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賴配根】傳道乃教育第一要務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7-03-24 18:57:39
        標簽:

        傳道乃教育第一要務

        作者:賴配根(《人民教育》副總編輯、編審)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廿六日乙卯

                   耶穌2017年3月23日

         

         

         

        我們向“傳道”的教育傳統(tǒng)致敬,不能只停留在惋惜、懷古的層面,而應重新激活這一傳統(tǒng)的生命力。

         

        什么是教師或教育的第一任務?在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這個答案是明確的:傳道?!皫熣撸詡鞯?、受業(yè)、解惑也。”韓愈的《師說》,就把“傳道”擺在教師職責的首位。

         

        古人所謂“傳道”,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育人”。在古人看來,教育、學習的根本宗旨,是學“做人”。所謂“傳道”,乃是教人如何做人、做完整的人、做圣賢一樣的人。儒家經典一再強調“為己之學”,荀子提出“君子之學為己,小人之學為人”?!洞髮W》開篇即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案褂性姇鴼庾匀A”“富潤屋、德潤身”,則是這一教育理想的通俗表達。當然,“為己之學”并不排斥可能獲致的外在功利效果,只是強調“求道”是目的、是根本,要以“正其誼”“明其道”的精神“謀其利”“計其功”。

         

        中華歷史上的偉大教師,莫不以“傳道”為第一要務。被后人譽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在顛沛流離之中,未嘗一日或忘用身教引領弟子們親近斯文。宋明理學家更是提出:“有求為圣人之志,然后可與共學?!北彼我詠頃航逃睦硐?,就是培養(yǎng)圣人。

         

        偉大的教育熏陶出偉大的人才。中華歷史上的杰出人物,莫不以求道為求學之本。王陽明十幾歲時,老師問讀書是為了什么,他慨然答曰:讀書的第一等事,乃學做圣人!近代革命烈士林覺民認為讀書是為求救國之道,而非考取功名,13歲時參加童子試,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即離開考場?!俺劦溃λ揽梢印?,正是教育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求“道”、信“道”、弘“道”乃至殉“道”的文化基因,才有“周雖舊邦,其命唯新”,才有中華文明幾千年歷經磨難而仍朝氣蓬勃。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明的繁榮。中華文明的崛起,則有賴于以“傳道”為首務的教育傳統(tǒng)的復活。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墒墙泿熞椎?、人師難求。一個善于“傳道”的教師,不但自己首先要能明“道”,而且能夠悅納、踐行所明之“道”,自己就變成“道”的化身。這樣的教師,才會成為學生心悅誠服的人生導師。然而,何者為“道”、何“道”為高,在價值多元、眾聲喧嘩且自以為是的現代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何況要一以貫之、一往無前地躬行實踐。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中國夢,無疑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弘道之主題。

         

        隨著現代化、世俗化浪潮的鋪天蓋地,今天的普通教育,已不可能回到師道尊嚴的過去,教師不再被視為“道”的化身,師生平等是時代大勢。但是,若社會、家長、學生僅僅把教師當作提高考試分數的工具,“傳道”就成了奢談,“育人”就成了個別教師的良心活。

         

        我們向“傳道”的教育傳統(tǒng)致敬,不能只停留在惋惜、懷古的層面,而應重新激活這一傳統(tǒng)的生命力。實際上,隨著物質的豐富,新一代學生對情感、精神、價值觀的內在需求反而更為強烈、多樣,只關心分數的教育常常遭到他們的反抗,“傳道”作為教育核心任務成了時代重大且緊迫的課題。一些大學生精神空虛,對生命意義無感、人生迷茫,已經向重“器”輕“道”的教育敲響了警鐘。

         

        “傳道”是雙向的,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一方面,教師要有學識魅力,更要有人格魅力,自覺接受文明的教化,陶冶脫離、超出庸俗的生活情趣愛好,懷抱仁愛為本、民胞物與的人文情懷,提升見賢思齊、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yǎng);另一方面,在師生人格平等的基礎上,家長、學生對教育和師道也要有起碼的尊敬,這不是對個人的盲目愛戴,而是對文明的應有敬意。理解“道”、接受“道”、踐行“道”,是只有在比較親近、融洽的教育關系中才可能實現的。信仰因“信”而有力,因“愛”而深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說:“微斯人,吾誰與歸?!睕]有能弘道、化道之“仁人”,我們難以感知“道”之崇高、偉大、壯美,也就無從“信”道。同時,偉大也要有人懂。子貢為孔子守墓6年、程門立雪等,雖世殊事異,不可也不必模仿,但其中敬仰“師道”、尊重斯文的精神,卻穿越古今而熠熠生輝。

         

        時代向“傳道”發(fā)出邀請,我們以及學校準備好了嗎?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