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宇謙】華夏歷法知識十問十答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7-08-01 20:36:47
        標簽:

        華夏歷法知識十問十答

        作者:宇謙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初十日庚申

                   耶穌2017年8月1日

         

         

        《崇禎歷書》和《西洋新法歷書》有何區(qū)別?現(xiàn)在的華夏歷法真的“山寨自西歐并非中國傳統(tǒng)“嗎?

         

        華夏歷法知識十問十答

         

        甲、《授時歷》和《大統(tǒng)歷》有什么區(qū)別嗎?有人說《大統(tǒng)歷》就是《授時歷》請問這種觀點正確嗎?

         

        回答:《大統(tǒng)歷》和《授時歷》還是存在一些區(qū)別的。比如說《授時歷》使用至元十八年歲次辛巳(西元1281年)為歷元,并且使用歲實消長之法(將回歸年視作一個變小數處理)大統(tǒng)歷去掉了歲實消長的規(guī)則,并且改用洪武十七年歲次甲子(西元1384年)為歷元。這種改動是一種退步的做法。大統(tǒng)歷去掉歲實消長和歷元之后,一開始還沒有影響《大統(tǒng)歷》的推步精度但是后來還是有所影響的。因為《大統(tǒng)歷》將回歸年自此當成不會變化的數據進行了數學演算。另外還有就是《授時歷》實行之初,近日點在冬至點附近,而到了明末已經離開冬至點五日至六日了,這些都逐漸影響了《大統(tǒng)歷》推步交食的精度。但是如果概括來說這些影響沒有導致特別嚴重的后果。但是從精度越高越好的角度去看去掉歲實消長確實是一大敗筆。但是從歷來的歷法進步來說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歲差的引入,比如定朔的確立到后來的定氣注歷的實行,廢除閏周、廢除上元積年等都是經歷了一個逐漸求索的過程的。在當時看來,歲實消長沒有明顯的觀測改變,所以歷算家為了一時的演算便利自然就選擇刪除那些復雜的算法了。

         

        大統(tǒng)歷及以前是以冬至為盈縮之極點的(視太陽運動不均勻現(xiàn)象),相當于現(xiàn)在的近日點,這個是沿襲北齊張子信的學說。這個近日點的問題一直到引入西方天文學之第谷體系(認為日繞著地球轉,地球在偏心圓內)才被認識到。當然去掉歲實消長一說,從長遠來看當然是不明智的。后有監(jiān)副要求恢復歲實消長,但是沒有得到眾官的支持,不了了之了。另外《授時歷》推步中使用《授時歷經》為基準,《大統(tǒng)歷》在推步中使用《大統(tǒng)歷法通軌》為基準,所以《授時歷》和《大統(tǒng)歷》是華夏歷法的兩個不同版本,說《授時歷》一直使用了幾百年其實是不準確的。

         

        乙、請問明末的《崇禎歷書》和湯若望進呈清廷的《西洋新法歷書》有何區(qū)別?有人說《崇禎歷書》是西洋人發(fā)明的,從此就開始使用“西洋歷法”了,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嗎?

          

        回答:《西洋新法歷書》是《崇禎歷書》遭到湯若望刪減的版本?!冻绲潥v書》是中西會通集大成的作品,其中雖然引入了西方天文學的知識但是依舊屬于華夏歷法的范疇。這部著作是眾人合力的成果也是當時歷局和欽天監(jiān)在一次次的實際天文觀測中逐漸根據實測結果和積累天文數據而完善起來的。崇禎時代歷書已成,然諸夏歷法講求驗在交食、密合天行,所以需要進行經年累月的測驗才會被付諸頒行。當時遺憾的是帝詔命頒行時,大明已亡。湯若望當時只是一個參與人,但他選擇留在了京師,當時明亡歷官南遷者殉國者皆有之。后來湯若望將經過他刪減的《歷書》獻給清攝政王多爾袞,并且改名教了《西洋新法歷書》。多爾袞賜名時憲之后,湯若望掌欽天監(jiān)事,還在歷日封面刊?。骸耙郎蟼魑餮笮路ā弊謽印_@是有私心的。湯若望是一個學者不假,但他更是一個傳教士,只能說他是一個相當合格的傳教士罷了。但是請注意引入西方當時的天文學知識和天文算法,并不是說華夏歷法就從此變成“西洋歷法”了,這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所以說明末開始就使用“西洋歷法”了,這種觀點自然是不正確和嚴重錯誤的。

         

        丙、有人說現(xiàn)行華夏歷法(官稱農歷)是西洋歷法的“山寨”版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您對此怎么看?華夏科學智慧的結晶農歷,真的是“山寨”西洋的歷法嗎?

