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新書】黃忠天著《周易程傳注評》出版暨簡介、目錄暨序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6-12-23 15:52:57
        標(biāo)簽:


        黃忠天著《周易程傳注評》出版暨簡介、目錄暨序言



           


        書名:《周易程傳注評》

        作者:黃忠天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06-01

         

         

         

        【編輯推薦】

         

        1.《周易程傳注評》在注釋方面,或訓(xùn)解疑難字詞,或說明牽涉之人地事物,或注明典故出處等,以節(jié)省讀者檢索之苦。

         

        2.《周易程傳注評》于注釋則擇善而從,于重要而歧異處,羅列各家之說。評析方面,其一在解說卦爻之精義,以補注釋所未及;其二在援引歷代易家之卓見,以供比較;其三在評析《程傳》之是非訛謬;其四在抒發(fā)個人想法。

         

        3.《周易程傳注評》在注釋部分,力求明白曉暢,對于生僻字則加注拼音,以便讀者參看。

         

        4.《周易程傳注評》利用出土之《帛書周易》,進行了一些增補,并收錄今人新之研究成果。另于書前增補幾幅由程頤二十九代裔孫程德祥先生無私提供的珍貴照片。

         

        5.《周易程傳注評》在多所參考前人及時賢著述,斟酌取舍眾說,盡可能從大本入手,從卦旨著眼。

         

        【內(nèi)容簡介】

         

        《周易程傳注評》從元仁宗下詔科舉考試,其中《易經(jīng)》采用程頤《易傳》(《周易程傳》)與朱熹《本義》(《周易本義》),五百余年來,學(xué)子靡有不讀《程傳》者。由于其書平實明白,說理精到,復(fù)能因時立教,切于世用,故無分智愚靡有不好者。因此,清初大儒顧炎武說:“昔之說《易》者,無慮數(shù)千百家,然未見有過于《程傳》者?!?/p>

         

        《周易程傳注評》以簡明的文字,對《周易》的原典與《程傳》,做了必要的注釋與評析,除博采眾說,擇善而從外,于《程傳》若干疑點,亦做了比較與分析的工作,相信有助于讀者對義理派易學(xué)的經(jīng)典名作—《周易程傳》,能有更深一層的認(rèn)識。

         

        【作者簡介】

         

        黃忠天(1958-),臺灣臺中人,祖籍江西全南。高雄師范大學(xué)國文系文學(xué)碩士、文學(xué)博士。曾入奉元書院師事愛新覺羅·毓鋆,習(xí)四書五經(jīng);復(fù)蒙黃慶萱、應(yīng)裕康等師培溉易學(xué)與治學(xué)。歷任高雄應(yīng)用科技大學(xué)、高雄師范大學(xué)、臺灣中山大學(xué)、臺灣清華大學(xué)、臺灣交通大學(xué)、新竹教育大學(xué)、屏東教育大學(xué)專兼任教授,以及高雄師范大學(xué)經(jīng)學(xué)研究所創(chuàng)所所長、中華經(jīng)典學(xué)會理事長等職,現(xiàn)任臺灣古籍保護學(xué)會理事。著有《楊萬里易學(xué)之研究》《宋代史事易學(xué)研究》《周易程傳注評》《中庸釋疑》《二程易說》等書暨六十余篇學(xué)術(shù)論文。

         

        【目錄】

         

