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成劉伯溫:事必力戒奢華 人宜淡泊謙卑
作者:周群(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初七日己丑
耶穌2017年5月2日
劉伯溫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被譽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稱其“吾子房也”。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今文成縣即以其謚號為名)。
劉伯溫博學多識,學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數(shù)理等,尤以詩文見長,其詩古樸雄放,被稱為“一代之冠”,文集《郁離子》、散文《賣柑者言》等都是名作。在文學史上,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有《誠意伯文集》傳世。
劉伯溫家風家訓
劉伯溫家風家訓的核心內(nèi)涵是“重文崇智,尚儉倡廉”。不同于其他歷史名人以成文的家規(guī)家訓傳世,劉伯溫家訓不以“言傳”,而重“身教”。它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文本式的家訓,而是將家訓之要義寓于一件件具體的“家事”之中,如劉伯溫先祖的文武兼?zhèn)?、樂施重義;劉伯溫本人的手撕墓圖、大義拒金;劉伯溫后代的去奢尚儉、恪守家規(guī)等,對后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教化作用。這些“不成文”的家訓,體現(xiàn)得正是淳正的“劉氏家風”,其內(nèi)涵之豐富,深受朝野稱頌。朱元璋在《(劉伯溫)父永嘉郡公誥》中評價“朝廷所賴,士民所瞻,皆遺訓之功,力善之征也”。后來南田武陽等地的劉伯溫后裔,又在劉伯溫治家思想的基礎(chǔ)上擬定了新時代的家訓。如今在劉伯溫故居入門口的影壁背后,就鐫刻著“愛家國、睦鄰里、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敦族親、訓子孫、正名分、勤職業(yè)、慎官守”的祖訓族規(guī)。
視頻腳本
浙江文成劉伯溫:不留身名與后世但得清風存人間
公元1375年,農(nóng)歷四月的一天,一位垂暮老人躺在病榻之上。當兩個兒子遞上石人石馬墳墓草圖時,他生氣地一把撕個粉碎,語重心長地告誡:“這‘墓’字,上草下土,用石板鋪地,如何長草?人不能靠造石墓、立石碑流芳百世,還是用土作床,與草為伴吧!”
劉基墓
這位在臨終之前仍不失智慧思想和廉儉風范的老人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劉伯溫。
劉基的一生,清廉剛毅,不畏強權(quán),不徇私情。關(guān)于這位“大明第一謀士”,他的故事還有很多。
生死如一的儉樸淡泊
600余年后的盛夏,當我們祭拜劉基墓時,眼前這一代名臣的長眠之所,果真只是掩埋于萋萋芳草的一抷黃土。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周群:
怎么可以花大量的錢為自己造這個墓呢?所以,劉基對于百姓的利益,民本的思想,他的理解是非常的深刻的。從造墓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劉基這種淡泊的性格操守。
不但劉基墓的規(guī)制與其正二品的官職形成強烈反差,劉基故居的清貧儉樸也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劉基故居內(nèi)遺物
這些,就是劉基故居出土的“寶貝”,一副破石磨、一個破石臼、一個破馬槽。
劉基一生,做事力戒奢華,做人淡泊謙卑。史書上記載,晚年劉基歸隱之后,每天只是游山玩水,喝酒下棋,口不言功。
即便是在這么一個簡陋的居室里,當年的知縣多次求見而不可得。后來這知縣穿上便裝,打扮成山野村夫,這才在茅舍屋里見到劉基一面。當這知縣坦言自己的身份后,劉基大吃一驚,趕緊站起身來行禮,并且自稱為草民,隨后,就拜謝而去,終不復見。
文武兼?zhèn)涞氖兰绎L范
“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可以說,成就劉基“王佐”“帝師”之功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劉氏一族重文崇智的淳正家風。
從劉基先祖劉光世榮列南宋中興四將,到劉基死后獲封謚號“文成”,見證了劉氏一族文武兼?zhèn)?、重文崇智家風的形成。
劉基故里·南田武陽村
南田,今屬溫州,劉光世的嫡孫劉集,是南田劉姓開基祖,也是個“隱而不耀”的“處士”。劉集之子劉濠,也就是劉基曾祖,卻已是南宋翰林掌書了;劉基祖父劉庭槐,通覽古代典籍,是南宋太學上舍生;劉基父親劉爚,“通經(jīng)術(shù)”,是元遂昌縣教諭。南田劉家還建有“武陽書院”,教導族人讀書。
