)鹘y(tǒng),也注重吸納西方現(xiàn)代文化;東南亞以及東北亞各國華人聚居地的中華文化,有變異有發(fā)展;散居世界各國的華人所擁有的中華文化;外國朋友的漢學研究中所弘揚的中華文化。他認為,這五個地區(qū)的中華文化對傳統(tǒng)的保存、弘揚和認同是一脈相承的、統(tǒng)一的,而又各有成就、各具特色。1996年,杜先生提出“文化中國”可以維系一個整體的意義世界,即中國大陸、中國港臺和新加坡;東亞、東南亞、南亞、太平洋地區(qū)以及北美、歐洲、拉丁美洲與非洲的華人;國際上漢學研究者以及關切中國文化的人們(杜維明:《文化中國初探》,《九十年代月刊》1996年第6期)。我們認為,從內涵上看,文化中國的本質主要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及其力量。

         

        我們談文化中國,主要是為了顯示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這就是多元民族與文化成長的密切相關。它賦予“中國”和“中華民族”以獨特內涵。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這是絕無僅有的。如何把握這樣的內涵,是我國學者的重要使命。不僅如此,文化有奇跡般的力量,我們需要敞開文化心態(tài),發(fā)展自己的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充實自己。文化發(fā)展了,中華民族紐帶將更加緊密,中國精神會更加堅固,中國人的歷史將重新大放異彩。

         

        近百年來,研究中國文化和文化學的學者及其成果層出不窮。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果實使我們有條件對中國文化的特質、歷程及其精神達到本質上的把握。這種本質是文化中國昭示給我們的根本力量和意義。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宋元明清時期,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與其文化整合呈同步演進之勢,以認同中國文化傳統(tǒng)為向心力的共存共榮的民族融合及其精神得到進一步強化鞏固,文化的力量逐漸成為歷史整合的首要精神。

         

        中華民族的形成壯大自有其特質。回顧中華民族形成和中華民族精神發(fā)展的歷程,有三個特點尤為顯著:中華民族的壯大不僅來自內部族群人口繁衍的增加,更是來自不同民族的融合;文化結構整合的生成與民族認同同步發(fā)展,鑄就了有深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底蘊的中華民族精神,有人論云中華民族是文化的民族、中國是文化中國,不為無據(jù);中華民族統(tǒng)一與國家統(tǒng)一的概念趨向交叉會合,使得“民族大義”“民族氣節(jié)”與“國家大局”“國格意識”成為國民的標志化信念與行為范式,這是中國典型的愛國主義特質的基點。

         

        中華民族存在和持續(xù)的內在理念是“和”?!昂汀笔侵腥A民族思想發(fā)展的樞紐,也是目的。“和”的價值原則構成了中華民族成員從思維到實踐行動上的普遍準則,可以說,“和”是中華民族團結哲學的根本理念。當然,這是“和而不同”之和,是從多樣性、差異性產(chǎn)生的高階統(tǒng)一性和認同性所在,而不是無差別的機械同一性。中國思想史中不難勾畫出一條以“和”為脈絡的邏輯主線?!昂汀痹谥T子百家、歷代思潮中都可以找到,它是中西思想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一大明顯對照。

         

        中華民族在存亡興替斗爭過程中留下的最大財富就是中華民族精神,這是中國之國家、民族、文化精神交融滲透、熔于一爐、凝為一體的精華所在。所謂“文化中國”的說法,很好地把握了這個特點,其中,中國思想史是靈魂。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