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海內(nèi)外學者寄語《儒家郵報》百期

        欄目:通知公告
        發(fā)布時間:2011-03-06 08:00:00
        標簽:
        儒家郵報

        《儒家郵報》由儒家網(wǎng)主持編輯,創(chuàng)辦于2006年12月12日,系公益性電子出版物。主要為各界人士提供與當代儒家有關的各類信息,僅僅是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所刊登的文章并不完全代表編者的立場和觀點。編輯人員亦系義工,刊登、轉載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費及其它版權數(shù)據(jù),著作權、出版權事宜完全歸作者自行處理。投稿郵箱:rujiayoubao@126.com;訂閱《儒家郵報》請發(fā)一封空白電郵至rujiayoubao@126.com,標題為“訂閱”;退訂《儒家郵報》請發(fā)一封空白電郵到:rujiayoubao@126.com,標題為“退訂”。



        編者按:寄語按收到時間先后排序  

         

        《儒家郵報》刊行百期,在此學絕道喪儒門淡泊之際,委實不易!凡事貴誠貴恒,望《儒家郵報》編輯諸君堅持下去!

        ——蔣慶謹賀于陽明精舍 

          
        儒家郵報出版已近百期,為儒學的支持者與批評者提供一個討論的平臺,可以暢所欲言。這是寶貴的服務,希望繼續(xù)堅持下去。

        ——劉述先(香港中文大學) 

          
        希望以郵報為中介,凝聚海內(nèi)外儒者,除坐而論道之外,更積極地致力于儒家文化、社會、教育等等方面之實踐,以“社會儒學”實現(xiàn)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自我轉型。

         ——秋風(獨立學者) 

          
        在《儒家郵報》即將百期之際,謹表示衷心的祝福!謝謝《儒家郵報》各位同仁的辛勞,使我們能以快捷的方式瀏覽儒學普及與研究的動態(tài)。與基督教在西方一樣,儒學在未來的中國民間社會將發(fā)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儒學是中國社會的根!今天我們需要在民間做更多的工作,讓更多人正確地理解儒學。?!多]報》越辦越好!

        ——郭齊勇(武漢大學) 

          
        《儒家郵報》對弘揚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適值中國文化復興,世界歷史格局轉變的“大時代”,愿《儒家郵報》及其構建的思想與文化的社群,能夠承繼千年斯文之統(tǒng),繼天立極,為美好生活世界的建構貢獻自己的心力。

        ——陳赟(華東師范大學) 

          
        賀《儒家郵報》百期:

        中華文化,精神母親。博大有容,生命強勁。百年低谷,今當重振?;貧w天道,成物成人。應全球化,奉獻貞珍。《儒家郵報》,承擔大任。百家觀點,聚此討論。關注生活,力撐人倫。弘揚仁道,百期至今。懇望擴張,博大胸襟。執(zhí)善固執(zhí),月進日新。

        ——劉利華(中國人民大學) 

          

        《儒家郵報》是反映當今中國儒學界思想動向的重要刊物,我從中受益匪淺。在《儒家郵報》出滿百期之際,我衷心祝愿《儒家郵報》越辦越好!

        ——唐文明(清華大學) 

          
        賀《儒家郵報》百期:

        一鍵互聯(lián)傳天下,百期郵報振儒風。

        莫道仁義身外事,從來圣賢赤子心。

         

        網(wǎng)絡電子刊物《儒家郵報》創(chuàng)刊于2006年12月12日,體之以“儒家立場、儒學理念、儒教事業(yè)”,用之為“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自2007年12月28日第45期起,《儒家郵報》曾刊發(fā)拙文十數(shù)篇,心存無限感激。今應執(zhí)行主編任重先生之邀,為《儒家郵報》百期詩以賀之,正所謂舊邦新命、于穆不已。2009年5月30日晚記。

        ——楊海文(中山大學) 

          

