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許剛】問道新民師往來書信集(一)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7-05-08 16:04:08
        標簽:


         

        問道新民師往來書信集(一)

        作者:許剛

        來源:“親民之道”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十三日乙未

                   耶穌2017年5月8日


         

        作者簡介:許剛(1977——),男,山東煙臺人,華中師范大學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兼職研究員,武漢新民文化書院院長。

         

         

         

        許剛與導(dǎo)師張新民教授合影

         

        不孝弟子剛謹按:

         

        此與業(yè)師張子新民先生往來電子郵件及短信之編集也。這些文字與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2011年11月首次回貴陽參加中國文化書院十周年慶時提交的隨筆式“論文”《改變我生命的新民師——致敬先生與中國文化書院》本來一體,當時擬收入出版的論文集《國學而立集》中,因篇幅及其中涉及時代學者之品評,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責編沈繼成老師建議拿下,乃從之?!陡淖兾疑男旅駧煛戮聪壬c中國文化書院》一文已經(jīng)借由師父公眾號分享與微信圈同仁,一如我念念不忘之自負所云迄今為止“這是我平生第一篇最滿意的文字”,無它,大約就是其中的真性情吧,故而收獲朋友們諸多好評與點贊、打賞(365塊錢,我笑對婷婷師妹說這數(shù)字真吉利,象征著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師父對我的感化和我對他的感恩吧~),專此拜謝焉!婷婷師妹執(zhí)意要微信轉(zhuǎn)賬給我,恕愚兄萬萬不敢接受:昔文革前后,蔣天樞先生不顧個人安危、環(huán)境險惡,既以托命弟子受命于陳寅恪先生,畢生念念在茲、兢兢于斯,終于在寅恪先生身后十余年,將其保管、收集的著作文字,整理出版,世人乃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吾國學術(shù)文化史才有令人仰望之陳寅恪,上古社當時要支付蔣先生稿酬,蔣先生不取,曰:“學生怎能賺老師的錢?!”我對婷婷師妹說:我等今日所有,全賴先生所賜,這又值多少錢?我在《改變我生命的新民師——致敬先生與中國文化書院》文中寫過“假如先生眼疾需要,我愿捐獻我一只眼睛的眼角膜”,這又豈止是三萬六千五、三十六萬五?!婷婷師妹無奈,要我再為公眾號獻一篇文章,以作支持,恰恰今日又是師父退休之后,與在筑弟子同道在貴陽孔學堂會講,以為簡單之榮退儀式。本來我等省外弟子皆一一訂票前來參加,然而師父不欲興師動眾,令我等均作退票處理。那么,我對婷婷師妹說,倘若不棄,就把我匯集的與師父往來書信文字,呈奉給“親民之道”公眾號所有關(guān)注者吧,也算是對先生榮退的一點紀念。此時此刻,我說我就不給師父打電話了,他一定應(yīng)酬對話很忙,其實我來與不來,去與不去,打與不打,師父都不會生氣,我太了解先生這一點了,不如讓我們平心靜氣,穿越走入十多年前的這些書信文字,重點當然在師父,讓更多的人,來感受下我心目中先生之大師風范、道德學問——(內(nèi)容較長,故作兩期處理)

         

        【正文】

         

        一、《跪奉張師新民先生書及<陽明學刊>叩讀記》

         

        新民師在上:

         

        斗轉(zhuǎn)星移,寒來暑往,悠悠之中,辭別先生兩載矣!其間夢里思繞,卷內(nèi)感懷,曾無一日敢忘先生之教誨,傳授之音容笑貌。當治學從政之徘徊,值勤勉懈怠之往復(fù),架上《中華典籍與學術(shù)文化》每每移入眼簾,而后之先生尊照,尤警勖小子,惶惶然埋首繼學不歇。今畢業(yè)論文開題已蒙周師諸先生恩準,勉強得過,乃稍作片刻喘息,將近來不孝所想所慮,并相關(guān)狀況一一躬稟于師。不求先生默許,但乞遠于大過。

         

