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義思想”與中國人的生活
作者:杜崙(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所教授,德國儒學學會會長)
來源:作者投稿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廿一日壬寅
耶穌2017年7月14日
引言
關于“仁義”的論著和論文多如牛毛,為什么我今天還講儒家的“仁義”思想呢?這是因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義”是儒家行為的最高原則。不過,我今天著重說明,“仁義”思想為什么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想通過先秦儒家關于“仁義”的論述,說明“仁義”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緊密相連,以示與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區(qū)別。
我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厘清儒家思想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并真正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叭省焙汀傲x”這兩個概念,根植于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與中國社會及政治制度緊密相連,含義廣泛,歐洲語言中,找不到一個對應的概念。拿德語來說,不論是Menschlichkeit,還是Mitmenschlichkeit, n?chste Liebe 和Wohlwollen都不能單獨和全面表示“仁”的含義。不論是用Gerechtigkeit 還是Rechtschaffenheit和Pflicht,都不能真正讓人理解“義”的含義,至少還得加上Angemessenheit,Verh?ltnism??igkeit 和moralische Richtigkeit。
今天,我先介紹一下“仁”和“義”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和思想史背景,以便我們能更好和真正地理解這兩個概念。然后,從先秦儒家的文獻中,舉出一些例子說明“仁義”與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的關系,以便讓我們回過頭來思考“仁”和“義”的當代意義。
一、“仁”和“義”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那么,怎樣才能理解“仁義”的意義呢,我認為至少得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第一,歷史和制度背景。
早在三千年前,西周統(tǒng)治集團為了為自己的新政權辯護和維護其統(tǒng)治,就提出了“天命”、“敬德保民”等思想。比如“保民思想”,其邏輯前提是“愛民如子”,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如保赤子”。這實際上就是以后被儒家稱謂“仁”的行為。比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愛民”、“富民”、“教民”。除了“富民”,“愛民”和“教民”都特別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這種家庭式的關系。這種傳統(tǒng),今天還沒有什么改變。為什么中國人把習近平稱謂“習大大”,李克強下基層,小孩往往把他叫做“李爺爺”。
所以,從梁啟超開始,中國學者用“倫理政治”這個概念來形容這種“家國同構(gòu)”的制度。事實上,這種制度也在三千年前就形成了,就是西周統(tǒng)治集團在“宗法制”的基礎上建立的“封建制”國家。這個以血緣為紐帶的體制,和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不同,和三千前古希臘的城邦國家也不同。最關鍵的是,這種體制保持和維護人們的血緣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整套“禮儀制度”。而“禮儀制度”呢,包含了人們之間的親疏和上下關系,以及人們相應的角色。所以,“禮儀制度”既是一種社會秩序,也是一種“統(tǒng)治形式”。簡而稱之,就是“禮治”(“治”是“統(tǒng)治”的“治”,也是“治理”的“治”)。大家知道,“禮儀制度”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生活中的“冠禮”和“婚禮”,社會生活中的“射禮”和“鄉(xiāng)禮”,周王朝下面各個國家之間的“朝聘禮” [2]。 “從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說,人們在踐習“禮儀”的過程中融入現(xiàn)存的社會體系中,通過“社會化”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并內(nèi)化大家公認“道德”;[3]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人們在踐習“禮儀”的過程中,不斷被提醒和意識到自己在等級制度中位置和角色,也即“我是誰”。同時,通過人們的日常進行“習禮”的行為,“禮儀制度”得以產(chǎn)生、再生產(chǎn)、和得到維護。
不過,在這種“家國同構(gòu)”的“禮儀制度”里,儒家看到了“親親”、“尊尊” 和“賢賢”三個原則。《中庸》引用孔子的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本褪钦f,“仁”和“義”都與“禮”相連,也必須在這種關系中來理解。我馬上回到這一點。
第二、再說“仁”和“義”產(chǎn)生的思想史背景。
我們只有了解孔子的時代才能真正理解儒家的產(chǎn)生和“仁義”思想的意義。和當時其他學派一樣,儒家也是對春秋時代社會和政治變革進行反思的產(chǎn)物,是對傳統(tǒng)的規(guī)范,即禮的危機的回答。孔子堅信自己是有天命在身,重建禮制,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為了恢復他認為合法的秩序,孔子的切入點就是“仁”。[4]用任劍濤的話說,就是“以仁收拾人心”。[5]