        敬賀儒家郵報百期紀念

        兩岸春風又一年

        儒家郵報上百期

        民間儒者道心真

        議禮論樂建家園

         

        接任重來信,稱儒家郵報將屆百期,詢以讀後意見如何?遽然驚起,深感如水流年未免太匆匆!乃以小調(diào)頌祝之。迴念與原道交流數(shù)年,論道說理,敦篤而懇切,放眼兩岸,蓋少有其比。其後更上層樓,付出心血,編以郵報,綜合多方精華,靜靜送進郵箱,取而讀之,既稱便利,而琬琰之篇章,深透之思維,更激盪心靈,開擴眼界,令我輩受益不少!

         

        今逢百期紀念,願郵報堅持初心,匯聚多方智慧,重議新中國之禮樂建設。更隨中國之壯大,飄洋過海,做為儒學之文化大使,交往全球知識社群焉!

        ——孔子2560年5月30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儒門郵報即將滿百,令人感慨萬端!儒家傳統(tǒng),歷六千余年,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未中斷過的文明形態(tài)。而偌大的文明體系,在傳媒猖獗的時代,卻只能擁有一份電子版的《儒家郵報》作為其“機關報”!《儒家郵報》用弱小的肩膀承擔著民族文化6500年的重量。這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是人類文明的不幸!然而,這正是《儒家郵報》及辦報同仁的無上榮耀!

        ——周北辰(曲阜儒家文化聯(lián)合會會長) 

          

        《儒家郵報》已經(jīng)一百期了,這有些令人吃驚。她不事聲華,不靠包裝,不假權勢,不托市場,完全是最本色、樸實的書生精神,但是她的內(nèi)容一點都不簡單,積極介入現(xiàn)實、不回避、不圓滑、不清高,在現(xiàn)代中國,不愧為儒家的最好的一個現(xiàn)代真身。是為祝賀。

        ——胡曉明(華東師范大學) 

          

        賀《儒家郵報》百期


        正道千秋傳孔孟,

        仁風百陣化蠻夷。

        ——東海老人  2009-5-31 

          

          

        儒家郵報編委: 

        頎喜儒家郵報將走近百期。自貴報創(chuàng)刊以來,幾每期收悉,雖不暇全看,但半數(shù)以上細閱,不僅個人受益,對中國當代儒學網(wǎng)進行信息文章更新亦多良助。然在功利至盛之時下,陳明、任重兄不計回報,完全公益,堅持不輟,無私奉獻之精神,更令河東感動。今以喜悅、感激、感動并欽敬之心編織成六言藏頭小詩以致賀:

         

        儒心一顆誠赤,

        家國天下懷之。

        郵傳同仁關切,

        報喜亦將憂遞。

        功謀千秋萬代,

        莫計一世半時。

        大我小我無我,

        焉哉乎哉樂哉!

        ——中國當代儒學網(wǎng)、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北京儒學精舍、柳河東并同仁敬賀/己丑夏 

          

         《儒家郵報》發(fā)刊百期賀聯(lián)并序:

        此報創(chuàng)刊後,尚有同類電子刊物《儒者》之起。惜後者限於人力,斷續(xù)未定。目下唯《儒家郵報》頻傳不絕,彌足可賀也。聯(lián)曰:

         

        孰大於儒教,文明以止。

        莫微乎電子,時與偕行。

        ——米灣(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己丑五月初八 

          

         欣聞《儒家郵報》即將百期,特獻上兩句話,既作為祝賀,也作為個人的一點期望:

        關注現(xiàn)實,深挖歷史,在古與今、中與西的互?;ピ徶凶呦蛭磥?!

        愿《儒家郵報》越辦越好!

        ——丁為祥(陜西師范大學) 

          

         感謝《儒家郵報》同仁的汗水與堅持,讓海內(nèi)外同好能享受如此豐盛的精神食糧。?!度寮亦]報》越辦越興旺!