        此一學期,為學位計,倉卒草撰論文數(shù)篇,《張舜徽先生之<史通學>研究(上)》、《論章學誠與劉知幾、鄭樵——讀張舜徽先生<文史通義平議>有得》、《錢穆與張舜徽兩家漢代經(jīng)學研究之比較》為《長春師范學院》、《湖南科技學院》、《石河子大學》學報所不棄,各將于七月、九月、十一月錄用,《張舜徽先生于太史公之表彰》已刊于《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第二期(六月)。其間他篇亦有學報中意者,然而談及版面費,皆不得不舍之。雖然應(yīng)付之作,于讀書涵詠之際,亦略有裨益。且張先生貫通四部,博學精深,弟子固難以望其項背;藉此自勵,庶幾推揚師祖且輔助提升,根本之意在乎斯也。

         

        又嘗獲江南大學之要,召以赴十月錢穆先生百年誕辰學術(shù)研討會,蓋其間遇弟子《錢穆與張舜徽兩家漢代經(jīng)學研究之比較》一文,遂附為此事。周師雖許之,惜夫培養(yǎng)經(jīng)費只應(yīng)付得畢業(yè)答辯之用,故欣欣然欲與之,終太息而罷。然則不孝同賓四先生之緣,尚未至矣。

         

        而交識論道,更有另一收獲,則永州張京華先生是也。張先生北大畢業(yè),執(zhí)鞭京城數(shù)年,之洛陽大學,現(xiàn)居柳公宗元故里。[①]弟子《論章學誠與劉知幾、鄭樵》一文,文白夾雜,斑駁不純,愧受其獎許,極為惶恐。感遇之情,心中耿耿,乃上網(wǎng)查詢了解,始知其人、其事之大概。約略敘之:(剛謹按:次略400余字)則所謂“偏激”者也,其類諸直言無諱歟?!今謂無論其人偏激與否,茍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之抉植,信我夫子必悅樂處之,或同調(diào)知音,或和而不同而已。此不孝所敢保也。

         

        弟子之開題,承所內(nèi)周師與熊先生、姚偉鈞、劉韶軍、吳琦、劉固盛、王玉德諸先生指點,獲益匪淺。只是論文涉及《說文》、鄭學,絕須下大力氣始可出入置喙。今暑期已至,正遍搜材料,以備三伏浹背之用。其間沮喪無助時,再求諸先生拈示。茲謹附書末,供先生質(zhì)難。若張三夕、李曉明、謝貴安先生等,亦張先生弟子,登門造訪,秋后必然之事也。

         

        最后,請道以治學從政。猶記世紀之初,負笈入黔,先生語諸生曰:讀書可改變一人之氣質(zhì)。時僅以為乃謂讀書增知,見之斯文耳。及匆匆別師,又聆聽師曰:三年前,許剛外表粗野,內(nèi)心質(zhì)樸(此八字嘗為小子玩賞不已,以自矜于人曰文武兼?zhèn)?、古今一體。稚哉?。褚炎錁I(yè),氣質(zhì)大有改觀,汝自覺乎?時亦諾諾,未嘗深以為然。及至江城后,漸漸有所感受,于是治學從政,俄而堅定目標,奮奮然必從政,忽焉中心流露,怡然歸心于治學。如此往復(fù),殆期年也。蓋從政者,少時萌動之壯志,欲以此建功立業(yè),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治學者,入黔拜師之感化,始欲追隨先生,埋首墳籍,獻身學術(shù)大道。少時之理想,根深蒂固,必一時去之,勢所難能;言傳身教之浸化,潤物無聲,必拒而遁之,猶所痛苦。故入夏以來,恒夜不能寐,輾轉(zhuǎn)反側(cè);而家父椎間盤突出之疾,仲父摩托車罹難之禍,更沖擊激蕩,內(nèi)心久久不能解。于往日從政之念,幾已全消。平心自道,讀書治學之嗜,雖頸椎為其累痛而不覺苦,則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衡量,積力于此業(yè),日后亦“小道必有可觀”。雖未敢曰與先生同擔往圣絕學,然而遙隨先生之后,默居先生之側(cè),為先生微盡點滴之助,則誠然心中不復(fù)疚責沉重如前矣。今順此而視,下學期覓食時,于而立之年達乎夫子十五之志,“讀書可改變一人之氣質(zhì)”終或一朝實現(xiàn)矣!