“仁”字有兩個寫法。一個是“仁”;另一個是 [6]。第一個寫法在甲骨文已出現(xiàn),不過意思難以考證。[7]“仁”在《尚書》、《詩經(jīng)》中也出現(xiàn)過,主要是人的一種美德。[8]可以想象,在此基礎上,孔子把“仁”上升到哲學高度,構(gòu)建了以“仁”為核心的仁學思想體系,[9] “用以解釋人類社會各種關系中理想的價值取向”。[10]在孔子那里,“仁”第一次被上升為一種普遍的價值原則,[11]取代了西周“德”字的地位。我認為,正是孔子通過對周禮的反思,在禮儀的背后找到了道德內(nèi)核,使禮儀不只是一種形式,這個道德內(nèi)核就是“仁”??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 (《論語·八佾第三》)也就是說,“仁”是“禮”的根據(jù);一個人沒有仁心,所行禮儀也沒有意義;“仁”賦予了“禮”的內(nèi)在意義(sense)。[12]
“仁”和“禮”的這種關系,正好與潘自勉對價值(或價值取向)與規(guī)范之間關系所做的解釋相吻合。如果他說,“因為價值取向決定了規(guī)范中‘應當’的內(nèi)容,價值成為規(guī)范存在的根據(jù)”[13],那么我們則可以認為,“仁”是“禮”存在的根據(jù)。
再說“義”?!傲x”字在甲骨文也出現(xiàn),但為假借字,不過在《詩經(jīng)》里,大概已有了“善”的含義。[14]作為一定的行為原則,想必早在儒家之前就有。先以《尚書·周書》為例。武王派其弟封去治理被推翻的商人的故地。 在用刑方面,他告誡弟弟可以依照殷商的慣用的法律,但是,運用時不能任憑自己的喜好,而是遵循“義” 的原則。(“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 ”《尚書·康誥》)所以,“義”在當時似乎具有了大家都知道和公認的道德含義。這在《尚書·無逸》中更明顯:“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币馑际牵荷掏跽J為他的一個兒子,即王子祖甲(王子之一)比王儲聰明,想讓他繼承自己??墒亲婕渍J為這不符合“義”,就逃走了,過起了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左傳》和《國語》中的例子更多。因為只提“義”,不說什么是“義”意思,說明“義”有至少是社會上層公認和不言而明的含義。比如,“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左傳·熹公三年》)、“天子非展義不巡守?!?(《左傳·莊公二十七年》) 、“民未知義,盍納天子以示其義。” 《國語·晉語四》)孔子也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比?!保ā墩撜Z·里仁》)可以譯為:“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規(guī)定要怎么做,也沒有規(guī)定不要怎么做,只要符合道義,就怎么做。”
和“仁”一樣,“義”與“禮”意義相關,所以也有規(guī)范社會關系的作用?!抖Y記·禮運》中說:“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笨墒牵粊?,即使這么繁多的禮儀制度也不可能對任何場合條條具備。二來,隨著時間的變化,繁多的禮儀制度也必須修正。所以必須有一些基本原則來保證“禮”在運用中的正確性。我認為,這就是“義”的功能。比如,《禮記·禮運》中說了十個原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反過來也可以說,“禮”是“義”的制度化。所以《禮記·禮運》也說:“故禮也者,義之實也?!边@個含義可以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的話佐證:“禮以行義。”一言以蔽之,“禮”雖然對政治活動、社會及家庭生活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但是,還需要人以“義”作為標準,根據(jù)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對“禮”做出正確的運用。
最后,“義”與“仁”緊密相連。[15]我們可以認為,只有“仁”的道德感情還不行,必須通過“義”來裁量“仁”的行為適宜與否。這不僅適合于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孟子·離婁上》);也適合于治國,《禮記·樂記》里說:“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薄抖Y記·表記》中也記載了孔子的這句話:“ 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边@里,“制”的含義是“裁斷”。那么,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仁是天下的儀表,義是裁斷天下事物的準則”。進一步說,天下萬物各得其宜,即為能裁斷于事。[16]這與《禮記·中庸》的“義者,宜也?!币馑枷嘟?。唐朝的韓愈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原道》)
這里,“義”表示了某種道德上的“正確性”。不過,這個“正確性”不能脫離當時人們與遠近親疏、上下等級以及相應的角色相連的社會關系來理解。美國學者Schwartz(史華慈)認為,某個人在任何場合都能“行為正確”(right behavior),就是“義”。[17]德國學者Opitz也說:“義表示一般意義上的正確的,也即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盵18]在當時,這種關系既要“貴賤有別,尊卑有序”,即所謂“義所以別貴賤,明尊卑也。貴賤有別,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孔子家語·五刑解第三十》);又要人人各得其宜,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保ā抖Y記·表記》)。荀子說:“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p>