        ——冼巖(自由撰稿人) 

          

        熱烈祝賀《儒家郵報》出版第一百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陳勇(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度寮亦]報》為中國文化之復興不斷努力!

             ——干春松(中國人民大學) 

          

         
           《儒家郵報》刊發(fā)百期賀聯(lián): 

            振木鐸聲徹天下,斯文未喪;

            播儒家風行四海,茲道是榮。

           ——王達三(北京學者)于孔元二五六〇年五月十日 

          

        讓儒家的歷史正義觀走進現(xiàn)代媒體

         

        今日儒家應該有自己的媒體,其功能大抵曾為孔子作《春秋》,及后世史官撰述歷史所承載,所體現(xiàn)的是儒家的歷史正義觀,并對現(xiàn)實社會的方方面面發(fā)揮其重要的影響。

         

        儒家的歷史正義與現(xiàn)代傳媒的接軌也許可以追溯到明末以來的邸報、邸抄,至清末,報紙、雜志等媒體形式很快受到儒者的關注,而他們所關注的,正是儒家歷史正義觀念找到了一種影響力更為廣泛的新載體,今日,網(wǎng)絡傳媒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欣逢《儒家郵報》刊發(fā)百期之際,敷衍數(shù)語,希望《郵報》能成為承載儒家歷史正義觀的現(xiàn)代傳媒。

        ——溫厲(孔子二〇〇〇網(wǎng)站創(chuàng)辦人) 

          

        傳天地圣賢大道,

        啟蒼生百姓良知。

        ——袁彥(中國儒教網(wǎng).儒教復興論壇管理委員會委員,曲阜儒家文化聯(lián)合會副會長) 

          

        《儒家郵報》迎來百期,堪稱悲壯!其堅持之精神,讓人感佩! 

        ——石勇(自由撰稿人) 

          

        恭喜郵報編滿百期。此報我經(jīng)常拜讀讀,受益匪淺。編輯部同人密切關注當前儒學動態(tài),工作勤勉,功德無量,值得敬佩。

         

        以后是否可以有計劃地在辦刊規(guī)模與受眾方面加以拓展?可試的方向一是學院儒學的復興,力求在梳理\繼承前人傳統(tǒng)的基礎上,從西學特別是海外漢學為主的儒家研究的格局掙脫出來。另一方面則是針對社會現(xiàn)實,多多促進以儒學之立場做長遠之思考? 目前社會評論有,但多針對一時的個別現(xiàn)象,而缺少對社會整體的具體研究,以及對國家乃至人類未來命運的宏大關切。我們不可關切儒學自身超過關切世界。儒學只是對世界的圣人之憂。當然,這只是一個抱負,如何在目前的復雜形勢下重新激活偉大的儒家傳統(tǒng)的活力,仍有待同仁們的進一步努力。

         

        草草數(shù)語, 不成頭緒, 略表寸心。 

         

        惟恭祝 

        貴刊蒸蒸日上!

         

        丁耘(復旦大學) 謹上

        2009-6-3 

          

         
        儒家郵報諸位同仁大鑒: 

         
        欣值《儒家郵報》出刊100期之際,平和書院謹以七律一首,聯(lián)一副恭賀佳期!并祝愿《儒家郵報》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學界及全國輿論圈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已丑年五月十一日,平和書院拜上。

         

        七律·賀《儒家郵報》出刊100期

         

        大道廢存百載后,神州且喜聽儒音。

        網(wǎng)羅宇內(nèi)讜言萃,風及天涯國士珍。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ǎng)轉深沉”。

        而今欣遇期頤至,九煉丹成樂復聞。 

        ——平和書院賀詩

         

         

        置郵傳命德音邇,因勢返仁國脈貞

         

        ——平和書院賀聯(lián) 

          

          
        儒學在今日,看似興盛,實亦難言。

        依據(jù)兩千年的歷史法則,儒學多在受壓迫或冷淡氛圍中茁壯,在政治勢力支持下萎縮。

        儒學的興衰不在市場之叫不叫座,而在儒學的主體性能否挺立,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楊儒賓 于國立清華大學(臺灣) 