         

        心既向?qū)W,更欲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于是近來敬詢于周師、師兄師姐攻讀博士后之事。閑嘗思之,四書五經(jīng),圣人之微言大義,非不孝所敢窺望者也,且治經(jīng)學,必借小學以入,而《說文》《爾雅》《廣韻》,此又小子之所短缺。雖如師言,義理之涵詠,并非全存乎字詞之詁訓(xùn),章句體認,或反有助于經(jīng)典之闡釋。然而理董之初,絕不可離乎小學之途固矣。故而暫不問津,并非一不關(guān)心。師嘗語吾等曰:義理之學,不可不講,文化精神,不可不問。又以陳寅恪、陳援庵先生為例,謂北陳固考訂精審,罕見其誤,南陳則容有失考,然而校其大概,寅恪先生固勝于援庵先生。此正寅恪先生之學問,彰顯傳統(tǒng)儒士之精神大義,遂為先生所許也。又嘗笑問不孝舜徽先生與賓四先生孰高,不孝曰錢先生,先生笑以為然。亦因錢先生近世國學諸家中,最于吾國歷史及傳統(tǒng)文化抱有極大同情心,且生平為人處事,均不離乎此信念也。近讀錢先生傳記,于其一生粗有所知,益覺吾師與錢先生學問氣質(zhì)甚類似,不知先生以為確不。

         

        經(jīng)學既暫不研治,則無逃乎史學。而《史記》一書,今人若張大可先生等研究多矣,孟堅《漢書》,則稍微見弱。不孝既以舜徽先生漢代學術(shù)研究為畢業(yè)論文,則于漢代學術(shù)略有所知后,愿作《漢書》學史研究。因歷代《漢書》研究之總結(jié),尚未見學者著手為之。北師大陳其泰先生嘗有《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且其史學史研究中心為今日學界之重鎮(zhèn),因欲聯(lián)系之。不孝亦嘗讀其《史學與傳統(tǒng)文化》一書,筆錄文字論辭疏失處六十余條郵寄之,得其回信示謝美獎。又張京華先生嘗與其合編古史辨論文集,當亦有交識。(剛謹按:此略兩行)此外,北大孫欽善先生,吾煙臺鄉(xiāng)賢,復(fù)旦吳格先生,似均可聯(lián)系。茲先稟告于師,未知先生有何誨示。

         

        先生目疾定要留意,因先生之目非先生一人之目,張明師兄告曰師母悉心照料,身心俱累,精神遜于以前,令我等泣淚于中!故先生必善加護養(yǎng),然后師母疲憊休息時,先生始能端茶一杯,報之以呵懷。又聞羅師弟正副君已侍師于貴大,則張明師兄之奔忙,亦得有力干將矣。以充裕時間從事研究,其后之成就必亦師門之典范。今將《陽明學刊》叩讀記綴附于后,未安處可交由二子一一復(fù)核,至于其中愚人一得處,愿直稟于師:張尚德、黃玉順諸先生鴻文,弟子素不善思辨,且知識積累未富,讀之艱深不懂;至張明師兄文,乃略可讀竟,于其文筆復(fù)沓處亦有所箋記;劉兆永先生向來得先生欣賞,在師大時即為先生知己,然而其西學色彩,直不得半句確切,慚愧慚愧!設(shè)明年畢業(yè)可入煙師(今籌建魯東大學),定與其親密交游,光先生之學于圣鄉(xiāng)東畔。周永生、楊麗華之文,失之簡單,蓋先生以其文意有助于當下世界大勢之格局,故而不棄也。田景星師兄文,文筆極佳,然而借助引用闡述似乎多,由此分析發(fā)揮少,蓋亦學養(yǎng)有待努力,而后乃可對話于賀麟先生云。王志、馬晶考證文較弟子為優(yōu),從見吉林大學古籍所亦甚有實力。