我做個小結(jié)。如果從孔子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出發(fā),那么依我看,從個人的角度看,“仁”體現(xiàn)了一種道德情感,“義”則表達了一種道德判斷力、一種理性,二者的結(jié)合就是道德意識。用韋伯的觀點解釋,我們可以把它們視為“價值理性”。人們在內(nèi)化了某種道德規(guī)范后,產(chǎn)生對這種道德規(guī)范正確性的信仰,從而自覺指導其行動。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說,就是:我做一件事,不是為了給別人看,不是因為別人希望我這樣做,而是我愿意做、我自己認為我做得對,符合我的道德準則。而對這個道德準則的判斷能力和實施的勇氣就屬于“義”的范疇。所以,,孟子說:“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離婁下》)意思是,人們的道德行為是由內(nèi)化了的仁義來推動和指導,而不是走走形式,做一些似乎是仁義的表面文章個別人看。
第三、思維方法和旨趣的問題。儒家的思想,比如“內(nèi)圣外王”,即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奠基于一個在人的生活之外的客觀存在,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理想化。換句話說,它既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也是理想的。比如“仁”以及其內(nèi)容“愛人”,說是“客觀存在”,意思是,在現(xiàn)實能找到“愛人”的事實;說是“理想”,是說,不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和地點都能做到“愛人”,所以“仁”以及“愛人”又是人們向之看齊的標準。用韋伯的“理想類型”(Idealtypus)來解釋,那么“仁”就是Ideal(理想)和Vorbild(榜樣)。[19]所以,一方面,人們有個標準來評判和界定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人們又可以按這個標準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甚至高揚和發(fā)展這個標準,這就是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
說到“旨趣”。不論“仁”還是“義,以及其他一些道德觀念,儒家并不在于解釋和理解這個外部的世界,而是把理想化的人的本性和符合天道的的社會秩序作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德語:selbstverst?ndlich),并從這個“理所當然” 去評判社會現(xiàn)實,并提出改變的路徑。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危機,他們致思的出發(fā)點也不是個體的幸福,而是老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和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
二 儒家的“仁義思想”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現(xiàn)在講“儒家的‘仁義思想’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我在“日常生活”之前加上“中國人”這個定語,意思是說,至少從發(fā)生和早期發(fā)展來看,“仁義思想”只是與中國人的生活有關。我常常說,“儒家思想”既是出世,又是入世。意思是,儒家通過對中國人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看到了其中的善心和善行,認為這是人的本性,[20]并理想化,成為一個價值體系。這是所謂“出世”的過程。這個價值體系,既為統(tǒng)治者,又為老百姓提供了行為標準和努力方向。所以,學者還常常把儒學分類,比如最近趙法生的“朝廷儒學”、“士大夫儒學”和“大眾儒學”。[21]
不過,我認為,儒學是作為“士大夫儒學”而產(chǎn)生的,隨著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后,儒家開始的制度化,我們也許可以認為存在某種“朝廷儒學”,但不能忘了,儒家的主干仍然以其,“士大夫儒學” ,也即“道統(tǒng)”。這個“道統(tǒng)”始終對現(xiàn)實政治的“政統(tǒng)”保持批評和監(jiān)督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通過“鄉(xiāng)紳政治” 滲透到整個社會和滲入大眾思想,形成了所謂的“鄉(xiāng)賢文化”[22]和“大眾儒學”。
一句話,儒家學說雖然涉及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但在產(chǎn)生的一開始主要是針對統(tǒng)治層的,這就所謂“士大夫儒學”?!墩撜Z》、《孟子》和《荀子》中關于“仁”和“義”的論述都能證明這一點。當然,統(tǒng)治層即包括統(tǒng)治者本人(君主),更包括他們的各級臣屬,儒家對他們的要求是做君子。另外,孔子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君子式的官員,所以,他對“仁”的描寫也多是涉及他們應有的品質(zhì)。比如樊遲問仁。孔子答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執(zhí)事敬”是臣屬的工作態(tài)度。當學生子張問孔子“仁”的含義??鬃诱f:“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并解釋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墩撜Z·陽貨》)這里,“信則人任焉”是指“得到君主的信任”,“惠則足以使人”指的是“可以使役老百姓”。這與孔子給仲弓回答類似。他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顏淵》)特別是“使民如承大祭”這句,君子在使役老百姓時那種憐憫感躍然紙上。大家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這句通常被解釋為“恕”的原則。另外,孔子對子貢的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通常也被解釋為“恕”的原則,準確地說,積極意義的“恕”的原則。
