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國元】飽覽臺灣孔廟建筑的歷史多樣貌(上)

        欄目: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14-10-08 11:52:44
        標(biāo)簽:

         

        飽覽臺灣孔廟建筑的歷史多樣貌(上)

        作者:陳國元

        來源:原載于 微思客WeThinker

        時間:甲午年九月十五

                   西歷2014年10月8日

         


        記得大學(xué)年代,每年到了928這個日子,總是一大早想要排除萬難,前往孔廟參加祭孔大典,這樣的舉動似乎是學(xué)生的一種儀式。有位朋友曾經(jīng)擔(dān)任過”禮生”,每次聽他在講述祭孔大典的整個過程時,那種臉上充滿著滿足感,欣慰感,對他而言,是參與了一場重要的儀式。

         

        何謂祭孔典禮,在臺灣的孔廟,每年928日會舉行祭祀先圣先師的「釋奠」典禮,臺北市孔廟所傳承的釋奠典禮,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獻古禮國家祭典,也是馬英九每年必參加的一個重要的典禮。

         

        不過,本文不著墨于祭孔的種種儀式,而是介紹臺灣各地孔廟的建筑。臺灣為了保有與傳承中國文化,孔廟融入臺灣教育文化這一環(huán),形塑出來一個教育的場域,以及一個尊孔的廟堂。

         

        這一主題信息豐富,圖文并茂,將分成三次推送,第二次推送放在10月7日。

         

        飽覽臺灣孔廟建筑的歷史多樣貌(上)

         

        許多來過臺灣的中外游客會發(fā)現(xiàn)臺灣的社會對于儒教文化洗禮,相較于另一個華人社會-中國內(nèi)地,表現(xiàn)出思維及行為模式更為厚實的一面。 這一面反映在建筑上,也是有跡可循。從1661年第一個漢化族群-明鄭王朝,打著反清復(fù)明基地入駐臺灣,驅(qū)離了當(dāng)時掌控臺灣的荷蘭商船艦隊, 從此改變了這個遠東大陸外島的族群比例與多文化締結(jié)的命運開始,其中漢化的意義,就是孔廟系統(tǒng)隨著當(dāng)時反抗外族滿清帝國, 猶如當(dāng)年五胡亂華般,在 17世紀(jì)時再度因政治紛擾將漢文化往更中國海外地方遷徙擴張,入駐了原是平埔高砂原住民及歐洲航海大發(fā)現(xiàn)的新天地-安平(臺南府城),樹立了海外中國孔廟的特例。 而這一點跟其他海外孔廟,因中國文化進貢國的形成因素有所不同,也因之后隨著清帝國時期的漳泉州移民大量涌進,與1949年后的國民政府復(fù)興中華基地,造成在一個小島上多座孔廟現(xiàn)象,風(fēng)格也反映出因不同時期民族遷入,臺灣的孔廟展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與地域文化樣貌!

         

        臺灣島上的孔廟綿密程度冠全球, 這不僅間接反應(yīng)出在教育上臺灣人民對孔子禮教的尊重, 在地理與歷史都距離孔廟建筑起源地──山東曲阜都比中國大陸內(nèi)地任何一處都來得遙遠, 臺灣如何得天獨厚在全球的孔廟建設(shè)當(dāng)中拔得頭籌, 成為宣揚孔子文化的最重要的精神堡壘。 本文從臺灣的孔廟建設(shè)溯源開始, 帶領(lǐng)讀者掀開孔子文化如何能扎根臺灣的面紗, 并飽覽島上數(shù)座獨特性的孔廟建筑。

         


         

        圖 1: 全臺孔廟形制最精美的臺北大龍峒孔廟大成殿

         

        一. 孔廟在臺灣的分類

         

