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金堂縣五鳳鎮(zhèn)賀氏家族:言傳身教耕讀傳家 辦學重教造福鄉(xiāng)里

        欄目:家風家訓
        發(fā)布時間:2017-07-28 19:53:01
        標簽:

        金堂縣五鳳鎮(zhèn)賀氏家族:言傳身教耕讀傳家 辦學重教造福鄉(xiāng)里

        作者:楊甦

        來源: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初五日乙卯

                  耶穌2017年7月27日

         

          


          

         

        賀家一直以“耕讀傳家”為訓

         

        在金堂縣五鳳鎮(zhèn),賀氏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大家族。自康熙六十一年由湖廣武岡州山門入川,落業(yè)五鳳以來,迄今已近300年,傳十四代。賀氏家族素以儒中門第詩禮傳家著稱于世,自古以來遵循著嚴謹的家規(guī),引導后人積極向善、奮發(fā)圖強。值得一提的是,賀家一直以“耕讀傳家”為訓,全家上下都對辦學十分熱衷。

         

        傳承愛國盡孝傳統(tǒng)美德

         

        賀氏家規(guī)家訓源出東晉,歷朝歷代因時境而有所增刪,但精華不變,目前見到的賀氏最早的成文家規(guī)印刷于清同治三年春月版賀氏族譜,共22條,如孝父母、睦兄弟、篤宗族等。1990年版譜修訂為20條,包括愛國家、孝父母、端志趣、重教育、勤耕種、崇忠信、尚俠義、敬賢良、司禮儀、倡簡樸、貴節(jié)儉、務嚴肅、求果斷、守法紀、睦族鄰、廣仁愛、慎交友、樹公德、求寬厚、戒煙賭。

         

        自古以來,賀氏家族十分重視教育讀書,他們以“耕讀傳家”為訓,尤其重視“詩書傳家”。賀氏入川120年后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創(chuàng)建賀氏宗祠,當時共定章程8條,其中很多與讀書有關。舉例來說,賀氏家規(guī)強調賀氏的讀書人不受名額限制,可以悉數參與,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很高的待遇,此外對于考試與獎懲、獎學金制度以至于族人應履行的獎助學義務和經費來源等,家規(guī)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賀麟成就顯赫不忘助學

         

        近代賀氏家族中,最為杰出的代表當屬中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思想家和翻譯家賀麟,他就出生于金堂縣五鳳鎮(zhèn)的賀家老宅。1919年,賀麟考入清華大學,先后師從梁啟超、梁漱溟等國學大師,其處女作《戴東原研究指南》以及《博大精深的焦理堂》,就是在梁啟超的指導下完成的國學研究領域的文章。賀麟后來在論文里也說自己“從小深受儒家熏陶”“特別感興趣的是宋明理學”,坦承自己思想的深遠來源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儒家思想。

         

        與很多賀家族人一樣,賀麟也重視教育辦學。1985年,83歲的賀麟回鄉(xiāng)探親,主要日程便是參觀學校。據他的學生介紹,賀麟當時全部存款僅3萬元,他一次性捐給淮口中學2萬元、五鳳小學5000元、五鳳黃獅村小學2000元?!盁o論貧富,只要心向學習、心向進步,就能學有所成。”這是賀麟最常掛在嘴邊的話。除此之外,清華大學環(huán)境工程博士賀克斌等人,也是賀氏家族的優(yōu)秀代表。

         

        家族興建學校造福鄉(xiāng)里

         

        在金堂縣五鳳鎮(zhèn)賀麟故居紀念館里,陳列有一塊燙金木匾,上有“鋤經”二字。此匾為嘉慶十九年(1814年)九月,賀麟先生太祖父賀景升七十大壽時書寫懸掛,至今已有200余年?!颁z經”二字中,鋤是鋤頭,經是經書,有“耕讀”的意思,賀氏200多年來懸掛此匾,就是要彰顯其家風,教化后人“耕讀傳家”。

         

        所謂“耕讀傳家”,強調耕田可以稼穡,豐五谷,養(yǎng)家糊口,以立姓名。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yǎng)性,以立高德。此外,規(guī)定重教育,“子女教育,必自幼小。我族重視,家族興旺。他族仿效,族族如斯,則家興國盛矣”。在這樣的理念驅動下,賀氏先后興辦了鳳儀書院、安鳳義塾和高小國民學校等學校,進一步優(yōu)化了鄉(xiāng)中子弟讀書的條件,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