          

        祝賀《儒家郵報》百期。我很贊賞《儒家郵報》包容百家的寬容精神,我在這里甚至能讀到很刺耳的批評。這種寬容精神體現(xiàn)了儒家的根本精神即“忠恕”,也如韋伯的評價,儒家是最寬容的高級文化傳統(tǒng)。這也正是儒家的生命力所在。    

        ——盛洪(天則經(jīng)濟研究所) 

          

        儒者非柔,一片豪傑之氣象; 

        禮也是履,內(nèi)外憲刑的功夫。 

        ——賀《儒家郵報》百期之禧 

         

        “儒”非《說文》所謂“柔也”,儒者需也,從人需聲,需者求雨也,《說文》“柔也”后曰“術士之稱”,正是也!漢許慎稱“儒”為“柔也”,或自祭祀用樂之樂生所衍耳。儒家系從祭祀階層演變過來的智術階層,這與亞里斯多德說古埃及的知識階層最初為僧侶是一樣的,也正如基督教時代古歐洲的知識階層實在教堂僧侶、教會學校是一個道理,亦同人類各區(qū)域的早期智術階層、知識階層均在巫史是同一個道理??梢哉f,人類的早期文明,都是巫史主導的,是巫史創(chuàng)造了人類最古老的觀念與知識(尤其包括文字)。而中國儒家學派,不過是一種甚早就達到文明自覺、德性自覺的敬鬼神而遠鬼神的智術階層而已,出現(xiàn)于東周時代,學派直接鼻祖系“萬世師表”之孔子。 

         

        儒家一向有著通天達地的追求,有著憂患蒼生的情懷,也有著治世安民的智術探索,甚至有悠游情藝的閑適傳統(tǒng)——儒家有這個傳統(tǒng),一種情懷、意識、仁德、知識、術力、才藝的傳統(tǒng)。這既通過自身的禮樂來成己,也通過禮樂來成人,更通過禮與法來成人成己,來完成社會的組織與秩序。知識、術行共生,通過知識來剖析、判斷社會,通過術行來引導、主制社會,或通過知識、術行教導特定的人來實現(xiàn)引導、改造社會。儒家不乏通天達地、憂患蒼生的活的觀念傳統(tǒng)與學識傳統(tǒng),甚至不乏精禮通法、制憲布刑的傳統(tǒng)。然而,后者這個傳統(tǒng)在漢后的經(jīng)學時代尤其唐后的經(jīng)學時代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甚至鼓吹的人倫性禮法也凝固、僵死、扭曲,嚴重背離了儒家經(jīng)學的本旨。試問今日儒學界,幾人精通中外禮法?幾人通乎律令之學?徒談仁義,口舌之勞;禮法憲刑,殫竭精思! 

         

        今日面臨城市化、全球化的兩大社會浪潮,儒或儒學意欲何為?又能何為?鄙人以為:一在學術的求知求真,多聞多見,闕疑闕殆,唯有直面真相及了解真相,其它才可能,再不能掩耳盜鈴式鬧各種學思笑話,徒為歷史增笑柄爾。二在公義仁德的擔當,天下無道久矣,今日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思想尤為畸形扭曲地生長,若任其原生或次生,東亞大陸面臨的必是再度百年的動蕩循環(huán),我中華人殆矣、不幸矣!如欲平治東亞,舍我其誰耶?歷史總是人創(chuàng)造的,歷史要有人來承擔,愛是忍耐,也是犧牲。三在建設中華的禮樂人生與禮法制度,因革損益,兼容并蓄,通過制作柔性的合適禮樂來構造教化、修養(yǎng)之門,通過制作剛性的合適刑憲來構造治世之具——舍此門具,求養(yǎng)求治不啻南轅北轍耳!先賢云:禮樂刑政,其極一也;禮樂刑政,王道備矣。 

