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寧志奇】綿竹南軒故里史跡新考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11 23:42:08
        標簽:


        綿竹南軒故里史跡新考

        作者:寧志奇

        來源:《斯文:張栻、儒學與家國建構》,周景耀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5月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十八日己亥

                   耶穌2017年7月11日

         

        綿竹山水秀美、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特別是宋代”張浚、張栻的業(yè)績彪炳于世,為綿竹增添了光彩。綿竹也以南軒故里為榮。早在明末清初,綿竹就在縣衙掛出了忠臣孝子綱常地,大將真儒父母邦的楹聯(lián).其中真儒即南軒張栻.張栻號南軒,謚號宣,又稱張宣公。他是南宋抗金名將張浚長子,曾創(chuàng)建湖南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岳麓書院,岳麓書院在其苦心經(jīng)營下聞名遐邇,人才輩出。確立了宋代理學中的湖湘學派的重要地位,堪稱南宋理學宗師。早在南宋景定二年(1261),宋理宗詔封張栻為華陽伯,從祀孔子廟庭。學者余秋雨稱張栻為世界級的文化名人。九個世紀以來,”南軒故里”四個字為文化名城綿竹增添了無比的光彩和榮耀,這不僅是綿竹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產,也是德陽市的文化的瑰寶,在南宋重臣張浚、理學宗師張栻的故里綿竹,原有張栻父子及其家族的遺跡多處,因歷代戰(zhàn)亂和人世滄桑,有些今已面目全非,有些至今尚存。

         

        筆者曾利用全縣文物普查機會,到有關鄉(xiāng)村訪遺蹤,搜殘碣,征信師友,往復辯難。二十年來略有所獲。介紹如次:

         

        (一)遺址及紀念建筑物(共十處)

         

        1.張栻故居所在地

         

        據(jù)元代張養(yǎng)浩《紫巖書院記》載;南軒先生故居在紫云巖。這座略成“曠形的山脈又稱紫巖山,張栻之父張浚因此以紫巖為號,本有懷念故鄉(xiāng)山水之情。在九龍鄉(xiāng)無為山上原有讀書臺遺址,據(jù)縣志載為張栻幼年讀書處。1986年該村社員來縣報告在該處發(fā)現(xiàn)石俑一個,石馬一個,石牛一個。

         

        2.園通堂

         

        為張栻祖母秦國夫人計氏養(yǎng)靜之所,其地也在九龍無為山走馬坪處,遺址今已不存。

         

        3.進德堂

         

        位于城南郊(今南軒中學校處),于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為紀念張浚而建,在建進德堂之后不久,又在其側近建造敬天室一所以奉張栻。到清代改建為南軒祠。末時邑教諭楊師魯有記載于縣志,現(xiàn)進德堂已不存。

         

        4.三賢堂

         

        地址在今小西街公安局,于宋淳祐時建。祀楊元素、宇文中允、張浚。為邑令鮮于大年所建。今已不存。

         

        5.紫巖書院

         

        原在縣北二十里紫云巖(九龍無為山),因山上原有讀書臺遺址,因而建造書院,始建于元延佑(1314-1320),占地面積二十畝,房屋200多間,制度精祥,規(guī)模宏敞,皆蜀所未有,臺臣圖之以聞,詔賜額曰:“紫巖書院”。明永樂年間遷至城東月波井附近,明末毀于兵燹。清康熙復建于縣署側,乾隆二年改名景宣書院,乾隆十年改建于西街靈寶觀,更名晉熙書院。清嘉慶十年仍在月波井增修,復稱紫巖書院。建國后,改為綿竹中學。現(xiàn)校內尚存古跡:月波井、止止亭、回瀾塔、湖橋。

         

        6.南軒祠

         

        據(jù)考全國共有五處南軒祠,即綿竹南軒祠、長沙南軒祠、寧鄉(xiāng)南軒祠、建康南軒祠、連州南軒祠。而以綿竹南軒祠因為南軒故里,顯得特別重要。綿竹原有三處南軒祠,分別介紹:

