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誠正與性理感發(fā)之精微
作者:第八賢
來源:“南士林”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廿四日辛酉
耶穌2025年2月21日
《大學(xué)》“格致誠正”四字以“格”字最難解,“格”于《說文解字》中釋為“木長貌”,即指樹木長枝條,其常用于分隔區(qū)域,如柵欄、衣柜、棋盤之用皆如是,使各物得歸其所。由此形象延申到萬事萬物,如延申到人事,則有“匡正”之義,故《孟子·離婁上》有“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
然清人段茂堂先生在《說文解字注》說:“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貌’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倍巫⒁嘁浴墩f文解字》為準(zhǔn),認為樹木長大即“格”本義,“長大”含“至”之義,故引申為“到來”。又“格”通“各”,甲骨文“各”上指腳趾,下指門口,有“來”之義。
此義之用更大有來頭,《尚書·虞書·益稷》有“蕭韶九成,鳳皇來儀......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尚書·湯誓》“格于皇天”,《詩經(jīng)·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詩·頌·烈祖》“來假來饗,降福無疆”(“假”通“格”),古人皆訓(xùn)為“至”或“來”義。
此二用為后世解“格物”二字兩條路向,漢鄭康成取后者:“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彼沃熳尤『笳撸骸案?,至也?!泵髡扛嗜嗳『笳撸骸案裾?,至也,即格於文祖、有苗之格?!?/span>
然陽明子王則取前者:“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于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就字義而言,兩說似皆有其源,然古義以后者為主,似取后者理由更為充足。如若取后者,則亦有漢鄭康成與宋明朱子、甘泉之異。然而以性理論,則皆有可取之處,其大意本亦可相通。但為推明本意,不妨再加以考察,以求其精微。
愚考察《易傳》“《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所謂“易”,即指天道、天理之變動不居之謂也,也指天理散殊于物之“物性”不可恒定之謂也,故曰“易無體而神無方”。此“理”“性”不可見其形質(zhì)而生化無窮,不可盡知、盡測其行跡、形貌,故有此言。
然“理”“性”之未發(fā)雖不可見其形質(zhì),而“實”能感發(fā)生物,其已發(fā)之形跡則有可觀之相。故《禮記·樂記》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yīng),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噍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span>
此段亦《易傳》“《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詳解,其人“性”感通機制由此得見一二。
《樂記》后文總其理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則此道甚明矣!
《大學(xué)》一文,自“格物”以致于“正心”,實皆言人“性”感物而發(fā)之機理。故《禮記·樂記》所謂“感于物”者,物“至”于此而由人“性”所“感”,故有“感發(fā)”之機。物“至”之時,“感而未發(fā)”一段是為“格物”。感而后人“性”顯得其形貌、香臭、是非、善惡、美丑、當(dāng)否諸知,是為“致知”,此感而顯“象”之時一段謂之“致知”。
不自欺,使“性”所感盡顯得實,則此形貌是此形貌,此香臭是此香臭,此是非是此是非,此善惡是此善惡,此美丑是此美丑,此當(dāng)否是此當(dāng)否,是為“誠意”。故“實其所感之已發(fā)”一段謂之“誠意”。
感發(fā)之時,“性”不被情擾、外誘,能“守正”于寂然不動之“中”,盡見其靈明不昧之能,其形貌、香臭、是非、善惡、美丑、當(dāng)否皆能顯明而無偏差,其所發(fā)之情也最能中其“節(jié)”。此是謂“正心”。
求性之所感不為親愛、賤惡、敬畏、哀矜、敖惰諸情而偏失,其所發(fā)皆能中乎“節(jié)”、得其正,主宰其言行使“止”其所當(dāng)“止”,即所謂“發(fā)乎情,止乎禮”,所謂“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是謂“修身”。
則此物格、知致、意誠、心正、身修一貫之道亦簡明矣。
然“知”有深淺,不可不知。事物偶而一至,僅得其形象、氣味、聲音之表者,知之淺也;與事物往來交接,反復(fù)感發(fā),淬煉磨礪而后致者,則本末先后之理、表里精粗之文至明無誤,知之深也。
又“知”有“?!庇小白儭?,“?!闭撸粘2浑x,萬古不易者也;“變”者,一隅一時之學(xué),道藝深致者也。處日常之用,與日常事物交接,則致得常道之“知”;處專業(yè)之用,與專業(yè)之事物交接,則致得專業(yè)之“知”。此甘泉先生所謂“隨處體認天理”也。
或謂此“知”與“性”一乎?非也!性,知之主也;知,性所得也。且性,“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謂也,而大抵“智性”主“知”,此“知”亦非“智性”也,乃“智性”之所得也。事物往來,五德反復(fù)感發(fā)磨礪,以致其知,“窮理”者也,雖知之深,未足為“盡性”;意誠心正,性之所感發(fā)皆止其節(jié)者,謂之“身修”,雖曰“身修”,猶未足為“盡性”。何以為“盡性”?如夫子“隨心所欲不逾矩”,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是為“盡性”。故“盡性”在己身之“德性”,“致知”在外在之“問學(xué)”。不可強而為一也!
