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安仁】學(xué)思讀書會記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9-29 09:41:39
        標(biāo)簽:

         

         

        學(xué)思讀書會記

        作者:張安仁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八月十五日丙午

                   耶穌2015年9月27日


         

        《學(xué)記》云:獨(dú)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昔陽明先生弟子周道通與師論學(xué),亦云:若得朋友講習(xí),則此志才精健闊大,才有生意,朋友講聚,精神流動,生意更多也。

         

        千載之上,更有中西先哲灑然氣象??追蜃优c弟子坐而言志,春風(fēng)中垂華夏之道統(tǒng);蘇格拉底師徒悠游林下,談笑間啟西學(xué)之本源。

         

        先是,余師李洪衛(wèi)先生于河北省社科院與同人會讀《論語》三年。后余與同學(xué)幸得親炙先生講席。先生于提攜教誨之中,纘承孔圣、王文成公氣象,余輩深為感佩。

         

        先生屢語余輩會讀之樂之益,囑余等當(dāng)卜時地共學(xué)。是以余及諸師友于2014年春設(shè)學(xué)思讀書會,每周一次,會讀《論語》。欲紹續(xù)先哲遺風(fēng),所讀所論,唯關(guān)乎心智性命,無涉利害是非,超越門戶紛爭,悠游思辨之中。

         

        至今《論語》會讀期年又半,其間余師悉心指導(dǎo),雖事務(wù)煩雜,回石必檢校余輩學(xué)業(yè),講學(xué)于讀書會。

         

        以此,諸師友會讀之時,無論秋冬,志趣相得,共沐舞雩之風(fēng)。雖坐簡室,思論洽浹,同尋孔顏之樂。

         

        現(xiàn)今學(xué)思讀書會于每周日上午九點(diǎn)半至十二點(diǎn),河北省圖B233研討室會讀《論語》。

         

        近者既悅,而欲遠(yuǎn)者來而共樂之。若有同道,相請同坐。

         

        若有師友愿與共學(xué),可加學(xué)思讀書會QQ群184344462

         

        下文為學(xué)思讀書會最近一次《論語》會讀的部分討論內(nèi)容: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

         

        魏忠虎:講到“為之不厭,誨人不倦”,佛教中講人在成佛之前要先發(fā)菩提心,這是一個前提,這個菩提心就是立人之心。孔子講學(xué)也是如此,他一方面講自立,另一方面絕對不丟下立他。這就相當(dāng)于佛教中的慈悲喜舍。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佛教的“慈”是“以樂”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所謂“同體”,是指成物都有同一個空性。從道家看,道家講:道生一,道是化生萬物的起點(diǎn)。萬物最終還是要回到道。這個“道”勉強(qiáng)可以說成是“同體”。

         

        為什么能做到誨人不倦?佛教講“不住相布施”,就是說:我?guī)椭撕芏嗳耍也恢讼啵灰源藶楣ξ也挥校瑳]有眾生可度。所以才會不倦。道家也講“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笨鬃釉蚶献訂柖Y,我覺得老子的不居功的這種思想在孔子的這句話里也有所體現(xiàn)。

         

        當(dāng)老師的遇到有的學(xué)生特別笨,會替他著急,但又無可奈何。我覺得這是各有各的因緣。這個學(xué)生就到了這個程度了,那就從這個程度去教他。老師如果可以如實(shí)的去對待學(xué)生,可能就沒有厭煩、疲倦??鬃拥膶W(xué)生肯定也有聰明的,也有笨得不透氣的。那孔子就是因材施教,是什么材料就教什么內(nèi)容,如顏回,就教他大道。

         

        魏東:我覺得“誨人不倦”包括兩個方面。比如有的老師教的是技術(shù)、知識之類的,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東西無私的傳授給學(xué)生,這是一種個人的品格。而儒家的教育,是傳道?!洞髮W(xué)》開篇講: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就是使學(xué)生成為覺者,孔子不厭倦的要使學(xué)生能夠明了宇宙、人生的真諦。這是仁愛:要幫助人,教化人,使人獲得提升。

         

