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欽明書院甲辰年年會回顧

        欄目:觀察總覽
        發(fā)布時間:2025-02-09 19:28:17
        標簽:

        欽明書院甲辰年年會回顧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廿五日癸巳

        ??????????耶穌2025年1月24日

        ?

        欽明書院甲辰年年會回顧

        ?

        甲辰年臘月十八、十九(西歷2025年1月17、18日),欽明書院年會(總第六屆)在成都東郊三圣鄉(xiāng)紅砂村舉行,四川大學丁元軍老師、曾海軍老師與來自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寶雞、長沙、貴陽、廈門、泉州及四川各地師友二十余人參加。

        ?

        十八日下午舉行書院年終工作總結。十九日上下午,各舉行學問切磋討論會一場。下午另有生活報告會一場。

        ?

        ?

        ?

        ?

        ?

        首日下午是書院工作匯報環(huán)節(jié)。書院工作情況主要分為核心教學、理學班和共學計劃三項。

        ?

        李秋莎匯報核心教學的情況:甲辰年核心教學發(fā)布了兩次院生招收公告,但暫未錄取新院生。在讀書方面,完成《正蒙》和《朱子語類》部分的共讀。乙巳年將共讀《大學》和《論語》,此次共讀打算采取不同的研讀方式,如《大學》采用經傳合讀法。

        ?

        謝鵬飛匯報理學班的情況:甲辰理學班于24年8月3日至9日開展,常設議題為理學交游,主題為“理學的誠意論”,邀請曾老師進行主題為《心體與誠意》的講座。甲辰理學班共招募主講6名,參與者6名,主題會講主要關注在誠、誠之、感通、致知及誠意工夫等話題,討論尤其集中于誠與誠意、致知與誠意及自慊的定位等方面。乙巳年理學班班委成員已確定為:劉卓然,李秋莎,范愷歌、王才文、謝鵬飛。已進行兩次會議討論,確定常設議題為“理學與古典學”,選題為“理學的中和說”,擬招募主講和參與者各5人,預計在二月下旬發(fā)布招募公告。

        ?

        康茜匯報共學計劃的情況:甲辰年共學計劃不同于以往,上半年康茜與張新瑞帶領西北師范大學和重慶移通學院的同學舉辦線上聯合讀書會,下半年則轉變?yōu)楦髯栽诰€下展開。乙巳年的開展形式待定??弟缫才c在座剛入教職的師友討論共學計劃的新的開展方式:從書院學友共讀拓展為在各自學校帶著學生展開共讀,書院則為各校之間的讀書交流活動提供幫助。

        ?

        次日上午進行學問切磋的第一場。話題為“什么是理學”,引言人為陳磊、吳婕,主持人為張傳海。

        ?

        陳磊首先感慨自己時隔許久重歸師友身邊,卻不需要如何磨合便自然融入彼此,書院可說是構成了某種類家庭的居所。另一方面,師友又起到了“心靈法庭”的作用:讓人不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反觀自身有無長進,激勵自己不斷提升、日新又新。

        ?

        回到話題,陳磊指出,“什么是理學”這一話題既淺且深。言其淺,則此題像是研究生入門理學的第一課;言其深,則研究十數年理學的人也覺得很難回答這一問題。如果簡要給出一個定義的話,自然可以想到如道德性命之學、天人之學、內圣外王之道等回答。但陳磊并不打算就這些定義本身展開討論,而是先劃分了兩種層次:一是知識性的工作,如《近思錄》《性理大全》等內含理學所討論的不同問題的書。而在西方哲學引入后,一批學者通過系統(tǒng)改造形成了新的哲學化理學研究面貌,盡管方法論已有相當大的不同,但也可籠統(tǒng)歸入這一層面;二是功能性的維度,這更多偏向人通過理會道理、做工夫而實際“受用”,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

        ?