         

        ①城南南軒祠,又稱張宣公祠。清咸豐三年知縣呂華賓捐資,在進德堂和敬大室遺址處新建,占地面積1430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假山曲池,環(huán)境幽美,即今南軒中學校址。原在往清道、什邡的路上各有一道紅石牌坊,上書“宣公故里”,牌坊孔道柱石上書“青松西蜀前朝祠;丹桂南軒故里坊”,清邑令陳鐘祥撰。路旁有乾隆二年,知縣洪德書撰“宋大儒張宣公南軒夫子故里碑”,意使行者斂容,游者起敬。入祠門,中央高屏直立,左右兩翼,拱門對峙,有佚名楹聯(lián):“縣官是荊廾敝守;闡道為廣漢儒宗?!逼梁髢尚猩妓桑\蓋通徑,猶如衛(wèi)士,侍立迎賓。一列廂房門上,清代知縣伍生輝題匾曰“講書堂”,堂內還有戊戌變法六君子鄉(xiāng)賢楊銳寫的“大本卓然”一匾,南軒裔孫猶龍張駿撫殿本碑刻“宋右文殿修撰張宣公之像“,邑名士肖子紳撰木刻對聯(lián):“繼往開來,不愧考亭稱畏友;窮經(jīng)致用,深慚司鐸到名邦。”“講書堂”又名敬夫堂“,敬夫,乃張栻之別號,因他在此居住過。邑人曾榕詩云:“宋代大儒,家我綿竹,有宅一區(qū)……”即此地也。現(xiàn)宣公樓主體建筑尚存。

         

        ②土門鄉(xiāng)(黃泥壩謝家庵)南軒祠。在三箭水以南臥云庵以北,清乾隆邑令安洪德建南軒書院附南軒祠,有祀田28畝。今已不存。

         

        ③漢旺柏林壩南軒祠。清光緒十九年(1893)知縣李蓮生在柏林右側建宣公祠,并有祀田64畝。今已不存。

         

        7.南軒洗墨池

         

        在城南郊。清道光24年(1844)建祀公樓,歇山式重檐三開間,殿內塑南軒先生像,并在樓土存放《南軒文集》即洗墨池本。今遺址尚存。

         

        8.懷古樓(在今城南慶云中街)

         

        明隆慶初建,祀諸葛瞻父子、紫巖、南軒先生。今已不存。

         

        9.桂香亭(在今人民公園)

         

        據(jù)《綿竹縣志》載為張栻所建,亭側有張栻手植桂樹六株,俱高數(shù)丈。在《南軒文集》中尚有南軒木樨詩一首。據(jù)學者考證,為南軒隨父奔祖母計氏喪回綿竹時,在祥符寺側建亭植桂樹以作紀念。原亭久圯,1991年5月城建部門在公園內原亭址附近重修桂香亭。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李半黎題寫匾名:桂香亭。

         

        10.讀書臺

         

        在九龍無為寺。宋張敬夫讀書處。

         

        (二)墓葬

         

        張栻和其父張浚故后均葬湖南寧鄉(xiāng),但其家族先世及后代均有墓葬留綿竹故里大柏林。明嘉靖三年(1524),湖南衡陽人的劉黻(音服)赴四川任四川巡按,到任后即上《訪求賢后裔住守祠墓疏》并在嘉靖四年(1525)前后,主持修復綿竹張氏陵園(張咸及趙氏、計氏墓),并請已辭官在家的前內閣首輔楊廷和撰《宋丞相魏國張公父子祠堂碑記》。使四十畝大柏林的南軒祖塋獲得“天下祠堂數(shù)柏林”的盛譽。經(jīng)初步統(tǒng)計,綿竹有宋代張氏墓葬共六處,即:

         

        宋武都居士張纮墓

         