         

        先生墨寶,復(fù)細味焉,比之前次一夜速校,更有新得。且結(jié)合先生音容言貌、苦心孤詣,益覺讀前輩書,得見其人之言行,于體會琢磨大有好處。亦有所不厭處同樣指出,以求我?guī)煵毁O他人之議,非敢大膽妄論,實知先生笑而不怪也!一曰頁下按語:先生作文,喜用頁下按語,此等地方往往為文章之含蓄強化處,或稍稍引論處,于讀者深思周慮,確有提示之助;然而過多則有弊。因讀至此處,不得不暫停而下閱,思路常常中斷,兩三頁后即為其苦。此不利于讀者順暢把握先生文章大義。嘗讀得一學者曰:今人為文,恒喜腳注、尾注處遍設(shè)按語,令讀者顧此失彼,覽甲忘乙,此誠一大弊病也。由此可證其不善為文,故訴諸此法,按之古人,何嘗離此不能論事說理耶?不孝以為,古人雖亦有自注之例,然而如史公、孟堅,其所自注皆極簡短,往往為今人稱道,以為不可少。先生之作固已大醇,若因此而為外人議,似不必也。

         

        二曰“易言之、換言之、前揭”等頻繁使用。若“前揭”,“前揭”一次,似不必再“揭”二次、三次,或為文嚴謹之所必須耶?至于“易言之、換言之”,則先生為文一大特色。門弟子張明師兄、田景星師兄及不孝己身,文中亦常見,蓋皆受師之影響(一笑)。近讀余英時先生文,亦多見。其弊同上。一旦“易言之、換言之”,則原本敘述已明情況下,又復(fù)繞筆回轉(zhuǎn),易言之(再笑),何必一次不成,又重為釋之耶?其中固有不同層次、深淺、角度之區(qū)處對待,然而讀者見多,恐亦有腹誹。

         

        井蛙之鳴,師一笑可也。請再論王煜先生文:王先生之名,師大時即有所聞,知其為先生好友,香港著名學者,研究儒家文化云。今讀其文,殊為失望。其文不喜用長句,因而簡捷,然而跳躍性甚大,往往無關(guān)之語,隨處插入。且分析亦不深入,拉拉雜雜,語焉不詳。讀其文竟,所謂林語堂先生“弘揚東方智慧”,不見其持論有故,反遺人以林氏才高學疏、家事瑣碎印象。其最后結(jié)尾,看似有力,卻也不知其所云,未見得寓有深意。若引張國榮生議等等,均未見有甚允恰。不孝蓋期之以高,故而有此看法。抑或王先生亦似林語堂般幽默高深,弟子未窺其大歟?

         

        以上,為弟子近來所讀、所思、所欲與師稟報者,匯總于此,跪奉于師。或有進步,師必欣慰;或因別師日久,“面目可憎”,則沈潛三反,又當俯首不敢止矣!

         

        祝先生、師母身體康健,平安祥福!

         

        不孝弟子許剛叩書于欲治學齋,稽首長跪。

         

        許剛老弟如晤:

         

        大札已悉,開題報告亦通閱一過,甚慰甚慰。弟之文筆,清通可頌,專篤之情,亦時有外顯,足證寧靜淡泊,志存遠大,氣質(zhì)境界,已在不自覺中,有所轉(zhuǎn)換提升矣。

         

        札中提及之張尚德先生,早年師從殷海光,旋又隨方東美游,后在南懷瑾門下獲證悟。一生學問,端在生命實踐,證量之工夫,實非尋學術(shù)規(guī)范所能衡量,更非爬梳文獻者可以知曉。余嘗從其習禪,大得心印,比之古代公案,亦有一脈相通之處。他人不知不為罪,余亦不深責。惟我輩學人,既有如此因緣,則當知虛取善,兼攬眾長,古代嘗有經(jīng)師人師之分,今日大學執(zhí)教者,多為經(jīng)師,絕少人師,當注意分判。尤其貶人之惡,不能不加倍慎重也。

