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樓宇烈在貴陽孔學堂講座,不能用西方的語法模式來“規(guī)范”中國語言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7-07-07 23:34:08
        標簽:

        原標題:中國文化的以人為本與基礎傳承

        來源:《貴州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十四日乙未

                   耶穌2017年7月7日


        在多次掌聲的簇擁之下,83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結束了第二場長達3個小時的講座。


        6月23日、24日,貴陽孔學堂邀請樓宇烈連續(xù)舉辦兩場講座,題目分別為《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和《漢字與文言文的當代意義》。


        講座中,樓宇烈層層深入,抽絲剝繭,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視角出發(fā)解讀陽明心學,從漢字的發(fā)展及對文言文的認識看兩者對當代社會產(chǎn)生的意義,為觀眾在龐雜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整理出清晰的脈絡。


        他認為:“以人為本”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從基礎做起,對漢字和文言文書面語進行重新認識。


        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人為本


        在《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這場講座中,樓宇烈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指出不管歷史上什么樣的學,都有共同的文化特質,那就是對于人的自我認識,以人為本就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樓宇烈提到,中國文化處處強調萬物自然生長,天地和氣物自生,人也是天地的自然產(chǎn)物。不同的是,人類通過不斷進化,已經(jīng)參與到天地生成萬物的過程中,便有了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并列的關系。人參與了天地萬物變化,所以人必須要有自覺和認識,這是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出發(fā)點和基理。


        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德行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不是靠外在的力量成就自己,而是靠自己德行的不斷完善來超越自我。要保持提升自己的德行,必須要防止物欲的干擾。人不做神的奴隸,也不能去做物的奴隸,這樣才能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樓宇烈在這里提到了“人欲”的問題,人生而有欲,生而好利,禮的制定就是能夠合理地滿足人們的欲求,但如何平衡義與利、人欲和天理之間的關系,管理好人欲,不讓其過度膨脹,這是門很深的學問。


        樓宇烈認為,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實際上是在探討天理和人欲的問題,他認為良知就是天理,人欲是違背了良知的,也就是違背了天理。王陽明的整個思想的落腳點,是怎么樣處理好人欲和天理的關系問題,整個理念是不能夠讓人欲橫流,而是要讓天理流行。


        “王陽明在實踐格物卻未找到結果后,便開始反思,意識到格物并非格外界的物,而是格自己的內心,‘致知’也不是去獲得各種各樣萬物之理的知識,而是能夠回歸每個人的本性良知。這便形成了‘致良知’的學說。不能把陽明學說和程朱理學對立起來看,雖然兩者的學說方向不同,但宗旨應該是相同的。”


        此外,樓宇烈還特別講到“心即理”中“即”的含義,并非是通常理解的“心就是理”,而是“不離開”的意思,“心即理”是心不能離開理,理也不能離開心。王陽明通過“心即理”認為理跟心不能分開,所以良知是心,并由此推展出“知行”的關系。他認為,“知”和“行”不分先后難易,兩者的統(tǒng)一跟他的“心即理”思想有關,而“致良知”也就是行,所以“致良知”跟“知行”也是合一的。從“知行”怎么達到“致良知”的認識,這是過程。


        傳承文化需對漢字與文言文進行反思


        在第二場《漢字與文言文的當代意義》講座中,樓宇烈在最后指出,過去因為八股文而廢除了所有古文,又曾想用拼音文字替代漢字,這是在文化基礎上犯了兩個大錯。我們現(xiàn)在要來傳承傳統(tǒng)文化,要從這個基礎上做起,也就是對我們的文字、文言文、書面語言有個重新的反思。


        樓宇烈認為,從思維方式上來說,我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樣式以及信仰習俗產(chǎn)生了比較明顯的斷裂。但這斷裂也是相對的,中國千年傳統(tǒng)文化已深入骨髓,影響至今,傳統(tǒng)跟現(xiàn)代其實形成了一個非常奇妙的關系,總是在變化中不斷發(fā)展。


        樓宇烈說,中國有以形為載體的文字,即使語音再變化,字形是沒有變化的,所以就讓古今可以貫穿,沒有中斷?!罢Z言和文字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具有同樣的功能但又有不同,一個是語音,一個是以形記錄,而中國的載體是形、音、義三者的統(tǒng)一。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時,提出車同軌、書同文。秦代用小篆統(tǒng)一了書寫的形狀,到漢代又逐步簡化形成了隸書,到唐代有了楷書,中國文字的書寫通過秦篆、漢隸、唐楷的轉變,應該說達到了相當完善的規(guī)矩化。


        “這種文字從象形開始,在象形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后來文字的構建和原則,中國文字的形成,借用現(xiàn)在大家習慣用的話來講“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通過偏旁部首和構字方法,讓我們能夠通過字形就推斷出,這是屬于什么類的事物,又可以知道它應該讀什么音,斷文識字在過去是基礎功。


        樓宇烈并不主張用西方的語法模式來“規(guī)范”中國語言的行文造句,他說,中國傳統(tǒng)語言里面只有兩類:一類是實詞,一類是虛詞。不靠規(guī)定詞性去用詞,而是以語序來定義。


        他舉例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按語法來說每句詞都無法連成完整的句子,卻描述了生動美麗的情景。


        在樓宇烈看來,中國人的語言是模糊的,每個人能有不同的理解,“中國人的語言就是要你去胡思亂想,中國文化里創(chuàng)造者是一種創(chuàng)作,閱讀者又是一種創(chuàng)作?!睒怯盍乙悦虾迫坏摹兜屈S鶴樓》為例做出分析:


        “我們除了解讀詩中描述的景象,更重要是體會人生,鼓勵他人站得高看得遠。中國文化中,一切用形式表達的東西,都是要讓我們去體會這個外在形式所承載的更深刻的意義。”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