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災害書寫中的生態(tài)學思想
作者:周勤勤(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執(zhí)行院長、編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九月初九日甲寅
耶穌2023年10月23日
中國文明史中有綿延數(shù)千年的“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存在智慧,這源于“我國災害之多,罕有其匹”的歷史?!蹲髠鳌窂墓?22年到公元前468年間,僅記載兩次豐年,但災害記載卻達114次。《左傳》不只是為記錄災害而書寫災害,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災害的書寫,引發(fā)后人對“人、社會、自然”三者關系的思考。因而,《左傳》對災害的書寫,呈現(xiàn)出較為系統(tǒng)的“共生共存”的生態(tài)文化思想。
人與自然共生的思想
懷特海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中揭示了工業(yè)社會進程中人與自然的敵對關系,直接的動力機制是物質幸福無限論和自然資源無限論的觀念,但根源卻是人類狂妄地淡忘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但在古代中國,人與天調、天人相生的共同體思想早已得到明顯確立。《左傳》通過對災害的書寫闡發(fā)了人與自然共生的思想。
據(jù)《左傳》成公六年(以下只寫卷名)記載,晉人計劃遷都,眾大臣皆主張將都城遷入郇、瑕二氏居住的地方,理由是那里的封地肥沃富饒,又靠近鹽池,有充沛的資源可供開發(fā)和利用,這既對邦國有利,更能讓國君享樂。唯有新中軍將兼仆大夫韓獻子反對,其理由有二:一是遷都的目的,不是有利于開采資源,更不是滿足國君的享樂,而是要有利于自然資源的保護,實現(xiàn)人居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的共生。因為環(huán)境的生生、自然的豐盈,才是邦國長治久安的土壤;二是要有利于引導和教化國民利用厚生,因為“國饒,則民驕佚。近寶,公室乃貧”。最后,晉景公采納了韓獻子的建議而遷都新田,因為韓獻子人與自然共生的思想得到晉景公的認同。
昭公六年,楚公子棄疾出使晉國,路經(jīng)鄭地。鄭之三卿子皮、子產(chǎn)、子太叔,伴隨鄭簡公在柤地慰勞棄疾,三人都斷言棄疾必將成為楚王,依據(jù)有二:其一,棄疾懂禮儀;其二,更為根本的是,棄疾強力推行“禁芻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樹,不采刈,不抽屋,不強丐。誓曰:有犯命者,君子廢,小人降”的政令,嚴格規(guī)定采伐要有時、有度。在自然資源并不匱乏的春秋,棄疾的如此政令,不能簡單地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觀念來解釋,而是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共生的思想。
人與自然共生,不獨是棄疾等賢者才有的思想,應該是春秋時代比較普遍的思想。昭公十六年,鄭國三大夫因祈雨而砍伐樹林,因為這種行為破壞了天地相生和人與天調的存在生境,以及人與自然共生的存在根基,所以被斥為“其罪大矣”。
通過《左傳》對災害的書寫,可以感受到春秋時期人與自然共生的思想實際上已深入人心?!肮蚀核选⑾拿?、秋狝、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也。”(隱公五年)雖然狩獵這種娛樂方式自古就有且難以取消,但一定要有時、有度,因為這是地球上生物生息繁殖的保障,而生物不息,是人與自然共生的前提。
邦難互濟的共生思想
在《左傳》的災害書寫中,共生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維度,也體現(xiàn)為人與人、人與邦、邦與邦之間的共生。這種共生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賑災、援災方面。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莊公十一年)
夏,歸粟于蔡,以周亟,矜無資。(定公五年)