         

        古希臘哲學家的求真與德性追求,古羅馬法學家的正義與法治追求,古基督教教喻的神圣與超絕追求,以及近代歐美的民權與憲政追求,是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學者當首先汲取的四大精神力量。尤應生長希臘哲人的求真精神,若中國知識層、教育層都完成不了根本的求真改造,何談直面中國社會、中國政治以及提出化難之方案或策略?若知識層都無化難的方案與策略并就具體問題達成相對一致的求真化的認知,又何談得上引領或促進中國經(jīng)濟、政治、教育等的正確改良與革新?欲求君清君明、君公君義,士當首先清與明、公與義。盡管知識層清醒與仁義未必上層就清醒與仁義,但無知識層的清醒與仁義而希望上層清醒與仁義,實在是緣木求魚自伐自棄耳。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無論知識上的求真、社會上的求善或國家的具體求公正之治,都是不可遏止的人類正當、正確的歷史潮流。中國的知識層要有足夠的冷靜或清醒,而不是活在童話思維尤其《皇帝新裝》的童話社會這種迷夢里不知荒謬與羞恥。而清醒與冷靜,完全依賴于人格獨立與思想求真,任何童話迷夢、坐井觀天,都將阻礙這種思想求真與人格獨立,以致知識層未成為國家或人類的真知與良心,反而成為了愚昧與罪惡的幫忙幫閑,若如此,罪矣!食百姓稅、讀往哲書,為誰?為食人者幫忙幫閑,恥矣,罪矣!為學者知恥乎!為學者知罪乎! 

         

        大悲心不足達治,大智心亦不足達治,大智大悲、大仁大義、大行大術、大禮*法方可為治,君子返求諸己,君子亦當善假于物也。求真心與同情心,是學者生命的兩大支點,而修身養(yǎng)德、治世安民并趣者,其惟儒家乎? 

         

        謀建自由、民主、公正、富強之中國,營護仁愛、慈悲、華美、莊嚴之世界!振興中華師法之道,再造東方共和之邦! 

         

        《儒家郵報》創(chuàng)刊屆百期之際,聊撰數(shù)句,以與天下學士豪杰共勉! 

         

        ——虔州林桂榛  恭題 

         

        零九年六月四日 

          

         
        儒家郵報出版一百期有感 

         
        人世間的因緣際遇,似是偶然,卻也有其必然性。正如《圣經(jīng)》里有句話:「尋找的,就找到,敲門的,門就開了。」追求人生真理的人,必有所獲。十多年前,我有幸開始接觸到作為生命的學問的儒學,是我生命道路上的一個突破。

         

        我是通過香港法住學會和法住書院的課程開始認識生命儒學的。我對法住學會和它的會長霍韜晦教授的認識越深,便越受法住學會會歌和它的歌詞感動:「法住事業(yè)從那里來?… 從我和你的覺醒來,… 從慈悲來,從你和我的行動來?!?nbsp;當世已濁,當人已苦,誰能奮起?誰能勇往?唯有志士,唯有菩薩,唯有我法住中人?!?

         

        約一個世紀前,中國傳統(tǒng)的帝制解體,傳統(tǒng)文化在五四運動以來受到無情的批判,「打倒孔家店」之聲不絕于耳,國人追求的首先是「德先生」、「賽先生」,然后是馬列主義。好像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累積的文化、價值、信念、道德、思想與哲學變得一錢不值,不但不是中國所應追求的現(xiàn)代化的有用資源,而且是其障礙,不但應該放棄,而且要把它連根拔起,通過「文化大革命」來建設一個新天新地。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代大儒唐君毅先生出版《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書,慨嘆「中國文化與中國人之人心,已失去一凝攝自固的力量,如一園中大樹之崩倒,而花果飄零,遂隨風吹散;… 此不能不說是華夏子孫之大悲劇?!固凭銖拇箨懸凭酉愀郏c錢穆先生一起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的事業(yè)。錢穆先生說:「我們學校之創(chuàng)辦,是發(fā)動于一種理想的。我們的理想,認為中國民族當前的處境,無論如何黑暗與艱苦,在不久之將來,我們必會有復興之前途。而中國民族之復興,必然將建立在中國民族意識之復興,以及對于中國民族以往歷史文化傳統(tǒng)自信心復活的基礎上。我們認為,要發(fā)揚此一信念,獲得國人之共信,其最重要的工作在教育?!?

