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陽澄湖圣堂廟會順利舉行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廿九日丁亥
耶穌2017年4月25日
中新網(wǎng)4月25日電4月23日,2017陽澄湖圣堂廟會在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鎮(zhèn)舉行。活動當天,來自陽澄湖鎮(zhèn)的岸山、槍堂、圣堂、十圖、陸巷等10個行政村、2個社區(qū)以及陽澄湖度假區(qū)、太平、渭塘等多地民間文藝會班一大早便紛紛出發(fā),抬著各路“土地神”踩街巡演,巡游隊伍經(jīng)湘陸路、湘園路、城中路、鳳陽路等進入圣堂廟朝拜并進行傳統(tǒng)民俗文藝活動。調龍燈、挑花籃、打蓮湘、敲腰鼓、唱漁歌、傳統(tǒng)戲曲等民間文藝表演應有盡有。
為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廟神所經(jīng)之處各大小門店前紛紛燃香燭、祈平安,營造出“太平盛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意境,寄托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整個廟會熱鬧非凡、原汁原味,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據(jù)悉,圣堂廟會將持續(xù)三天時間,將吸引上萬民眾前往趕會。
圣堂廟會史稱“春會”,是陽澄湖鎮(zhèn)民俗文化之一,歷史悠久。據(jù)《相城小志》記載,圣堂廟史稱東岳廟,始建于明代嘉靖初期,即(1522-1532年間)。是圣堂廟會的舉辦地、發(fā)源地。歷史上,圣堂廟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原廟址位于長洲縣益地鄉(xiāng)東十八都十二圖驢西圩內圣堂河西岸,(現(xiàn)人民街東首)。
相傳,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為玉帝誕辰,各地大小廟神都要組成隊伍前往圣堂廟祝壽,其前導便是“起馬牌”(即廟銜行牌)馬夫和兩面大鑼(對鑼)鳴鑼開道,一對對“十禁牌”、“肅靜”、“回避”、“萬民傘”、“鑾駕”、“執(zhí)事”、“旗傘”、“燈幡”等緊隨其后,接著由絲竹音樂班邊走邊吹奏“行街”、“梅花三弄”、“中花六板”、“柳春陽”等古樂曲,后面便是各種會班、民間文藝隊伍,有舞龍、打蓮廂、臂鑼、托香、小拜香、挑花擔、蕩湖船、臺閣小轎、還有一色黑衣密扣,手執(zhí)紅棍的“武松班”;腳踩木棍的“高蹺班”;手擎鐵索、拶指(夾指刑具)的“陰皂隸班”等等,在吹打弦樂聲中緩緩而行,邊走邊演,所到之處各家各戶、大小店面都要放鞭炮、燃香燭,沿路兩旁觀眾成千上萬,迎接各路神仙。
隊伍繞湘城集鎮(zhèn)走演一圈后,進入圣堂廟“仁圣寶殿”慶賀東岳大帝誕辰。整個祝壽儀式被稱為“上朝”,當方“陸云”土地神第一個叩見東岳大帝,由吆喝先生喝“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向東岳大帝行叩首禮,接著,陸云神的“大當頭”向大帝匯報一年來為保佑人間百姓安康而實施的具體事項,得到東岳大帝的肯定和獎賞并賜壽酒三杯共飲。隨即給東岳大帝戴壽花,大小神仙兩旁就坐,民間文藝隊伍邊歌邊舞,共同慶祝東岳大帝誕辰。1957年圣堂廟改建為湘城中學,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于原址以南重建圣堂廟,廟會也隨之恢復,并冠以“民間文化節(jié)”之雅稱。
當時,廟會仍保留了舞龍、蓮廂、挑花擔、軍樂隊、絲竹班、扇子舞、托香、小拜香等主要節(jié)目。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廟會又不斷恢復各地大小廟神用八抬大轎抬出,前導“起馬牌”鳴鑼開道、后跟“十禁牌”、“肅靜”、“回避”,同時由絲竹班邊走邊吹奏“行街”、“梅花三弄”古樂等傳統(tǒng)出會形式。2002年該廟會被正名為“圣堂廟會”,2013年圣堂廟會被列入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2016年1月圣堂廟會被正式列入江蘇省第四批非遺保護名錄。其盛況堪稱滬、蘇、錫、常之最。時至今日,圣堂廟會已逐漸成為陽澄湖地區(qū)一項重要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
有著近500年歷史的圣堂廟會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歷代陽澄湖地區(qū)民眾延續(xù)民間信仰和傳承優(yōu)秀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長久以來,它已成為陽澄湖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對江南民俗文化活動產(chǎn)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這反映出當代人們的精神寄托和業(yè)余文化生活需求。其文化內涵無論是在歷史意義、人文價值、經(jīng)濟價值還是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