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嚴思】《傳習錄》70條:“心不在焉”本是正心功夫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6-05-16 16:09:53
        標簽:

          


        《傳習錄》70條:“心不在焉”本是正心功夫

        作者:嚴思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原載于 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究會 網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九日丁酉

                   耶穌2016年5月15日

         

         

         

        問:“心要逐物,如何則可【1】?”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2】,心統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3】,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軍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惟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4】。(《傳習錄》70條)

         

        注釋:

         

        【1】心要逐物,如何則可

         

        《傳習錄》15條:“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傳習錄》117條:“如此則飲酒便一心在飲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卻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2】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

         

        《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中庸》:“《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系辭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3】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傳習錄》317條:“故欲修身在于體當自家心體,當令廓然大公,無有些子不正處。主宰一正,則發(fā)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發(fā)竅于耳,自無非禮之聽;發(fā)竅于口與四肢,自無非禮之言動。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

         

        《傳習錄》119條:“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著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稌匪^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所以說‘有所忿憤好樂,則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誠意工夫里面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鑒空衡平,這便是未發(fā)之中”。

         

        【4】如此豈惟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

         

        《傳習錄》104條:“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傳習錄》122條:“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發(fā)狂。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豈得是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視,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動。必須非禮勿視聽言動,方才成得個耳目口鼻四肢,這個才是為著耳目口鼻四肢”。

         

        【疏解】

         

        陸原靜問《學》《庸》同異。陽明先生曰:“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洞髮W》三綱八目為“原始反終”,《中庸》一貫之道乃“終則有始”,后人確實應該把《大學》《中庸》兩部經典參照著研讀。

         

        《中庸》首章先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正如孔子所闡述克己復禮之四條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下文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這“發(fā)”從字義上看也是“見”與“顯”,但經過慎獨功夫而復其性體,“發(fā)”乃是從全“體”起大“用”,涵義就不同了。陽明先生曰:“主宰一正,則發(fā)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發(fā)竅于耳,自無非禮之聽”。

         

        《大學》三綱八目雖分本末先后,也不過是對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闡發(fā)。博學多識非大人之學,此“學”唯有一以貫之,才能成其“大”?!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為“始”;“大學之道,在親民”,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至于“明明德于天下”,“明明德”為“終”。由此可見,大學之道,即是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陽明先生認為,“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大學》言“終始”而不言“始終”,這也體現了“吾道一以貫之”。如果真以“格物”為八條目之“始”,“格物”即是向外“逐物”,不能“原始反終”,八條目功夫就不能一以貫之,而成為一個外在的過程了?!洞髮W》之八條目非首尾連接的一根鏈條,其中“正心”是核心,正心之前是修道功夫,正心之后是弘道事業(yè)。而朱子對《大學》“修身在正其心”章“心不在焉”以下一節(jié)領會顛倒了,對于大人之學的解讀必然陷于支離而不能一貫。

         

        陽明先生以《中庸》之“未發(fā)之中”來解《大學》“正心”,可謂匠心獨具。心之本體為“性”,“正”趨于極致就是大本之“中”(正心,即是大其心)。陽明先生曰:“修身是已發(fā)邊,正心是未發(fā)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正心,復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再結合《傳習錄》70條、119條、317條,就可以把《大學》“修身在正其心”章的義理脈絡給理會清楚。

         

        《大學》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朱子認為“心不在焉”的意思是“心有不存”,心為身之主宰,心不存則身失其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身不得其修的表現,錯會了本章義理。在陽明先生看來,心如果落在視聽言動上,“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雖視而有見,聽而有聞,但對于此心來說正是“逐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實是向心體上自反,反求諸己以全其心體,《中庸》所謂“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靶牟辉谘伞眲t如人君“端拱清穆”,正是在說“正心”的狀態(tài),如孔子所謂“空空如也”。陽明先生曰:“正心只是誠意工夫里面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鑒空衡平,這便是未發(fā)之中”。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