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云路】古今一理:《論語》中幾個常用字詞的辨析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4-02-22 01:24:53
        標(biāo)簽:

        古今一理:《論語》中幾個常用字詞的辨析

        作者:王云路(浙江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所長,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訓(xùn)詁學(xué)研究會會長)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正月初八日辛亥

                  耶穌2024年2月17日

         

        孔子生活的時代距今天兩千余年,而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它所使用的語言對于如今的我們來說,是佶屈聱牙、生澀難懂,還是明白曉暢,人人可知?

         

        通過仔細(xì)研讀《論語》,我們能夠了解到,《論語》的語言既不是生澀難懂的,但也不是人人可知的,且因?yàn)樗菍鬃蛹捌涞茏涌谡Z的記錄,其特征是簡潔、質(zhì)樸而又生動,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古文知識才能正確理解。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論語》所用語言其實(shí)距離兩千余年后的我們并不遙遠(yuǎn)。今天的講座,我們就試舉《論語》中幾個常見的字詞例子,以小見大,希望能夠?qū)Υ蠹覝?zhǔn)確理解古文、理解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有所裨益。

         

        “奪”義之辨——釋義五重是否必要

         

        《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边@是《論語》中的著名語句。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再版,下同)譯為:“孔子說:一國軍隊(duì),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qiáng)迫他放棄主張?!本渥又械摹皧Z”字依次是“使其喪失”和“強(qiáng)迫其放棄”兩個意思。而對這一句,方青稚的《論語注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下同)則譯為:“孔子說:‘一國軍隊(duì),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qiáng)迫改變的。’”按句意,“奪”字則有“奪去”和“強(qiáng)迫改變”兩個意思?!稘h語大詞典》“奪志”條也釋為:“迫使改變志向。”引用的也是《論語》此句。

         

        《論語》中還有一處“奪”字,《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薄墩撜Z譯注》譯為:“曾子說:‘可以把幼小的孤兒和國家的命脈都交付給他,面臨安危存亡的緊急關(guān)頭,卻不動搖屈服——這種人是君子人嗎?是君子人啊!’”《論語注讀》則譯為:“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quán)托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guān)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兩注對“奪”的解釋基本是相同的。

         

        以上《論語》中出現(xiàn)“奪”字的兩句話,在現(xiàn)代解釋中總計出現(xiàn)了“使喪失”“強(qiáng)迫放棄”“奪去”“強(qiáng)迫改變”“動搖屈服”五重意義。這五重意義不僅含義不同,甚至“奪”的主語還發(fā)生了變化,該如何看待“奪”字的這五種意思?

         

        我以為,要想準(zhǔn)確理解“奪”字在這兩句中的意思,應(yīng)從“奪”的字形說起。《說文·奞部》對“奪”的解釋是:“奪(奪),手持隹失之也。從又從奞?!闭f的是人的手里(寸)握著的鳥正振翅(“奞”)欲飛,人手一松、鳥就飛走了。另外“奪”字在甲骨文字形中有象衣中包著鳥之形,其基本含義與《說文》所述一致,這里我們就不展開討論了。

         

        正如清代段玉裁分析“奪”字的字形時所指出的:“又,手也。持隹而奞,少縱即逝也?!惫湃送ㄟ^最初的“奪”字的這個畫面,要傳達(dá)的意象是鳥一下子掙脫人手的束縛并飛走了,這是“奪”的字形義,其蘊(yùn)含的特征義是“失去,離開”。而且這個特征義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讀:從人的角度看是失去或喪失,從鳥的角度看則是離開。因此段注也說“引伸為凡失去物之偁。凡手中遺落物當(dāng)作此字”。

         

        需要強(qiáng)調(diào)的是,“奪”字的這個表示“喪失、失去”特征義的用法,自先秦延續(xù)至今。例如,戰(zhàn)國宋玉《高唐賦》中有“煌煌熒熒,奪人目精”,“奪人目精”說的是目光離開了原來所視之物。用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說法就是“奪人眼球”;戰(zhàn)國荀子在《富國》中說“無奪農(nóng)時”,唐代楊倞注此“奪”為“失”,解釋為不要失去農(nóng)時;先秦時期的《素問·通評虛實(shí)論》說“精氣奪則虛”,可以譯為“精氣喪失后人就虛弱了”。

         

        回到《論語·子罕》中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一句,我們同樣可以將其譯為“三軍可以失去統(tǒng)帥,個人不可以失去(喪失)志向”。類似用法同樣體現(xiàn)在《論語·泰伯》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一句中,語句中的“不可奪也”本質(zhì)也是“不可奪志也”。因此我認(rèn)為,以上《論語》中的“奪”都可以直接譯為“失去、喪失”之意,從語法、語義的角度看這樣的譯法都是順接的。如果分別采納五種不同釋義,不僅復(fù)雜而且還在翻譯中途更換主語,是沒有必要的。

         

        那么《論語》中是不是只有這兩句中的“奪”字適用“失去”的含義呢?