         

        回答:當然不是,這絕無可能。請注意歷法和天文算法的不同,這是不應該更不能混淆的東西。華夏歷法從《大統(tǒng)歷》版本到明末《崇禎歷書》只是算法上的改變,引用西方第谷體系的天文計算方法來計算定朔時刻和定氣時刻,包括計算朔望兩弦的時刻,七十二定候的時刻。明末的《崇禎歷書》之后開始引入西方天文計算的方法,但是華夏歷法的歷法框架和制歷精神是最大程度繼承諸夏傳統(tǒng)的,這些主要體現(xiàn)在:一、歷法的框架仍然是陰陽合歷(標注節(jié)氣和候,五星,昏旦等)的歷法框架;二、對于基本名詞如定朔、定氣、上下弦望、候、昏旦中、歲實、月策的定義精神沒有變;三、仍然采用農歷特有的《日躔表》、《月離表》、《五星疾遲表》的概念和分法;四、排歷譜仍然采用的積累計算法和逐月逐年推算法;五、仍然堅持觀測實際天象以校正計算偏差。華夏歷法的基本制歷精神一是追求晝夜完整和陰陽和諧、天人合一。二是追求和天象的吻合,實質上是追求高精度星歷表的計算過程,這可以從華夏歷法的發(fā)展史中看到先人歷算家追求什么。無論是從上古時代的只言片語的記錄,還是從四中氣(最重要的是冬至這個歲實)和最終的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的確立,十九年二百三十五朔望月的確定,以及《太初歷》的制定,無中置閏法的確立,到東漢《四分歷》重新確定冬至點的星宿位置,《乾象歷》的定朔法提出,設立《月離表》(月亮表),到《大明歷》定出歲差和修改閏周(廢除十九年七閏,設立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閏),后來的華夏歷法版本又設立《五星疾遲表》,再到隋朝《皇極歷》的定氣法的提出,設立了《日躔表》?!段煲獨v》正式用定朔法注歷,《麟德歷》為了準確而廢除閏周,《大衍歷》用定氣推算太陽表(日躔表),本來是想直接采用定氣注歷可是由于一些人的阻撓而折中(因為保守勢力無法容忍有個別年份的除冬至之外的中氣不歸月現(xiàn)象的發(fā)生)。到《符天歷》采用萬分法簡化計算,到《統(tǒng)天歷》確定更準確的歲實周期,到《授時歷》廢除上元積年而集大成最終沿用至《大統(tǒng)歷》。發(fā)展到這些可以看出華夏歷法制定者的歷法精神一是追求完整,陰陽和諧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力求華夏歷法更合天象。明末之所以采用西方第谷的天文體系計算氣朔原因是用當時的傳統(tǒng)歷算計算出的天象預報時刻出現(xiàn)了比較大偏差,而西法卻優(yōu)于傳統(tǒng)算法,所以決定引入西法。但是中法沒有發(fā)展出更準確的計算天象預報的方法而敗給西法是很可惜的。明末的很多天文學家如邢云路(提出比授時歷精確得多的歲實周期)等力求振興中法可是最終都沒能實現(xiàn),這很可惜。希冀后輩,重振中法,開創(chuàng)未來。

         

        丁、有人說農歷是落后的,就因為名叫農歷所以是小農經濟的,對此您怎么看待?農歷這個名稱是如何來源的?農歷為什么又叫夏歷?夏歷是夏朝的歷法嗎?