        所以前面講“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蔽抑徊贿^是不斷的去教學(xué)生,讓他們明了宇宙的大道。這是仁愛。對于圣與仁,孔子說“吾豈敢”,理解成是謙遜也好,理解成孔子確實(shí)自認(rèn)如此也好。這只是說:圣與仁的境界很高,我只是在努力去做,努力達(dá)到這種境界?!睹献印珜O丑》里講:學(xué)不倦,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就是圣人。所以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這段話:一是誨人不倦就是仁。二是真正的愛人,使人提升到某種境界。這兩個角度可以更貼近對圣與仁的理解。

         

        張瑋:做到這兩點(diǎn),就是圣與仁。

         

        魏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

         

        張瑋:我聽過一句話:做教育家,要有宗教家的情懷。我想這也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要達(dá)到宗教家的覺悟,一是要有宗教家的理想、信仰。就如孔子,他要傳天道,這是一個最高的理想。假如他是一個傳授技術(shù)、知識的老師,不太可能沒有厭倦。

         

        剛才魏老師講到要根據(jù)學(xué)生的才性不同如實(shí)教化。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提前制定了標(biāo)準(zhǔn),如果某個人達(dá)不到這個標(biāo)準(zhǔn),就被認(rèn)為是笨蛋。我在教學(xué)中就經(jīng)常遇到家長說自己孩子笨。這種家長就是預(yù)設(shè)了一個標(biāo)準(zhǔn),認(rèn)為孩子在某一年齡必須達(dá)到某種程度。達(dá)不到就是笨。包括老師,也會預(yù)設(shè)標(biāo)準(zhǔn)。恰恰是這種心態(tài),讓人求快、急躁,結(jié)果讓人本來的能力發(fā)展受到阻礙、破壞。這就是不能如實(shí)如理的教化。厭煩、疲倦自然就容易滋生。

         

        還有另一個方面,要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必然是快樂的。就如周濂溪要二程“尋孔顏樂處”,“樂是樂此學(xué),學(xué)是學(xué)此樂”,許多古希臘哲學(xué)家的最終目的也是要尋求一種“平靜的快樂”。若沒有快樂,必然會生厭煩、疲倦。比如利暉說每次來參加讀書會都很高興,她自然就“為之不厭“了。我們每次讀書會進(jìn)行兩三個小時,中途也不休息,大家也沒有人覺得累,即是因?yàn)闃吩谄渲小?/p>

         

        張利暉:對啊,我每次來都有新的啟發(fā),感覺跟大家在一起真的很高興。每個星期就盼著來參加讀書會。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弊釉唬骸扒鹬\久矣?!?/p>

         

        張瑋:我先把《集釋》上的解釋簡單說一下。上、下,即天、地,神是天神,祇是地神?!罢埗\”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子路去禱告。一是指子路去請示孔子是否要禱告。根據(jù)這兩種解釋,這一句可大致有兩種意思:

         

        孔子生病了,子路為孔子禱告??鬃訂枺骸坝羞@回事嗎(你為我禱告了)?”子路回答說:“有這回事(我做了禱告)。誄文說:‘你要向天地神祇禱告?!笨鬃诱f:“我已經(jīng)禱告很久了?!?/p>

         

        孔子生病了,子路請示(請求)為孔子禱告??鬃訂枺骸坝校ㄉ∠蛱斓厣竦o禱告)這個道理嗎?”子路回答說:“有這個道理。誄文說:‘你要向天地神祇禱告。”孔子說:“我的禱告已經(jīng)很久了。”

         

        馬景花:孔子禱告很久了?那孔子是認(rèn)可鬼神才禱告的?

         

        張瑋:我的理解:這里所說的禱告,并不是指去廟里求神拜佛??鬃拥亩\告指的是順應(yīng)天道為人做事。

         

        “禱”有兩個意思,一是向神訴說自己做了哪些好事,請神賜福;一是向神訴說自己做了哪些壞事。表示懺悔,請神原諒。

         

        “丘之禱久矣”,是說我一直以來是按照天道行事的,亦即是順應(yīng)天地神祇之意。此即是我的“禱”,但我并無必要以禱告的形式告訴天地神祇,這樣就有獻(xiàn)媚、作偽的成分了。

         

        如果從向神表示懺悔這個意思說,就是說:我沒有做什么壞事,所以我不需要做這樣的懺悔。即使有需要懺悔的,也不必要做這種形式上的懺悔。

         

        馬景花:最近我對佛學(xué)接觸得多一些。我覺得佛教與這一句有相似的地方。去寺廟拜佛,求佛是不對的,關(guān)鍵是自己要修身養(yǎng)性。現(xiàn)在佛教推崇《了凡四訓(xùn)》。還是說要改變自己的命運(yùn),要從自己做善事做起。