《論語》對“義”的用法,更能顯示儒學是“君子之學”。除了“君子喻于義”(《里仁》)、“君子義以為質(zhì)”(《衛(wèi)靈公》)、“君子義以為上” (《陽貨》)和“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微子》)之外,還有涉及君子治理的原則,比如子產(chǎn)“其使民也義”(《公冶長》)、“務民之義”(《雍也》)和“上好義”(《子路》)。不過,在那么多的引言中,除了把“義”與“(私)利”對舉外,[23]幾乎找不到對“義”的具體解釋。[24]這大概可以證明,“義”作為一種道德原則,其內(nèi)容不言而明。
現(xiàn)在舉《孟子》的例子。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并予以豐富、發(fā)展,而建立了系統(tǒng)的“仁”學體系。第一,孟子提出“性善論”,為“仁”找到了人性論的根據(jù),這里不用多說。同時,孟子建立了儒家的倫理宗教觀,為“天人合一”和“天人合德”的思想建立了基礎。他認為,人的善性和善心來自天,比如他說“夫仁,天之尊爵也”(《孟子·公孫丑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虼耍丝梢酝ㄟ^修德去接近這個“天”。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
第二,孟子強調(diào)和擴大了“仁”在政治領域的意義,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在“愛民”、“富民”和“教民”三個環(huán)節(jié)里,“愛民”是前提,然后在“富民”基礎上的教導老百姓向善和內(nèi)化道德規(guī)范。值得提一提的是,“富民”的政策并不是特別的東西,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在西方傳統(tǒng)思想中也不陌生。而“愛民”和“教民”(道德教化),則是中國特有的,它與我上面說的“倫理政治”相關。牟宗三用“儒家德化的治道”來描寫。在儒家的眼里,治理的目的,在于喚醒根植于人性中“德性”,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德性的覺醒”。通過“德性的覺醒”來恢復人的真實心、人的真性情、真生命、借以恢復禮樂,損益禮樂,創(chuàng)制禮樂”。[25]
第三、孟子把“仁義”并舉,使二者成為“道德”的代名詞。[26]《孟子》的開章篇《梁惠王上》的第一句就是:“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蔽覀冞€看到他說 “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顕鴺s指出,“‘安宅’象征著基礎與根據(jù),‘正路’則諭指正確的方向?!盵27]
這樣,“仁義”就不是統(tǒng)治階層的專利。理論上講,任何人,只要內(nèi)化了“仁義道德”,都可成為君子。他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這里,他雖然把“仁義”作為衡量人是否能成為君子的標準,比如他說“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但并沒有從一開始把下層的老百信排除在外。這為儒家滲透到全社會,并發(fā)展出所謂的“大眾儒學”奠定了基礎。
換句話說,即使從治理的角度看,統(tǒng)治階層必須先做到“仁義”:“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孟子·離婁上》),但是,他也說:“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p>
第四、最后簡單說說“仁義”的含義。和《論語》中孔子對“仁”的具體描述不同,孟子還做了概括性的解釋。比如“仁也者,人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下》)、“仁,人心也?!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也包括“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同時,和孔子一樣,這個“仁”也得從當時的中國社會來看。他說:“親親,仁也” (《孟子·告子下》)、“仁之實,事親是也” (《孟子·離婁上》)。
和《論語》中“義”的出處不一樣,孟子對“義”的含義做了解釋。比如,在上面說的“仁之實,事親是也”之后,他又說“義之實,從兄是也”。在“親親,仁也”之后又說:“敬長,義也”。[28]這和《中庸》中的“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類似,強調(diào)對長者和賢能之人的“尊敬”。所以,孟子常說的“君臣有義”,我們也許可以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臣對君要“尊”,這是“尊尊”的含義;第二方面,君要使用賢臣,這是“賢賢”的含義。
不過,我們認為學者還沒能完全把握孟子的思想。比如萬廣軍寫的《孟子仁義思想研究》書中,我似乎沒發(fā)現(xiàn)他詳細分析孟子的三個我認為很重要的句子:“羞恥之心,義之端也”(《公孫丑上》)[29]、“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盡心下》)和下面這段,即“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 萬章下》)意思是,如果君主給一個普通老百姓分配任務,他去完成這個任務是“義”;如果君主召見這個普通老百姓,他去接受召見是“不義”。
時間關系,我不去過多地分析。我認為,第一、“義”的基本意思是行為的“道德正確性”(補充一下:“道”也有“道德正確性”的含義,不過“道”不僅指人們的行為,也包括國家制度,同時,有“理想”的含義);第二、如果一件事有“道德正確性”,那么,就“應當”去做,就是今天講的“道義”和“義務”,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第三、因為有“道德正確性”,必須去做,那么,“義”就有“最高原則”,同時含有“義理”和“道理”,即“為什么這樣做是對的”。孟子在講到在“富民的基礎上“教民”時寫道:“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保ā读夯萃跎稀罚┰凇睹献印妨硪粋€地方,孟子在解釋“圣人,與我同類者”時說:“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保ā陡孀由稀罚?/p>
現(xiàn)在舉《荀子》的例子。