溫州市劉基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陳勝華:
劉基的祖輩,不少是將領(lǐng),在南宋有一個著名的武將,叫劉光世,他跟岳飛、韓世忠、張俊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將。在劉光世之后,則基本上都是高雅文士。劉光世的謚號為“武僖”,劉基的謚號則是“文成”,一武一文遙相呼應(yīng)。
劉基的母親出生名門,是北宋名相富弼之后,勤勞而又知書達禮。淵源深厚的家學使得劉基自小既能接受庭訓,又能飽攬群書。
元泰定元年(1324年),14歲的劉基就是從這條蜿蜒山路走到括城(今屬麗水)郡庠求學,并受業(yè)于理學名家鄭復初。劉基天資穎異,令先生“大器之”。鄭復初對劉基父親劉爚說:“你這個兒子必然會光耀你家的門庭?!比旰?,劉基又來到青田(今屬麗水)石門書院繼續(xù)學習。
劉基繼承先世重文崇智傳統(tǒng),經(jīng)過十年寒窗苦讀,終成元末進士、一代文學家。他又將此家風發(fā)揚光大、傳承后世。
劉基在紹興隱居期間,白天種菜,晚上會客,抽空還會對兩位幼子進行教育。
《授經(jīng)圖》
今天我們在溫州博物館看到的《授經(jīng)圖》,就生動反映了晚年劉基致仕歸鄉(xiāng)后向子孫傳授儒家經(jīng)典的場景。
劉基之后,文武兼?zhèn)涞氖兰绎L范代代相傳。其長子劉璉自幼聰明好學,10歲就能作文寫詩,20歲時已熟讀四書五經(jīng);次子劉璟也是年輕時就通曉諸經(jīng),喜談兵、究韜略,隨軍參與帷幄,鋒芒初露,朱元璋贊其“劉璟真伯溫兒矣”。劉基長孫劉廌也有很深的詩文造詣。其后,劉氏后代涌現(xiàn)了諸多文人、將軍、鄉(xiāng)賢、名流等人才。
抗戰(zhàn)期間,浙江省圖書館、杭州聯(lián)立中學、《東南日報》社等機構(gòu)遷至南田,劉耀東等劉基后裔主動讓出劉基家廟及私人宅院,支持文教工作。
寧折不彎的剛毅清廉
宋朝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記》載:“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p>
遷居南田武陽后的劉家,樂善好施,德惠鄉(xiāng)里。細究起來,這一家風,正是劉基“以民為本”“以德施政”思想的源頭。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周群:
他的祖先,當時在武陽那個地方,到了下雪天,就會讓家人站在高處去看,看什么呢?看哪個地方?jīng)]有炊煙,(就)馬上送去糧食,給那些地方的老百姓吃。
元至元二年,即公元1336年,劉基初次為官,出任江西高安縣丞,年僅26歲的他,提筆寫下《官箴》自銘。其中就有“無矜我廉,守所當為;無沽我名,以生眾疑”,告誡自己保持清廉品行,表里如一。
縱觀此后近40年的官海沉浮,劉基的所言所行,無不以《官箴》中倡導的剛毅廉儉思想為準繩。
《太祖實錄·劉基傳》記載,“基為人剛毅,慷慨有大節(jié)”?!豆收\意伯劉公行狀》也評價劉基,“以廉節(jié)著名。發(fā)奸擿伏,不避強御”。
“安得廉循吏,與國共欣戚”,劉基的一生為官耿介。丞相李善長的義子、中書省都事李彬貪贓枉法,劉基知道之后,不顧李善長出面求情,將他嚴格查辦。劉基的剛正不阿、潔身自好,贏得了滿朝稱贊。
《明史·劉基傳》中記載,劉基在元朝為官時就不受梟雄方國珍厚金賄賂,力主誅之以儆效尤。明朝開國后,他又主張“修德以倡廉,立刑以戒貪”,后成為御史臺實際主官,專門從事治貪反腐工作。
浙江文成劉基研究會副會長、劉基后裔 劉日澤:
他的一生是為國為民的一生,他在官場上做到了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為什么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主要是受到家風家訓的熏陶。家風家訓告訴他應(yīng)該怎樣做人,怎樣處理好鄰里關(guān)系,當官的時候怎樣為民服務(wù)等。所以,劉基從小就養(yǎng)成了剛正不阿的浩然正氣。他的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也都在父親的熏陶下和家規(guī)家訓的滋潤下,養(yǎng)成了剛正不阿的正氣,最后做到舍身取義。
銘廉壁
劉基家廟旁這座巋然聳立的“銘廉壁”,彰顯著劉基的廉潔品性。這一清廉之風,也被劉氏后人傳承接續(xù)。
歷久彌新的劉氏家風
今天,當我們置身劉基墓和劉基廟,直面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太公祭時,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盤桓在青山綠水間的劉氏家風帶來的靈魂洗禮!
