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個字都傳承著中華文化基因——專訪著名學者王立群
記者:楊海龍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初十日壬辰
耶穌 2017年5月5日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對美的體現(xiàn)。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而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它用凝練語言、綿密章法、充沛情感、豐富意象,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歷史、文學與詩詞有著怎樣的關系?本報記者專訪了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
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chǎn)物,所有的作家也都是特定歷史時代所產(chǎn)生的個體
記者:您是研究古代文學的,為什么在《百家講壇》講歷史?
王立群: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如果語言或文字沒有文采,是不能傳之久遠的。所以只有文學色彩濃厚的歷史著作才會令人永久記憶。最早提到史與文的關系,也是孔子的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绷硗猓袊幸痪涔旁?,叫“文史不分家”。它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很多歷史著作寫得非常好,比如《史記》,它既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文學著作。所以,《史記》在歷史系要開課,在中文系也要開課。第二層意思,文學家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任何一個作家,都不能脫開他生存的時代,都被所處的時代深刻地影響著。那么,作家所寫的作品,需要深刻地去反映所處的時代。所以,大學里教文學課時,是一個一個作家來講解的。每講一個作家,都要講他所處的歷史時代,講他的歷史生平,這些深刻地影響著他的寫作。比如司馬遷,他生活在漢武帝時期,那個時代和他個人的歷史、時代的歷史極大地影響了他對《史記》的寫作。所以,我在幾十年的大學教書生涯中,講任何一個作家,我都深入地了解他所處的時代和生平歷史,只有這樣才能把一個作家的作品講好,才能講出來這個作家為什么能夠寫出這樣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文學和歷史是無法分開的。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chǎn)物,所有的作家也都是特定歷史時代所產(chǎn)生的個體。這樣一來,其實教文學課,特別是我們教中國古代文學的人,需要對中國歷史相當熟悉。而且我在學校,每一年都要給學生講《史記》,就要講《史記》產(chǎn)生的時代和作者司馬遷。魯迅先生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庇纱丝闯?,《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資料,也是一部文學作品。所以,我對《史記》非常熟悉。
詩詞應當是中國文學最重要的兩種文體,它起承最早,發(fā)展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更凝聚了歷代文人、作家的心血
記者:您既是文學院教授,又是著名文化學者,請談談詩詞與文學間的關系。
王立群:中國文學樣式,最早出現(xiàn)的是二言體詩歌。比如《吳越春秋》:“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這是中國最早的詩歌,二言的。再往后是四言詩歌,那就是《詩經(jīng)》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边@是四言詩。然后,是南方楚地的《楚辭》。《詩經(jīng)》和《楚辭》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一個叫風,一個叫騷,《詩經(jīng)》代表作《國風》,《楚辭》代表作《離騷》,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學最早的作品。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中國文學發(fā)端于詩歌。因此,講先秦文學必講《詩經(jīng)》《楚辭》;講兩漢文學,必講兩漢樂府和文人五言詩;講魏晉南北朝文學,必講魏晉南北朝詩歌;到了隋代,民間產(chǎn)生了詞,經(jīng)過盛唐、中唐到晚唐,詞已經(jīng)發(fā)展得很成熟了。所以,晚唐五代出現(xiàn)了像李后主這樣的偉大詞作家。再以后到了宋代,詞成了一個新興文體,蔚為大觀。
所以,從先秦到宋代,這么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中國文學主要樣式是詩,其次是從隋朝發(fā)端到宋代的詞。因此,詩詞是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當然還有魏晉南北朝的小說,從先秦出現(xiàn)的散文。詩歌、小說、散文這些文學體裁,就這樣一點點發(fā)展起來了。到了元朝,又出現(xiàn)了散曲、雜劇,而明代的雜劇發(fā)展成傳奇。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志人小說發(fā)展成唐代的傳奇,再發(fā)展成宋元的畫本,最后發(fā)展成明清的小說。所以到了明清時期,詩、詞、曲、賦、散文、戲劇、小說,各種文學體裁就完全出來了。