和孟子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惡”的理論,比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保ā缎詯骸罚┻@里,我們能看出,和其他儒家一樣,他的旨意還是在“善”,他說的“性惡”,主要是來自對現(xiàn)實的觀察;而目的則是要改變。所以他又說:“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性惡》)所以,和孟子大量論述“仁政”不同,荀子在“尊賢”的同時,強調(diào)“禮治”,用他的話說,就是“隆禮”和“隆禮義”。
當然,“隆禮”和“隆禮義”的主體是要成為君子的治理者?!盾髯印返牡谝黄秳駥W》說:“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逼渌聞t有“儒者法先王,隆禮義,”(《儒效》)、“君人者[……]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王制》)、“上不隆禮則兵弱”(《富國》)、“隆禮至法則國有?!保ā毒馈罚?、“隆禮貴義者其國治”(《議兵》)和“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保ā稄妵罚?、“君人者,隆 禮尊賢而王?!保ā短煺摗罚?/p>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常常把“禮義”二字連用,[30]比如“術禮義而情愛人”(《修身》)。王先謙認為“禮義”是“兩字平列”[31],而他沒有具體解釋。不過,“義”這個概念在《荀子》第一次出現(xiàn)時,也即“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边@句中,王先謙寫道:“義,謂學之意,言在乎修身也。”[32]當代學者王杰/唐鏡解釋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33] 、賈太宏譯成“學問的意義”。不過,王先謙的“意”和當代學者的“意義”,應該是英文的sense,而不是meaning,可以解釋為“義理”,即“合乎道理”或“為什么是這樣”。類似的例子是“不知法之義”(《君道》)
所以,雖然“隆禮義”中的“禮義”可能是“禮儀”,比如先王“制禮義以分之”(《榮辱》、《王制》),不過,更有可能的是,“義”有單獨的意思,就像“仁義”[34]中“仁”和“義”有單獨的意思一樣。一言以蔽之,“義”的含義在不同之處意思不盡相同,或者說不太明確,時間關系,不能細說。
無論怎樣,“仁”和“義”,或者說“仁義”都是治理者,君子、圣王、王者具有的道德品質(zhì),大概沒有問題。僅舉一些明確的例子?!熬羽B(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保ā恫黄垺罚?、“君子之行仁也無厭” (《非相》)、“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厘, 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保ā度逍А罚?、“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 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保ā锻踔啤罚?/p>
當然,因為“仁義”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所以荀子認為,這些本不是人的本性的“仁義”道德,不僅制定禮義的“先王”(也即“圣人”),而且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學習來內(nèi)化。他說:“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 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保ā缎詯骸罚╇m然荀子沒明確說,但我們可以肯定,他認為應讓老百姓成為有道德的善人,建立一個類似家庭的治理秩序。在《富國》篇里,他解釋為什么必須讓有仁德的君主統(tǒng)治的時候說:“其知慮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則治,失之則亂。[……]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 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p>
三、對“仁”和“義”的現(xiàn)代詮釋和發(fā)展的一點思考
我雖然強調(diào),必須從當時的歷史文化和思想史背景來理解“仁義”,并且舉了先秦儒家文獻說明“仁”和“義”與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關系,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仁”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義”作為儒家行為最高原則,在今天仍然有意義。比如,“仁”有三個組成部分:愛人、忠和恕。且不說“仁愛”這個永恒的話題,僅以“忠”和“恕”為例,就可以講很多東西。比如表示“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可以看成道德的底線。不過,當前的中國社會就連這個底線也常常突破。又比如表示積極意義“恕”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自己有了一定的道德水平和遵守社會規(guī)范了,也得幫助別人提高道德水平和遵守社會規(guī)范。另外,“忠”和“誠心誠意”相連,如果你不“誠”,就“不可信”,很多人“不可信”,整個社會的“信任度”就很低。