        陳磊認為,他個人關于“理學是什么”這一問題的理解超不出丁老師《理學名義》一文之范圍,基于此及近來中國古典學學科興起而展開的一系列討論,陳磊進一步引出了理學在現代學科建制中的位置、理學史書寫兩個話題。一是說:當前理學與漢唐經學、中國哲學、古典學的關系存在相當復雜的乃至爭議性的關系。陳磊認為,理學不是子學,不能僅僅被限定為哲學史系統(tǒng)下的宋明理學,即使在現代學科體制之中,理學依然“在原則上”要求成為一種經學。二是說:當前還沒有一部恰切把握理學史的著作。根據理學自身的性質而定,理學著作不能僅是資料匯編,而必須有義理架構。在這個意義上,《心體與性體》仍然繞不過,但其并不符合理學發(fā)展的真實歷史?;氐絺鹘y(tǒng)中較流行的著作,《心體與性體》可溯源至《明儒學案》,其構建傳承脈絡的傾向性最強,而《宋元學案》和《清儒學案》則近于資料匯編。要進行此方面工作,仍需回到朱子《伊洛淵源錄》《近思錄》兩部書:一是理學正傳史,一是理學綱目內容。以此為判準,丁老師發(fā)掘出《理學正宗》《續(xù)理學正宗》兩部書作為課程讀本,而本學期書院也進行了《理學正宗》的讀書會,據聞之后還會組織出版“理學正宗”選輯叢書,這是非常讓人期待的。在此方面,陳磊認為自己不期然地關注到理學骨干與正統(tǒng)之外的周邊性人物,或以《國朝學案小識》之語為“翼道”者。其研究路徑則是將“翼道”與“正宗”放在一起對比,觀其交鋒過程以講明正宗之界限在哪里,又何以如此。最后,陳磊簡要提及了理學與當代生活的關系,提出理學的義理闡發(fā)應關切時代問題,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理學”,實現理學的生活方式。

        ?

        吳婕指出自己今年寫就的《“理學”概念的近代命運》一文是這幾年對理學班常設議題不斷思考的階段性成果。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的是清末民初中國哲學史學科建制初期時不同學者安置、理解“理學”概念的差異,以陳黻宸、賈豐臻和馮友蘭為例,分析了他們在理學與哲學關系上的不同態(tài)度及其背后的學術意義,但通過分析和評述所得出的結論恰恰是“什么不是理學”,但由此也正啟示我們接下來該如何做,為更原本的理學在當今學術界安置提供方向。吳婕提及,陳黻宸對以“哲學”翻譯西文philosophy有所保留,而嘗試用“理學”或“心理學”對接西方哲學,體現出某種調和的論調。而賈豐臻則明確拒絕“哲學”概念,認為中國只有理學而無哲學、科學,強調理學的獨立性和優(yōu)越性。賈氏曾寫成名為《中國理學史》的一本小冊子,其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自周秦漢以至宋元明清學術無不納入“理學”范圍,則此概念缺乏清晰邊界;二是孔子與諸子百家已然并置,無經子之別。賈氏雖欲以擴大的理學概念對峙西學,但實則已以西方哲學為標準,此等處正可見其矛盾心理。馮友蘭則在陳黻宸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理學的哲學化,提出“新理學”。在馮氏這里實則消解了理學與哲學的緊張關系,而欣然引入西方哲學的方法和框架來重新詮釋理學。今天回顧這三位學者的工作,馮友蘭的塑造性影響顯然是最大的。但我們今天卻應當跳出以西方哲學為標準來改造理學的模式,而嘗試回歸理學本有的面貌,更自覺、自主地進行新的理學研究。但這樣說并不是要視理學為地方性知識,理學從來關注的是普遍性問題,如天理、性善,而討論也應當保持開放的公共性。

        ?

        ?

        ?

        接下來,各位同學就“理學與生活”、“知與工夫、“‘學’與理學、經學”等話題展開了豐富的討論。

        ?

        最后,曾老師從風格上評價大家做學問各有自己的性格、特色,這是讓人特別樂見的,具體內容則交由丁老師進行總結。丁老師認同陳磊“心靈法庭”的提法,認為每年一會,可以發(fā)生兩種鑒照作用:一是師友之間相鑒照,相當于師友間互相對表,以形成共識、包容分歧;二是對自身的鑒照,一年之間有何變與不變,是否覺得昨是今非、昨非今是,當有怎樣的調整或堅持。

        ?