然則反復(fù)“格物致知”之功,“智性”便得以磨礪,則“智性”可因反復(fù)磨礪而愈“明”,“智性”愈“明”,則可以以“智性”助其“仁性”“義性”“禮性”三德之修(“明明德”),則“致知”雖非“盡性”,亦可以助其“盡性”。此《論語》所以“學(xué)而篇”為首,而《周禮》所以道“建國君民,教學(xué)為先”也。
且“盡性”之理,有“誠而明者”,有“明而誠者”?!罢\而明者”,天賦者也,有圣人之稟然后能之;“明而誠者”,學(xué)而至者也,“中人以上者”然后能之。其所謂“學(xué)”者,學(xué)古圣先賢,究天地鬼神者也,以致其知也;習(xí)而行之,于事上反復(fù)磨礪,亦復(fù)以致其知也。然則止乎“致知”,雖能“明”,不能“復(fù)性”也,欲“復(fù)性”必以“誠正”之功。
故“格致誠正”,于人“感物而發(fā)處”“修身”也,四者時時處處存乎其間,反復(fù)磨礪,“誠”實其所感發(fā),則能繼天賦之性而“成性存存”,能“成性存存”,則能開“道義之門”,使“成性存存”而“日新其德”,推其極者而后能“盡性”,能“盡性”則“道義”之?dāng)?,見之即中;“道義”之行,隨心所欲。
以下為深度求索對原文的白話文解讀,解說并不準(zhǔn)確,但可共初學(xué)者了解個大概:
一、關(guān)于“格“字的多重解釋
“格“字在《大學(xué)》“格物致知“中歷來爭議最大。其本義源于《說文解字》解釋為“樹木長枝條”,就像柵欄分隔區(qū)域般讓事物各歸其位。由此引申出兩層核心含義:
(一)匡正之義(以陽明子為代表)
如孟子所說“格君心之非”,強調(diào)通過端正事物達到規(guī)范狀態(tài)。王陽明認為“格物”就是糾正不正之心使之歸于正道。
(二)到來之義(以朱子為代表)
段玉裁等學(xué)者認為樹木生長必然到達某個位置,引申為“到來”之意。這在《尚書》《詩經(jīng)》中多見,如“祖考來格”指祖先神靈降臨。
二、性理感發(fā)的運行機制
(一)天理與感應(yīng)的關(guān)系
《易傳》指出天理無形卻生化萬物,如同音樂的產(chǎn)生:人心受外物觸動而發(fā)聲,不同心情產(chǎn)生不同音調(diào)(哀聲急促、喜聲散漫等)。這揭示人性的感應(yīng)機制:外物到來時,人性自然產(chǎn)生反應(yīng)。
(二)修身五階段與人性感發(fā)的關(guān)系
1.格物:外物接觸時保持感知清明(如嘗食物時專注體會其本味)
2.致知:清晰辨別事物的屬性(如準(zhǔn)確判斷酸甜苦辣)
3.誠意:誠實面對真實感受(不因偏好而扭曲判斷)
4.正心:保持中正態(tài)度(如品鑒時不帶偏見,不受情緒影響)
5.修身:將正確認知落實為行為(如合理飲食)
三、認知的層次與修身進階
(一)認知的深度
-淺層認知:僅獲取表象(如知道蘋果是紅色)
-深層認知:通過實踐把握本質(zhì)(如理解種植條件對口感的影響)
(二)認知的類型
-常道認知:關(guān)于百姓生活日用,人人無法脫離的為人之道
-專業(yè)認知:專業(yè)人士才必須具備的專門知識和技能
(三)認知與盡性的差異
-認知維度:通過反復(fù)學(xué)習(xí)和實踐訓(xùn)練形成系統(tǒng)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更強的洞察力、判斷力(如品酒師鍛煉味覺)
-盡性維度:不維獲得更強的洞察力、判斷力,更能改變?nèi)松淼恼w氣質(zhì)、形成新的性情
四、關(guān)鍵啟示
1.知識積累(致知)與人性修養(yǎng)(盡性)相輔相成:知識積累可以磨礪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可以協(xié)助人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
2.兩種形態(tài):
-天賦型(誠而明):極少數(shù)圣人的直覺領(lǐng)悟
-學(xué)習(xí)型(明而誠):多數(shù)人通過持續(xù)學(xué)習(xí)與實踐達成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