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趙燕姣】禹:天神還是人王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4-11-17 10:42:22
        標簽:

        禹:天神還是人王

        作者:趙燕姣(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十五日癸未

                  耶穌2024年11月15日

         

        禹深受戰(zhàn)國諸子的推崇,甚至在儒家的學說里被推為“二帝三王”中的三王之首,在諸家的作品中,盡管諸子根據(jù)自身學派所需,對禹的事跡做了一定程度的取舍與增飾,但禹的大致事跡基本統(tǒng)一。歷代學者對相關記載雖曾有質(zhì)疑,但是從來沒有人懷疑過禹的真實性。然而,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顧頡剛先生為代表的古史辨派,卻展開了一場以禹為中心的古史論戰(zhàn),進而提出禹是天神,而非真實的人王。此觀點一經(jīng)提出,便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余波甚至影響至今。近年來,隨著出土文獻與考古資料的大量問世,為我們進一步尋找禹、走近禹、認識禹提供了可能。

         

         

         

        ■豳公盨,現(xiàn)藏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作者/供圖

         

        出土文獻中的禹

         

        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購得一件豳公盨,時代約西周早期恭王時期或稍晚,銘首云:“天令禹敷土,隨山濬川,乃差地設征。”李學勤先生認為,此句可對照《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及《書序》:“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

         

        盨銘有關文字又見于《尚書·益稷》,其中“禹敷土”全同于《禹貢》,“隨山濬川”全同于《書序》,是非常令人驚奇的。這是目前出土文獻中有關禹的最早記載,講的是禹接受天命,敷(布)土定九州,開通山道,疏決大川,區(qū)分土地規(guī)定各自貢賦的偉績,盨銘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近出的清華簡《厚父》是流傳后世的周初檔案文件,所記為周武王與厚父君臣間的對話。篇首周武王即曰:“遹聞禹……川,乃降之民,建夏邦”,很顯然周初人也認為禹乃夏邦開國之君。

         

        在禹眾多的功績里,平治洪水、疆理天下無疑最為人稱道。禹治理洪水疆定后的天下在早期文獻中多被稱為“禹跡”,《尚書·立政》曾告誡周文王的賢子孝孫:“其無詰爾戎后,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即要整治武備,軍事力量要能達到禹跡所及之域,遍及天下,直到海邊,都沒有不臣服于我們的。此外,在稍晚的器銘中亦有類似表述,叔夷鐘(《集成》0285 春秋)為春秋仕齊的宋人叔夷所作,其自稱“(宋)穆公之孫”,在追溯自己祖先榮耀時,曾提及“伊小臣唯輔,咸有九州,處禹之堵(土)”。又秦公簋(《集成》4315 春秋)銘提及“顯朕皇祖受天命,鼎宅禹跡”,也認為祖先授命后領有的國土曾為大禹經(jīng)營。

         

        雖說以豳公盨為證,有關禹的記載至多不早于西周,絕對年代離禹之時仍嫌遠,但是以晚出之物證早出之事實屬尋常。以《史記·殷本紀》為例,此書雖成于西漢初年,然此書所載早已得到了甲骨卜辭印證。杜勇先生認為,究其根本在于中國具有悠久的重史傳統(tǒng)和史官制度,史官有自己的職業(yè)操守,他們秉筆直書,從而使不具文字記錄條件的上古文明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得以流傳下來,有些細節(jié)可能失真,但基本框架和標志性人物不會是虛造的,必然有其史實的質(zhì)素。

         

        考古資料中的禹

         

        近年來,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項目的逐步深入,圍繞大遺址開展的主動發(fā)掘項目成果顯著,特別是多學科的運用使得考古學成為在發(fā)展速度和進步幅度上最為顯著的人文科學之一。如下發(fā)掘或與禹有關:

         

        平治水土 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span>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吳慶龍2016年發(fā)表在《科學》(Science)的報告《公元前1920年潰決洪水為中國大洪水傳說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據(jù)》(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提出,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黃河上游的積石峽段由于地震而形成了兩個堰塞湖,決堤后所造成的洪水淹沒了中下游低地,由此為“鯀禹治水”傳說的真實性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譚亮成通過對甘肅烏鴉洞石筍等研究發(fā)現(xiàn),大約在距今4000年(±48年),黃土高原發(fā)生了持續(xù)約20年的極端強降雨事件。當黃河上游持續(xù)極端降水之后,必然會導致黃河下游持續(xù)的洪水泛濫。值得注意的是,4000±48 a BP的年代點與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推斷的公元前2070年(4020 a BP)夏朝建立時間非常一致。另從治水時間上看,鯀治水9年,禹治水13年,兩人治水共計22年,與持續(xù)20年的強降雨研究也基本吻合。這一研究不僅增強了鯀禹治水的客觀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夏王朝的真實性。

         

        涂山之會 大禹在治水功成后,曾“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七年》),又《尚書·益稷》載:“(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可見,涂山既是大禹確定盟主地位之地,又是其娶妻生子之地,于禹而言意義毋庸贅述。然而,千百年來有關“涂山地望”及“禹會涂山”事件的考證一直仁智互見、歧異頗多,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實施和禹會村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才使這一爭訴千年的懸案形成了初步定論。

         