         

        霍韜誨先生是唐君毅先生的弟子,他繼承了唐先生的遺志,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而且通過創(chuàng)辦法住學會,以多種把古今中外的智慧結合的教學和傳播方法,把儒學、佛學和中華文明的其他結晶融入生活在現(xiàn)代華人社會的個人的生命,成為一種可以普及化的生命成長之學和「性情文化」。霍韜誨教授指出:「法住于世即是文化的不死亡義?!?nbsp;文化的生機并非任何外力所能滅絕。她植根于人心,遙契于天道… 如果說永恒,此一念生便是永恒;如果說力量,此一念回轉便是千軍萬馬。」「生命之可貴,在有感情;而人之可貴,在可以深化此情,而轉為動力,以成長自己,和成就一無私的世界?!埂钢沃袊鴮W問最重要的是向自己生命里面用力,好好的讀書、好好的做事、好好地體會、好好的反省,… 這樣,你才會一步一步體會到更深的自己,然后一步一步地成長你自己?!?

         

        今日中國,經(jīng)歷了文革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中國社會也隱藏著不少問題、矛盾和潛在的危機,其中一個危機便是信仰危機,傳統(tǒng)價值信念因二十世紀的革命而花果飄零,馬列主義的價值信念又受到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于是人們的精神生活空虛,倫理價值混亂,一切「向錢看」、追求物質(zhì)享受和原始欲望的滿足成了主流價值,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信念、理想和關于做人處世的學問,對不少國人來說比西方文化更為陌生。套用上面引述自唐君毅先生的一句話:「此不能不說是華夏子孫之大悲劇?!?

         

        然而,法住會歌的雄壯的歌聲唱道:「當天已昏,當日已沉,誰能奮起?誰能勇往?唯有志士,唯有菩薩,唯有我法住中人?!菇裉煳覈枰氖沁@樣的一種文化復興的事業(yè):針對現(xiàn)代以來中華文明的價值和信仰的危機而獻出良方妙藥,喚醒我們,只要我們虛心地、認真地回到我們的祖先二千多年以來一代一代的經(jīng)驗、思考和反省所累積下來的文化成果,必能找到有助于我們當下的生活的精神寶藏。有了更多志士仁人投身這樣的事業(y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不致淪為空泛的口號,這個值得我們自豪的文明才能真正復興,變得真正偉大。

         

        《儒家郵報》所從事的事業(yè),正如香港法住學會的事業(yè)一樣,便是這樣的文化復興的事業(yè)。今天,我們慶?!度寮亦]報》出版第一百期,我對《儒家郵報》同人多年來的努力不懈、毫無保留的投入和無私奉獻致以最深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并對《儒家郵報》的工作的進一步發(fā)揚光大,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陳弘毅

        香港大學法學院

        2009年6月 

          

        任重而道遠,貴在誠意、堅持!祝愿《儒家郵報》超越百期,出版至千期、萬期!

        ——范瑞平(香港城市大學) 

          

          
        儒家郵報百期志感 

        儒生抱負最堪嗟,

        家國憂念未許歇。

        郵傳德命化風俗,

        報導禮義敦和諧。

        百載墜緒重收拾,

        期年際會初轉捩。

        志以天下為己任,

        感懷萬世太平業(yè)。

         

        ——胡治洪(武漢大學) 

          
        熱烈祝賀《儒家郵報》百期,謹致敬意!