         

        回答:前段時間有所耳聞一孩童在家庭過生日,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孩子的外婆看到就說了一句,今天是寶貝的洋歷生日嗎?外婆只記得寶貝的農歷生日,沒有給寶貝禮物。沒想到孩子一聽“農歷”二字真是勃然大怒,揚長而去還把門摔的響響的。后來家長去問,哪里來的那么大氣性???原來孩子不是怪外婆沒有送禮物,而是怪外婆說了“農歷”兩個字,因為孩子說外婆當著他的小伙伴的面說了“農歷”兩個字是丟了他的人了,因為農歷是“農村人”用的,上次有個轉學來的就說了個“農歷生日”結果全班都笑話他。這故事是真實的,不是杜撰的。這不是童言無忌的問題,為什么我國漢民族傳統(tǒng)歷法就叫了農歷呢?傣族的叫傣歷、藏族的叫藏歷,漢族的怎么叫了農歷呢?應該很多人都有疑惑吧?首先農民和城市人都是平等的,首先聲明好了,我雖然自小都在城市,但是我很尊重農民的,否則吃不到糧食可不是鬧著玩的事。那既然自古有城市和鄉(xiāng)村,漢族也不是人人都是農民,為何漢族傳統(tǒng)歷法成了農歷?因為中華民國十八(1929)年的一到法令,廢除夏歷,當時管夏歷要叫“廢歷”加上本來民國元年夏歷被錯誤的叫了“陰歷”這些加起來對諸夏文明都是損傷啊。當時官府嚴格禁止夏歷,嚴格查抄印有夏歷的歷書。但是廣大人民還是得過夏歷新年,過中秋什么的,但是是偷偷摸摸過的,城市比較難過,也就偏遠鄉(xiāng)村還能好點,所以當時一些有良心的書商就偷偷印刷一種叫《農歷通書》的書,其實就是夏歷歷書。然后《農歷通書》先在鄉(xiāng)村販賣,慢慢再往城里帶一些啊。城里人還要偷偷過年呢。所以這個農歷的名稱是傳開來了,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已經和夏歷成了并稱。當時新中國初年對我國漢族傳統(tǒng)歷法的稱呼還是夏歷,一直到十年浩劫時期因為當時大環(huán)境,說那個夏字是夏王朝的印記,要打倒。當時大環(huán)境真的很無奈了,但是漢族傳統(tǒng)歷法不能廢除吧。于是就想起那個農歷的并稱,變成官稱了。當然浩劫結束有個撥亂反正,但是當時認為這些小事真的是小事,所以就沒有特意留心。所以農歷的官稱就留到現(xiàn)在了。農歷是科學的精密的,當然不是落后的。夏歷這個名稱不是夏朝歷法的意思,而是華夏歷法的意思。中國又稱華夏。就像漢服不是漢朝的衣服,而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夏歷就是華夏歷法的意思。

         

        戊、為什么說華夏歷法是一部天文年歷性質的歷法?傳統(tǒng)的天文年歷是什么樣子的呢?

         

        回答:因為夏歷的計算就是氣、朔、五星、交食的計算,這些就是高精度星歷表的范疇。只不過歷書分成一般民用的和專業(yè)使用的,這個是根據使用者的需要制定的。自古而然。比如說欽天監(jiān)除了頒發(fā)每年的民用歷日之外,還要向特定的人群頒發(fā)七政經緯躔度歷日,這就是屬于專業(yè)的天文年歷了。中華民國時代北洋政府教育部中央觀象臺除了每年頒發(fā)民用的《中華民國歷書》之外,還頒發(fā)《觀象歲書》這就是天文年歷了。當然國民政府時代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除了每年頒發(fā)民用的《國民歷》之外也頒發(fā)《天文年歷》到了新中國時代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fā)布民用的《日歷資料》同時每年發(fā)行《中國天文年歷》這是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

         

        己、中華民國改用西歷之后,傳統(tǒng)華夏歷法的版本沿革詳情是什么呢?