        孔廟是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 也是教育系統(tǒng)主要場所。 中國宋朝之后, 凡官府統(tǒng)治之地都以興建孔廟來代表中原文化所及。明清時期, 縣府及府城所在地必建孔廟, 旁邊常附設(shè)學(xué)校, 臺灣的漢文化開發(fā)由臺南開始, 由南部逐漸往北部, 由西向東擴散, 臺灣的孔廟興建的歷史也呈現(xiàn)移民潮的動線, 并且由最早的閩南泉漳州風(fēng)格, 邁入日本時期的臺灣主體廟與風(fēng)格并柔和洋建筑元素, 并融入臺灣因移民社會與在地原住民的共同發(fā)展出的道教民間信仰, 在二戰(zhàn)后又因大量中國移民潮將中國北方經(jīng)典建筑帶進在明清時代的中國視為化外之番地或邊疆閩粵文化之處, 呈現(xiàn)中國歷史縱軸線的多種建筑歷史樣貌。

         

        小小的臺灣, 卻因不同時期漢化的歷史淵源, 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孔廟達數(shù)十座, 其中可以分為官設(shè)孔廟(官方設(shè)立的官學(xué)及廟宇), 私設(shè)孔廟(分成文武廟的祭典廟宇系統(tǒng)與書院系統(tǒng), 并設(shè)有孔子牌位者), 以建筑風(fēng)格時代區(qū)別大致上又可以分為 :

         

        明鄭王朝時期: 

         

        全臺首學(xué)臺南孔廟(1666,官設(shè))

         

        入清帝國時期: 

         

        左營舊城孔廟(1684,只剩單殿,官設(shè))

         

        嘉義孔廟(1686,已毀, 1961另建新殿,官設(shè))

         

        彰化孔廟 (1726,官設(shè))

         

        澎湖孔廟(1766,原文石書院,多次改建,官設(shè))

         

        屏東孔廟 (1815,原屏東書院,原物移建新址,官設(shè))

         

        淡水廳(新竹) 孔廟(1817,已毀, 1958,部分遷建,官設(shè))

         

        南投孔廟(1831 原藍田書院, 1916 遷建,私設(shè))

         

        羅東孔子廟(1862,但1966 廢棄,私設(shè))

         

        宜蘭孔廟(1868,燒毀于 1944, 1954 異地重建,官設(shè) )

         

        臺北城文廟及臺北府學(xué)(1879,已拆,官設(shè))

         

        臺南歸仁敦源圣廟(1882,多次改建, 1927設(shè)孔廟,私設(shè))

         

        臺中省城孔廟(1889,已毀)

         

        日本時期到二戰(zhàn)后初期: 

         

        苗栗象山孔廟 (1901,原英才書院,私設(shè))

         

        埔里孔子廟(1911,私設(shè))新竹孔廟(1958,遷建后,官設(shè))

         

        臺北大龍峒孔廟(1925,私設(shè), 1960 轉(zhuǎn)官設(shè))

         

        南安小學(xué)孔子祠(1926,原為日本奉安殿,私設(shè))

         

        宜蘭孔廟(1954,遷建后,官設(shè))

         

        花蓮鳳林小學(xué)孔子祠(1950,私設(shè))

         

        二戰(zhàn)后中華文化在臺復(fù)興時期 : 

         

        嘉義孔廟(1961,新建,官設(shè))臺南佳里昭清宮孔子廟(1966,私設(shè))羅東孔廟(1967,私設(shè))臺中孔廟 (1974,官設(shè))高雄孔廟(1976,官設(shè))海濱小學(xué)孔子祠 (1982,私設(shè))高雄旗山孔廟(1984,官設(shè))日月潭文武廟(1932首建, 1970改建,私設(shè))桃園孔廟(1985,官設(shè))本文將帶大家導(dǎo)覽其中主要的官設(shè)孔廟, 書院及具代表性的私設(shè)孔廟, 并挑出它們在臺灣依時代不同所呈現(xiàn)出的各別獨特性!