         

        魏忠虎:我覺得馬老師和我想的有些一樣的地方:求人不如求己。另外,子路與孔子講的祈禱應(yīng)該是兩回事。子路所講的祈禱是向一個外在的東西祈禱,請外在的東西保佑自己??鬃拥闹饕^點(diǎn)都是圍繞天道來的,孔子是以不做惡事、所行皆為立人、順應(yīng)天道作為祈禱,所做無愧于天地神靈,這才是真正的祈禱。另外有句老話講: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如果所做違背了天道,祈禱也無濟(jì)于事。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的意思是:我一生都在祈禱,因?yàn)槲宜卸际钦?,我不?dān)心有什么災(zāi)禍臨到我身上。

         

        魏東:《周易》里講: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如果是一個圣人,一個明道的人,一個有很高的道德境界的人,他的所作所為,鬼神是不會妨礙他的。從這個角度理解,“丘之禱也久矣”是指孔子的所作所為是“與鬼神合其吉兇”,孔子是合道之人。但這里是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個人也覺得很茫然吧。在孔子的信仰里,鬼神是存在的。但鬼神是否幫助他身體恢復(fù)健康,這是不確定的。但就此否定孔子不會向鬼神祈禱,也不能這樣說。我看過一種觀點(diǎn),孔子也會向鬼神祈禱。

         

        張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魏東:應(yīng)該說也有祈禱鬼神賜福這樣一種行為或信仰。我暫時保留觀點(diǎn),我覺得都有可能。

         

        張瑋:我的推測,對鬼神的實(shí)際的祈禱行為,是屬于人道的范圍,作為現(xiàn)實(shí)中的人,需要這樣一種儀式。但在孔子看來,這不是最終極的。他把握一種深刻的本質(zhì),人應(yīng)該遵循天道規(guī)律做事,這是最根本的。在此基礎(chǔ)之上,做這些具體的祈禱、祭祀,才是有用的。

         

        我想起郭德綱的相聲里講:人平時做盡壞事,然后拿些水果之類拜神,求神保佑。太為難神了。

         

        魏東:這句話的語境我們不太清楚。祈求天神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是古代常見的行為,但祈求天神賜福健康,天神是不是有這個能力?

         

        張利暉:佛教里說:人生病,是因?yàn)樵┯H債主都在你身上拖著你。

         

        魏東:問題就在這里,中國古代也有類似說法,有一種病叫鬼病。佛教叫業(yè)障病。佛教也不是說全部的病都是鬼病,也有四大不調(diào)導(dǎo)致的病??鬃涌赡苡X得我這病不是業(yè)障病、鬼病,祈禱是沒用的??鬃邮峭?,他樂天知命。

         

        李輝:我讀書有個感覺:孔子、孟子、王陽明,他們在為學(xué)過程中,內(nèi)心是不斷的強(qiáng)大的,強(qiáng)大到不需要借助鬼神保佑。我們一般的人因?yàn)閮?nèi)心不夠強(qiáng)大,需要外在的鬼神、上帝保佑,或者有什么虧心事,需要向鬼神、上帝懺悔,才能安心。但是內(nèi)心強(qiáng)大到一定境界的人,天人合一,天道下貫到人身上。西方基督教中,人是向上找、向外找一個上帝,而中國的儒家是天道下貫到自身。比如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陸象山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鬼神即在他們心中,不需要向外求。

         

        另外,禱這種行為,是不是在當(dāng)時只有天子才能做,孔子去做,就是僭越。

         

        張瑋:《集釋》中有這種說法:向天地祈禱,是天子才能做的事。子路請求孔子這樣做,孔子不許。

         

        李輝:與天地鬼神溝通,最早是由巫祝來做,當(dāng)時是任何人都可以這么做,但是到后來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這樣太亂,就規(guī)定這種事只能我來做,我才能代表天地鬼神,壟斷了與天地鬼神溝通的權(quán)力。但是孔子這種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發(fā)現(xiàn)自己也具備了與天地鬼神溝通的能力??赡苡羞@種情況。

         

        張利暉:但是我覺得孔子(即使達(dá)到這種境界也)不會這么說。

         