        凡例 / 1

        程頤易傳序 / 3

        周易上經(jīng)·卷第一

        乾卦第一 / 2

        坤卦第二 / 23

        屯卦第三 / 36

        蒙卦第四 / 44

        需卦第五 / 52

        訟卦第六 / 58

        師卦第七 / 65

        比卦第八 / 73

        小畜卦第九 / 81

        履卦第十 / 88

        周易上經(jīng)·卷第二

        泰卦第十一 / 96

        否卦第十二 / 105

        同人卦第十三 / 111

        大有卦第十四 / 118

        謙卦第十五 / 125

        豫卦第十六 / 133

        隨卦第十七 / 141

        蠱卦第十八 / 148

        周易上經(jīng)·卷第三

        臨卦第十九 / 158

        觀卦第二十 / 164

        噬嗑卦第二十一 /171

        賁卦第二十二 / 178

        剝卦第二十三 / 186

        復(fù)卦第二十四 / 193

        無妄卦第二十五 /201

        大畜卦第二十六 /209

        頤卦第二十七 / 216

        大過卦第二十八 /224

        習(xí)坎卦第二十九 /232

        離卦第三十 / 240

        周易下經(jīng)·卷第四

        咸卦第三十一 / 248

        恒卦第三十二 / 256

        遁卦第三十三 / 263

        大壯卦第三十四 /270

        晉卦第三十五 / 276

        明夷卦第三十六 /283

        家人卦第三十七 /292

        睽卦第三十八 / 299

        蹇卦第三十九 / 307

        解卦第四十 / 315

        周易下經(jīng)·卷第五

        損卦第四十一 / 324

        益卦第四十二 / 332

        夬卦第四十三 / 341

        姤卦第四十四 / 350

        萃卦第四十五 / 358

        升卦第四十六 / 368

        困卦第四十七 / 374

        井卦第四十八 / 383

        革卦第四十九 / 390

        鼎卦第五十 / 398

        周易下經(jīng)·卷第六

        震卦第五十一 / 408

        艮卦第五十二 / 416

        漸卦第五十三 / 423

        歸妹卦第五十四 /432

        豐卦第五十五 / 440

        旅卦第五十六 / 449

        巽卦第五十七 / 457

        兌卦第五十八 / 465

        渙卦第五十九 / 472

        節(jié)卦第六十 / 479

        中孚卦第六十一 /486

        小過卦第六十二 /493

        既濟卦第六十三 /501

        未濟卦第六十四 /508

        附《周易本義》·卷第七

        系辭上傳 / 516

        系辭下傳 / 531

        說卦傳 / 542

        序卦傳 / 547

        雜卦傳 / 549

         

        附錄

        《經(jīng)義考》程頤《易傳》考(卷二十·易十九) / 551《四庫全書總目,程頤易傳提要》(卷二) / 556

          

        【前言/序言】

         

        《禮記·經(jīng)解》云:“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苯?jīng)學(xué)為吾國傳統(tǒng)文化之基石,千載以來,深植于國人思想行為與生活模式,是以昔人有言:“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也?!?/p>

         

        《易經(jīng)》向被推為群經(jīng)之首,除以其“文起周代,卦肇伏羲”(《經(jīng)典釋文·序錄》)外,更以其象文明之始,而為“政教之所生”(《六藝論》),是故歷代學(xué)者莫不傾心研究,以致易學(xué)著述之繁富,遠愈他經(jīng)。至于如何于浩瀚典籍中,尋求借茲登堂入室之津筏,古今易家大抵眾口一辭,即須從熟稔經(jīng)傳原典入手,從古注入手。惟古注牙簽萬軸,又當(dāng)以何為先?夫易道廣大,統(tǒng)貫天人,諸家之說,仁智互見,各得一察,難以取舍,然私慮以為初學(xué)者宜先義理而后兼及象數(shù),先一家而后旁涉諸家。準(zhǔn)此要道,則程頤(伊川)先生《易傳》,洵為不二之古注也。

         

        《程傳》(《周易程傳》簡稱)便于初學(xué),厥有下列數(shù)端。

         

        其一,承先啟后影響深遠。蓋伊川上承漢魏以義理解《易》之系統(tǒng),如其《與金堂謝君(湜)書》云:“若欲治《易》,先尋繹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瑗)、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貫,余人《易》說無取,枉費功?!痹囉^三家之《易》,《程傳》采擷甚多,亦奠其義理說《易》之基,而為義理派易學(xué)之大宗師。自茲以降,凡以義理詮《易》者,莫不宗之。甫自宋代已有援為學(xué)宮教材者,如呂祖謙云:“會稽周汝能堯夫、鄮山樓鍔景山方職教東陽,乃取刊諸學(xué)宮?!保ā督?jīng)義考》卷二十引)至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更下詔科舉,《易》用程朱,明清仍之。夫《易》傳習(xí)久矣,自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立五經(jīng)博士始,兩千年來學(xué)者靡不習(xí)《易》;自元仁宗以降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止,五百余年,學(xué)《易》者又靡有不讀《程傳》者,即如乾嘉學(xué)者漸棄宋學(xué),然于《程傳》每多宗之,如段玉裁《戴東原年譜》云:“先生言《周易》,當(dāng)讀程子《易傳》?!甭毷侵剩蛔x《程傳》,幾無以會通義理易學(xué)之師承師說;不讀《程傳》,學(xué)者頓失幾分對話與共識之基礎(chǔ),其影響之深遠,蓋可想見。

