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的文化解讀
作者:郭艷利(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25年2月10日
兵器是戰(zhàn)爭的物化形式,關乎國家安危和社會穩(wěn)定?!秾O子兵法·始計篇》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世界兵器史上,中國古代兵器及其蘊含的文化精神獨樹一幟,體現著古代中華文明的價值取向和特性。
一脈相承助推發(fā)展創(chuàng)新
舊石器時代,兵器尚未從生產工具中完全獨立出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器多用的生產工具已不能適應原始戰(zhàn)爭日益頻繁的需要,人們開始設計和制造專門用于殺傷敵人的特殊用具,加之當時石器制作工藝的發(fā)展,遂出現了專門用于作戰(zhàn)的兵器。在特有環(huán)境下,中國古代兵器獨立發(fā)展且自成體系,創(chuàng)造出適用于步戰(zhàn)、車戰(zhàn)、騎戰(zhàn)、水戰(zhàn)、攻守城戰(zhàn)等種類繁多的兵器。
中國古代兵器發(fā)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走過了冷兵器時代、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時代。冷兵器先后歷經了石質兵器、銅質兵器和鐵質兵器階段。兵器發(fā)軔之時,就形成了包括格斗、遠射、衛(wèi)體等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等完備的組合。此后的冷兵器日漸規(guī)范和制度化,外形不斷改進,性能不斷完善。宋元時期,火器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但在發(fā)明之初多以冷兵器為媒介使用,軍隊仍然大量使用冷兵器。明代,火器大發(fā)展,一般性火藥武器、金屬管形火器產品層出不窮,在武器組合上冷兵器和火器并重。清代熱兵器創(chuàng)新不多,雖然火器在各軍種中所占比例較大,但并未完全取代冷兵器。
中國古代兵器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多繼承本地因素,種類、數量、組合、形制相對穩(wěn)定,并在技術和材質上不斷創(chuàng)新。青銅器和冶鐵術傳入中國后,很快就完成了中國化過程。二里頭時期,已能制作復雜多樣的青銅器,鑄造銅鉞、戈、戰(zhàn)斧、鏃,并與玉器形成金玉相合、容器兵器相輔的青銅文明。西周晚期后,塊煉鐵技術發(fā)展出先進的生鐵技術體系,并很快用于制造兵器。
器以藏禮規(guī)范社會秩序
中國古代兵器的等級性越來越明顯。史前時期,兵器開始出現分化,掌握軍權和神權的人使用兵器的器類和數量均多。夏商周及其后,不同等級的人使用不同質量、大小和組合的兵器。帝王或將軍才有資格使用象征軍權的鉞,戟、鎩、鈹、鎧甲等為中高級軍官所用,刀、劍、鏃、弩機則從帝王到中小地主甚至平民均可使用。清代兵器的等級差異最為明顯,集中表現為一大批御用兵器及王公貴族專用兵器。
禮儀兵器一般質厚器大,裝飾精美的龍紋、虎紋形成相對固定的組合,成為辨明身份的象征。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金玉二元系統(tǒng)的禮兵體現著國家秩序和社會規(guī)則,融入華夏大家庭的各民族也以此彰顯對國家的認同。與此同時,新的象征符號不斷加入,在類似滾雪球的過程中,禮兵的核心價值不斷加深重塑,助推中華文明共同體的形成。中國古代的斧鉞制度尤其明顯,從史前到唐宋,昭示著政治權力、等級差異、“九命之錫”和輿服制度,其權威不斷擴散,被“向慕華風”的周邊地區(qū)所尊崇。
中國古代喪葬禮俗奉行“緣生以事死,生時無,死亦不敢造”(《白虎通義·崩薨》)的原則,一些兵器作為隨葬品也標示著墓主的身份、地位,具有文化色彩?!稘h書》載,絳侯周亞夫之子曾經“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后來被人以謀反告發(fā),遭到廷尉斥責,亞夫爭辯為葬器且與謀反無關,吏對曰“君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說明當時葬器用甲之嚴格。再如列戟制度,規(guī)定三品以上官員才可以在大門前列戟,隋文帝太子楊勇墓壁畫中繪制了18支掛著虎頭紋彩幡的棨戟,唐代從一品李壽墓壁畫中有列戟14支。
多元一體滋養(yǎng)交流繁榮