        魏忠虎:李輝講到天道下貫于人。有一種理論叫全息理論,人身可以對應(yīng)世界萬物。我就是宇宙,心外無物,不是說外在的東西進(jìn)入我的身體里,而是說當(dāng)我自己明了自己,把自己研究透了,我和世界沒有兩樣。所以王陽明是向內(nèi)求的,把自己的煩惱、妄想全都去掉后,忽然就了知了,原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這樣的。比如王陽明格竹子時,格的是外在的東西,自己格得吐了血,也沒有格出來,因?yàn)榉较蝈e了。但他在格自己的物欲時,把物欲都去除了,明白了自己的良知,世間的理就都通了。但是“天道下貫于人”的意思,好像是說有一個外在的東西進(jìn)入我。

         

        魏東:這是一個闡釋學(xué)的問題。牟宗三這樣的學(xué)者,應(yīng)該不會理解得這么簡單。

         

        魏忠虎:我覺得不能從學(xué)者的地位等去推斷他的理解程度,因?yàn)橛械娜苏镜慕嵌炔粚Γ斫饩涂赡艹鲥e。比如我看蔣慶的書,里面講到他不太同意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說”。我看了“良知坎陷說”的解釋,覺得不太對勁。從理上說,這不是一個圓融的、由內(nèi)而外的理論。最近我又看老子,有的人解老子,是分段解。但老子講《道德經(jīng)》,意思是一以貫之的。一個大學(xué)者,是不是一個通家,就看他是不是把握了一個核心。我看的是王弼的注解,我發(fā)現(xiàn)他的注解就是圍繞“道”這個核心來講的,而不是拘泥于詞句。

         

        現(xiàn)在我們讀的是《論語集釋》,這套收的好處是集合了各家的解釋,但是也有一個弊端:各家都有自己的立足點(diǎn),各有各的解釋,《論語》的主體性的東西很可能就埋沒在里面了,好像大海一樣,把讀的人就淹沒了。我在讀李炳南的《論語講要》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就是一以貫之的。因?yàn)槔畋鲜强鬃拥钠呤叽椎鲁傻拿貢L,他是儒家的正根。起碼是比較正統(tǒng)的。如果沒有定力的話,讀《論語集釋》可能就無法判別,就迷失在里面了。

         

        魏東:也可能是進(jìn)步了。

         

        魏忠虎:當(dāng)然有這種可能。葉曼說:“百家爭鳴,愚之始?!币?yàn)楦骷艺驹诟骷业慕嵌?,就會吵架,因?yàn)橛欣嬷疇?。但真正的理是超越于這些吵架、個人名利的。在各家的觀點(diǎn)之上,那個不變的東西是什么?那個儒學(xué)的正根到底在哪?在政治儒學(xué)里,還是在心性儒學(xué)里?我覺得應(yīng)該站在本源上,要找那個不變的東西。像王陽明,就是一個致良知,然后一下就豁然貫通。但是王陽明講致良知,有“良”就有“不良”,他的核心在“良”上,就立足在人道里了。但是他又講“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第三句才是“知善知惡是良知”,他是立足于第三句“良知”教化人間,然后才能悟得更高的理。

         

        魏東:魏老師,我覺得你這里有點(diǎn)走偏了。比如說“百家爭鳴,愚之始”,為什么?因?yàn)榇蠹覍Υ蟮啦幻髁?。因?yàn)椴幻髁耍杂廾灵_始了。就像巴別塔一樣,語言分化了,大家就開始爭了。一開始沒有百家之前,大家都處于原始蒙昧狀態(tài),通于大道,后來開化了,大道既隱,大家就開始解釋。一解釋,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到底哪個是正宗,就很難說了??鬃託{后,儒分為八。我們也很難說現(xiàn)在傳下來的曾子、孟子這一派是不是正宗。

         

        魏忠虎:我們說的“正宗”意思不一樣。我不是說支派的正宗與否,而是說這個理的根本。理的根本是超越于支派的。

         

        魏東:我覺得這些派別,都是不違理的。只是基于需要,而分了各種派別。雖然是道之一偏,但是是社會的藥方。

         

        張瑋:魏忠虎老師的意思是不是說孔德成這一派很好的保存了孔子學(xué)說的原貌?

         

        魏忠虎:是的,因?yàn)樗羌覍W(xué)嘛。我說的重點(diǎn)是:這些派別指向的是不是一個最終極的東西?