        2006年,被列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項目的考古工作在蚌埠涂山南麓的禹會村展開。歷時五年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考古工作者在此發(fā)現(xiàn)了一處面積達50萬平方米的史前遺址,時代屬龍山文化晚期,恰與大禹時代吻合。出土遺跡表明,這是一處大型的祭祀禮儀遺存,或可稱之為“祭場”,中軸線上一列柱坑及柱洞,極有可能是前來參加會盟的各“諸侯”的樹旗之洞。與此推測相吻合的是,禹會村的整體文化特征也體現(xiàn)了南北文化的交匯復雜性,其中既有來自中原文化王油坊類型的陶器,也有來自山東龍山文化以及南方的陶器。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一次性祭祀用的器物和簡易式工棚設施,而遺址使用的年代有一二百年的歷史。王震中先生認為,如果一二百年的遺址使用年代與當?shù)厝耍ㄈ缤可绞希┐嬖谟嘘P的話,那么短暫性的遺跡使用極有可能與禹會涂山關系密切。

         

        禹都陽城 《史記·夏本紀》曾載“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有關陽城之地望學界已爭論數(shù)千年之久。1983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安金槐先生在《文物》上刊文,稱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應該就是歷史記錄中的禹都陽城所在地。在離王城崗遺址東北方向大約15華里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韓國的陽城陶文。但由于該城址長、寬不足百米,作為禹都確實過小,因而在當時并未得到學術界公認。

         

        2002—2005年,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登封王城崗遺址周圍龍山文化遺址的調(diào)查”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王城崗遺址的年代、布局及周圍地區(qū)的聚落形態(tài)”項目的推進,考古工作者又在河南登封告成八方王城崗遺址發(fā)現(xiàn)一座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帶護城壕的龍山文化晚期大城址。在發(fā)掘中還發(fā)現(xiàn)了龍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表明該遺址的等級高并且是當時的中心聚落。通過碳十四測年數(shù)據(jù)可知,王城崗小城的年代即為王城崗龍山文化第二期,已接近夏的始年,而大城城墻和城壕的使用年代已進入夏的始年公元前2070年以內(nèi)。聯(lián)系到歷史上夏的鯀、禹、啟的傳說多集中這一帶,方燕明先生認為,王城崗小城可能為“鯀作城”,而王城崗大城有可能即是“禹都陽城”。

         

        禹征三苗 據(jù)《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呂氏春秋·恃君覽》《淮南子·氾論訓》《史記》等文獻記載,早在堯、舜時期中原部族已與三苗多次發(fā)生沖突,至禹時戰(zhàn)爭愈發(fā)激烈。這場戰(zhàn)爭似乎是禹在三苗發(fā)生天象異常(日食、血雨)的情況下發(fā)動的突然襲擊,戰(zhàn)后“遏絕苗民,無世在下”“苗民無辭于罰,乃絕厥世”(《尚書·呂刑》)。

         

        考古學文化顯示:距今4500年前后的石家河文化后期,隨著中原文化的再度崛起和強盛,中原龍山文化(主要是王灣三期文化)不斷向南方地區(qū)拓展和推進。在不太長的時間內(nèi),不僅收復了歷史上被屈家?guī)X文化北上所占領,并一直持續(xù)到石家河文化時期的漢江中游的鄂西北和豫西南地區(qū),并順著漢江河谷繼續(xù)南下,進入江漢平原地區(qū),扭轉(zhuǎn)了長江中游地區(qū)新石器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改變了大溪—油子嶺文化、屈家?guī)X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一路傳承發(fā)展下來的當?shù)匚幕图榷肪€,促使該地區(qū)產(chǎn)生出一種文化內(nèi)涵、特征與王灣三期文化有相似之處的新的考古學文化,即“后石家河文化”或“肖家屋脊文化”。

         

        對上述考古學文化更替的歷史背景,韓建業(yè)等學者認為與古史傳說中的“禹征三苗”的記載有關,認為“禹征三苗”之后,“三苗衰微,石家河文化被中原龍山文化替代,中國由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大集團的‘三足鼎立’演變?yōu)橐呐c夏東西爭雄”。

         

        余論

         

        禹作為遠古圣王,由于先秦文獻記載的多樣性、復雜性,其面貌始終處在煙靄迷霧之中,更有學者一度懷疑其存在的真實性。有賴于近年來考古學及自然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文獻中那些看似離奇甚至荒誕的記載并非子虛烏有、向壁虛造,只不過是不同時代、不同屬性的文獻,在敘事上自有其特征,不應簡單地以“層累疊加”這一思維路徑來處理它們之間錯綜而多元的關系。

         

        在文字正式出現(xiàn)之前,遠古史實的保存主要依賴于史官的口耳相傳,盡管有些細節(jié)或有失真,但歷史的基本框架和人物大事必賡續(xù)有序。近出的清華簡《楚居》就詳細記載了楚國從遠祖一直到楚肅王歷代楚國君王所居郢都的遷徙路線,同時還記錄了楚國國名的來源等十分珍貴的內(nèi)容,可見遠古時期此類文獻的發(fā)達。

         

        而禹不僅是古圣王,其直系后代在西周時還受武王之封,建立了杞國,因此,其遠祖事跡極可能是時人皆曉的常識。杜勇先生認為,自孔子興辦私學之后,先前被少數(shù)貴族壟斷的學術文化逐漸下移,更多的人包括社會下層的人們也獲得了讀書、求知、論學的機會,古史信息的傳播途徑大為拓寬。而且一些學有所成的人,在戰(zhàn)國時代社會劇烈變動的情況下,都想利用自己的知識給社會提供解救的藥方,于是各種學派蜂起并作,激烈論辯,把當時所聞見的古史一股腦兒翻了出來,為自己的主張作注腳,因而出現(xiàn)了人們艷說古史而內(nèi)容大增的盛況。誠如弗雷澤所言:“戰(zhàn)國之際并非單純理性伸張,蒙昧隱退的時代,與此潮流齊頭并進的是另外一股非理性主義的歷史人物神話化運動。在后者的影響下,一批歷史人物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轉(zhuǎn)變,從而構成了中國古代神話晚出的文化特點?!?/span>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