但是,即使是在明清時代,傳統(tǒng)詩詞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幾乎所有的文人,上至帝王、下至布衣都會寫詩,所以詩詞應當是中國文學最重要的兩種文體,它起承最早,發(fā)展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更凝聚了歷代文人、作家的心血。比如唐代賈島寫了這么兩句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為了寫兩句好詩,用了三年時間,這些好詩出來后,自己讀起來就流淚了。正因為歷代作家付出巨大的努力,才使得詩詞這種文學形式更加豐富,也越來越精美。我們之所以認為唐詩宋詞那么美,那是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把自己的才華心血澆灌在上面,才澆灌出來了中國古代文學的詩詞之花??梢哉f,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文學史,基本上就是詩詞的文學史。所以,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華,我們講古代文學必然要講詩詞。
從2萬多字的《論語》里提煉出的400來個成語,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仍在使用
記者:《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它所表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請談談《論語》的文學內涵。
王立群:《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我們小學課本里就有《論語》若干詞了。從2萬多字的《論語》里提煉出的400來個成語,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仍在使用。所以,《論語》在中國老百姓中,普及率還是比較高的。另外,《論語》是語錄體,不是長篇大論。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等,因為它很短,而且很多是成語,便于傳播。三個字以上就叫成語,這樣一來,《論語》通過成語方式,大量地融入當代社會。應當說,中國儒家經(jīng)典中,影響后世最大的還是《論語》。我們用一個成語來舉例說明——“父母在,不遠游”,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笨鬃诱f的這十個字,生成了兩個成語,“游必有方”也是成語。這句話大意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作為子女,不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如果必須外出,也一定要告訴去處,不能讓父母擔心。
孔子特別強調“孝”??鬃诱J為,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因為古代交通很不發(fā)達。在家或不遠游可以有多重意義:或是以農(nóng)耕贍養(yǎng)父母,或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游而擔心,等等。如果子女出遠門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么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游必有方”?!胺健币话憷斫鉃榉较?、地方、處所,這種解釋是能夠講通的。不過,還有一種理解,將“方”解釋為“方法、道理”,“游必有方”就是外出的時候,要向父母講清道理,并有妥善安置父母的方法,這樣理解也能講通。
孔子對孝有很多論述,比如,《論語·為政》中:“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他這是強調態(tài)度,對父母的態(tài)度必須要恭敬。孔子的意思是,現(xiàn)在的人啊,以為僅僅給父母吃好穿好,把父母養(yǎng)活,讓他們衣食無憂就可以叫做孝順了。但是像狗和馬這樣的畜生,我們也能養(yǎng)。所以說,如果內心沒有真實的對父母的尊敬之情,那么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犬馬又還有什么區(qū)別呢?即使在當今,孔子的話仍有相當重要的警示作用。
漢字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表意的,詩詞通過獨特的組合,把漢字的美發(fā)揮到極致
記者:中華民族的民族大義,道德規(guī)范、情感表達,都可以通過詩詞表達。在中華文化中,詩詞是樹,成語是枝,文字是根。請談談中華文字的魅力。