        在綿竹西南鄉(xiāng)瓦廟子側,與妻趙氏合葬。據(jù)肖山先生回憶,民國二十五午時,黃尚毅曾為此墓立碑,上書:“翼國公張纮之墓”。民國二十六年,當?shù)剞r民發(fā)現(xiàn)墓穴崩塌,墓內建筑宏麗。墓被發(fā)現(xiàn)后,縣人即加封閉,僅將墓中一方墓志碑取出交民教館保存(1951年11月,綿竹縣女子初級中學校長傅平驤先生填寫的名勝古跡調查表記載),現(xiàn)已不存。

         

        2.宋雍國公張咸及秦國夫人計氏墓

         

        在漢旺鎮(zhèn)柏林村。其墓地古柏參天,面積約三十畝,張咸及計氏墓均存。林中尚有清光緒年重立之宋大觀年所刻宋賢良張公碑一幢,及石馬、石羊各2個。1962年公布為綿竹縣文物保護單位。

         

        張棁墓

         

        據(jù)縣志載在縣北十五里武都鄉(xiāng),張栻為其作有墓志,稱張棁為從兄。張栻父張浚,祖父張鈞,曾祖父張纮,但四代墓今已不存。

         

        張椿墓

         

        在縣北二十里永祚鄉(xiāng),張栻為其作墓表。張椿為張之子,即張栻堂兄,張椿幼孤,為秦國夫人計氏收養(yǎng),乾道年卒,葬于綿竹永祚鄉(xiāng)。

         

        5.張然墓

         

        張然,張浚之后裔。墓在漢旺柏林村。早于清代末年被當?shù)厝怂颍媚怪?,清《縣志》失載。

         

        除宋代遺墓外,還有清初從湖南寶慶府武崗州,永州府陵零縣遷入四川的張栻苗裔,子孫綿綿至清光緒五年時己傳九世,其墓地亦在興隆鄉(xiāng)上帝宮和仁圣宮所在地域。至今所存遺墓已不多了。上述情況表明,綿竹自清初以來亦有張栻后裔一系。

         

        (三)碑碣,墓志,手跡

         

        1.北宋武都居士墓志碑

         

        此碑高98厘米,寬65厘米,豎28行,正楷約1500字。釋文:

         