         

        作文之道,余嘗謂他人,曰以今人為例,寅恪之婉曲,胡適之暢達,錢穆之精煉,援庵之謹嚴,鍾書之妙趣,皆可兼采之。又撰述通例,正文著眼宏觀,盡可汪洋恣肆,注釋則注意細曲,不妨剝繭抽絲。甚至考據(jù)辨析,亦不再單獨為文,注釋即可處理之。此法乃田余慶先生揣習寅恪丈宏文,有所心得而輾轉(zhuǎn)告余者?;蛞钥紦?jù)為小道,只可置于腳注乎?弟指示有所不妥,容俟余再反復(fù)思之。

         

        評價舜徽先生學問,難在師祖之門,亦不強作溢量之辭,不識以為然否?大作征引文獻之多,已足令人伸舌。惟十三經(jīng)注疏一類原典,目錄卻付闕如,緣故何在?又徐復(fù)觀《中國人性史論》、《兩漢經(jīng)學史》均極佳,清人考史著作如《日知錄》、《廿二史箚記》、《十七史考異》,今人牟宗三《歷史哲學》、錢鍾書《管錐篇》、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亦涉及漢代史事,均當注意隨時參考,以期不遺不漏,益臻完備。

         

        氣節(jié)文章,二者缺一不可,弟以此衡論學界,大體不差。具見讀書論古,問學日新,頗令余欣喜,倘輔以向道之志,假以時日,終生矻矻,必能卓然自立而成一家矣。

         

        國林、精華(剛謹按:當為“志華”,顧志華先生,手誤)先生及楚中諸好友處,便中請一一代致問候。

         

        專此布復(fù)順頌

         

        文祺

         

        金竹盲叟新民口述於花溪寓所

         

        2005年7月20日

         

        二、《叩奉新民師與幼樵先生書并附<書目答問校補>敬補》

         

        新民師在上:

         

        前次既將不孝向?qū)W規(guī)劃略稟于師,于是閑暇之余,檢架上《書目答問校補》以窺《史》《漢》研究之作。覽之,不忍釋卷,乃將史部書目一氣讀竟,復(fù)自首迄尾粗閱一過,前后七日左右。深慨《校補》之出,實范書之后僅見之作,其與文襄之書并傳不朽,信矣!顧茲事體大,卷帙浩繁,加之書局非中華、商務(wù)、上古社之屬,排印亦多有訛誤,是又璧之微瑕也。因一一詳為筆記之,敬奉于先生,期乎是書有所繕補焉?;虿蛔R體例,為學養(yǎng)所限而無關(guān)緊要者,尚希我?guī)熍c幼樵先生笑而勿怪也!

         

        順祝師父師母身體康健,安福!并代敬候幼樵先生。

         

        不孝弟子許剛叩書于欲治學齋,稽首長跪。

         

        三、《新民師贈文<以藝術(shù)的形式開顯人的性情世界>》

         

        許剛老弟:

         

        電話如晤,甚感欣慰,人生學問,非僅憑書本,事上磨練,當亦為重要一途,無論順逆之境,皆為增上因緣,惟善用與不善用耳。新民與今之知識界實多捍隔,已不管世外功利,惟求個人安心,無負他人而已。弟可否擇一中道,以求發(fā)展否?隨函附上近期小文一篇,或可見近日心跡,聊供遮眼,哂而棄之可矣。

         

        夫人同此問候即頌

         

        時綏

         

        張新民口述

         

        2007-10-19

         

        四、《零八年陜西師大西部大講堂過程中匯報新民師書及先生覆示》(手機短信)

         

        先生道鑒:

         