         

        魏東:這些我們還沒有研討過,各學(xué)派有自己的理論,但也有可能有一個整體性的、圓融的闡釋。所以我們不能就其中一點(diǎn)批評、否定。我覺得應(yīng)該站在更高的角度關(guān)照它,應(yīng)該保持一種很寬容的態(tài)度。

         

        李輝:象牟宗三先生是對中西方哲學(xué)都研究得很深的。但是看這些學(xué)者的理論,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原典上。

         

        魏東:是,要搞明白它是怎么追出去的,又是怎么返回來的。

         

        魏忠虎:我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比如釋伽牟尼說法時,他先講了三乘道,等學(xué)生水平高了之后,再講二乘道,最后才講最高的一乘道。但是在他一開始講三乘道的時候,他就知道這些只是領(lǐng)著學(xué)生邁臺階的,最后要達(dá)到一乘道??鬃釉谥v學(xué)時,肯定也有一個本原的、最高的東西。但是這些后世的學(xué)者是否明白這一點(diǎn)?如果不明白這一點(diǎn),在一開始就是有問題的。比如梁啟超,在晚年回顧一生時,說自己做了那么多錯事,但也無法更改。

         

        李輝:人肯定是不斷成長的,在此過程中意識到之前的問題。

         

        魏東:你說的畢竟是可能,是否真的存在這個問題,現(xiàn)在無法確定。

         

        魏忠虎:我的意思是:我們在讀書時,要力求回歸、統(tǒng)一到這個原點(diǎn),只有這樣,我們學(xué)習(xí)到的東西才是有條理的,而不至于埋死在學(xué)說里面。

         

        李輝:我們中的一些師友,是只讀原典的。讀原典有一個好處,就是直接有一個自己的最根本的理解。但是你不知道其他人、當(dāng)代人怎么認(rèn)識的。假如要寫文章、做學(xué)術(shù),就一定要看其他人的看法。別人的觀點(diǎn)與你不一樣,也可以產(chǎn)生對話,這樣就促進(jìn)了學(xué)術(shù)的進(jìn)步。

         

        魏東:讀原典是一個基礎(chǔ),別人的看法也可能會對自己產(chǎn)生啟發(fā)。

         

        張瑋:《中庸》里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梢耘c天地參矣。最后一句是講人可以與天地并立。我想子思的這種思想是否是從孔子這句話里體現(xiàn)的思想發(fā)展出來的?比如“丘之禱久矣”,里面的一個意思是說“我沒有必要去向鬼神禱告”,或者說他不看重這種具體形式。因?yàn)槲沂呛虾跆斓赖?,與鬼神同其吉兇的。再進(jìn)一步發(fā)展,我就可以與鬼神并立,甚至與天地并立。

         

        魏東:這是中國儒家的強(qiáng)調(diào)人本身的能力的傳統(tǒng)。還有一個問題:佛、菩薩是否也會祈禱?

         

        張瑋:我覺得他們的祈禱是“合道就是祈禱”。

         

        魏東:那儒家和佛家的祈禱就是一回事了。

         

        張瑋:是的。陽明弟子問王陽明:“佛家和儒家有什么區(qū)別?”陽明回答:“區(qū)別就在于有沒有求做圣人之心?!薄傲贾蚕菡f”大致是講:圣人或佛、菩薩在達(dá)到自我完滿之后,他的大悲憫心、良知會讓他回到世俗,去做救世濟(jì)民的事情。這個良知讓人入世俗,就是做圣人之心。

         

        魏忠虎:我覺得“良知坎陷說”說得太絕對,里面講“必然入世俗”。但是佛教里小乘雖然覺悟得道,但也不必然會濟(jì)世救人。這個理論沒有涵蓋所有的情況。

         

        張瑋:良知必然讓人入世俗,是限定在儒家。

         

        魏東:你的參照點(diǎn)是基于佛教的。

         

        張瑋:我以前有個想法:儒家類似于佛教中的菩薩境界:已經(jīng)覺悟成佛了,但仍然有悲憫心,覺悟有情,所以必然要入世濟(jì)眾。如果說限定在菩薩境界,就必然要入世,但如果涵蓋佛、菩薩,就不一定了。具體到儒家,是一定要入世的。

         

        魏忠虎:如果這樣的話,就可以講得通了。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