        對兩位主講所報告的內容,丁老師先指出一個共性問題:陳磊因時間緣故,其第三部分“理學與生活”的話題沒有展開,而吳婕為說明理學之“普遍性”,僅列舉天理、性善兩方面為其普遍問題,以《中庸》作一對應觀,則一本之誠對應天理,三達德對應性善,那么,似乎可以說,二位主講都自覺不自覺地跳過了“五達道”的內容,即倫理生活的維度?!斑_”即所謂“普遍性”之所在,從理學看,倫理生活恰為最為普遍的人類精神項目,不可以忽視。

        ?

        對陳磊的報告內容,丁老師作出兩點評論:一、當中國傳統(tǒng)學問遭遇古今之變的關頭,經學方面,有皮鹿門《經學歷史》《經學通論》出來,雖其對經學也僅為一家言,但其既為傳統(tǒng)學術收尾,下一步的轉新遂也有其起頭入路。相形之下,理學方面沒有產生相應的工作成果,“理學歷史”、“理學通論”類書,要么因陽明學等之擾亂而呈現以偏為正、顛倒錯亂的樣貌,要么是現代意識過早進入,亦成一擾亂。二、對陳磊所戲說的“道德退步”情形,尤其說到對“知”的重視可能“稀釋”人的固有道德熱情,若此,只能表明人知、行兩病。知識不必然帶來道德的進步,也非必然造成道德的退步,但它肯定不是“稀釋”道德熱情,卻可以消除道德熱情的盲目性。而道德熱情也非僅為個體工夫修養(yǎng)或某種近乎宗教信仰式的耽執(zhí),一定意味著對身邊一切人事物的真切而長久的關心。

        ?

        對吳婕的報告內容,丁老師同樣作了兩點評論:一、當前學界往往以“中西古今”來定位、概括百余年來中國所發(fā)生的問題。言古今,往往流為歷史問題;言中西,亦未必不局限于文化問題之比較?!爸形鞴沤瘛保瑢嵅荒芎w所有大問題,甚至第一義之問題即不在其中。真正之第一義問題,乃天人問題,理學即不得不迎向這樣的問題。二、吳婕自述經由一學期的諸子課,對如荀子、墨子者多一些正面了解,并強調荀子也有其成德主張。我嘗以孟子“人之性善。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之語,與茹夢打機鋒,問:為什么“可以為善,乃所謂善”,至于“若夫為不善”,卻不得曰“乃所謂惡”,而謂“非才之罪”?今也可以借此觀之,荀子論人性,其實即是從孟子“若夫為不善”一句往下說,于孟子前二語則不能見。至于性惡之后,有人便藉以為自暴自棄、混淆善惡之口實,荀子不然,而說向成德,此所以“荀子畢竟是大儒”也,然只是在第二義上做。孟子實包得荀子,荀子卻舍了第一義而后有所修補,荀子可謂“掐了頭的孟子”。

        ?

        ?

        ?

        次日下午進行學問切磋的第二場,話題為“如何做理學研究”,引言人為張茹夢、王明華,主持人為莫天成。

        ?

