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2016兩岸三地語文教育發(fā)展論壇發(fā)表 《中國語文教育上海共識》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6-03-31 20:24:18
        標簽:

         

         

        2016兩岸三地語文教育發(fā)展論壇發(fā)表 《中國語文教育上海共識》

        來源:2016中國語文教育發(fā)展論壇通訊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廿三日壬子

                   耶穌2016年3月31日

         

         

         

         

         

        2016年3月28日,由上海國學會(籌)、北京弘道書院、上海浦東圖書館共同主辦的2016中國語文教育發(fā)展論壇在浦東圖書館舉行。來自兩岸三地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就語文教育的發(fā)展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形成了一系列共識。本次論壇由永嘉書院、上海友朋會、浦江學堂、同濟人文通識教育中心共同承辦,由臺灣元亨書院、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文商書院、《新教育家》雜志社、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熙華國學堂和上海理工大學尚理國學工作室共同協辦。


        上午,由十余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圓桌論壇在浦東圖書館二樓會議室舉行。經過大家的熱烈討論,在語文教育之內涵及功能、語文教育之內容也即教材問題、語文教育的評估體系、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及教育、語文教育的靈魂等五個方面達成了共識,以期對未來的語文教育發(fā)展起到引領作用。

         

        下午的開放論壇在浦東圖書館一樓報告廳舉行。上海國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駱玉明先生和浦東圖書館館長張偉先生分別致開幕詞和歡迎詞。北京弘道書院院長秋風教授、永嘉書院投資人李作勤先生、上海國學會理事長張松先生也先后致辭。本次開放論壇特邀上海教育電視臺主持人徐麗遐女士主持。

         

        上海開放大學教授、浦江學堂創(chuàng)始人、永嘉書院院長、著名作家、學者鮑鵬山先生的《語文教育的功能》,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元亨書院創(chuàng)院院長、著名儒家學者林安梧先生的《關于“語文學習”與“人文培育”的一些建議》,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上海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先生的《語文教育與君子養(yǎng)成》,山東大學儒學院教授顏炳罡先生的《靈魂塑造是語文教育的底蘊》等從多個角度論述了語文教育對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人文精神的培育、靈魂價值的塑造的重要意義和功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弘道書院院長秋風先生的《正所謂“語文”之名》倡議用“國文”之名代替“語文”,闡述了自己對此問題的思考。同濟大學教授、同濟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國學會(籌)常務副會長、明倫書院名譽山長劉強先生的《當下語文教育的弊端及對策》認為當下語文教育具有選本教育取代經典教育、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應試教育取代人格教育、灌輸教育取代體驗教育等多個弊端,只有中華元典的學習才能對治這些弊端。旅加學者、博士、教授張璟女士的《加拿大小學的語言課程教育》介紹了加拿大語言課程教育的方式方法,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青海師范大學教授、《老子》研究專家左克厚先生的《語文即生活》特別強調經典的教學要接地氣,要聯系到日常生活。中華書局編審、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主任、中華書局傳統(tǒng)文化教材籌備辦公室主任祝安順先生的《國學教育與語文等學科教育的聯系與區(qū)別》力圖劃出語文教育和國學教育的邊界。上海虹口教育學院院長、語文特級教師馬骉先生的《語言非下功夫不可》對語文教育之語言方面給予了特別的強調。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新亞文商書院院長郭少棠先生,廣州市天河區(qū)教育局局長、教育學博士柳恩銘先生因臨時有事未能親自到場,由在場的嘉賓分別宣讀了他們的《語文教育的歷史時代使命》和《語文教育回歸本真》兩篇演講稿。

         

        最后,由劉強先生宣讀了上午達成的《2016兩岸三地語文教育發(fā)展論壇中國語文教育上海共識》,為本次論壇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來自上海、蘇州等地的200余名學者、語文教師、民間書院的教師、學生家長參加了此次論壇并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不少聽眾表示,此次論壇高端、高效、高明,深入、深刻、深情,有那么多學者如此關心、關切、關懷語文教育,出人意料,令人感動莫名。


        附錄

         

