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吾生有涯愿無盡:紀念梁漱溟誕辰123周年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16-10-19 19:50:11
        標簽:

        吾生有涯愿無盡:紀念梁漱溟誕辰123周年

        作者:梁漱溟

        來源:騰訊儒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十八日癸酉

                  耶穌2016年10月18日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獨具風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會實踐者。早歲信佛而后歸儒,亦不廢佛;以中學學歷而執(zhí)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xiāng)村建設;發(fā)起民盟,為調(diào)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后屢受批判而始終不屈,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么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云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

         

           


        梁漱溟先生(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我生于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一年[1893]。此次戰(zhàn)爭以后,國際侵略日加,國勢危殆。1937年“七七”事變,我國又遭受日寇長達八年之久的入侵。我的大半生恰是在這兩次中日之戰(zhàn)中度過的。

         

         

         

        我的大半生恰是在戰(zhàn)爭中度過的(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我原名煥鼎,祖籍廣西桂林。但自曾祖起來京會試中進士后,即宦游于北方。先父名濟,字巨川,為清末內(nèi)閣中書,后晉為后補侍讀,其工作主要為皇史宬抄錄皇家檔案。先父為人忠厚,凡事認真,講求實效,厭棄虛文,同時又重俠義,關心大局,崇尚維新。因此不要求子女讀四書五經(jīng),而送我入中西小學堂、順天中學堂等,習理化英文,受新式教育。這在我同輩人中是少見的。由于先父對子女采取信任與放寬態(tài)度,只以表明自己意見為止,從不加干涉,同時又時刻關心國家前途,與我議論國家大事,這既成全了我的自學,又使我隱然萌露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而鄙視只謀一人一家衣食的“自了漢”生活。這種向上心,促使我自中學起即對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追求不已。于社會問題,最初傾向變法維新,后又轉向革命,并于中學畢業(yè)前參加了同盟會京津支部,從事推翻滿清的秘密活動。辛亥革命爆發(fā),遂在同盟會《民國報》任外勤記者,因而得親睹當時政壇上種種丑行。這時我又讀了日人幸德秋水所著《社會主義神髓》,受書中反對私有制主張的影響,因而熱心社會主義,曾寫有《社會主義粹言》小冊子,宣傳廢除財產(chǎn)私有制,油印分送朋友。

         

        1913年退出《民國報》,在革命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下,自己原有的出世思想抬頭,于是居家潛心研究佛典,由醉心社會主義而轉為傾向出世。在此種思想下,1916年我寫成并發(fā)表了《究元決疑論》,文中批評古今中外諸子百家,獨推崇佛法。隨后我以此文當面求教于蔡元培先生,遂為先生引入北大任教。

         

           


        《究元決疑論》(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1917年起我在北大哲學系,先后講授“印度哲學概論”、“儒家哲學”等課。此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后,新思潮高漲,氣氛對我講東方古學術的人無形中有壓力。在此種情勢下,我開始了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后來即產(chǎn)生了根據(jù)講演記錄整理而成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書中我提出了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可分為三大路向的見解,同時在人生思想上歸結到中國儒家人生,并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這些見解反映自家身上,便是放棄出家之念,并于此書出版之1921年結婚。

         

         

          


        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第二次畢業(yè)合影(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隨著在北大任教時間的推移,我日益不滿于學校只是講習一點知識技能的偏向。1924年我終于辭去北大教職,先去山東曹州辦學,后又回京與一般青年朋友相聚共學,以實行與青年為友和教育應照顧人的全部生活的理想。

         

         

        1927年在朋友的勸勉下,我南下到北伐后不久的廣州。在這里我一面覺得南方富有革命朝氣,為全國大局好轉帶來一線曙光,一面又不同意以俄為師,模仿國外,背棄中國固有文化的做法,因此我雖接辦了廣東省一中(今廣州廣雅中學前身),但此時更多考慮的乃是自己的“鄉(xiāng)治”主張。依我看來,由于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唯有先在廣大農(nóng)村推行鄉(xiāng)治,逐步培養(yǎng)農(nóng)民新的政治生活習慣,西方政治制度才得在中國實施。1929年我在考察了陶行知的南京曉莊學校、黃炎培先生江蘇昆山鄉(xiāng)村改進會、晏陽初先生河北定縣平教會實驗區(qū)及山西村政之后,適逢彭禹廷、梁仲華創(chuàng)辦河南村治學院,我應邀任學院教務長。這是我投身社會改造活動的開端。但因軍閥蔣閻馮中原大戰(zhàn),開學未滿年而停辦。旋于1931年與同仁赴山東鄒平創(chuàng)辦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該院設研究部與鄉(xiāng)村服務人員訓練部,并劃鄒平縣為實驗區(qū)(后擴大為十余縣)。實驗區(qū)有師范、實驗小學、試驗農(nóng)場、衛(wèi)生院、金融流通處等??h下設鄉(xiāng)學、村學。鄉(xiāng)學村學為政教合一組織,它以全體鄉(xiāng)民或村民為對象,培養(yǎng)農(nóng)民的團體生活習慣與組織能力,普及文化,移風易俗,并借團體組織引進科學技術,以提高生產(chǎn),發(fā)展農(nóng)村經(jīng)濟,從根本上建設國家。此項試驗在進行七年之后,終因1937年日寇入侵而被迫停止。

         

          

         