         

        我們再看《論語·憲問》中的這一段:“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边@段中的“奪伯氏駢邑三百”,《論語注讀》譯為:“他剝奪了伯氏駢邑的三百戶封邑。”此句如此翻譯后就是說管仲剝奪伯氏的三百戶封邑,但是隨后的“飯疏食,沒齒無怨言”一句的主語又變成了伯氏。我認(rèn)為,同一句中主語發(fā)生變更,會導(dǎo)致上下語句的不通順。我們在這里同樣可以把“奪”釋為“失去”,全句可譯為:“(因?yàn)楣苤俣┎鲜チ笋壱厝?,吃粗茶淡飯,卻一輩子(對管仲)沒有怨言。”這是孔子通過描述伯氏對管仲的態(tài)度,來評價管仲的為人:因管仲而切身利益受損的人都對他心悅誠服,一輩子無怨言,由此可見管仲的品德和能力。

         

        再看一則《論語·陽貨》的例子:“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边@里“奪”的含義是“使失去”,是使“朱”(正紅色)失去光彩。意思是厭惡紫色使朱紅失去了光彩。對比漢班婕妤的《怨歌行》:“??智锕?jié)至,涼飚奪炎熱?!薄皼鲮畩Z炎熱”的意思是“涼風(fēng)讓炎熱消失”,而不可能是涼風(fēng)奪取了炎熱?!墩撜Z注讀》翻譯:“我厭惡用紫色(雜色)取代紅色(正色)。”這個翻譯是正確的。

         

        比較《論語》各“奪”字,我認(rèn)為,通過追溯“奪”字源流,了解特征義及其意義演變軌跡,可見其含義都是可以用簡單明確且一致的翻譯的。

         

        那么,現(xiàn)代漢語中大家常用的“奪”字的“奪取”義,又是怎么來的?

         

        我認(rèn)為,“失去”與“奪走”本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失去”有自然的失落,也有人為的“使失落”,而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的“奪取”。奪走對方的東西,也就意味著對方“失去”了原有的東西。晉李密《陳情表》中記述“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這是說他的舅舅讓母親失去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這清楚表達(dá)了“奪”背后的“失落、喪失→使失落→奪取(使對方喪失而自己獲得)”邏輯,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奪”字在古代的意義演變。

         

        “求仁得仁”——重視常用字詞的抽象含義

         

        《論語·述而》有這么一段話:“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唬骸购酰俊唬骸笕识萌?,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這段也是成語“求仁得仁”的源頭,《論語譯注》譯為:“(孔子)說:‘他們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仁”是抽象的觀念,“得仁”直接譯為“獲得仁德”,我認(rèn)為似乎不如譯為“合于仁”更加順暢,意為合乎儒家推崇的仁德觀念。

         

        “得仁”在《論語》中至少還有3例,是否都要翻譯成“合于仁”?

         

        我們還是需要從“得”的造字義來分析。從造字義看,“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的是人用一只手拿著一個貝殼,后來變形為表示人在路上撿到一枚貝殼。貝殼在遠(yuǎn)古時代曾是通用貨幣之一,因此古人用它在文字中代表財物。對于古人來說,“得”字的造字義,采用了撿到貝殼這樣一個常見的生活場景,既表達(dá)其原本的獲取之義,也表達(dá)心理上的獲得感,因此“得”的造字義不僅有實(shí)際的“獲得”之意,也擁有了“相親和”“相契合”的抽象意思,以表達(dá)內(nèi)心預(yù)期的實(shí)現(xiàn)與滿足。

         

        東漢許慎在《說文·彳部》中解釋說:“得,行有所得也?!痹S慎雖然沒有理解“得”字表達(dá)的手里拾取物是什么,但是“行有所得”的解釋是準(zhǔn)確的。清段玉裁注:“《見部》曰:‘圖片,取也?!卸兴。窃坏靡?。《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段玉裁的注解是“有所得”,即獲得。它表示兩種含義。第一種是獲得財物,比如《論語·子張》中這一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薄耙姷盟剂x”可以解釋為在獲取財物時要考慮是否仁義。這個“得”就是“獲得財物”甚至是“獲得的財物”之義;第二種是獲得實(shí)情。東漢班固《漢書·朱博傳》:“(尚方禁)少時嘗盜人妻,見斫,創(chuàng)著其頰……博辟左右問禁:‘是何等創(chuàng)也?’禁自知情得,叩頭服狀?!边@里的“自知情得”,說的是尚方禁自知實(shí)情被人獲悉。