由于各地文化傳統(tǒng)、技術力量、資源、財力、地位不同,創(chuàng)造的兵器形制及裝飾各有特色,呈現多元態(tài)勢,且發(fā)展速度不一。在王朝或帝國的中心,兵器制作精美且禮兵盛行,成為核心區(qū),發(fā)達程度最高。在分封國、郡縣等各級行政單位內,兵器的類型、使用、演進脈絡則與核心區(qū)有較強的同步性。這種趨同是華夏文明政治權威、文化認同使然。而這種對“統(tǒng)一”因素的接受與回應,使得兵器的發(fā)展速度滯后成為自然。邊遠地區(qū)的兵器通常具有根深蒂固的本地傳統(tǒng),在接受整合過程中有所妥協(xié),但會自覺不自覺地維護自身傳統(tǒng),加之實戰(zhàn)需要,在統(tǒng)一的基調中仍沿著各自軌跡前進。
歷代文化核心區(qū)的兵器吸收和融合了周邊不同族群的文化因素,體現出“懷柔萬邦”的氣度和胸懷。如中原地區(qū)青銅兵器有銎做法和獸首刀來自北方草原文化,倒鉤銅矛、有銎斧、環(huán)首刀受到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影響。在戰(zhàn)爭的不斷沖擊下,各地兵器彼此聯(lián)系、交互激蕩,甚至重新整合,形成相互融合的氛圍。如宋元戰(zhàn)爭頻繁,各民族兵器之間的相互借鑒、交流現象十分突出:金前期弩多仿自遼,后又依宋神臂弓、重斧樣造之;西夏、遼、蒙元等政權也有借鑒宋人兵器的產品;而宋朝兵器中槍、矛、骨朵、弩、箭、甲等同樣吸收其他少數民族兵器因素;各方齊頭并進,將中國古代冷兵器的發(fā)展推向了頂峰。
兵器在同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fā)新的生命力,折射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創(chuàng)新特質。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李賢夫婦墓出土的帶鞘鐵刀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刀環(huán)首仍然延續(xù)著中國的傳統(tǒng),而一對銀質附耳顯示著來自薩珊王朝或西土耳其斯坦、薩爾馬提亞式的襻帶方法。當然,中國古代兵器在接受外來文化時,并非盲目引進,而是進行有選擇性的吸納。如16世紀初,接觸到西方火器后,中國掀起了仿制西方槍炮的熱潮,先后制造出佛郎機銃、鳥銃、紅夷炮,同時將傳統(tǒng)的銅手銃、老式火炮分別改進為三眼銃、虎蹲炮。
息兵求德孕育和平基因
協(xié)和萬邦的兵器。兵器發(fā)揮著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作用,《詩經·小雅·彤弓》反映了周天子用弓矢等物賞賜有功諸侯的情景,射作為“六藝”之一成為夏商周時期貴族的必備技能和權力。唐代天子為“招寵遠夷”、羈縻并拉攏少數民族首領而賜予他們兵器作為信物和憑證,如唐太宗賜寶刀等器物給鐵勒部、回紇,高宗賜高句麗的泉男生“乘輿、馬、瑞錦、寶刀”進行籠絡。
禁暴息兵的理念。在史前戰(zhàn)爭加劇之時,以玉石鉞和“豮豕之牙”息兵的理念就逐步產生?!笆⒍挥谩卑l(fā)展到夏商周時期則以毀兵形式體現。一些兵器也因具有辟兵、壓勝之義成為禁暴息兵的載體,湖北車橋戰(zhàn)國墓出土的“兵辟太歲”銅戈,表明了時人希望通過演練象征武王武功的樂舞來息兵、天下一統(tǒng)的祈愿。秦統(tǒng)一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將兵器轉化為樂器,昭告天下再無兵燹之禍?!靶薇粦?zhàn)”“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止戈為武”的社會思潮和影響至深,“化干戈為玉帛”“偃甲息兵”“櫜甲束兵”等詞語表達了息兵和平的夙愿,明代劉基詩中有云“修文偃武君王意,鑄甲銷戈會有期”。
受地理環(huán)境、社會傳統(tǒng)等因素影響,中國古代兵器從出現之始就很快形成了鮮明的華夏文明特色,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寓意,逐漸走上了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不同的道路。中國古代兵器與技術工藝、兵種兵制、軍事生活、文化傳統(tǒng)、社會習俗、喪葬禮俗緊密相關,在威懾的同時也起著約束、調整的作用,成為文化認同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和載體。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李彬】熊十力對“氣”的詮釋及其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