        武都居士墓銘宋故朝請郎守殿中丞騎都賜緋魚袋張公墓志銘國子監(jiān)生楊絳書,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前守遂州小溪縣主簿宇文之邵撰。嘉祐五年,張公以太子中舍監(jiān)在京都進奏院,居無何,得風痹之疾。致仕詔加殿省丞,以寵其退,公既得謝,即歸漢州綿竹縣之故里,闔門自養(yǎng)八年,嗣皇登天位,用恩例授銀章朱紱,又當敘升一等。遷命未至,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家。明年改元治平十一月二十一日,葬于:仁賢鄉(xiāng)武都里先塋之北。公諱纮,字元之,其先本籍長安,有為唐勛臣者,從僖宗入蜀,因家焉。太王父璘,王父廷堅,恥偽孟不仕。父文矩,咸平中遇川寇之亂,徙居綿竹,用公登朝,贈大理評事。母楊氏,贈略縣太君。公幼而敏悟,年十四評事君卒喪之合體。事母太君,待子弟孝而友順,從師為學,刻志自奮,兩試春闈,一應制舉,卒不口志。慶歷中,元昊寇西鄙,公諸《御戎策》三十篇,故御史丞魚公,一覽而嗟賞之,與今宣徽南院使程公表薦以聞,召試方略,授將作匠簿,調涇州良原縣主簿,未到任,程公適帥渭,召置幕下,督勾部(總)管司禁勘公事,時甲馬初定,五將屯戍凡二十萬。公蒞事三年,按鞫四百余人,持平驗治,無不愜當。任滿擬知白州博白縣事,未行,程公經(jīng)略高陽關路奏辟管勾本路機宜文字,逾年改授賀州臨賀縣令,依舊在職。朝庭遣二司副使仲公,循沿邊,糧草既至,召主者問其數(shù),漠然不知,公判應答,或指公為妄者,仲公索簿校之,悉如其對,其精干于率多此類。秩滿改衛(wèi)尉寺丞。皇祐中儂賊既平,嶺南十有二郡闕守,囏于除授,中書方降旨詰,公博白臨賀不往之由,公乃自謂曰:“予再蒙恩是邑而未嘗之任,誠若規(guī)避,不若丐一荒郡以塞責?!庇谑浅鰟p擎雷,雷陽之俗,常以長子之子為兄,長子之子雖幼,而次子之子,有白首者,顧自稱為弟。公才下車,即嚴設條教,不得瀆亂長幼之節(jié),民翕然從之,州因舊有湖塘,每歲仲夏決其水南放諸海,取魚貨之,以充公帑之費。公一日召湖東之民七十余家,諭以水利,逾月而塘堤成。水東下溉四千余頃,歲獲豐足,雷瀕巨海,控帶交廣,城堞隘庳。公視之惕然曰:“斯豈捍防之謂哉,遽籍民五千為百甲,甲各立長,以董其役,具版干設度程即其舊基,大為規(guī)摹,一時訖工,屹然山立,雄視它郡,有司上其課,遂用勞賞得都進奏院,院雜事白,當用某月較試副知以充闕員。俄而,有挾要權者,私自所謁,從之則害公,不從則構怨,丞以狀中樞密院,乞依百司人例,就御史臺比較,朝廷便之。公所在,興除利害,咸有可紀,素輕財不務蘊嗇,通儒書外,又精七曜,考步逆知人死生禍福,然未嘗少出于言,以自矜耀,年四十有六,始隸仕版。凡履歷十有八年,至外閩籍又能以恩命追及其親,始末皆程公之力也。噫!士固有知已,若此之厚者乎!然程之所治,政效赫弈,為時名臣,亦賴公左右贊相以成其懿,此其然韓退之所謂“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者乎?”公享年六十有七,娶趙氏,封天水縣君先十年卒于雷陽之官舍,至是而合葬焉。子男四人,長曰矩,次曰鎰,克家以謹;次曰鉞、曰锜,皆應進士舉。男孫五人灌、演、泳、溉、泌,女孫三人,曾男孫一人,曾女孫二人。葬有期,鉞持其行狀一通,踵門來請,愿得片文以揚先實。之邵讓不獲已,則摭其可道者志之。又為之銘曰:恂恂張公,道侈于躬。艾而從政,位祿弗充。在渭及瀛,謨謀有融。出守雷陽,不陋其俗。正名長稚,教風淳睦??槼菦Q塘,完固衍足。奏復紛紜,列郡之邸。公蒞其職,倖門弗啟。以疚乞骸,亦克知止。公有懿德,騫飛不遐,子令良孫,必昌而家。刻文藏之,不誣不華。

         

        據(jù)《綿竹縣志》載,張弦(應為纮)墓在縣北25里普潤鄉(xiāng)柔遠里,即今漢旺之柏林壩,張咸墓地。而“武都居士墓志”卻山出于綿竹城西外區(qū)廟子側,出土時間是1938年5月。出土后即交綿竹縣民眾教育館,“文化大革命”中此碑不知下落。邑人寧志奇先生廣泛查詢,幸得一拓片。據(jù)出土碑記,張纮字元之,自號武都居士,其先本籍長安,為唐勛臣,從僖宗入蜀因家焉,父文矩,咸平中遇川寇之亂,徙居綿竹。曾歷任臨賀令,雷陽令,有政績。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十一月廿五日卒于家,享年67歲,與其妻趙氏合葬于仁賢鄉(xiāng)武都里先塋之北”。碑于1938午5月出土后,即由縣民教館收藏,解放后移交縣文化館保存。原碑于文革動亂中散失,今僅存碑文拓本,是研究張栻祖宗世系方面和地方史實方面十分重要的文物資料。

         

        2.宋賢良張公碑

         

        在綿竹漢旺柏林壩張咸墓地。碑高2.42米,寬1.05米,赑屃砷座,高0.3米,碑碣高0.92米,上刻隸書:“宋賢良張公碑”。全碑九百多字,記敘張氏自晚唐遷綿經(jīng)歷碑文如下:

         