         

        二. 明鄭王朝時期: 全臺首學(xué)-臺南府城孔廟

         

        這是高砂國臺灣開始被漢化的符號,首建于1665年, 臺南孔廟是鄭成功家族驅(qū)荷取臺,做為復(fù)興明朝的基地。明鄭王朝透過孔廟來宣示華夏民族一脈相傳的正統(tǒng)性, 以區(qū)別來自滿洲的非漢人政體。臺南孔廟建筑 ( 如圖 2 的大成殿) 由參軍陳永華創(chuàng)建, 匠師可能來自廈門 (可比較圖 3 的廈門同安孔廟大成殿) 與金門,稍為不同于后來入了清滿清帝國時期,福建泉州漳州移民所帶來的風(fēng)格 (圖 14 的漳州文廟, 圖41 的泉州文廟) !

         


         

        圖 2: 臺南孔廟大成殿(三開間)現(xiàn)貌

         


         

        圖 3: 中國廈門同安孔廟大成殿五開間(中文維基)

         

        在臺南孔廟古建筑圖 (圖4) 里記載著原本臺南孔廟的配置, 可以看出『左學(xué)右廟』, 左邊為教育用途的書院, 右邊為禮制的祭孔廟堂空間的完整格局。因時代變遷, 臺灣日本時代之前建立的孔廟, 其左學(xué)部份多已不存、重建或變更用途。臺南孔廟除了萬仞宮墻不復(fù)見之外,可以算是全臺灣最完整的孔廟之一 (圖 5 現(xiàn)況平面)。



         

        圖 4: 臺南孔廟古建筑圖(圖: 網(wǎng)絡(luò))

         


         

        圖5 : 臺南孔廟的現(xiàn)況 平面圖 (圖: 網(wǎng)絡(luò))

         

        孔廟的主體為大成殿 (「大成」取自「大成至圣先師」之意) , 只開三開間而無柱廊, 下檐以斗拱支稱, 外觀古樸厚實 (圖2 及圖 6 -7) , 雖精致與規(guī)模程度不及后來的彰化孔廟(圖 13) 及臺北孔廟 (圖 1) 漳/泉州建筑系統(tǒng)的磚石建筑, 但卻是臺灣人眼里的「國家一級古跡」。大成殿為孔子祭典的主要空間 , 雖然在日本時期由不同文化主政, 但漢化的本島人及日本政府依舊舉辦祭孔典儀(圖 ˙6 舊照片里由本島人及日本人共同參與儀式)。

         


         

        圖 6: 日治時期的臺南孔廟大成殿

         


         

        圖 7: 日本時代臺南孔廟祭典

         

        懸有「全臺首學(xué)」匾額的臺南孔廟入口-大成坊 (圖 8), 為進入孔廟的第一個入門, 旁邊還有一處1687年奉旨設(shè)立的下馬碑,以滿漢文字合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引導(dǎo)來訪者由此步行進入圣廟,以示對孔子的崇敬。

         


         

        圖 8:大成坊與下馬碑

         

        除了大成坊做為入口之外, 在對面不遠處還有公元1749年建立的泮宮石坊(圖 8), 為仿木構(gòu)造之石坊, 泮宮為古時學(xué)校之名, 代表當(dāng)時具有學(xué)校的教學(xué)功能, 石碑做為入口的指示。

         


         

        圖 9: 與大成坊相望的泮宮石坊

         

        進入了大成坊后, 會有義路及禮門 (圖 9), 做為學(xué)與廟空間的圍墻, 進入孔廟的主軸空間需穿越此兩側(cè)的門道, 已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臺南孔廟的禮門義路原有圍墻, 但在日本時期頹圮后并未再復(fù)原, 形成兩道孤立對望的門道。

         


         

        圖 10: 臺南孔廟的禮門及義路

         