         

        而“得”在古代文獻(xiàn)中還經(jīng)常用作指代抽象概念的獲得,表達(dá)精神與心理上的獲得感覺,即滿足、相合之意: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晚也?!薄跋嗟谩笔钦f兩人的志趣、習(xí)性相投合。這里的“相得歡甚”應(yīng)當(dāng)是近現(xiàn)代漢語“相得甚歡”的較早源頭?!跋嗟蒙鯕g”在稍晚出現(xiàn),如南朝梁沈約《宋書·毛脩之傳》:“其后朱脩之沒虜,亦為燾所寵。脩之相得甚歡。”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相得益彰”等。

         

        “相得”的常見含義就是雙方互相契合,此意沿用至今。《梁詩》卷十二王僧孺《白馬篇》:“千里生冀北,玉鞘黃金勒。散蹄去無已,搖頭意相得?!卑遵R“意相得”就是“意相合”,心滿意足。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何昌(圖片)傳》:“永明元年,竟陵王子良表置文、學(xué)官,以昌(圖片)為竟陵王文學(xué),以清信相得,意好甚厚?!闭f的是竟陵王蕭子良與何昌(圖片)兩人都因清信而性情相合。

         

        古人在描述事物間的相配相稱時,也用“相得”表示?!抖Y記·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其中的“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猶言城市面積與人口數(shù)量要匹配合適,鄭玄注:“得猶足也?!薄白恪本褪呛线m、足量的意思。西漢成書的《淮南子·本經(jīng)》說“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則樂”,其中的“心和”與“欲得”相對,此句可以釋為“通常人的性情,是心情平和、欲望滿足就快樂”。唐代韓愈《荊潭唱和詩序》說:“是故文章之作,恒發(fā)于羇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逼渲小皻鉂M”與“志得”相對,表達(dá)意愿滿足。

         

        回到《論語》中的“得”字?!墩撜Z·鄉(xiāng)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論語譯注》譯“不得其醬”為“沒有一定調(diào)味的醬醋”?!墩撜Z注讀》則注“不得其醬”為“佐料放得不適當(dāng)。醬,調(diào)料品。得,適合”。這個解釋相對更準(zhǔn)確一些?!墩撜Z·顏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眨⌒湃缇痪?,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其中的“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可以譯為“即使有糧食,我合適去吃嗎?”

         

        這兩處“得”字都是“合適”“恰當(dāng)”的意思,此義來源于“得”表示的心理滿足、欲望與實(shí)際的契合一致。這種用法也延續(xù)下來,北宋蘇洵《權(quán)書下·六國》:“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此言得之”意即此言恰當(dāng)?,F(xiàn)代漢語中“得”的許多用法依然延續(xù)了這個意思。

         

        在古人的用法中,與“相得”相對的是“不得”,也就是兩者不相合或兩方不相應(yīng)。古人很講究“情投意合”,如果情義不投合,那就是“意不得”。戰(zhàn)國時期《孟子·萬章上》說:“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薄安坏糜诰本褪遣缓嫌诰?。

         

        《論語·子張》:“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失其道”即違背道義,與“得其情”相對;“得情”猶言合于民心?!墩撜Z·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薄暗帽姟本褪呛嫌诿褚?,合于民心?!暗谩弊值倪@種用法自先秦延續(xù)下來。如西漢東方朔《答客難》:“并為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強(qiáng),失士者亡,故說得行焉?!薄暗檬俊笔呛嫌谌诵?,“失士”是違背民意。又如成書于唐代的《晉書·祖逖傳》:“其得人心如此?!边@里的“得人心”也是合于人心之意。

         

        由《論語》的“得”字用法,我們還可以引申到近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得勁”。

         

        《漢語大詞典》的【得勁】詞條釋義如下:1.順當(dāng)。例句為《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花鈴兒服侍人換衣裳,“未免有些羞羞慚慚,不甚得勁兒”。2.中意;舒坦。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六:“任國忠聽了覺得很得勁,他現(xiàn)在有事可做了?!崩仙帷度腋!返谝荒坏诙觯骸澳阍秸疹櫸?,我心里越不得勁兒?!?/span>

         