        奉議郎張君說墓志銘于大觀元年以維揚賦事被黜,廢處于家。越明年正月,故人君說之子獬狀君說之行來求予銘。惟嚴君說之才學,與士大夫談之,無不敬愛??计淦缴逃锌摄懻叻?!何辭。君說,張氏姓,名咸字君說,本長安人,七世祖遭晚唐衰亂,辟地于蜀,寓居成都。淳化中,曾祖徙于廣漢之綿竹,故君說為綿竹人。曾祖諱廷堅,祖諱文矩,贈大理評事。父諱纮,以殿中丞致仕,君說升朝,贈朝奉郎。母趙氏贈靈壽縣太君,王氏封華陽縣太君,未及拜命,先君三年卒。朝奉君捐館,諸兄相繼以亡,君說年未冠,家徒四壁,伯兄之子漢、淮與其女弟煢煢無依。君說力學,一舉登元豐二年進士第,遂攜諸孤之官,撫養(yǎng)教育,訖于婚嫁,視之猶君說子也。初釋褐,除蜀州新津簿,繼遷仁壽縣令,再遷雅州百丈令,改華州州學教授。元祐初,詔復六科,君說慨然日:“吾先君嘗應是科,可不終成其志耶?”于是,晨夕探討披閱,寒暑饑渴,未嘗釋卷,故能六藝百家、歷代文史,無不該貫一。旦再預閣試,遂對宸廷。哲宗皇帝拔居第一。改宣德郎、簽署成都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轉奉議郎。昔我祖宗分設六科,以籠絡天下雄俊,故士有策名于此,不淹歲月,遂躋華顯,名卿巨相由此途出者,十常三四,得人之盛,度越前世。逮神宗有為,超然遠覽,既患道德之不一,又憫士夫弊于雕蟲之習也。故一以經(jīng)書造之,而辭賦與六科俱罷。及其中復,吾蜀與選者中三人,而君說與什邡王君普繼取魁選。紹圣改元,哲宗皇帝始躬攬萬幾。時以繼志述事為重。故六科又廢而王與君說亦相隨淪沒。嗚呼,科舉廢興與夫人物勝衰偶相值耶?抑人事天理固有道也?嗟乎!以君說疏敏之才,宏贍之學,與其經(jīng)世之志,假之以年,則功名富貴視前人何歉!君說長于序事,稽參古今,披文相質,歷歷可取。年方齠齡,一睹弈棋,妙盡其艱,士大大罕能及之。其天資穎晤若此。凡三娶,任氏贈仙原,趙氏贈仙居,計氏封仁壽并縣君。生五子,曰澥、曰漢、曰潞、曰滉、曰浚。女二,長適進士陳佾,次適進士王恂。孫男三人:枸、栻、桿。元符二年夏五月初四日,以疾終于成都普福僧舍,享年五十二。大觀二年三月初十日,葬于普潤鄉(xiāng)柔遠里之新兆。澥編類所為雜文二十卷,藏之于家。銘日:挺妙質,弛駿聲,大廷發(fā)策超群英。胸中素蘊蟠滄溟,文彩燁燁垂天星。哀哉造物不我營,胡不假以天之齡。奄忽順化人所驚。幸聽雛鳳高崗嗚,慰我感慨遺芳馨。碑文漫滅。淳熙十三年,孫朝散郎、權尚書兵部侍郎、兼知臨安軍府事、兩浙西路安撫使枸得遺本于故庋中,重新滕寫。曾孫通直郎、新差知潼川府犍為縣。兼來調官,俾立石于墓下。

         

        3.岳飛送紫巖北伐詩碑朱拓

         

        拓片高220厘米,寬110厘米。明隆慶五年(1570年)所刻。原碑在綿竹南郊精忠觀內,現(xiàn)已不存。紹興五年,張浚知樞密院事。當時汴京淪陷,二帝被虜,中原陸沉,生靈涂炭。張浚痛心疾首,決意抗金,慨然以恢復自任,極力建議經(jīng)營川陜。任川陜西路宣撫處置使,率兵北伐,岳飛以詩祝之:“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馬蹀閼氏血,旗梟可汗頭。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紹興五年秋日岳飛拜。”