王立群:中華文明是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fā)祥地,都擁有連續(xù)的歷史紀年和文字記載,成為東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流。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西方文字是表音的,中國象形文字是表意的,每個文字都講述著一個故事。中國的漢字是方塊字,它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在這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間,漢字最大的魅力是在于它是表意的,或者通俗地說漢字基本上都是單音詞。比如,人的名字,不管是兩個字或者三個字,把它拆開來,每個字都是獨立的詞,漢字的魅力就在于這兒。像英語單詞,如果你把一個一個字母拆開來,26個字母都沒有意義,只有字母的組合才有意義。漢字不一樣,一個漢字叫單音詞,兩個漢字叫雙音詞,三個字以上的叫成語。既然每個漢字都是獨立的個體,是一個詞,就必然有文化內涵在里面。漢字的演變過程是從象形字到會意字,然后是形聲字、假借字等。比如,考試的“考”,《說文解字》的解釋:“考,老也?!薄翱肌笔裁匆馑??考就是老,是一個人背著一個老人,這是它的意義。而這些意義,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的。比如,繁體字愛心的“愛”,寫的時候中間一定有一個心,說明這個愛是發(fā)自心底之愛。再比如,邊疆的疆,按部首來查,它是土字旁從土強聲,它的部首在哪兒?在左下角的土字,這說明邊疆、疆界、疆土都是和土地密切相關的。所以駐守邊疆,就是要守好國家的每一寸土地,這就是疆的意思。當然漢字從獨體到合體的發(fā)展過程中,詞意會發(fā)生一些演變,但是不管怎么演變,它都有自己的含義在里面。它不僅有形、有聲,還有意,它是形聲意三位一體的符號,這在世界上的文字中是極其罕見的,可以說,每一個漢字都傳承著中華文化基因。
而詩詞是漢字的一種藝術組合,表達的意思就更豐富了。比如,李清照有一首詞,開頭一句“薄霧濃云愁永晝”,這七個字每一個字都有意義——薄薄的霧,濃濃的云,內心發(fā)愁,心情很不好。永駐,永是常,晝是白天,因為心里愁,他覺得白天是那么漫長。通過這些字非常巧妙地組合,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豐富世界、感情和細膩的感受。所以詩詞通過獨特的組合,把漢字的美發(fā)揮到極致。
詩詞表現(xiàn)了許多正直的、有著赤子之心的詩人,對國家的熱愛,對老百姓的深情和對自身的嚴格要求
記者:中國詩詞不僅能讓人激情澎湃、心向光明,充盈著滿滿的“正能量”,也可以說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源頭,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請談談中華詩詞的大美。
王立群:這方面,愛國詩詞應當排在第一位。從屈原的《離騷》開始,就表現(xiàn)出了非常強烈的愛國感情。曹植的《白馬篇》末尾兩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如果要把自己的生命捐獻給國家的話,毫不猶豫。由此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成語,叫視死如歸。應當說愛國詩、愛國詩人和愛國詩篇名句,是表現(xiàn)正能量中最重要的,這也是古典詩詞的大美、大德最重要的體現(xiàn)。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第二點,中國古代的詩人非常重視修身。像《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北砻髯约旱男囊廊幌裼駢乩锏谋粯蛹儩崍允匦拍?,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另外,杜甫的《春望》“三吏三別”等,深刻描述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表達了他對倍受戰(zhàn)亂摧殘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對老百姓的同情。再如,唐代詩人李紳《憫農(nóng)》:“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痹娭幸廊苏湎ЪZ食、珍惜勞動成果。上述詩篇都表現(xiàn)了許多正直的、有著赤子之心的詩人,對國家的熱愛,對老百姓的深情和對自身的嚴格要求。這些作品是中國古典詩詞中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fā)揚的,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記者:我在您微博上看到您有這樣的擔憂:“詩詞大會催生詩詞熱,但,這種熱度能保持多久?”那您認為我們如何避免這種一時熱的現(xiàn)象,讓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
王立群:這件事應當靠兩種力量。一個是民間的力量,民間有一批喜歡中國古典詩詞的人,像中國詩詞研究會等民間組織在積極推動。另一方面,要靠政府。比如,我們現(xiàn)在小學課本中,選了一百首著名詩歌,到了初高中階段,擴大了遴選范圍。也就是說,應當把我們的教材作為最普及的讀物,因為總會有一部分人將來是不會上大學的。即使上了大學的人,他不學中文專業(yè),也不學中國古代文學,他對中國古代詩詞的了解,也是局限在中小學課本之上的。所以,中小學課本應當是最重要的古典詩詞傳播陣地。要把這個陣地堅守好,通過教材,讓我們一代一代的后人,能夠在基礎教育階段,學到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值得提倡的。此外,我們媒體要積極宣傳,雖然詩詞大會還有它的不足,但是與其它娛樂綜藝節(jié)目相比,它是一股清流,值得提倡、值得肯定、值得發(fā)揚,當然也值得提高。這要一步步來。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