        張茹夢先是梳理、評價了近現代理學研究的幾種主要方式,包括思想史或文化政治史,概念范疇的梳理與分析,以及哲學的研究路徑。以第一種方式進行研究的典型有錢穆先生、陳榮捷先生、余英時先生等。他們強調思想發(fā)生的歷史脈絡與所處的文化政治環(huán)境。余英時即特別注重朱子思想與當時政治文化環(huán)境的關系,并自覺將這種研究方式作為“哲學”方式的平衡。張茹夢以為,這種方式雖具有其意義,但未必能很好地說明理學思想如何能超越歷史而具有普遍價值。并且,部分學者看似從事“客觀”的歷史還原,但因其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某種既定的“前見”,而未必能真實還原理學本來的面貌。接著,張茹夢討論了以馮友蘭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為典型的哲學研究路徑,指出馮以新實在論重新塑造朱子學,牟則借助康德倫理學的自律、他律道德框架分判理學派系。張茹夢指出,學界也越來越警惕這種以西解中的研究方式。比如唐文明即對牟以西方的“道德”來說明儒家倫理提出了質疑,因為西方現代道德觀念本身即有著自身的問題,美德倫理學對現代道德哲學的反思或值得重視。而張茹夢的博論正是嘗試將朱子學與美德倫理學進行對話。在寫作前期,她注意到,“美德倫理學”之成立在學界也依然存在各種爭議,或許可將其視作批評、反思現代性道德的一場倫理學運動:面對現代社會人缺乏道德情感與道德動力的現狀,反思何以會造成此種狀況,落到既有的規(guī)范倫理學僅關注行動當下的道德抉擇,試圖以程序化的理論模式解決道德問題,而忽視復雜的倫理境況,以及主體的道德情感、德性等諸多古典美德倫理中會強調的面向。張茹夢以為,以儒學反思現代性或現代道德哲學,在破的方面或與美德倫理學有所共鳴,但立的方面卻頗有不同,這主要體現在本體論、人性論、人倫觀、工夫論等方面。最后,張茹夢通過回顧自己求學歷程,對既有學術體制對做學問的限制提出了自己的感想,指出涵養(yǎng)不足可能導致抽象哲學思辨,缺乏生活實感,可對發(fā)表的數量要求則迫使人揠苗助長,而沒有時間去積累、感受。

        ?

        ?

        ?

        王明華認為自己會在這個話題前面加個“我”,亦即主要是回顧自己的理學研究歷程。王明華自述自己首先在哲學系不免受哲學的影響更深,其研究路向主要是問題導向,而非專門人物或概念梳理式的研究。而最初關于“三年無改”、“孔門四科”等方面的研究都是為現實人生問題所激發(fā)。王明華試圖在哲學與理學之間做出對應性的區(qū)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提出問題的方式。哲學從古希臘起就會以“x是什么”的形式發(fā)問,如正義、勇敢、美是什么?這種發(fā)問方式總是要質疑、澄清日常所使用的概念,其開始于驚奇,要求有閑暇的生活環(huán)境,而目標則是抵御無知或蒙蔽。而理學的發(fā)問方式則可用牟宗三所謂“生命的學問”或馮友蘭“人生哲學”來指示,亦即是說,理學的問題都是為己、切己的。比較典型的如“圣可學乎?有要乎?”、“孔顏所樂何事?”。此等問題是進取而非防御式的,其開始于平常而非驚奇,其前提是對圣人的篤信。二、給出答案的方式。哲學會強調要不斷追問,沒有一勞永逸的最終解答,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后出者總是不斷試圖推翻早出者。而理學卻會認為有定論,此方面今人或不喜,認為會導致缺少理論創(chuàng)新,以至“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境地,但這確乎是理學所強調的,依此,后之學者往往是在承認前賢往圣定論前提下做一“述”的工作,而不會認為自己提出了什么全新的理論。三、解決問題的方式。哲學會強調個體的獨立思考,不以任何哲學家為權威,不認為有不存在爭議的觀點,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維特根斯坦。而理學確乎有權威,即圣人,而圣人之言就是不存在爭議的觀點。并且,理學的研究總是呈現為廣義之群體思考面向,所謂廣義,便不是專說同時期一群人共同思考,而是說理學的研究、推進總是直接借助、依附于前賢往圣的工作來思考。最后,王明華結合自己的整個研究歷程指出, 理學總是不會在超越時代的問題上缺席,他并不防范學習西方哲學,而是會在哲學問題與理學問題之間做一對接,來探討那些真正普遍的問題。

        ?

        ?

        ?

