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林桂榛教授主講“中國古代五行說的三個基本形態(tài)”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4-05-23 16:42:57
        標簽:

        林桂榛教授主講“中國古代五行說的三個基本形態(tài)”

        來源:“洙泗學(xué)人”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三月初六日戊申

                  耶穌2024年4月14日

         

        曲阜師范大學(xué)孔子文化研究院于2024年4月12日下午2點,在西校區(qū)格物樓B222舉辦了由孔子文化研究院主辦的“洙泗學(xué)人”工作坊第十期活動。本期活動邀請到了曲阜師范大學(xué)孔子文化研究院林桂榛教授作為主講嘉賓,以《中國古代五行說的三個基本形態(tài)》為主題進行講座。來自孔子文化研究院2023級研究生的同學(xué)們參與了本次活動,聆聽了林教授的精彩講座。

         

         

         

        關(guān)于陰陽五行說,梁啟超說是“二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范文瀾說是“天字第一第二號”學(xué)說,顧頡剛說“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是中國人對于宇宙系統(tǒng)的信仰;二千年余年來,它有極強固的勢力”(《古史辨》第五冊1935),齊思和說“吾國學(xué)術(shù)思想,受五行說之支配最深……為中國傳統(tǒng)學(xué)術(shù)思想之中心”(《五行說之起源》1935,詳見講者《先秦儒家“性與天道”論考原》一書)。

         

        針對這一重大問題,林教授認為中國人文社科領(lǐng)域的學(xué)者,到目前為止就陰陽五行歷史真相問題尤其是五行源流問題發(fā)表的論述,都是錯誤的;或所談所論的只是秦漢以來“樸素五材(五材即五物)—厭勝五材(五材稱五德)—厭勝五行(五德稱五行)”合流攪和后之觀念學(xué)說現(xiàn)象而已。他指出:先哲陰陽說的要義是水分(陰/侌)與熱量(陽/昜),即古書包括《周易》《內(nèi)經(jīng)》所常說的“寒暑燥濕”現(xiàn)象,即日地間尤其大氣層中溫度濕度也即熱量與水分問題;而五行說的本義與要旨只是天行歷數(shù)或天道時歷,“在五行本義的發(fā)現(xiàn)或破解中,陳久金應(yīng)該是唯一的首創(chuàng)者”,而講者本人只是陳久金五行考源說的推進者以及“五材—五德—五行”混名雜義的歷史澄清者。

         

         

         

        針對水火土木金之名物,林教授說:(1)古希臘與古印度都曾以水、火、土、風(fēng)(氣)等作為世界物質(zhì)構(gòu)成要素,先秦中國則曾以水火土木與金(先銅后鐵)作為生存要素資源,此為早期樸素的水火土木金五材說。(2)樸素五材巫術(shù)化利用之,就成了厭勝生剋的新五材說即戰(zhàn)國鄒衍的禨祥五德說;實際上鄒說這類禨祥巫術(shù)之論,在孔子出生前后的魯昭公時代就有了,只不過未如鄒說嚴密成體(見講者《先秦儒家“性與天道”論考原》頁118)。(3)鄒式厭勝五材說(即五德說)與原始五材說、原始五行說都是各名不混的,且在太史公司馬遷都還清醒的(司馬遷親著文字里五德≠五行,五行≠水火土木金);但武帝時占卜事喜用鄒式厭勝五德家并叫五行家,于是五德乃至五材開始大肆稱名五行或篡名五行(是否董仲舒已確如是待另考),并在迷信水火土木金禨祥厭勝論并樂衷鼓搗《洪范》樸素五材為禨祥五材的西漢末劉向劉歆父子以及整個東漢學(xué)界包括大小經(jīng)學(xué)家那里得到了完全鞏固,到隋唐《五行大義》就化石如山、堅不可摧了。

         

        林教授認為:《帛易》里孔子說的地物之類的水火土木金在后世發(fā)生過“五材→五德→五行”之總名演變,而《帛易》里孔子說的天道概念的“五行”在后世發(fā)生過“五行→五材”之內(nèi)涵蛻變,并最后發(fā)生了比天攀天說天的厭勝禨祥五德論與天道五行論合名而篡名亂義,于是生剋巫術(shù)化的新五材說(即五德說)叫五行說并彌漫于天人萬物與漢后歷史以及東亞社會。林教授說:水火土木金五物無論何序,只能是原始的五材說或巫術(shù)禨祥化后成為魔法五材的五德說;而原始的五行說,只能是周年去余置閏取整為360日而十五以分的十干五行(十運五行)說。

         

        每干36日,兩干72日,十干五行則周天一旬或十日輪值(旬字本表日巡一周);每干分3節(jié)即3地支日則周年30節(jié)氣,每干分2節(jié)則周年20節(jié)氣(九解或即18日1節(jié))。他強調(diào):四時與五行,八正與九解,十干與十二支,360或365/366日,七日來復(fù)天行也,這些數(shù)字化古書詞匯或概念都是以變數(shù)來描述黃道軌道上的天時,也是以變數(shù)來描述天地間尤其大地上的陰陽變遷也即寒暑燥濕變遷,是中國古老的天文天道常識與自然哲學(xué)之精髓或要義,后為東周各家所共知,甚至也為秦漢學(xué)人所共用。譬如《周易》經(jīng)傳的易道即變道(甲骨文易字實摹寫云遮日蔽雨落之天象變化),天道往復(fù)、陰陽隨遷、四時五行、八正九解而天地山澤間水火雷風(fēng)變化、萬物生息,故《帛易》里孔子說易家演以乾坤艮兌坎離震巽八卦并總名曰易。

         

        至于《荀子·非十二子》明確批評的思孟五行說,林教授認為此實是戰(zhàn)國鄒衍以禨祥五材攀天而說五運五行之思想前驅(qū)(五運=五行,五行又稱五辰/五時/五節(jié)/五氣/五常/五部等),即思孟將人間倫理秩序類的十五之倫推崇上天(《禮運》十義、《中庸》五道),并比附于孔論或禹夏以來古老的天道“五行”而謂自己推崇主張的五倫五德也是“五行”,即荀子說的:“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于后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span>

         

        林教授最后指出:在十五倫德上天的思孟新五行論上,孟子與子思也略有差別,差別就在“五倫/五德上天入性”的精神體驗與思想造說上,可能子思只完成了“五倫上天”部分,而孟子則繼之完成了“五德入性”部分。早生鄒衍半個多世紀而晚子思30年左右的孟子是接續(xù)子思“志大—僻違”穿梭觀念與思維而深化了孔子良倫美德論,并且在孟子那里實現(xiàn)了荀子說的“幽隱—閉約”,即《五行》說“仁/義/禮/智/圣形于內(nèi)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nèi)謂之行……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睹献印氛f口目耳鼻之需“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而仁義禮智圣“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就是說禽獸所不具的仁義禮智下天入性、天德在身、本有固在(“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唯盡心知性知天的圣者知之明之,即修煉信仰家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shù)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span>

         

         

         

        本次講座中,林教授以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刻的生命體驗、清晰的概念邏輯以及風(fēng)趣的表述言辭,深入淺出地解讀了中國古代“五行”說由孔子五行到思孟五行,由孔子五材到鄒衍五德再到漢儒五德式五行的具體流變過程,為聽眾呈現(xiàn)了一場涉及華夏古老天文歷數(shù)、鄒衍五材厭勝方術(shù)、思孟攀天五倫信仰的學(xué)問盛宴。本次工作坊不僅為研究生提供了學(xué)術(shù)交流的平臺,也豐富了大家的文化視野,促進了學(xué)術(shù)思考與探討。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