         

        4.張栻水月洞題記手跡刻板

         

        張栻手跡刻板于1985年底在綿竹城關小西門外迎春飯店偶然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筆者仔細辨認,原來是南宋鄉(xiāng)賢張南軒先生手跡刻板。其雕版內容為張栻于淳熙年間知桂林府時手書的水月洞題記。雕版長1.8米,寬0.75米,雜木板,刻行書五行,共五十六字。其后有小楷跋文數(shù)行,為清末綿竹舉人黃尚毅手筆。內容如下:“淳熙乙未歲中秋日,廣漢張敬大約長樂鄭少融,玉山趙養(yǎng)民同游水東諸巖。薄暮,自松關放舟,泊水月洞。天宇清曠,月色佳甚,因書崖壁以紀勝概。”跋文為山谷體行書四行:“此張宣公知桂林府時書,迄今六百五十九中秋矣,是日,借觀于南軒祠,丹桂盛開,妙香滿室,予得句云:‘桂馥手栽存正氣,筆酣心畫見端倪。’誠盛概也!公自謂有書癖,筆意雅近米南宮。此貼為綿竹秦氏家藏,鉤刻祠壁以志景仰,綿竹黃尚毅跋?!苯?jīng)考證,張栻不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還精于書法,據(jù)文獻記載,張栻有書貼四卷傳世,但均早佚。因而后世很難見到南軒手跡。唯獨廣西桂林風景區(qū)留有張栻知桂林府時留下的摩崖石刻幾處。但年深日久,風雨剝蝕,人為損毀,大多依稀難辨。而綿竹縣近所征集的張栻水月洞題記手跡刻板,字跡清晰,纖毫無損,當為張栻桂林水月洞題記手跡的早期拓本雕刻。關于張栻的書法,見于南宋魏了翁《鶴山大全集》所記,其卷六十一有《跋南軒貼》,卷六十四有《跋張宣公貼》,另見《真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五有《南軒東萊帖跋》,卷三有《跋張敬夫與馮公帖》。但是目前全國各地圖書館均未保存有張宣公帖,在近人許肇鼎先生的《宋代蜀人著作存佚錄》中記有張宣公帖四卷,己佚,因此,綿竹發(fā)現(xiàn)的張南軒手跡刻板顯得十分重要。

         

        張栻在這件手書中所提到的趙養(yǎng)民(玉山人),鄭少融長樂人皆為張栻酷愛詩書的好友,在《南軒文集》中可以看到的張栻與鄭、趙二人唱和題詠的許多詩作。如《八月既望要詳刑護漕游水東夜分乃歸賦此以紀》《前日從趙漕飲因得遍觀所藏書帖之富既歸喜成三絕簡之》,可見趙養(yǎng)民(官史漕使者)也是書法愛好者,家有豐富的藏帖而使張栻艷羨不已。此外張栻還作有《和答鄭憲分贈米帖偶成》《送鄭憲酒》等詩文。因此,在張栻手跡刻板上,綿竹清代書法家黃尚毅稱張栻之書法雅近米南宮,并謂張栻自稱有書癖,此說是相當中肯的。

         

        黃尚毅,綿竹縣清末舉人,四川著名書法家,《益州書畫名人錄》有載。正是他獨具慧眼,發(fā)現(xiàn)了縣內秦君宜家所藏的張栻“水月洞帖”。為了永遠保存鄉(xiāng)賢手跡,故將此帖雙鉤刻版,并安裝在綿竹城南的南軒祠壁上,給古祠新添了一件南軒手跡,真是恰到好處。隨著歲月流逝,人世滄桑,秦氏所藏原帖早已不存。其至連祠壁的這塊刻板也也建國初期失去蹤影,我縣文史工作多年尋訪而不可得,如今筆者卻在飯館找到了它。并分別贈予岳麓書院、桂林博物館各一件木刻原板拓片。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