         

        回答:中華民國元年(1912)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宣布改用西方格里歷。同時為了不違農時保留了夏歷在民間的使用,規(guī)定格里歷附星期,夏歷附節(jié)氣,二歷并存。

         

         1912年5月,民國教育部裁撤了清朝欽天監(jiān),遣散了所有舊的官員,并成立了中央觀象臺,任命高魯為臺長。中央觀象臺最先成立了歷數科,以常福元為科長,加緊編制民國元年的歷書。此時民國建立已經有5個月了,只有先編制民國二年的歷書,再補編元年歷書。由于時間倉促,歷算科的人員不足、經驗欠缺,編制的這兩年歷書仍然沿襲了清朝使用的《歷象考成后編》的舊法和舊數,實際延續(xù)了《癸卯元歷》的使用。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歷書編制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廢棄舊法舊數,改用國際通用的S·紐康太陽表和P·A·漢森月亮表,明確使用北京地方(東經116°23')平太陽時進行推算。事實上,由于計算量實在太大,中央觀象臺的實際推算也并不直接使用這兩個表,而是根據外國提前出版的第二年的《天文年歷》進行換算,換算的方法是把《天文年歷》中的世界時換算成北京地方平太陽時;二十四節(jié)氣時刻根據《天文年歷》太陽表中的逐日世界時零時太陽視黃經度數,用內插法計算出交節(jié)氣時刻,再換算為北京地方平太陽時;二十四節(jié)氣時刻的太陽出入時分則根據《天文年歷》中太陽出沒表,按照北京的地理經緯度,用內插法計算就可以計算出。另外,歷書還刊載了各地日月食各階段的時刻、時分和方位等等,這也是根據《天文年歷》上的說明書進行換算而得到的。從中華民國三年至中華民國十七年,使用的夏歷版本是使用新法新數,并且規(guī)定以北京地方(東經116°23')平太陽時計算的,是清代《癸卯元歷》的后續(xù)版本,但是不同于清代《癸卯元歷》版本。

         

        《癸卯元歷》使用北京地方真太陽時,為了區(qū)別二者,所以這個時期的官方歷書附屬的夏歷歷法版本稱為《新法天文夏歷》,歷譜載于此時期的每年一本的官頒歷書《中華民國歷書》中。與此同時民間還存有清代的宣統(tǒng)版的《御定萬年書》。《紫金歷》是現(xiàn)行夏歷的歷法版本,指從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一直延續(xù)至今使用的夏歷歷法(十年浩劫中官稱改為農歷)版本,即現(xiàn)行華夏歷法的版本。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宣布沿用民國時采用的西方格里歷(現(xiàn)行公歷)采用公元紀年法,但是也恢復官方歷書中刊載和保留了傳統(tǒng)夏歷在民間的使用和留存,夏歷采用干支紀年,兩歷并存,保證傳統(tǒng)夏歷文化的延續(xù)。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夏,中央觀象臺被裁撤,由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編印每年一本的《國民歷》,開始使用東經120度區(qū)時,《國民歷》沒有刊載夏歷日期,但是登載了作為天象而保留的朔望兩弦和節(jié)氣的時刻,均采用東經120度平太陽時計算,直到1949年止。與此同時民間還有大量的清代宣統(tǒng)版的《御定萬年書》和民間歷算家從1929年起根據《國民歷》中的朔望和節(jié)氣時刻排定的夏歷版本(已經屬于《紫金歷》版本了)流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官方頒布的歷書中開始恢復夏歷的刊載,1949年末編寫了《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農歷通書》,1951年由紫金山天文臺(成立于1934年)編寫的《中國天文年歷》把夏歷編入其中,成為《中國天文年歷》的一部分,代表官方頒布歷書,之后每年發(fā)布包含夏歷的日歷、月歷、年歷、十年歷。由于清代宣統(tǒng)版《御定萬年書》也流行于民間,編寫年代久遠,數據和算法較為陳舊所以和官方的夏歷不盡相同,所以為了向社會提供更準確的夏歷資料,1959年紫金山天文臺出版了《1821--2020年二百年歷表》。資料表明至遲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已經使用農歷這個名稱了,但是并不普遍,一般還是以夏歷相稱,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正式改夏歷名稱為農歷。

         

        《紫金歷》與前一個版本民國《新法天文夏歷》的主要區(qū)別是:

         

        一、《新法天文夏歷》采用北京地方116度23分平太陽時0點時刻排譜,而《紫金歷》使用東經120度平太陽時0點時刻排譜。

         

        二、《紫金歷》歷算采用每年最新的現(xiàn)代天文模型計算,確保最大程度地和實際天象吻合。

         