        中國語文教育上海共識

         

        20世紀以來的近百年,中國語文教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諸多問題,甚至面臨重大危機。尤其在日益全球化、多元化、技術化的今天,語文教育不僅負有引領學生進入人文世界及拓展心靈空間之責任,更應秉承自古以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者使命,為培養(yǎng)民族精英、塑造健全人格、涵養(yǎng)人文情懷、堅守價值理性、傳承中華文明等愿景,提供為語文教育所獨有的那份優(yōu)雅與超越。真正好的語文教育,應當擺脫既往“語文”教育的工具化、碎片化、功利化、格式化、技術化之窠臼,通過養(yǎng)志、養(yǎng)心、養(yǎng)氣、養(yǎng)智、養(yǎng)識等一系列以人為本的教育實踐,為受教育者提供一種“大觀”的胸襟和視角,涵養(yǎng)出一個“大我”的人格與精神。新世紀以來,無論政府還是民間,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已經初步達成共識,這為當代中國語文教育的推陳出新、返本開新提供了契機和動力。

         

        有鑒于此,2016年3月28日上午,由上海國學會(籌)、北京弘道書院發(fā)起,在浦東圖書館舉辦了中國語文教育發(fā)展圓桌論壇,兩岸三地十余位專家學者經過熱烈的討論,就語文教育達成了以下共識:

         

        第一,關于“語文”教育之內涵與功能。我們認為,語文教育并非簡單的語言文字教育,還應當承擔文學熏陶、文化積淀、人格養(yǎng)成之使命,受過語文教育之學子,當有對民族文化中之核心價值的基本認知,當能對世界、歷史、文化、人類懷有溫情與敬意,也就是說,語文教育應當承擔建立價值判斷和信仰體系之責任。

         

        第二,關于語文教育之內容也即教材問題。我們認為,應對當前語文教育之內容及課堂教學進行結構性調整,在教育內容上,應當以經過歷史長期檢驗的、對國人之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有良好塑造作用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為核心,對大量占用學生寶貴學習時間的現代白話文予以刪繁就簡式的調整。在課程安排上,應壓縮現有語文教材的學習時間,專門設置經典課堂,俾使傳統(tǒng)文化元典如《四書》等能進入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系統(tǒng)性、完整性的經典教育。

         

        第三,關于語文教育的評估體系。我們認為,應在中考和高考的語文考試中,增加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內容,從而引領當前語文教育的經典教育導向。

         

        第四,關于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及教育。我們認為,應加強對廣大語文教師的經典教育研習和培訓,可在高校師范教育體系中增加經典課程,如《論語》等經典應成為師范生的必修課。對于入職前或正在一線從教的語文教師可以進行“補課”式的經典研習和教學培訓。有條件的教育主管部門,可組織對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全員培訓和輪訓?!皩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過教育者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精進與成長,帶動整個語文教育在文化層次和精神品味上的全面提升。

         

        第五,關于語文教育之靈魂。我們認為,語文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教育,而是有情懷、有擔當、有靈魂的價值教育,是養(yǎng)成博雅君子、獨立精神和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人文教育。我們呼喚以人文化成為職志的“大語文”教育,呼喚以君子養(yǎng)成為旨歸的“大人格”教育。語文教育不應該只在紙上,而應該走到天地中、山水中、歷史文化中和生命現場中?!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語文教育應該通過認知、感悟、體驗、力行等多種渠道,貫徹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一以貫之的文化理想、生命情懷和人格精神。

         

        我們期待并相信,經典教育的融入,必能改善目前語文教育缺乏靈魂之現狀,并將在重塑國人形象,凝聚民族精神,恢復禮樂斯文,提升公民品位諸方面,做出應有之貢獻。


        附:參與圓桌會議并開放論壇學者名單(序齒):

         

        郭少棠(香港)、陸繼椿、黃玉峰、駱玉明、林安梧(臺灣)、顏炳罡、左克厚、馬骉、鮑鵬山、秋風、祝安順、柳恩銘、劉強、張璟等

         

        秘書:劉永

         

        定稿:劉強


         

        2016.3.28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