宋國發(fā)生洪災,魯莊公派使者去吊災,反映了春秋時代邦國之間“賀福吊災”的外交禮儀。這種“以吊禮哀禍災”的禮節(jié)背后,是大家共同生存于同一片土地上,災福共生。正是基于這一質樸的共生思想,當蔡國被楚國包圍,民人處于饑困狀態(tài)時,魯國才為之輸送糧食,以周濟蔡之急難。這種吊災濟難還被上升到禮的層面,形成一種制度:“冬,饑。臧孫辰告糴于齊,禮也?!保ㄇf公二十八年)“周監(jiān)于二代”之“禮”,實際上是天子共主為諸侯邦國制定的一套共守的規(guī)范制度。賑災、濟災被納入禮的范疇,或者說將邦與邦之間賑災、濟災納入禮的范疇予以考量,從另一個維度上體現(xiàn)了《左傳》災害書寫中的共生思想。邦與邦之間賑災、濟災合乎禮儀,表明:第一,一國發(fā)生災難,向鄰國告糴,是合國禮的;第二,向他國吊災慰問,是合國禮的;第三,他國告糴,予以賑濟,是合國禮的。此“三合禮”揭示出一種超越地域、超越時空的共生思想。春秋時代,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不同的邦國不僅在文化、文明、血緣上是天下一家,而且每個邦國都存在于地域共同體中。因而,一邦有難,應該眾邦相援。這種華夏共生共存的精神,源于人與自然共生的思想。
限度和節(jié)制的共生思想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桓公七年)
桓公七年,魯桓公為便于圍獵,放火焚燒咸丘,逼迫野獸外逃?!蹲髠鳌酚涗洿耸?,意在批評魯桓公違反狩獵的“時”“度”原則,展示人的任性的自由帶來的災難和危機。魯定公元年春周歷正月初七,晉大夫魏舒在狄泉會合諸侯的大夫,主持為周天子筑城事宜,但他卻將差事交給韓簡子和原壽過,自己跑去打獵,并為獲取獵物而焚燒草木。任性的自由,之所以容易在人身上泛濫,是因為人自身往往缺乏節(jié)制的意識和品質,缺乏人與自然共生的限度生存思想和精神。正是這種缺乏,才引來《左傳》的特別關注,書此事入史,以警示后人引以為鑒。
人與自然共生的思想,落實到行為上,就是節(jié)制和限度。而節(jié)制和限度之于邦國治理,必落實為兩個基本方面,即整理田制和軍訓。前者的基本任務是“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shù)疆潦,規(guī)偃豬,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賦”;后者的基本任務是“庀賦,數(shù)甲兵”和“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卒、甲楯之數(shù)”(襄公二十五年),并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來,有序執(zhí)行和維護。《左傳》認為,邦國治理要真正做到有節(jié)制和有限度,關鍵在邦君。邦君要具備很強的節(jié)制能力和限度生存品質,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邦君應具備明真假、辨善惡、知美丑的能力,這種能力源于人與自然共生思想的滋養(yǎng)和覺醒;二是邦君應具備很強的內自省能力。內自省意識不僅是節(jié)制和限度生存的心理動力,也是節(jié)制和限度生存的主體保障。不管是邦君還是人臣,抑或個體生存者,內自省意識和能力生成的原動力機制,即共生共存思想。
崇天遵道守律的共生思想
節(jié)制和限度的共生思想在春秋時期形成?!蹲髠鳌酚涊d叔向與晏子談論齊晉邦國興衰,意在揭示邦國興衰與人君是否節(jié)制和有度息息相關。邦君對權力的無節(jié)制,必然帶動財富占有和揮霍的無限度;宮室驕奢淫逸盛行,必然將國家引向無節(jié)制的征伐和資源掠奪,最終造成國力衰退,百姓疲憊,餓殍遍野,民人怨恨。資源耗竭、環(huán)境破壞,喚醒了中國古人的節(jié)制意識和限度思想,進而促發(fā)崇天遵道守律思想的產(chǎn)生。
崇天遵道守律思想通過“禮”得到系統(tǒng)的表達。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與趙簡子論禮,將作為規(guī)訓體系的“禮”,上升到其存在論依據(jù)層面來認知,指出人間必循之禮的本質,是“天地之經(jīng)”。所謂“天地之經(jīng)”,實指天與地共生運行的規(guī)律、律法或道。人間循其禮,實是崇(或曰“畏”)天遵道守律,所以禮的本質是自然律令和天道法則?;诔缣熳竦朗芈傻墓采枷耄哟笫迮c和醫(yī)論“禮”,從單純地解釋自然災害轉移到人類的健康與疾病的生變關系,天地生生被具體地表述為六氣的陰陽互動和協(xié)調,“分為四時,序為五節(jié),過則成災”(昭公元年);具體到人的身體,過則為疾。因而,禮成為“人、社會、自然”共生共存的生生之序,遵禮守禮行禮的生存本質,就是天地共生,人與天調。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