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御史碑刻之十二 長城上的"御史樓"與"御史碑"
作者:閆劼(北京市懷柔區(qū)紀委監(jiān)委)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時間:西歷2018年8月12日
在北京市懷柔區(qū)總長約65公里的長城沿線上,有一座為文史學家和旅行愛好者所熟知的“御史樓”。它位于懷柔區(qū)渤海鎮(zhèn),海拔752米。在其所處的旺泉峪長城段中,它地理位置最高,建筑規(guī)模也最大,是一座二層、五眼的敵樓(城墻上御敵的城樓,也叫譙樓),上層有一棟坐北朝南的瓦房,稱為“樓櫓”。
御史樓
“御史”是我國古代官職,負責監(jiān)察百官。那么,這座長城敵樓為何以“御史”二字命名呢?它與“御史”究竟有何聯(lián)系?
這或許可以從樓中的一塊石碑找到答案。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鑒定,這塊石碑系明代整飭薊州邊備、巡撫順天府所立的記功碑。如今,石碑已經(jīng)被埋,但編于1998年的《懷柔文物集成》一書,對碑文全文作了記載:
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真定梁夢龍;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巡撫順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萊陽張夢鯉;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泗州劉光國;整飭昌平等處兵備、山東提巡按察司僉事,延安岳汴;鎮(zhèn)守居庸昌平等處地方總兵官、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桐城楊四畏;軍門中軍副總兵、都指揮僉事,撫寧徐枝;分守黃花鎮(zhèn)、駐扎渤海所參將署都指揮僉事,綏德李信;分守橫嶺城等處地方參將署都指揮僉事,漁陽李時;監(jiān)工官總委、保定府通判,仁和周邊;軍門督工委官、原任游擊,真定崔桂;管工、鎮(zhèn)邊城守備,天津王鉞;橫嶺路中軍、原任守備李太初;鎮(zhèn)邊城中軍崔尚武;把總張安、郭斌;督工旗牌來思恭;軍匠賀祿、安仲銀、韓住、馬朝用、王舉、王甫、孫堂等鼎建。萬歷八年孟冬吉旦立。
御史碑(被埋前拍攝)
從碑文中可見,御史樓的得名,與記功碑中出現(xiàn)的梁夢龍、張夢鯉、劉光國等明代御史密不可分。歷史學家推斷,正是因后人看到碑文中出現(xiàn)的御史較多,御史樓才因此得名。
因作記功之用,碑文的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并不復雜,僅記錄了參與修筑者的身份、籍貫、姓名等,共涉及23 人,其中官員15 人。落款為立碑時間,即公元1580年。
碑文雖簡,但我們集合歷史資料,仍能找到有價值的信息。
其一,從碑文對御史官職的表述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就是當時的一些“監(jiān)察官”為兼職而非專職。如對梁夢龍官職的表述,先是“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之后才是“右副都御史”。無獨有偶,張夢鯉也是巡撫身兼右僉都御史。
其二,御史在此段長城修筑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梁夢龍在《酌議修守機宜疏》中,曾這樣描述自己負責修筑的長城:“二千里間處處設險,工力之鉅,殆漢、唐以來未有者?!倍L城海拔落差大,御史樓又處于該段長城制高點,建造難度可想而知,“御史樓”“御史碑”的命名,或許正是后人對幾位御史突出貢獻的認可。
梁夢龍畫像
值得一提的是,幾位御史中官職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當屬梁夢龍(1527-1602年)。他是直隸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為官清正,在歷史上頗負盛名。任河南副使時正逢黃河決口沛縣,他在治河過程中與卒同力,還拿出自己的俸祿為百姓買藥治病。作為右副都御使巡撫河南時,以民為本,精心治理,轄區(qū)內(nèi)達到了“戶可脫牖臥也”即夜不閉戶的程度。此外,他一生與長城結(jié)緣,負責修筑薊鎮(zhèn)、昌平兩地長城。萬歷九年,梁夢龍回到朝廷任職兵部尚書時,共完成薊鎮(zhèn)邊墻 5363 丈、昌平邊墻4641丈的修筑,加在一起約合33公里,可謂功勛卓著。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