        放假伊始,弟子將《大學圖書館學報》一冊寄呈先生,中有《<書目答問>書評》文,敬請先生查收。近來讀寅恪先生書,忽感于寅老曾祖父及其祖父父母兄弟輩包括寅老節(jié)孝之事,遂欲為文考論之,文畢即呈先生教正。弟子今在西安參加教育部“西部大講堂”研習班,上午王曾瑜先生講宋學,而于末尾云乾嘉之學為“落后國家落后之學”,弟子遂于講畢之后首先起立請教,認為今日之文史之學恐或在乾嘉諸老之下,至于與當時西洋比較,此中當有一標準,未可遽謂其遜于彼邦,以小學經(jīng)史比論,或又在歐美之上,曷可簡單以先進落后論定也?方講座結(jié)束,恭稟于先生,自信所論當無大謬,先生以為然否,或?qū)⒂诮陔娫冇趲?,親聆教誨。

         

        弟子許剛叩書于長安陜西師大,頓首。

         

        許剛賢契:

         

        學術(shù)取徑,千門萬戶,同歸于求真。真必通于美善,則所謂美善者,亦不妨視為真之自行發(fā)生。先進落后之分,殊難以遍一切,劃分學術(shù)之畛域,橫生斷見也。當仁不讓,故孟子既好辯,又謂不得已,要皆以道為轉(zhuǎn)移耳。俾共勉。

         

        新民(08年7月19日,19:42)

         

        五、《先生手機短信數(shù)條》

         

        許剛老弟:聞訊欣喜,齊家之責,任重道遠。望百尺更進,輝光荊楚。張新民,龔妮麗。(09年3月9日,19:25)剛謹按:是日愛子藝文出生,群發(fā)短信于親友,先生之所復(fù)也。

         

        許剛老弟:學問之道,當緊著功夫,緩急相濟,陽明學刊第四輯妥收否?順頌全家吉祥如意。(10年2月14日,20:14)

         

        六、《拙稿<陳寅恪先生家世孝道考(一)——祖父陳寶箴>》

         

        師父、師母尊鑒:

         

        前次恭詢,有所差錯,再次補上!因不知拙文是否妥當,故先請示,茲將其呈奉,叩請師父、師母曉諭!

         

        順祝師父、師母身體安康,親友安福,道祺!

         

        弟子許剛叩書于忠恕堂,頓首再拜。

         

        2011年5月12日(星期四)下午4:21

         

        (拙文本為紀念陳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一暑假撰就,計五萬余字,分別為陳寶箴、陳三立、兄弟姊妹輩、寅恪先生、子弟門人輩,此為第一部分)

         

        七、《回復(fù)拙稿<陳寅恪先生家世孝道考(一)——祖父陳寶箴>》

         

        許剛賢契如晤:

         

        大作已妥收,余不擅電腦,遲遲未能作答,甚感歉意。頌讀宏文,頗感忭慰。弟之治學,日進新境,字里行間,時見忠坦之氣,誠為難得也。學海有源,賢關(guān)非遠,甚望德智雙修,層樓再上也。

         

        專此即頌

         

        文祺

         

        張新民

         

        西歷二0一一年六月十五日于晴山書屋

         

        八、《叩復(fù)!:-)》

         

        先生尊鑒:

         

        師父、師母囑示已拜獲,又勞費心、費時,殊為不安!本欲比讀《史通》諸家論著,專文紀念,奈何學識淺陋、精力不濟,終未如愿以償,深負先生之望也;若夫道德學問,遠離先生萬里,恒以下墮不得化升為疚,固當知恥而后勇,始可報我?guī)煻饔谌f一!今先生尊駕不臨江城,則惟有筑城叩行弟子禮矣,具體日期、事務(wù)敢請先生隨時交付,愿效徒孫之勞,以副編委之實!

         

        順祝先生身體安康,親友安福,道祺!

         

        弟子許剛叩書于喻義堂,頓首再拜。

         

        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上午9:57

         

        (剛謹按:此師父主編紀念其父親張振珮先生百年誕辰論文集,列不孝弟子剛名于編委會,與有榮焉)

         

         

         

        許剛與導(dǎo)師張新民教授合影

         

        注釋

         

        [①]按:永州為柳宗元被貶地,非其故里,此處誤,由我碩士研究生文小成君指出。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