        所以1929年民國《國民歷》中的朔望兩弦和節(jié)氣時刻算法和1949年以后的歷書中的農歷版本直至現(xiàn)行的農歷版本與中華民國時期1914年~1928年《中華民國歷書》中刊載的農歷版本《新法天文夏歷》是不同的,所以稱為《紫金歷》。

         

        紫金歷編排歷譜主要框架規(guī)則:

         

        1、以東經120度平太陽時0時整(平太陽下中天時刻)為子時正初刻一個歷日開始時刻,作為編排歷譜的依據。

         

        2.以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低(視太陽過黃經270度)時刻為農歷冬至,分十二中氣和十二節(jié)令。包含節(jié)氣時刻的歷日為節(jié)氣日。兩個相臨的定冬至為一個歲實。

         

        3.日月黃經差為0度(日月合朔)的時刻為定朔時刻,包含定朔時刻的為定朔日,兩個相臨定朔時刻為一朔策。

         

        4.定朔日為歷月之首,即初一日,歷日是完整的。

         

        5.定冬至日所在歷月為建子月,即農歷十一月(寅正歷譜月序),歷月是完整的。

         

        6.如果兩個冬至日之間包含十二個定朔日的為閏歲(十三個歷月),在滿足第5條的情況下,以前一個冬至日起第一個沒有中氣日的歷月為前一個月的閏月,歲實是完整的。

         

        7.歷譜以建寅之月為正月,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前一日為除夕。

         

        8.定氣、定朔和時制均依照現(xiàn)代最新的天文理論和數據計算。

         

        以上僅包括主要排算歷譜的主要規(guī)則框架,還有許多內容沒有沒有包括進來:比如候、九九、三伏、梅雨等。根據冬至必須在農歷十一月的規(guī)則(歲實完整性原則)和置閏規(guī)則,農歷癸丑(2033)年閏十一月是正確的。

         

        庚、現(xiàn)代還在使用的陰陽合歷中的朔望月真的是歷法中的“贅疣”?農歷的“閏月”制度真的像某些人所說的那么陳舊嗎?

         

        回答:當然不是了。陰陽合歷性質的歷法,比如夏歷、藏歷、傣歷、希伯來歷等使用朔望月是可以很好的吻合月亮圓缺的變化,同時也能吻合一年四季的變化。閏月的設置就是為了協(xié)調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者的關系而存在的,所以當然不是所謂的“贅疣”因為這種歷法本身就是屬于陰陽合歷的,同時滿足符合月亮圓缺的變化(朔望月)和一年四季寒暑的變化(回歸年)。另外在夏歷中,設置閏月位置的長期變化是可以反映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變化的周期信息的。

         

        辛、為什么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什么是夏九九?

         

        回答:因為冬九九從冬至起算,三九和四九基本就是每年小寒和大寒的時節(jié);三伏從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算,第四個庚日中伏,立秋之后第一個庚日末伏,第二個庚日出伏,所以伏天也是一年中最暑熱的一段時間;夏九九是從夏至日開始起算,一共九九八十一天。

         

        壬、現(xiàn)階段農歷真的是愚昧落后的并且如某些人所言的那樣已經與時代不相適應了嗎?

         