數(shù)百年來,隨著散布各地的劉基后裔依據(jù)祖訓推出承古容今的新時代家訓,重文崇智、倡廉尚儉的劉氏家風不斷地滋潤人心。
離文成南田100多公里的蒼南縣莒溪鎮(zhèn),是劉基次子劉璟一支的聚居地,建于明弘治七年的誠意伯廟,仍保留著忠孝廉節(jié)的家風印記。
劉氏后裔 劉杰海:
劉姓的姓氏在整個莒溪有三千五百多人,在這整個莒溪來說還算是一個大族,大家對我們劉基后裔的評價還算是可以的。我對我們后輩的要求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別圖名利。
如今,隨著溫州市、文成縣、青田縣等劉基文化研究會的相繼成立;隨著“劉基文化節(jié)”成為一年一度的文化節(jié)慶;隨著劉基文化廣場、劉基紀念館、郁離子長廊等依次落成,劉基伯溫先生,其仁德廉儉的家風,正與其博大精深的才學、名垂后世的功業(yè)、智勇剛毅的品性一起,在更為廣闊的范圍、更加深遠的維度里,為后人帶來有益的借鑒和深刻的啟迪!
劉基故居
劉伯溫家風家訓摘編
儉樸淡泊
是以去奢尚儉,明君所以弭邪侈;澄心省事,哲王所以清煩囂。
——摘自劉伯溫《擬連珠》
【譯文】
所以遠離講究奢侈和排場,崇尚儉樸低調(diào),這是賢明的君王用來消除放蕩不正的行為;使自己處于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事,這是智慧的君王用來清除喧擾的辦法。
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藉悖顝淖右胲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被@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
——摘自《明史·劉基傳》
【譯文】
劉伯溫致仕還鄉(xiāng)后回到南田山中,只是喝酒下棋打發(fā)閑適日子,從不提及自己曾經(jīng)的功勛。青田縣令上門請求拜訪他,劉伯溫避而不見。于是,縣令換上便衣,裝成山野農(nóng)夫來求見。這時劉伯溫正在洗腳,答應(yīng)見一下本土鄉(xiāng)親,就叫他的侄兒將縣令帶進了他住的茅房里,煮糯米飯給訪客吃。這時“山野農(nóng)夫”才直說:“在下就是青田知縣?!眲⒉疁爻粤艘惑@,馬上從飯桌邊站了起來,自稱草民,連連拜謝,此后,就再也沒有與青田縣令見面。
重文崇智
人未嘗見其執(zhí)經(jīng)讀誦,而默識無遺。習舉業(yè),為文有奇氣;決疑義,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諸書,過目洞識其要。
——摘自《故誠意伯劉公行狀》
【譯文】
人們沒有看到他手捧著經(jīng)書誦讀,只是默讀后卻都能完整地記住。攻讀科舉考試的學業(yè)過程中,寫文章有令人稱奇的氣韻;在破解、對答疑難策論時,都能提出與眾不同的新意??婆e學業(yè)之外,他平常也廣泛涉獵天文、兵法等方面的書,看后都能領(lǐng)會這些書中的精要內(nèi)容。
遇急難,勇氣奮發(fā),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庇衷唬骸皵?shù)以孔子之言導予?!?/p>
——摘自《明史·劉基傳》
【譯文】
遇到急切困難的事情的時候,他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可以馬上定出計劃,普通人不能揣測他的心思。閑暇的時候就向朱元璋講述儒家王道。朱元璋每次都恭敬地認真聽取,經(jīng)常尊稱他是老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說:“(你就是)我的張良啊?!庇终f“(劉伯溫)經(jīng)常用孔子的思想開導我”。
月滿高樓留客話,燈明寒榻課兒書。
——摘自劉伯溫《再用韻答嚴衍二上人》
【譯文】
月滿高樓,我正留著來客談話,客人去后,我又在寒榻上挑燈夜戰(zhàn),督教兒子讀書。
剛毅廉潔
基為人剛毅,慷慨有大節(jié),每論天下事,是是非非,無少回曲。
——摘自《太祖實錄·劉基傳》
【譯文】
劉伯溫為人剛正堅毅,性格豪爽而有遠大的志向,每當在公眾場合討論天下安危的大事時,直接表明利害關(guān)系與態(tài)度,沒有隱瞞或者曲意逢迎。