        接下來,各位同學就“工夫論的公共性與普遍性”、“哲學中的權威現象、“圣人由質疑而最終無可置疑”等話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

        最后,曾老師先是肯定了王明華對哲學與理學所作出的劃分。一種區(qū)分,只要整體上能成立、能說明問題,就是成功的,不能要求區(qū)分一定要嚴格且徹底才能成立。比如王明華認為理學有權威,要舉反例的話,西方哲學當然也有權威現象,西方哲學家們也是權威,但關鍵在于,在西方哲學最根本的道理上是沒有權威可言的,而理學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說就存在權威。西方哲學常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理學中“當仁,不讓于師”也是類似的意思。但是,雙方說到什么地步是不一樣的:在理學最根本的層面,吾愛吾師就是吾愛真理的體現,兩者無法區(qū)分,但在西方哲學中最根本的層面,兩者就是區(qū)分開的。同樣的意思、兩邊同樣講權威,但各自將其安置在什么層次、說到什么地步是不一樣的。所以,做理學與哲學或中西方的比較,要注意很多意思其實彼此都有,但是各自的位置、層次不一樣,就決定了很多東西都不一樣。

        ?

        丁老師也認為,要給明華所說哲學與理學各找出一些反例,不是什么難事;但以理想類型而論,則王明華所說,可以帶來很多啟發(fā)。如,從“提出問題”、“給出答案”、“獨立或獨自論證”三方面來對比哲學與理學,則理學的“提出問題”,必須要有《四書》五經的范圍限定,即其問題意識中要有鮮明的經典意識;理學的“給出答案”,必須以圣賢為“答案”,是對圣賢所已然成立者之“重新證成”,即其思想目標方面要有強烈、自信的圣賢意識,在這里,遭遇到所謂“權威”問題,圣賢固是人類性命道德之無上權威、典范,對“權威”二字,人實當脫敏,不當聞而起疑貳、拒斥之心;至于哲學證成方面之“獨立”或“獨自”性格,理學必本于心同理同,也在這里遭遇到所謂“公共性”問題?!肮残浴辈⒎嵌嗝闯绺叩臉藴剩瑓擎妓摗捌毡樾浴?,是更其極致的要求?!肮残浴笨梢宰鳛閷χR的描述性要求,而要成其為規(guī)范性要求則會發(fā)生許多問題?!肮残浴睂χc行的要求程度也應不同:知即理論上可以作強要求,行即實踐上則只能弱化其要求。個體性知識既屬知識,也便不能以其為個體的因而否認其公共性。工夫、實踐,都要由個體去予以兌現,卻不可以僅僅被看作私人的、主觀的。要之,從蕪雜的個人經驗生成具有公共性的知識,再由公共性知識落實到個體實踐,將“公共性”兌換成“具體普遍性”,此表明,知識亦即公共性不是目的,而其真正的目的,總要通過著落到個體實踐中,方能得以實現。

        ?

        ?

        ?

        學問切磋之后的話題座談環(huán)節(jié),發(fā)言人為王才文、范愷歌、劉曉飛、冷先立,主持人為莫天成。

        ?

        王才文分享了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產生的自我懷疑,以及如何通過讀書和師友交流解決自我消耗的心路歷程。她談到,學問和時代環(huán)境皆給自己帶來了變化,學問在自己身上自然迎向了時代問題。所以,她最后提出不要逃避時代問題,而要以一種“內在性批判”的眼光面對現代生活。

        ?

        范愷歌分享了自己在小學教兒童哲學的經歷。哲學課上主要的努力是引入儒家,減少哲學的“毒性”,《論語》社團則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再由此對話、探討,體會道理。新入職最大的困難是課堂秩序,問題既在于自己氣質上的寬和乃至隨意,也在于對寬嚴之間、立規(guī)矩和“給空間”之間理解不透。其他老師慣用的賞罰手段,又擔心會啟發(fā)孩子們的功利心,不知道要不要賞罰、要怎么賞罰,比如,像其他老師那樣發(fā)一些小禮物合不合適。

        ?

        劉曉飛指出,青年學者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體制內論文考核的壓力很大,投稿機制重身份、重資歷,使得現有的考核機制不能做到十分的公正客觀。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在僵化的體制內看到鮮活的學問生命,仍有許多學者對于學問抱以很高的熱情和追求,他們的哲思探索足以對后輩起到感召和示范作用。在復雜的時代環(huán)境中,既不要灰心喪氣、消極怠惰,也不要只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而改變操守乃至變得油滑,而要在好好壞壞并存的環(huán)境中追尋那條只是好的道路。

        ?

