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水墨藝術的人文語境
作者:秦嗣德(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三月十二日戊申
耶穌2025年4月9日
中國的民族歷史,是一個在自我文化關照下有序演變的過程。先秦諸子的典籍是中國文化和美學思想的淵源,中國繪畫的發(fā)展與先秦美學一脈相承。在先秦諸子中對中國繪畫傳統(tǒng)影響深遠的主要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佛經哲學為代表的釋家?!吨芤住贰对娊洝贰冻o》等也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孔子認為,個體人格修養(yǎng)分為三個階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芭d于詩”是一種感性學習的開始,是一種個人情感與客觀世界相激發(fā)的感情釋放;“立于禮”是肅穆、優(yōu)雅、崇高的規(guī)范動作,是表現(xiàn)特定禮儀形式中的道德秩序,一個共識性的標準;“成于樂”即是藝術中客觀道德精神的升華。在孔子看來,藝術的目的是為人的自我完善,所謂是“為人生而藝術,而不是為藝術而人生。”他主張“素以為絢”,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與魏晉尚“士”的精神是一致的標準。
老莊崇尚自然之美,“道”是宇宙萬物本源的核心。老子提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所謂“大音”“大象”是指宇宙中宏大的音響,震撼在宇宙間的本乎自然的律動,是指宇宙間生息變換的宏大圖影,是宇宙間的辯證運動,順其自然,求“無為”“虛靜”之境,追求“致虛極,守靜篤”“天人合一”的審美方法論,用心包太虛、空納萬境的意象體驗和哲學觀照,把人和自然的關系連在一起,生成一脈,而與宇宙并行。老莊輕視和否定人為的文藝而崇尚自然,道家美學是對于藝術美的超越,也是道家哲學思想核心外延的客觀踐行。尊重自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亦是從這一哲學觀念中汲取,對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其精神指向文化核心,在知識分子和權貴組成的文人士大夫中產生了晉世的標準和共識,社會環(huán)境與個體命運的變遷,從外在的目的論的框架中,進入到自身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的位置和生命價值的思考,這種思考,給知識分子帶來了深沉的憂患意識。這種君子尚“士”的風度與氣節(jié),標志著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人格理想的確立。
筆墨逸趣、詩意語境是傳統(tǒng)文人畫的核心取向,也是傳統(tǒng)中國畫藝術的基本特征,更是中國藝術傳承發(fā)展的根本品質。從漢代開始,畫家已有三類:民間畫家、文人畫家、宮廷畫家。繪畫這種民間工匠的“手藝”,很早就被帶到了上層官僚和知識分子中間??v觀中國繪畫史,有一個不同于西方繪畫史的特點,就是知識分子極早參與繪畫活動。正因為知識分子極早參與繪畫活動,中國的繪畫理論特別發(fā)達。若從顧愷之的畫論算起,就比文藝復興時期逐漸形成的歐洲繪畫理論早了近千年。西方美術史中也沒有詩歌與繪畫有機結合的論述,希臘羅馬精美的雕塑和繪畫,也都是出于工匠之手,是作坊制的師徒傳承關系。歐洲早期繪畫,只記錄經驗性的技術方法,缺乏理論性,到文藝復興時繪畫理論通史才形成。意大利畫家阿伯蒂(1435年)著《繪畫論》,主張藝術模仿自然,并專門論述了透視、色彩和構圖等。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的山水詩,也遠遠早于十九世紀歐洲的“湖畔派詩”,中國的山水畫也早于歐洲的風景畫。西方的風景畫是擴大了的靜物,而中國山水畫是縮小了的宇宙,造就了運動的山,運動的水,運動的宇宙。西方的風景畫是一種物理呈現(xiàn)的視覺是臨摹自然;中國山水畫則是一種生命表現(xiàn)的形態(tài)。品中國山水畫,其實是一種在畫中的行走與臥游。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正是典型的中國文人的詩意語境。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突出現(xiàn)象。中國上層知識分子參與繪畫,造就了中國繪畫的內在深度與精神廣度。詩與畫的結合,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基因上是同根、同質的水乳交融。詩意與繪畫的融合,超越了繪畫本身的現(xiàn)實意義,縱向提升了工匠制作“手藝”和繪畫內涵表達訴求,使單純的技藝之道繼而進入了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改變了繪畫原始的地位與價值。中國畫中的詩畫聯(lián)系也是蘇軾明確點出其中關系,他在題《藍田煙雨圖》中有“維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的評論。王維是詩人兼畫家,他的田園詩和山水都以神韻見長,其內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高居翰指出,“詩意畫在中國剛出現(xiàn)時,更多是被辨識和體驗的。特別是蘇軾(東坡)的圈子,并被追溯到唐代,那時的詩人由杜甫領銜,畫家則由王維居首?!彼未看蠓蛭娜水嫵缟兴珜懸庖宦?,始于王維,詩意墨戲之風也由蘇軾米芾等人對士大夫文人畫高標,使得自顧愷之以來就有的士大夫文人參與繪畫的傳統(tǒng)得以大彰。蘇軾的理論使參與繪畫的士大夫文人們獲得了優(yōu)越的心理定位,使他們認為繪畫,尤其是詩意水墨成為一種雅尚,從而也成為了最后符合他們文化身份的宣泄情緒的途徑。而水墨語言對客觀形象的表達,既有托物明志的寓意,更有別于職業(yè)畫家的樣式,具有婉約淡雅、豪放蕭散的寫意情懷。
中國畫的寫意品質起源于中國文人的意趣表達,文人畫以寫意為手段,不求形似,崇尚士氣。然而,優(yōu)秀的文人畫仍然以寫實為基礎,提倡“以形寫神”,標榜“士氣”。所謂“士氣”是指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道德人格與文化素養(yǎng),以及憂國憂民的民族情懷。至于讀書養(yǎng)氣,多聞道以啟發(fā)靈氣,多行路以開拓胸襟,是傳統(tǒng)文人品格修為的必然要求,亦是中國文化內涵的踐行主張。由技而道培養(yǎng)鑒古之功力,審美之卓見,高曠之心胸;摹古與參悟自然,借以養(yǎng)成有為之法;參悟所得,隨意揮灑,信手而來,不拘一格,無復痕跡,水到渠成,是中國古典寫意繪畫的魂魄所在。故而,藝術始于寫實而終于傳神。
西方古典美學的中心是對美的研究,追求唯美、精確的表達。而在中國美學中美不是最重要的范疇,中國美學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體系。表達唯美,更崇尚樸拙敦厚,稚雅樸素。哲學思想對美學的牽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化藝術與科學不同,它不是橫向的超越,而是縱向的無限外延。
每一個民族都具有自我文化體系的母體胎記和不可替代的傳承基因。傳統(tǒng)的寫意繪畫雖然不是當今學院教學體系的主流,然而卻是傳統(tǒng)技能、傳統(tǒng)審美的淵源基礎。如何將中國文化與詩意語境的表達融入到現(xiàn)代水墨的表現(xiàn)之中,將中國畫寫意精神的民族標識帶入當下世界多元化的視覺建構。如是,中國畫的獨特民族屬性和美學觀念,在當下水墨語境中仍是不可缺失的重要成因。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卓然】凝視《詩經》之洵美
【下一篇】【李昌舒】中國古典美學的雄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