        另外文昌閣 ( 又名奎星樓, 奎樓,敬圣亭) 為祭祀文昌星君的樓閣 (圖 11) , 保庇考運, 嚴(yán)格屬于道教系統(tǒng),在臺灣大多在民間信仰濃厚的道教連結(jié)下, 許多都并入當(dāng)?shù)貜R宇。臺南孔廟為全臺超過20多座文廟或書院的系統(tǒng)中, 少數(shù)還保存著此特殊道教儒教合一的特殊建筑,即便在 1960 -1980 年代呼應(yīng)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而興起的北方宮殿風(fēng)格的孔廟建筑浪潮中,仍然不見魁星樓的興建, 可見臺南孔廟 (全臺首學(xué)) 的完整性及重要性, 并解釋臺灣民間信仰是貫穿400年臺灣非物質(zhì)文化里的一環(huán)。 走出臺灣島要看奎樓建筑, 最近的則需到澎湖孔廟了(圖 20 )!

         


         

        圖11: 臺南孔廟文昌閣

         


         

        圖 12: 登上臺南孔廟的文昌閣, 看到的閩南式的宮殿屋瓦之海,在翠綠的樹海中,這是臺南最美最古典的一幕視覺饗宴!

         

        三. 入清帝國時期


        臺灣納入清帝國后, 便開始涌進更多福建廣東沿海的移民, 其中以閩南粵北的泉州、漳州、潮州的福佬及客家族群等邊境民族為主, 登島之后開墾, 并且與本島的平埔族(熟番)及高砂原住民大量通婚取得土地繼承,隨著清朝的科舉制度為取得官職的最重要途徑,孔廟及縣學(xué),書院的廣布跟隨開墾的漫延路線,由南邊沿海都市,往北邊都市開發(fā),臺灣西部往東部開發(fā),平地往山區(qū), 長達210年的清領(lǐng)時期,孔廟縣學(xué)或書院建設(shè)數(shù)量最多。

         

        此時期的建筑特色挾帶著泉漳潮原鄉(xiāng)的色彩, 因為匠師也多來自于該地, 孔廟的建設(shè)也同時參考臺南首府孔廟的風(fēng)格體制, 再加上全臺因移民社會所仰賴的信仰建筑-廟宇, 逐漸合并發(fā)展出屬于臺灣孔廟的在地與儒道合一及建筑風(fēng)格。唯這 210 年時期所蓋的孔廟縣學(xué), 都因經(jīng)歷了 1895 – 1945 年的日本管轄的影響及所帶來的「和洋混合」都市設(shè)計與變遷, 大多改建遷建及縮小, 縣學(xué)部分并入新的西式教育場域, 留下的經(jīng)典孔廟不多。

         

        彰化孔廟從閩粵移民的觀點來看臺灣歷史的三大都會「一府, 二鹿, 三艋舺」, 代表清代中葉后臺南府城, 鹿港, 及臺灣北部的艋舺(當(dāng)時尚未有『臺北』一地之名), 鹿港為中部主要靠海的移民都市, 主要由泉州移民組成。 后來, 漳州的移民也過來, 因爭地盤及水源而產(chǎn)生排擠, 也就是所謂的「漳泉械斗」, 彰州人因靠海的鹿港已經(jīng)被泉州優(yōu)勢所據(jù), 進而往內(nèi)陸開發(fā), 彰化逐漸成為漳州人地盤。

         


         

        圖 13: 彰化孔廟大成殿

         

        1726 年落成的彰化孔廟, 是中臺灣首座孔廟及縣學(xué), 目前為彰化市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古建筑群, 列為一級古跡。此廟堂則采漳州的建筑工藝, 采用紅磚搭配石材, 1803年大修, 現(xiàn)在保留當(dāng)年的清代中葉的建筑的古樸樣貌。 大成殿 (圖13 與 圖 15) 為五開間的歇山重檐樣貌, 若比較福建漳州文廟與臺南孔廟的大成殿, 彰化孔廟具有與漳州文廟相當(dāng)比例的相似度(圖 14 為兩者比較)。


         

        圖 14: 彰化孔廟大成殿與福建漳州文廟比對。

         


         