         

        《儒家郵報》有嚴肅而深切的社會關懷,有明確而堅定的辦刊理念。從對傳統(tǒng)文化的維護和捍衛(wèi)來說,生于民間又系于社會的《儒家郵報》可謂是殫精竭慮、不遺余力。昨日看趙本山在上海一個文化論壇上發(fā)言,在批評教育徒弟小沈陽時說,神州火箭的威力不僅在上升那一下子,還要回到地面上來?!盎氐降厣?,扎根土壤”可能是所有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人們的共同愿望。真誠希望《儒家郵報》立足中華文化本位,能夠兼收并蓄,為中華文明的現(xiàn)代精神價值培育種子,營造氛圍,創(chuàng)造條件。真誠祝愿《儒家郵報》越辦越好!

        ——王利(中國社會科學院) 

          

         《儒學郵報》百期了!“100”這個數(shù)字,令人有極大的催促感,覺得“走了很久,前面怎樣了?”的焦慮! 

         
        身在海外的華人,確有許多樂觀,近二十多年來,不僅近鄰,還有遠方之朋,同道越聚越多,是有愉悅之情。當環(huán)顧周遭時,特別是報導普羅大眾新聞的部份,失德內(nèi)容所佔的篇幅之多之廣,又不勉悲觀莫明!這與儒家修德踐仁的教育目標,是多麼的遙遠!

            

        是建設理論的工作做得不夠嗎?是普及工作做得不夠嗎?或是我們論談的,推動的,存在嚴重的缺失?………為什麼進不了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和心坎裏?………希望《儒學郵報》論壇上,將有更多人借它,傳達挖掘一份智慧!

         

        ——吉隆坡 陳啟生(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秘書長)   2560,5-6-2009 

          

        得悉《儒家郵報》百期面世,深表祝賀。拙文時有刊載,也殊感榮幸。吾以為儒學之活的傳統(tǒng),乃在于心系民生,經(jīng)世致用,熔鑄于世界潮流,開出新政體,復活舊精神。上述陋見,與諸君共勉。

        ——高全喜(中國社會科學院)

        2009年6月5日 

          

         在孤苦中挺立,在淡泊中接續(xù),與百家之包容,與眾說之對話,汲取現(xiàn)實生命,放眼于世界宇宙。我欣賞它,望《儒家郵報》同仁再接再厲!

        ——王錕(浙江師范大學)    

          

        《儒家郵報》于紙質(zhì)期刊之外,借助現(xiàn)代網(wǎng)絡媒介,基于儒家的立場,摭取學院與民間百家之論,闡發(fā)儒學義理,針砭社會現(xiàn)實,推動儒學與其他思想的對話,發(fā)掘儒家平治天下的思想資源。編輯先生于此所謂資本主義精神泛濫成災之際,明道不計功,正義不謀利,實屬難能可貴!值此百期之際,愿《儒家郵報》同仁堅定信念,面對現(xiàn)實,忠于理想!祝貴刊越辦越精彩! 

        ——陳喬見(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

        己丑年五月十四 

          

        《儒家郵報》提供的有關當代中國儒學 運動各種觀點的信息,及時而且廣泛,既有主張復興儒學的觀點,也有相反的觀點和意見,這對于希望多方面了解這一領域發(fā)展動向的學者和有心者,是一個難得的窗口。

        ——陳來(北京大學)

        2009.6 

          

        《儒家郵報》和《原道網(wǎng)》一樣,以新的傳播方式將儒學的火種傳遞於新世代,並能即時發(fā)表對當下重大事件的意見,代表儒家社群發(fā)聲,使「儒家觀點」成為社會上可以為民眾參考的一種觀點,在促使中國社會成為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的過程中沒有缺席,這便是一項貢獻。臺灣的儒家學者在民主化過程中缺席,因此在今日統(tǒng)獨囊括言論市場的情況下失去發(fā)言權,面對各種重大議題常處於失語狀態(tài),臺灣的民主也因此失去了可以從儒家思想吸取傳統(tǒng)養(yǎng)分的機會。而目前儒學在中國大陸得到社會大眾如此重視,機不可失。祝賀《儒家郵報》發(fā)刊百期,並進入無數(shù)個新的百期;期待《儒家郵報》繼續(xù)提供兩岸儒家學者互通聲氣、互相砥礪的平臺,並將「儒家觀點」淬勵得更精純、鍛鍊得更成熟。