從“仁義”思想與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關系角度,我們還得分析和討論幾個問題。第一,這種聯(lián)系的程度現(xiàn)在大不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只是對執(zhí)政者的要求,還是對所有人的要求。第二,這里,我們還得梳理“仁義”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與儒家理想的距離。比如,“孝敬”往往只被看成單方面的“聽話”,“義”時常與無原則的“哥們兒義氣”想混,這肯定不符合儒家的理想。第三,傳統(tǒng)的“仁義道德”在多大程度上還能和應該指導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政治治理。顏昺罡和趙法生所致力于的“民間儒學”可以顯示這方面的發(fā)展。不過,我們在發(fā)展民間儒學的時候,還得注意傳統(tǒng)的價值還能不能適應新社會并學習新的價值。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對以下四點有明確的意識和信仰。第一,無論是“仁”還是“義”,都體現(xiàn)人的本性;第二,無論是“仁”還是“義”,都符合“天道”;第三,無論是“仁”還是“義”,其“自身就具有價值”,“具有無條件性”[35];第四,“仁義道德”的價值,仍然首先是為了使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和使社會長治久安,建立一個通過“以德服人”的政治秩序和社會成員“內(nèi)心滿意”的社會環(huán)境,并且在此基礎上讓個人感到幸福。
同時,我們得根據(jù)社會的發(fā)展,對進行“仁義”的內(nèi)涵進行“現(xiàn)代詮釋和發(fā)展”。這是因為古代儒家往往把“仁義”與當時的等級社會、禮儀和社會角色相連解釋其正確性。時代變了,社會也變了,儒家如果不能發(fā)展和更新自己的思想,必然難以讓人接受和繼續(xù)作為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無論說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性詮釋”,還是說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都表示儒家發(fā)展和更新自己的思想的必要性。
關鍵是,我們得對“現(xiàn)代性詮釋”和“現(xiàn)代轉(zhuǎn)型”有個明確的定義和深入的思考。來自西方的“現(xiàn)代性”的含義較為清楚,比如黃玉順所說的“個體”、“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政”和“法治”“八大現(xiàn)代政治價值”。[36]那么,最基本的是,把西方文化作為參照系,深入分析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厘清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和西方思想之間的共性和區(qū)別,避免得出“孟子是民主思想的先驅(qū)”這樣荒唐的結(jié)論。
當然,這項工作很難,必須以對東西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了解為前提。最近的好的范例就是孫向晨的《現(xiàn)代個體權利與儒家傳統(tǒng)中的“個體”》[37]。他認為,“ 個體自由包含雙重意義:個體權利和個體自律”,來自于西方的“個體權利”是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儒家的“道德自主”并不能代替“個體權利”。他的結(jié)論:“現(xiàn)代社會以尊重‘個體’為要,儒家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一方面要在中國人的生存論結(jié)構(gòu)中找到安放‘個體’的位置,另一方面還要在不破壞中國文化特質(zhì)的前提下,以個體在家國天下網(wǎng)絡中的道德修為抵御現(xiàn)代‘個體’的消極影響?!?/p>
這也說明,在確認某種“現(xiàn)代意識”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沒有思想萌芽的時候,應該承認這個事實,直接學習和接受“現(xiàn)代意識”,而不是做類似于“從仁愛講出平等,并將仁愛和平等上升為權利意識”[38]這些無用之功。[39]比如“父慈子孝”,在當時是一種對等關系,發(fā)展成“尊老愛幼”的單向關系。父母只注重“愛”,一味要求“聽話”,為孩子做決定,不尊敬孩子的意愿。這本身也背離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原則。換句話說,這個“仁愛”,應該補充以“平等意識”,加上“尊重孩子”的因素。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以及未來的成年人的責任意識。
我們應該區(qū)分“責任意識”和“義務意識”?!柏熑巍币孕袨檎咴谧龀鰶Q定前有自由選擇為前提,并承擔行為的后果;而“義務”呢,常常是去做外界或別人對一個人要求去做的事。依我的粗陋的短見,中國人自古以來“義務意識”較強,這也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相比一下,“責任意識”較弱,這也與“權利意識”的不發(fā)展有關。這個問題很復雜,但很值得研究。
我今天想說的是,“義”這個價值觀,雖然表達了與社會整體利益相連的“道德正確性”,但是有單方面“義務”的含義,特別是在對等關系中處于弱勢中的群體,比如“父慈子孝”中的“子孝”,“夫義婦聽”中的“婦聽”,“君仁臣忠”中的“臣忠”。這種單方面的“義務”,不利于培養(yǎng)處于上位的群體,比如上級、家長和老師對處于下位的群體的尊重意識,從而培養(yǎng)社會成員間的互相尊重,以及社會成員之間的思想互動。我認為,把現(xiàn)代“權利意識”融入儒家思想,也許是個好辦法。
但是,我們必須明確,西方的文化和中國的文化屬于不同的價值體系。也就是說,我們也許要對“現(xiàn)代性詮釋”和“現(xiàn)代轉(zhuǎn)型”進行反思。如果“現(xiàn)代”的價值主要來自西方,那么“轉(zhuǎn)型”后的儒家還是不是儒家呢?如果“現(xiàn)代性詮釋”,也必須以儒家有類似的思想萌芽為基礎,不能無中生有,比如“民主”和“個人權利”。
所以,我們似乎更得把精力放在“接受”和“融入”西方現(xiàn)代價值的工作上。不過,這樣我們將會遇到另外一種問題。比如,如果儒家思想接受和融入“現(xiàn)代價值”,可能會在傳統(tǒng)儒家的價值和現(xiàn)代西方的價值間產(chǎn)生張力(tension)。換句話說,如果儒家思想要把“現(xiàn)代價值”納入自己的體系,這與宋明理學接受和融入道家和佛家思想不一樣,其寬容性能不能承受這個張力,是個問題。這樣,“文化的價值組合配置”(cultural configurations of values)[40]的理論,就有參考的價值。
還有一種可能,我們不需要探討接受和融入的問題,而是直接接受和去實踐國際上公認的規(guī)范,通過行動內(nèi)化相應的現(xiàn)代價值,比如“法治”(rule of law)。我的拙文《先秦儒家“德政”與“禮治”思想對當今建立法治國家的意義》得出結(jié)論,中國傳統(tǒng)的“德政” (govern by virtue)思想與西方的“法治”思想并不矛盾,可同時實施,因為,中國還有“禮治”(govern by rites 或rule ofrites)的傳統(tǒng)。[41]