        圖 15: 日本時期的彰化孔廟大成殿照片, 與現(xiàn)在接近。

        孔廟旁原有的白沙書院, 為典型左學(xué)右廟的體制, 但因日本時期「市街改正計晝」之由拆除位于今大成幼兒園旁民族路上的白沙書院,至于欞星門外之禮門、義路、伴池、宮墻等亦皆消失?,F(xiàn)存之彰化孔子廟,僅保留原規(guī)模約三分之一,民國67年據(jù)原狀重修。(圖 16)

         


         

        圖 16: 彰化孔廟的今昔規(guī)模比較 (上: 孔廟展覽室內(nèi)的復(fù)原圖與下圖出自臺灣文化部網(wǎng)絡(luò)資源)

         

        將近300年的彰化孔廟已經(jīng)看不到該

         

        有的萬仞宮墻與泮池, 孔廟的大成門直接面臨道路且地基低于面前的馬路 (圖 17) ,宛如另一種滄海桑田。



         

        圖 17: 消失的彰化孔廟地界

         

        彰化孔廟富于古樸及空間美, 利用空間轉(zhuǎn)折意境, 由形借景(圖 18), 這手法象征中臺灣地區(qū)在18世紀(jì)中葉已經(jīng)由移民社會進入富商文人第二代, 并開始注重的建筑品味, 發(fā)展園林建筑, 處處可以看到的建筑巧思, 反應(yīng)出中臺灣書院設(shè)計與私家豪邸的彼此較勁。此圓框門道一景也可以彰化附近的益源古厝里可以看得到。

         


         

        圖 18: 彰化孔廟空間轉(zhuǎn)折之美

         

        澎湖孔廟座落于福建與臺灣島之間的澎湖群島開發(fā)早于臺灣, 但有記錄的書院文教場域卻一直到 1767 年才設(shè)立。澎湖孔廟的前身即是文石書院,位于馬公市東郊,由于澎湖盛產(chǎn)文石,喻意書院作育英才如石紋之五彩繽紛,故名「文石書院」, 1895年臺灣與澎湖納入帝國日本領(lǐng)土,地方人士為了保留中國傳統(tǒng)固有文化,將書院改為「孔子廟」。

        澎湖孔廟在二戰(zhàn)后及 2000年后兩次改建,除了原有清代留下的魁星樓為原物 (圖19 與圖21), 書院的三川殿變成牌樓,再變成欞星門 (圖 19 所示改建前1920及1970年代的歷史樣貌) , 最終樣貌則采澎湖常見的傳統(tǒng)廟宇風(fēng)格,大成殿并覆以綠瓦(圖 20) 。

         


         

        圖 19 : 澎湖孔廟的各時期風(fēng)景

         


         

        圖 20 : 澎湖孔廟2000年時改建的大成殿 ( 照片來源: 澎湖縣文化局)

         


         

        圖 21 : 原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 ( 照片來源: 澎湖縣文化局)

         

        屏東書院孔廟屏東書院于1815年建于臺灣鳳山縣港西里阿猴街(今屏東縣屏東市)的一座書院,書院的功能廢止后改為屏東孔廟,于1985年公告為三級古跡, 三年后(1988年)名稱改回屏東書院, 所以曾經(jīng)好一段時間具孔廟身份,是座典型的書院空間。(圖 22-24)

         

        該書院原址在屏東市中山公園內(nèi),后因進行市區(qū)改正一度有拆除之議,因為一典型臺灣傳統(tǒng)燕尾屋脊的建筑特色及歷史,在東京大學(xué)研究臺灣建筑的學(xué)者藤島亥治郎博士的建議下,書院于 1938年進行遷建工程而得以保留,為臺灣南部兩座保存較好的書院之一,另一座為高雄市鳳山的「鳳儀書院」。

         


         

        圖 22 : 屏東書院大成殿 (照片: Wiki)

         


         

        圖 23: 公元2000年重修前的屏東書院 ( 照片: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圖 24: 屏東書院的照墻-九仞宮墻 ( 照片: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待續(xù))


        責(zé)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