         

        其二,平實明白說理精到。《程傳》以儒理釋《易》,罕言象數(shù),以淺近之言,寓醇實之理,故楊時喬謂其“說理精到”,馬端臨謂其“精于義理”(俱見《經(jīng)義考》卷二十引),而朱熹亦謂:“伯恭謂《易傳》理到語精,平易的當(dāng),立言無毫發(fā)遺恨,此乃名言。”(《語類》卷六七·葉四~五)四庫館臣更推譽曰:“言理精粹,自非漢唐諸儒可及。”(《四庫提要》卷三·葉二)惟后世批評《程傳》者,每在意其略于象數(shù),遠于天道,不知此適為《程傳》殊勝所在。吾人試觀程子所言:“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數(shù);《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數(shù)。得其義,則象數(shù)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shù)之毫忽,乃尋流逐末,術(shù)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wù)也。”(《遺書》卷二十一上)明乎此,學(xué)者亦當(dāng)知所適從矣!近人戴君仁先生云:“或以為《程傳》于象數(shù)闊略,是其缺點,但我卻以為這正是他的優(yōu)點?!保ā墩勔住肥┐苏\見道之語。

         

        其三,因時立教切于世用。吾國哲學(xué)特質(zhì),向以“生”為重心,先哲先賢所思所行,莫不深系于此,希冀解決吾人生存問題,斯欲安頓個人生命,進而淑世濟民?!吨芤住窞槲釃軐W(xué)源頭,自然相應(yīng)此一文化特質(zhì),未嘗舍離人事而侈言天道?!断缔o》所謂“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曲成萬物而不遺”是也?!冻虃鳌方琛兑住芬悦骼?,循理以論事,故多合于世用,昔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輕議,故無智愚皆知好之?!保ā督?jīng)義考》卷二十引),而李瓚亦云:“伊川之《易》,有用之學(xué)也。自是程氏之《易》與孔子《十翼》同功,非特解經(jīng)而已。或者例以注疏觀之,非真知程子者矣?!保ㄍ希┮云淝兄腥耸?,故雖論義理而不淪于空寂,學(xué)者讀是書,亦不致高蹈玄虛而為無根之學(xué)。由是觀之,《程傳》于吾國易學(xué)著述之林,誠為經(jīng)典之作,不朽之論,毋怪顧亭林曰:“昔說《易》者,無慮數(shù)千百家,然未見有過于《程傳》者。”(《亭林文集·卷三·葉三》)

         

        伊川積五十年之學(xué),平生著書,惟見《易傳》,其畢生精力,于斯可見。尹焞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之學(xué),觀此足矣?!保ā督?jīng)義考》卷二十引)然《程傳》于伊川卒后,書頗散亡,幸賴楊龜山、尹和靖、朱元晦、呂東萊等讐校,學(xué)者于是書,略無遺憾,雖仍不免有闕疑未達者,吾人讀其書,得意忘言可也,固不必以小疵而廢其大醇也。

         

        不佞早歲于天德黌舍從愛新覺羅·毓鋆師受《易》,其后復(fù)蒙黃慶萱師、應(yīng)??祹煹赛c溉之功,于《易》道稍窺宮墻。雖未躋彬彬,然思欲拯羲經(jīng)于未墜,冀學(xué)子有善本之可讀,故不揣淺陋,于《程傳》廣求他本,詳加校讀注評,遇有疑難,則博采眾說,擇善而從,蓋述而不作,不敢妄生議論也。惟所愿者,在傳先哲之精蘊,啟后學(xué)之困蒙,張犧皇之偉業(yè),俾吾人寡過知幾耳!

         

        公元兩千年歲次庚辰夏月黃忠天謹(jǐn)序

         

        責(zé)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