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盧溝橋的硝煙中重生:七七事變八十年祭
作者:朱文靜
來源: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廿一日壬寅
耶穌2017年7月14日
八十年前的今天,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士兵“失蹤”炮轟宛平城,掀起了震驚中外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它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zhàn)的起點。八年抗戰(zhàn),山河破碎,流血漂櫓,其間帶給人民無盡的痛苦,但也孕育了偉大的革命主義精神。對于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我們既不能沉湎過去,也不能忘記歷史,而應警鐘長鳴,不忘初心,奮勇前行!
如果沒有八十年前的那場戰(zhàn)爭,盧溝橋,這座橫跨永定河的聯(lián)拱石橋可能只是作為“燕京八景”之一的古橋被人欣賞,一如它存在的那八百年,歷經(jīng)風吹雨淋,只是默默地觀望著滄海桑田,朝代更迭。然而,八十年前的那一聲全面抗戰(zhàn)的槍響卻徹底改變了它的命運。
“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這座橋在日寇的鐵蹄之下慘遭侮辱,卻鼓舞了無數(shù)中華兒女反抗侵略,保衛(wèi)國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戰(zhàn)士們在盧溝橋上奮勇反抗,用血肉之軀阻擋日軍前進的鐵蹄,而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余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那一天,多少父母失去了孝順的孩子,多少溫婉的妻子失去了親愛的丈夫;那一夜的永定河上血腥彌漫,有多少忠魂在橋上永生?“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戰(zhàn)爭,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會給人民帶來無盡的痛苦,千年前的征夫之嘆,千年后的流離失所,都同樣閃耀著血色使人銘記。
在以和平發(fā)展為主題的如今,人們對于戰(zhàn)爭卻并不陌生。從伊拉克戰(zhàn)爭到反恐戰(zhàn)爭,每一天都有人在硝煙中喪命,那里的文明也在滿目瘡痍中逐漸隕落。有人說戰(zhàn)爭是人類欲望不斷膨脹的產(chǎn)物,只要存在侵略的思想,戰(zhàn)爭就不會消亡。我認為,對于友好中國來說,是永遠不會主動挑起戰(zhàn)爭的,我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宗旨也明確地表明了我們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但是,主張和平并不意味著一味退讓,在釣魚島問題上,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我們堅決地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寸土必保,絕不退讓。因此,我國面對國際爭端問題的良好態(tài)度和優(yōu)秀的處理能力,使我們相信,八十年前的那場血戰(zhàn)是值得的,全面反抗日軍侵華戰(zhàn)線的形成和耗時八年的反抗戰(zhàn)爭都是值得的,它們形成了偉大的革命主義精神,也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偉大的基礎,使中國如今的富強和諧成為可能。
“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氣浮”那一場血戰(zhàn),歷史沒有忘記,國家沒有忘記,億萬中華兒女也永遠不會遺忘。它用血淋淋的代價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也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暴露無遺。橋上的每一個彈孔都是當年侵華日軍殘暴的罪證,每一個獅子都是那一場悲劇的見證者。歷史不會說謊,日本當年的罪過,早已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留下了痛苦的烙印。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們不仇視日本人,但對他們曾經(jīng)帶來的傷痛和教訓卻永遠銘記于心。戰(zhàn)火的煙云早已隨著時光的風雨消散,只留下心間那抹鮮艷的紅色,隨著抗戰(zhàn)老兵地逝去,那段紅色崢嶸歲月也漸漸成為記憶。“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盧溝橋事變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同胞慘遭殺害的悲哀,而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省。因為閉關鎖國,所以備受侵略;因為國家衰弱,所以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因為一味妥協(xié),所以日軍長驅(qū)直入……凡此種種,都警示我們應該警鐘長鳴,勿忘國恥,同時也要團結一致,共同建設富強民主的新中國,振興中華。我們始終相信,正在崛起的中國,終有一天會立于世界之巔,用寬容友愛去懷抱世界,讓戰(zhàn)爭成為歷史,讓和平成為現(xiàn)在。
在盧溝橋的硝煙中,中華民族浴血奮戰(zhàn),只為神州大地搏一個自由獨立的未來,它歷經(jīng)了戰(zhàn)爭的洗禮卻依然堅守不屈。橋上的獅子仍然昂首挺立,威武不屈,就像當年犧牲的戰(zhàn)士們,一腔孤勇,誓死如歸?!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避趨之”,八十年祭,舉一杯烈酒敬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的英靈們,中國的未來由我們繼續(xù)守護!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