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廬·慢讀”之《大學》通講第六期開講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十四日乙酉
耶穌2024年5月21日
2024年5月18日下午,由孔子研究院禮樂文明中心、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喀什大學國學院主辦,洙泗書院、孔子研究院傳承發(fā)展部、孔子研究院儒家文化傳播體驗中心、孔子研究院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曾子研究院、山東孔子學會、山東曾子研究會、慎修書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大學》通講第六期舉行。本期由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周海生擔任主講人。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孟子書院山長殷延祿擔任與談人,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碩士王賀然擔任主持人?;顒右跃€上線下相結(jié)合的方式開展,來自曲阜師范大學、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以及社會各界儒學愛好者100余人參加了活動。
▲ 主講人周海生老師
在講讀環(huán)節(jié)中,周海生老師以孔穎達《禮記正義》,朱熹《大學或問》,王陽明《古本大學旁釋》等多部典籍為基礎,對《大學》傳之八、九章的內(nèi)容進行全面精深的講解。周海生老師認為,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家。修身,指涵養(yǎng)德性,導以實踐。此章上承“修身在正其心”,強調(diào)“齊家在修身”,以明身修而后家齊之義。而修身之基,雖在正心(內(nèi)在修養(yǎng)),但必與外在行為相一致,才能算得上真修身,此即篤實踐履之修身功夫,也是朱子所說“身與物接”之意。若行為偏僻,自不足服家人之心,則家必不能齊。而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齊家,指齊整家道,和睦親友。傳文第九章論齊家的基本精神在孝、悌、慈,此三者,也是治國的基本要素。為了更加清楚地明晰此章內(nèi)容,周海生老師又對“為什么說‘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為什么說孝、弟、慈是齊家的基本精神”“家齊何以國治”三個問題進行了精彩的解讀。在整個講解過程中,周海生老師釋讀精深,內(nèi)容豐富,并穿插以“鄭伯克段于鄢”等歷史典故,使得講解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引起現(xiàn)場觀眾的深切思考與共鳴。
▲ 與談人殷延祿老師
與談人殷延祿老師則從兩個部分進行展開。首先,殷延祿老師指出,如“齊家治國”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理念正在面對質(zhì)疑。普遍的流行文化認為家為私,國為公,二者是嚴重對立,不可調(diào)和的。面對這種思想挑戰(zhàn),我們要回到儒家的核心觀念,多從《大學》《孟子》等經(jīng)典中尋找答案。齊家因何可以推及治國?其根本在于人性問題。孟子講人人皆有善心,故而一切心理上的“情”都可由此及彼,于“理”上進行通達明識。多讀經(jīng)典,可以讓我們在回應質(zhì)疑、堅守傳統(tǒng)的同時,進一步認識儒家思想、孟子思想的價值。其次,關(guān)于對“明明德”的理解,殷延祿老師認為,“古之學者為己”中的“學”即為“大學”,古時的學者多為貴族,學習便是為了修己,修己以安人,他們不僅學習治人之法,更學習修己之德。在“明德”中完成“親民”,在“親民”中進一步“明德”。由此,我們才可得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此三者從根本上實為一體。殷延祿老師的發(fā)言加深了聽眾對《大學》思想內(nèi)涵的進一步認識。
▲ 通講現(xiàn)場
“慢廬·慢讀”之《大學》《中庸》通講共分18講進行,于每周末在孔子研究院國學大講堂舉行,請隨時關(guān)注公眾號信息,歡迎廣大學友踴躍參與!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