        回答:農歷本身是科學實用的,不管是城市里的人還是鄉(xiāng)村中的人都是可以使用的。農歷更是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道統(tǒng)根脈所在。農歷是密合天行的,充滿著華夏文明的智慧結晶?,F(xiàn)在有些人不熟悉農歷,比如說搞不懂為什么農歷每年大小月都不同,還有為什么會有所謂的“無春年”現(xiàn)象,以及農歷閏年時對閏月產生各種誤會和誤讀,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類疑惑是因為自從民國改用西歷以來,整個國家都置身在一個西化的大浪潮中,對于很多傳統(tǒng)是很少去提及的,農歷就屬于這類情況。這就導致了很多在過去是婦孺皆知的常識而在這個時代正逐漸的淪為所謂的“冷知識”。因為現(xiàn)在生活中接觸的少了,自然就顯得特別陌生。特別是一些城市中的中年人和一些年輕人對于農歷是連基本概念都沒有的,甚至于有一些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家里要給他過農歷生日,他自己不知道日子甚至看不懂日歷。還有一些人是會因為公歷和農歷印在一張紙上而發(fā)生很多混淆,比如錯誤的認為那是“一部歷法”。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第一和長期傳統(tǒng)文化的式微分不開,第二這些細枝末節(jié)是人們容易忽視的,比如誰也不會想到每天都在生活中的傳統(tǒng)歷法在很多人面前會變得空前的陌生。很多人看到這里也許會說,你不要杞人憂天,誰還能不過大年呢?但是如果你去定下心問問身邊的年輕人,我們?yōu)槭裁匆^大年呢?可能會得到很多回答,甚至很多都會有不解吧?是啊,我們?yōu)槭裁匆荒暌^兩個新年呢?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不是農歷的責任,實實在在是一個如何傳承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大問題。當然首先不謀求人人都去學習天文歷法專業(yè)知識,因為那不可能也更不實際??尚械氖蔷拖裨缒觊g一樣將那些過去是婦孺皆知的常識重新變成常識,然后真正讓大家明白我們的傳統(tǒng)歷法農歷,消除大眾長期對農歷所形成的一些誤解。然后是真正做到公歷和農歷并用,而不是在本該屬于農歷的傳統(tǒng)文化場合,繼續(xù)忽視冷落我們諸夏的傳統(tǒng)歷法。當然這些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條很長的路。這里只能說,農歷是科學實用的,農歷是永不過時的。華夏后裔堂堂正正的使用華夏歷法,這些都是屬于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些華夏后裔并不是因為懷念過去的時光,幻想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時代,真心不是。這些華夏后裔就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堂堂正正的現(xiàn)代華夏人而已。從炎黃時代傳下來的珍貴文明是需要一代一代傳承繼續(xù)下去的,直到永恒。華夏文明從未斷代,何以說傳統(tǒng)文明就是古文明呢?何以說使用了傳統(tǒng)歷法在傳統(tǒng)文化場合,就是想穿越回古代呢?何以說就是無聊的復古呢?華夏未斷,何以言古?僅此而已。

         

        癸、請問說起農歷就想到吉兇禍福和八字命理這些東西的原因是什么?農歷真的只能進行這類活動嗎?

         

        回答:當然不是,農歷的本職工作不是進行吉兇禍福和命理八字的選擇術,而是和世界上的其他任何歷法的作用是一樣的,歷法的作用就是給每一天一個惟一的編號,提供時間的基準。至于說民俗上的吉兇禍福命理八字這些是幾千年來形成的一種趨吉避兇的信仰,這些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千萬不可太過迷信了。至于說為何提及農歷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那些內容,這正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在這個大環(huán)境之下顯得非常式微,農歷在他們心中變成了一種非常陌生的東西,所以首先就生出很多很多的不了解,另外還有社會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比如一些所謂“命理大師”)去故意神秘化歪曲農歷,他們是為了自身的錢口袋,所以不惜口若懸河,胡說八道,滔滔不絕而不休,但是這些都會給大眾造成很多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華夏歷法的誤解。這是非常非常無奈的事情。其實傳統(tǒng)歷書(黃歷也叫皇歷)上的歷法內容叫做歷譜,擇吉的內容稱作歷注,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農歷首要的功能還是作為歷法的功能,提供時間基準。然后才是按照傳統(tǒng)易學陰陽五行的學說去推出的擇吉歷注,指導一些人們趨吉避兇的美好心愿。這些在傳統(tǒng)王朝時代,也是一個僅供參考的,當時的人也不會出現(xiàn)太過迷信的情況?,F(xiàn)代面對那些擇吉歷注的態(tài)度,也應該是抱著一個僅供參考的態(tài)度就好了。但是如果去掉那些擇吉歷注,命理八字什么的,農歷依舊還是一套完整的農歷。道理就在這里,那些擇吉命理是一種衍生品,而農歷歷法是獨立完整的核心系統(tǒng)。所以就算衍生品被除掉,核心系統(tǒng)也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的。最后說一句,那些擇吉歷注僅供參考,千萬不要太過迷信了。

         

         

        注:部分內容整理自徐先生的相關講解。

         

        幽州宇謙

         

        夏歷四七一三年歲次乙未十二月八日戊戌 書

         

        夏歷四七一五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十日庚申 補充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