無矜我廉,守所當為。無沽我名,以生眾疑。
——摘自劉伯溫《官箴》
【譯文】
不可自夸廉潔,廉潔是官員的該有操守;不可沽名釣譽,那樣會讓人生疑。
匹夫貪以亡其身,卿大夫貪以亡其家,邦君貪以亡其國與天下,是皆不知貪者也。知貪者其惟圣人乎。圣人之于仁義道德,猶小人之于貨財金玉也。
——摘自劉伯溫《郁離子·貪利貪德辯》
【譯文】
平民因貪而毀掉他的身家性命,卿大夫因貪而毀掉他的家族事業(yè),諸侯君主因貪而毀掉他的封國和天下。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貪”的真正含義?!柏潯钡恼嬲x應(yīng)該是,貪德而不是貪財。知道“貪”的這個含義的大概只有那些圣人吧。圣人對于仁義道德的渴求,就如同小人對于金銀財寶的貪戀。
孝敬慈愛
朝原思眷令,夜船夢萱草。寸步隔河山,惄焉傷懷抱。
——摘自劉伯溫《發(fā)安溪至青田戎事急不得留有感》
【注釋】
①萱草:代指母親。古代傳說萱草可以使人忘憂。游子出門遠行的時候,常常要在母親居住的北堂的臺階下種上幾株萱草,以免母親惦念游子,同時讓母親忘記憂愁。
②惄(nì):憂郁,傷痛。
【譯文】
早上在田野之上思念家人,夜晚在渡船上夢見母親。雖然離老家僅寸步之遙,卻因戰(zhàn)事緊急,只能是咫尺天涯,真是令人憂郁傷懷。
久別離,別時小兒未解語。
今日踉蹡庭下來,向人問爺淚如雨。
——摘自劉伯溫《久別離》
【譯文】
長久地別離在外,離家的時候,兒子還不會說話?,F(xiàn)在兒子剛剛蹣跚學步就四處向人打聽父親,眼淚就像下雨一樣。
劉基廟
專家觀點
周群:修德以倡廉立刑以戒貪
誠如所譽:“朝廷所賴,士民所瞻,皆遺訓之功,力善之征也”,劉伯溫的剛毅德行和仁愛素養(yǎng),與其深厚的家學及自身的秉性密不可分。明朝創(chuàng)立之后,長時間主事御史臺的他,不僅參與草創(chuàng)、制定了《大明律》,還以宋、元以來寬縱、荒廢的吏治為鑒,采取了“修德以倡廉,立刑以戒貪”的綜合方法。
明王朝建立后,劉伯溫不阿權(quán)要,秉公執(zhí)法,突出表現(xiàn)在處斬李彬一事上。明朝開國,淮西勛貴嬌奢狂縱,影響綱紀民風,當時,朱元璋赴汴梁大會諸將,劉伯溫與李善長共同在京師居守問政,恰逢中書省都事李彬貪縱侮法,觸及刑律,理應(yīng)處斬。李彬是李善長義子,李善長希望劉伯溫能緩治其獄,但劉伯溫不為所動,隨即奏請批準,堅定推行法則,處斬了李彬,維護了治理秩序。
劉伯溫的廉政實踐還體現(xiàn)在公正為官上。他不以親疏為別,不挾私情評騭人物,以公允平正之心推薦人才。
修德以倡廉,倡廉必反貪。但貪作為惡德,主要是貪財、貪利。相反,如果能貪于仁義道德,則是圣人之德。劉伯溫一反常識而為“貪”作是非辨,其目的是要修圣德以抑貪縱,亦即道德的修養(yǎng)是克制貪欲的有效途徑。他澄清了一個道理:貪廉全在人心,全在自我,要杜絕貪者托于外物的借口。
劉伯溫重德,但并不廢刑,有時將德刑并舉,德刑互濟。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劉伯溫任御史中丞后,承荷著執(zhí)法糾察之責,他說:“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边@是對整肅吏治而言的。但是,劉伯溫主張待民寬仁,即嚴明法紀與惠愛百姓是可以統(tǒng)一的,即“嚴而有惠愛”;同時,他所說的“振以法令”并不是濫施刑暴,他曾“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振肅紀綱是循法而行。
當然,自幼即受“樂善好施,德惠鄉(xiāng)里”家風熏染的劉伯溫,在德與刑之間,又主張德主刑輔。在《官箴》中,他論述了為政之道:“治民奚先,字之以慈;有頑弗迪,警之以威?!痹凇队綦x子·公孫無人》中,他還表述了德、政、財互濟,以德為主的思想,這其中也可窺見劉伯溫以養(yǎng)德為主、刑戒為輔的為政思想。
劉伯溫被稱為三不朽人物,其德,是廉潔無私之德;其功,是守正奉公,不阿權(quán)貴,不徇私情,一心為生民社稷之功;其言,是抒寫磊落情懷、高潔志趣之言。劉伯溫之不朽,實為廉能互映之不朽。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