當然,我們得知道,所有這項工作都不容易,除此之外,還有建立新的“禮儀”和制度保證“仁義”道德內(nèi)化的問題。儒家能重新成為指導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過程也是漫長的,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
注釋:
[2]“禮”是當時涉及政治活動、社會及家庭生活的,無所不包的規(guī)范體系?!抖Y記·婚義》上寫道:“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笔紫?,《左傳》能找到近百個例證。比如“穆伯如齊,始聘焉,禮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踐修舊好,要結(jié)外授,好事鄰國,以衛(wèi)社稷,忠信卑讓之道也。” (《左傳·文公一年》)和“九月,邾子來朝,禮也。九冬,衛(wèi)子叔、晉知武子來聘,禮也。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以繼好結(jié)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保ā蹲髠鳌は骞荒辍罚┪髦軙r的諸侯國之間大多數(shù)都有血緣關系,所以,諸侯國之間以及與周王之間應該保持友好關系,體現(xiàn)“親親”的原則。同時,在必須嚴格遵守“尊尊”的等級原則。上述第一個例子講的是凡是某國新君即位,他應派使者去其他諸侯國進行“友好訪問”,如果被訪的諸侯國與之是同一個等級,這個“友好訪問”被稱為“聘”。相反,某國新君即位,其他諸侯國也應派使者去進行“友好訪問”。如果諸侯國與之是同一個等級,這個“友好訪問”被稱為“聘”;如果諸侯國的君主的地位低,這個“友好訪問”被稱為“朝”。這就是第二個例子的內(nèi)容。這里要補充的是,諸侯國君主自己或派使者去王畿進行“友好訪問”,也被稱為“朝”。不論怎樣,“聘”和“朝”的禮節(jié),都是為了規(guī)范諸侯國之間的關系,這是“禮”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功能之一。
[3] “他律和自律統(tǒng)一的過程”以及“德性形成的過程”。胡林英:《道德內(nèi)化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12頁。
[4]蕭公權先生認為:孔子于周制中發(fā)明深遠之意義及目的,此發(fā)明之中心,厥為“仁”之觀念。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1年,56-57頁。
[5]任劍濤:《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1頁。
[6]比如郭店竹簡。
[7]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新版),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86頁。
[8]葛榮晉:《孔子論“仁”及其現(xiàn)代意義》, 載于單純(主編):《國際儒學研究》,2007年第十五輯,98頁?!对娊?jīng)》中有:“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保ā秶L·鄭風》和“盧令令,其人美且仁?!薄秶L·齊風》。《書經(jīng)》也有“雖有周親,不如仁人?!保ā短┦闹小罚┖汀坝栊∽蛹全@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保ā段涑伞罚?。不過,《泰誓中》和《武成》都屬于古文經(jīng),成書年代不會在武王生活的西周初,所以,我認為,“仁”在孔子前作為“美德”、“仁愛”的用法,不會太久遠。
[9]葛榮晉,同上,98頁。
[10]單純:《鴻爪紀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62頁。
[11]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頁。
[12]龔建平說:“孔子對周禮的改造,其重要內(nèi)容就是提出‘仁’這一概念,并以仁為基本精神來重新解釋禮,賦予禮以新的內(nèi)涵”;“仁是意義,禮是意義的生成與實現(xiàn)的方式”;仁是“禮的內(nèi)在根據(jù)”。龔建平:《意義的生成與實現(xiàn)——《禮記》哲學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91、119、167頁。當然,龔建平聲明,他說的“意義”“不是從解釋學的角度得來,而是儒家思想固有之義”,“‘意義’即‘意’之適宜或適宜之‘意’”。參閱第61頁。
[13]潘自勉:《論價值規(guī)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頁。至少他把“禮”定義為“社會倫理和政治制度等規(guī)范體系。”(第20頁)
[14]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新版),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4年,第287頁。
[15]李振宏說,“義”集中體現(xiàn)“仁”的本質(zhì)。參閱李振宏:《圣人箴言錄——《論語》與中國文化》,1997年,第68頁。
[16]參閱劉方元等編著:《十三經(jīng)直解》,第二卷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04-705頁。
[17] Schwartz (史華慈), Benjamin I.: The World of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a.: The Belknap Press of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62頁
[18]參閱Opitz, Peter J.: Der Weg des Himmels. Zum Geist und zurGestalt des politischen Denkens im alten China. München: Wilhelm FinkVerlag, 2000年,第86頁.