        “得勁”的“勁”就是心氣、心態(tài)或情緒,結(jié)合我們所舉“得”字的古代用法,我認(rèn)為《漢語大詞典》中對“得勁”的解釋不必分為二義,完全可以用“合乎自己心意”一義代之。

         

        “無間”“有間”——詞組是如何形成固定表達(dá)的

         

        《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薄墩撜Z譯注》翻譯為“禹,我對他沒有批評了”,“無間”為什么釋為“沒有批評”的意思,不得而知?!墩撜Z注讀》對此句則釋為:“對于禹,我沒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边@個解釋中的“挑剔”源于朱熹集注:“間,罅隙也。謂指其罅隙而非議之也?!?/span>

         

        要弄清楚《論語》中的“無間”用法,我們可以考察先秦之后的文獻(xiàn),其中也不乏“無間”的用例,通過考察這些案例,有助于我們對這個詞的準(zhǔn)確理解。東漢蔡邕《朱公叔謚議》:“始與諸儒考禮定議,加陳留府君以益州之謚,是后覽之者,亦無間焉?!蹦媳背佒啤额伿霞矣?xùn)·勉學(xué)》:“當(dāng)博覽機(jī)要,以濟(jì)功業(yè),必能兼美,吾無間焉?!边@兩處“無間”表達(dá)的都是“贊同、一致”的意思。由此,“禹,吾無間然矣”完全可以譯為“我與禹觀念一致、我贊同禹”。

         

        “無間”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個含義?我們?nèi)詮淖中伍_始討論。

         

        “間”字的原始形象是描繪了一幅生活場景:兩扇門的門縫中有一個月亮。東漢許慎《說文·門部》對此解釋:“間(閒),隙也,從門,從月?!痹熳至x是門縫中透出月光,要表達(dá)的特征義是縫隙(或形成縫隙)。這個“間”可以是空間的空隙,例如先秦《莊子·養(yǎng)生主》:“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边@個“間”也可以指時間的空隙,也就是“一會兒”。例如《莊子·達(dá)生》:“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嘆?!?/span>

         

        由時間和空間上的空隙延伸開去,古人也用“間”來描述人心中的空隙(隔閡)。例如先秦《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間?!倍闹袥]有隔閡的情況就是“無間”,“無間”因此被古人用來表達(dá)感情親密之意。例如東漢班固《漢書·蕭望之傳》:“蕭望之歷位將相,藉師傅之恩,可謂親昵亡間。及至謀泄隙開,讒邪構(gòu)之,卒為便嬖宦豎所圖,哀哉!”這段話前有“亡間”,后有“隙開”,十分形象地說明了古人以“間”表示心理上隔閡的用法。

         

        “無間”的這種用法自先秦一直延續(xù)下來。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公孫瓚傳》:“若虞、瓚無間,同情共力……舍諸天運(yùn),征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yuǎn)之有!”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兄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者,鮮矣?!北彼嗡抉R光《涑水記聞》卷十六:“上使人諭之曰:‘朕無間于卿,天日可鑒,何遽如此?’”北宋曾鞏《慰慈圣光獻(xiàn)皇太后上仙表》:“無間親疏,實(shí)均欷慕?!蹦纤侮惲痢蹲霉耪摗だ類濉罚骸皭鍙?fù)能待以厚禮,示之赤誠,言笑無間,洞見肺腑?!边@些“無間”表達(dá)的都是感情親密、毫無隔閡的意思?,F(xiàn)代漢語常用的“親密無間”一詞也源于此。

         

        相反,“有間”則被古人用來表示心理“有隔閡”“有嫌隙”。先秦《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有間矣,不可以不示眾?!睍x杜預(yù)注:“間,隙也?!薄妒酚洝で乇炯o(jì)》:“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召呂郄。呂郄等疑丕鄭有間,乃言夷吾殺丕鄭?!币陨侠泳磉_(dá)的是這個意思。

         

        小結(jié)

         

        通過列舉《論語》中幾個字詞的用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千多年前孔子所用的語言其實(shí)有一些是延續(xù)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的。而對于一些現(xiàn)代常用的詞語,我們其實(shí)未必知曉其準(zhǔn)確含義,也未必知曉其意義演進(jìn)的來龍去脈。為了準(zhǔn)確理解并使用漢字,我們需要適當(dāng)了解其造字源頭。對字詞的源流分析,不僅可以追溯文化基因,還可以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我們釋讀儒家經(jīng)典之作《論語》如此,閱讀其他典籍亦需如此。

         

        漢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基礎(chǔ);典籍以文字寫成,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要閱讀經(jīng)典,全面深入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需要不斷提高對漢語字詞的精準(zhǔn)把握水平。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