        冷先立指出工作上遇到的突出問題是形式主義?!巴虏邸币馕吨阂皇乔榫w的當發(fā)與當止,不合理則不吐不快,不滯留、遷怒,當下反應或反饋。二是省察、檢點自身,“吐槽”面臨的不舒服、不愉快與麻木相對,防止同化其中。三是對更好的工作的期望,能養(yǎng)家糊口之外,至少不易耗損心志,更希望能養(yǎng)其心志。

        ?

        ?

        ?

        以下是討論環(huán)節(jié):

        ?

        張傳海:才文說他們四位不像上午那么學術,我反而認為從“理”的角度,下午可能更“學理化”,至少不比上午遜色。我從這四位同學的發(fā)言中,看到有一顆鮮活的心在跳動,哪怕在很容易讓人麻木的局面下,仍舊不麻木,仍舊在困惑、在痛苦。在痛苦,就是一個好事情;如果在里面感覺很自如,那就麻煩了。

        ?

        丁老師:曉飛的發(fā)言,讓我想起來這句話,應該改寫一下:理論之樹常青,但生活已經是很灰暗了。但曉飛能從中看到亮色,在灰暗中的一點點亮色都不會被遺漏,而且要從亮色的地方自己也去添一份亮色。

        ?

        張茹夢:不管是做公務員還是在學術界,我發(fā)現我們的問題很多都來源于不太公平或不合理的體制與環(huán)境,我們當然會在其中找到平衡去適應與改變。但我疑惑的是,很多不合理的現狀明明大家都清楚,但為什么鮮有說得上話的人去做出改變?

        ?

        康茜:其實現在學術界很多的標準與學術無關,而且即使是學術權威也無法制定他們理想中的標準,標準的來源很復雜。

        ?

        盧辰:各行各業(yè)都不容易,公務員其實是比學術體制更嚴密的機器。我沒法想象比先立做得更好會是如何,因為我自己處理不了,我的辦法就是消解這個問題,認定這個工作沒有意義。它本身不存在意義,這個機器運轉起來就是如此。那些亮色的、有價值的東西出來,它是偶然的,與機器本身沒有關系。很多人都曾抱著一腔熱血加入體制,希望獲得權力然后就可以改變世界,最后發(fā)現,歷朝歷代的優(yōu)秀的人都是這么想的,而我是其中最平庸的那一個。如果有機會能夠說得上話,其實也沒有什么機會,還是這個機器在運轉。

        ?

        曾老師:茹夢的想法確實特別容易產生:“明明知道這么不合理,為什么沒人來改變?”理想中的完美世界并不在于時間的累積,人類的進步不會像科技一樣一直向前。我們肯定不能說:“我們不能改變世界,只能改變自己?!蔽覀兓旧鲜遣荒芨淖兪澜纾覀兡鼙3肿约?。很多事情就如先立所說,你明明覺得不合理,不該這么做,但你能不這么去做嗎?不認同這么做但還是做了與認同這么做而做了看起來沒什么區(qū)別,最終都做了,但其實有根本的不同。只要我們有不同的理解,保持自己,而不是一味迎合。得到機會時,就有可能改變它,否則,一旦有機會就會成為幫兇。雖然,我們變好的事情換一個人可能又不好了,但這不妨礙我們把事情變好的意義。人世間的意義就是如此:我們不能認為這些都是假的東西,沒有意義,而所有最真實的東西都不在這里,需要另外去找,而對所有事情都是應付敷衍。我們也不能期望一定要整個環(huán)境變好了,我們才能做點什么;而就是要在不斷被卷入的好壞紛雜的環(huán)境中,把“好”一點點做出來。這場話題座談,大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回答了“什么是理學”,展現了理學的作用。即便不見得有很學理化的表達,但理學就是在大家身上生根發(fā)芽的東西,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

        ?

        ?

        更多照片回顧:

        ?

        ?

        ?

        ?

        ?

        ?

        ?

        ?

        ?

        ?

        ?

        ?

        ?

        ?

        ?

        ?

        ?

        ?

        ?

        年會相聚,

        惟期以理想與情誼之愈益深純,

        內以推進精誠協作之意,

        外以煥發(fā)光暢和舒之象。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