        山東鄒平創(chuàng)辦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發(fā)動民眾與國內(nèi)團結為抗戰(zhàn)所必需,于是我開始追隨于國人之后,也為此而奔走。1937年8月應邀參加最高國防會議參議會,曾對動員民眾事有所建議。1938年我訪問延安。這是我奔走國內(nèi)團結的開始。訪問目的不外考察國共再度合作,民族命運出現(xiàn)一大轉機,共產(chǎn)黨方面放棄對內(nèi)斗爭能否持久,同時探聽同仇敵愾情勢下,如何努力以鞏固此統(tǒng)一之大局。為此曾與毛主席會見八次,其中兩次作竟夜談。關于對舊中國的認識,意見不同,多有爭論。但他從敵友我力量對比、強弱轉化、戰(zhàn)爭性質(zhì)等分析入手,說明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問題,令我非常佩服。1939年留在西南大后方感到無可盡力,我又決心去華北敵后游擊區(qū),巡視中得到國共雙方協(xié)助。經(jīng)皖、蘇、魯、冀、豫、晉六省,沿途動員群眾抗戰(zhàn),歷時八個月,歷經(jīng)艱險。在戰(zhàn)地目睹兩黨軍隊摩擦日增,深感如任其發(fā)展,近則妨礙抗戰(zhàn),遠則內(nèi)戰(zhàn)重演,于是返回四川后方,除向國共雙方指陳黨派問題尖銳外,更與黃炎培、晏陽初、李璜等共商組織“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以增強第三方面力量,為調(diào)解兩黨紛爭努力。1941年年初,皖南事件爆發(fā),國內(nèi)團結形勢進一步惡化,遂又與黃炎培、張君勱、左舜生發(fā)起將“同志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盟前身),同時被推赴香港創(chuàng)辦民盟機關刊物《光明報》,向海內(nèi)外公開宣告民盟的成立。不料報紙創(chuàng)刊僅三月余,即因日軍攻占香港而???。我不得不化裝乘小船逃離香港,來到桂林。在此我負責民盟華南地區(qū)工作,邊從事爭取民主、宣傳抗日活動,邊從事寫作。


          

         

        邊從事爭取民主,邊從事寫作(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1945年8月日軍投降,抗戰(zhàn)宣告結束,兩黨領導人又會晤于重慶。眼見敵國外患既去,內(nèi)部問題亦可望解決,我即有意退出現(xiàn)實政治活動,而致力于文化工作。及至參加(重慶)政治協(xié)商會議,協(xié)議告成,我更以為中國步入坦途在望,于是托周恩來先生帶信給毛主席,說明自己退出現(xiàn)實政治之意,同時發(fā)表《八年努力宣告結束》等文,向社會表明心跡。因未獲毛周二位諒解,我于1946年3月再度訪問延安。但時局旋即惡化,我不得脫身,反被推任民盟秘書長,參與國共和談。至1946年年底,終因國民黨決心發(fā)動內(nèi)戰(zhàn),和談破裂,我即辭去秘書長,去重慶北碚,創(chuàng)辦勉仁文學院,并在此講學和完成了《中國文化要義》的撰寫工作。書中總結了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見解,并指出“中國文化之偉大非他,只是人類理性之偉大。中國文化的缺欠,卻非理性的缺欠,而是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的缺欠?!?/p>

         

          

         

        國共和談時期民盟主要成語合影(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全國解放,1950年我由四川來到北京,得與毛主席多次談話,表示愿在政府外效力國家,并建議設中國文化研究所,或世界文化比較研究所,終因故未能實現(xiàn)。1952年為對解放前的思想與政治活動做一番回顧與初步檢討,寫成《我的努力與反省》一長文。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擴大會議上發(fā)言,受到毛主席嚴厲批評。1955年批判更在全國展開。自此以后我即將主要時間與精力投入著述之中。

         

         

           


        1950年發(fā)表《我的努力與反省》一文(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1960年著手寫《人心與人生》一書。這是早自20年代即醞釀于心的著作,自認為最關緊要,此生定須完成。不料因“文化大革命”開始,參考書盡失,寫作工作被迫中斷。于是在抄家未逾月的困難情況下,另寫《儒佛異同論》及《東方學術概觀》等。至1970年,才得重理舊業(yè),續(xù)寫《人心與人生》。但不久又逢“批林批孔”運動。因我堅持“只批林,不批孔”,為大小會所占去的時間更多,寫作近于停頓。至1975年中,此書終告完成。如在此書《后記》中所說,“卒得償夙愿于暮年”,了卻一樁心事,而我的著述活動也隨之基本結束。

         

          


        梁漱溟書法(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最后,我以《中國文化要義》自序中的一段話,作為此文的結束語:

         

        “就以人生問題之煩悶不解,令我不知不覺走向哲學,出入乎百家。然一旦于人生道理若有所會,則亦不復多求。假如視哲學為人人應該懂得的一點學問,則我正是這樣懂得一點而已?!薄白渲?,對人生問題我有了我的見解思想,更有了我今日為人行事。同樣地,以中國問題幾十年來之急切不得解決,使我不得不有所行動,并耽玩于政治、經(jīng)濟、歷史、社會文化諸學。然一旦于中國前途出路若有所見,則亦不復以學問為事。究竟什么算學問,什么不算學問,且置勿論。卒之,對中國問題有了我的見解思想,更有了今日的主張行動。”

         

        回顧過去,我就是這樣跋涉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上。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