[19] Max Weber (韋伯): Methodologische Schriften.(Studienausgabe), Frankfurt a. M.: Fischer, 1968年, 第42-51頁。
[20] 先秦儒家中,荀子是個例外。
[21]趙法生:《大眾儒學的鳳凰涅槃》,載于:《中國青年報》,2017年5月19日,第四版。
[22]“鄉(xiāng)賢文化的產(chǎn)生與儒家德治理想密切相關,是國家政教原則與鄉(xiāng)村秩序結(jié)合的必然產(chǎn)物。鄉(xiāng)賢文化的產(chǎn)生有賴于鄉(xiāng)賢的客觀存在,追溯其淵源則至遲西漢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均與其生存生活的地域有著緊密的親和關系,并在長期的歷史文化過程中獲得了廣泛的認同。鄉(xiāng)賢作為地方公共事務的身教楷模,發(fā)揮了化導民間風規(guī)習俗,穩(wěn)定地方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他們遵循的是“活”的生活政治學的行動邏輯,往往能以滿足鄉(xiāng)民利益的方式,主動參與符合國家需要的文化秩序的建構(gòu)活動?!睆埿旅瘢骸稄泥l(xiāng)賢文化的興衰看社會秩序的重建》,(《原創(chuàng)》2017.5.15)。
[23] “見利思義”(《憲問》)、“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見得思義”(《季氏》)。
[24]“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音敵也,無莫也,義之比?!?《里仁》)、“聞義不能徒”、(《述而》)、“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顏淵》)、“言不及義”(《衛(wèi)靈公》)、“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季氏》)。
[25]牟宗三:《政道與治道》,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4-25頁。
[26]萬光軍:《孟子仁義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13頁。
[27]萬光軍,《序》。
[28]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29]我們雖然可以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但同時也得知道,人天生有善端,有向善的趨勢仍然還是“理論預設”。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從兒童的早期教育來找出佐證。比如,“羞恥之心,義之端也”這句,可以想象,如果父母培養(yǎng)孩提做錯事時的羞恥感,那么,這就為培養(yǎng)他們“道德意識”建立了基礎。這里,不能忽視母親的角色和作用。教育的成果取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緊密度和好壞,所以,心理學和社會學有“參照人”(德文:Bezugsperson)的概念。意思是,孩子的思想發(fā)展和行為依賴于這個參照人,以這個參照人為導向;如果母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多,那么母親就是這個“參照人”。這應該也適于“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這個“惻隱之心”也得從小培養(yǎng),而且依賴于和父母,特別是通過和母親的關系來體會。否則,大多會成為“麻木不仁”的人。也許,這也是中國目前道德滑坡和失范的原因之一。所以,這是研究儒家思想,致力于道德規(guī)范重建必須考慮的問題。
[30] “禮義”《荀子》中出現(xiàn)了113次。
[31]王先謙:《荀子集解》,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8頁。
[32] 同上,第11頁。
[33] 《荀子》,注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第6頁。
[34] “仁義” 《荀子》中出現(xiàn)了33次。比如《勸學篇第一》的“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 經(jīng)緯蹊徑也?!焙汀皞愵惒煌ǎ柿x不一, 不足謂善學?!?/span>
[35]萬光軍,第131頁。
[36] 黃玉順《大陸新儒家政治哲學的現(xiàn)狀與前景》,載于《衡水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37] 載于《文史哲》,2017年,第三期,90-105頁。
[38]杜剛建:《新儒家在大陸的發(fā)展前景》,載于《當代學術信息》,1995年第三期。
[39]相反,我們不僅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儒家思想中的仍有意義的傳統(tǒng)價值,比如“德政”,而且可以使之成為對世界文化有貢獻的普世的價值。
[40] 參閱李晨陽:《文化傳統(tǒng)的組合配置》,載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二期,第32-40頁。
[41] 載于《國際漢學》,2015年,第三期,第143-147頁。
注:本文是筆者2017年6月17日在德國波恩華僑中文學校所做的報告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