         ——陳昭瑛(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以儒家精神辦儒家郵報為儒家留一文脈

        擔歷史道義續(xù)文化薪火在現(xiàn)代別開生面

        ——何懷宏(北京大學)  

          
        《儒家郵報》將臻百期,感慨實多,不知從何說起。這裏就談一個小感想,就是郵報這個名稱的意義,其實是很深遠的。無論邸報還是post,報的出現(xiàn)自始就是與郵驛聯(lián)繫在一起的。所謂天將以夫子爲木鐸,也含有游驛四方和廣宣文教兩方面的意思。這兩方面的意思,一動一靜,一陰一陽,古人所謂道者,盡在是矣。有是焉,即可以高明博厚而悠久,雖百期萬期而必無窮已。董子曰,天不變道亦不變,亦斯之謂也。今《儒家郵報》所謂郵者,變而爲電子郵件,而其所報之道,亦無妨斯文未喪之餘緒也;及其所以報之之道,亦猶木鐸之行于四方也。

        ——柯小剛(同濟大學) 

          

        祝賀《儒家郵報》創(chuàng)刊百期  
          

        《儒家郵報》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已發(fā)行百期,《郵報》用網(wǎng)絡這一現(xiàn)代的形式,在學院儒學與民間儒學、儒學學術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高速、便捷的溝通橋梁,對儒學在中國當代社會精神生活中的覺醒和民族文化的復興,起到了強力的助推作用。我個人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文化和學術的信息,尤其是精神上的激勵。在這里,我要對《儒家郵報》的成功,表示熱烈的祝賀!對《郵報》同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強烈的社會、文化擔當精神,表達由衷的感謝和敬意!

         

        從歷史上看,儒學每一時代的重建,都是文化的“文脈”與“血脈”兩個方面統(tǒng)合的產(chǎn)物。我所謂“文脈”,指儒學在每一時代的思想和學術的重建;我所謂“血脈”,指儒家的精神價值在社會生活和個體精神生活中生生不息的延續(xù)。當代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這兩個方面都發(fā)生了斷裂,在這兩個方面之間,亦產(chǎn)生了一種分裂。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社會生活徹底政治意識形態(tài)化,一方面,儒學退居學院化、知識化一端而失其生活的根基;另一方面,民眾生活亦受制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而失卻其真正的靈魂和形上基礎。近年民間儒學和學術的興起,對于儒學和中國文化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孕育成型,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應當看到,民間儒學因長期中絕,其學術水平顯然亟待提高;學院儒學亦當在與民間儒學的交流中增益其民間性,以真正關涉于世道人心,獲得其現(xiàn)實的基礎和文化生命的內(nèi)涵。民間儒學以其自由講學的精神,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把學院儒學與民間儒學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使儒學在當代真正具有生活的意義,從而完成它的現(xiàn)代轉化,建成它的現(xiàn)代形態(tài)。這是一項艱苦的事業(yè),需要一大批有識、有志之士在學術和踐行兩方面長期努力,才能見出成效。

          

          《儒家郵報》諸位同仁是這一事業(yè)的先覺者和先行者。衷心祝愿《儒家郵報》越辦越好,為推動學院儒學與民間儒學的融通,提供更大的話語空間,為儒學和中華文化的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李景林(北京師范大學) 

          

        關于儒家郵報百期,請點擊:

        儒教網(wǎng):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33940&page=1

        原道網(wǎng):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4&ID=7512&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