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賀更粹】成德:《禮記》禮樂教化的意義生成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5 16:25:21
        標(biāo)簽:

        成德:《禮記》禮樂教化的意義生成

        作者:賀更粹

        來源:《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廿四日甲戌

             耶穌2017年8月15日


        內(nèi)容提要:考察《禮記》中有關(guān)禮樂教化與德的關(guān)系的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本質(zhì)義之德是實際體認(rèn)天道于己身并踐履之。人通過禮樂教化而獲得對道的認(rèn)識,并能夠運(yùn)用于自身,即為德。至德之人,就是得道之人。有德方可謂君子,君子之德的實質(zhì)在于仁德。禮樂與德其理相通,真正懂得禮樂之人,才是有德之人。人通過接受禮樂教化而成君子之德。君子之德既成,則國治而天下平。

         

        關(guān)鍵詞:《禮記》/禮樂/教化/成德

         

        標(biāo)題注釋: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點項目“儒家博愛論研究”(13AZX011);中國文化走出去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一般項目“儒家‘和’思想對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啟示”(XTCX150608);甘肅省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借鑒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以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YB033)


        作者簡介:賀更粹(1969- ),女,甘肅平川人,哲學(xué)博士,西北師范大學(xué)副教授,從事中國哲學(xué)、儒家思想研究。

         


         


        《禮記》認(rèn)為,禮樂教化是以禮樂為儀式與表徵的,是在潤物無聲的情況下,向民眾傳達(dá)蘊(yùn)于禮樂之中的義理精神的人文活動,其目的在于使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徙善遠(yuǎn)罪”(《禮記·經(jīng)解》,以下凡引《禮記》,只注篇名)、“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樂記》)。故而禮樂教化對于確定親疏、決斷嫌疑、分別同異、判明是非具有重要的意義。禮樂教化的意義生成由成德予以實現(xiàn)。就“成德”與“禮樂教化”的關(guān)系而言,“禮樂教化”是“成德”的媒介,“成德”是“禮樂教化”的意義生成。無“成德”之“禮樂教化”,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價值。成德,是《禮記》禮樂教化的根本意義所在。

         

        一、德者得也

         

        《禮記》禮樂教化的意義,就是體現(xiàn)天道以成人之德。《樂記》篇云:“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倍Y樂法諸天,在形上依據(jù)的是天道、天理?!岸Y樂皆得”,絕非僅限于知曉禮樂,而是要體得蘊(yùn)于禮樂之中的天道天理于己身,這才稱之為“有德”。這里需要明晰的是,本質(zhì)義之德,是天德,非人的德性之德。郭店竹簡《五行》云:“德,天道也?!笨梢姡谌寮铱磥?,本質(zhì)義之“德”與天道是屬于同一層次的范疇,其為宇宙天地萬物存在、發(fā)展的條件和規(guī)律。

         

        “德”亦是道家的重要范疇。道家又名“道德家”,足見“德”在其思想中的地位?!独献印分泄灿惺恼抡摷啊暗隆?,其中,有三章論及“德”與“道”的關(guān)系?!兜谒氖耪隆分械摹暗隆保俳铻椤暗谩?。關(guān)于“德”與“道”的關(guān)系,《老子》云:“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1章)“德”從屬于“道”。關(guān)于《老子》中“德”的內(nèi)涵,學(xué)界一般理解為“德”是“道”的功用或顯現(xiàn)。如《韓非子·解老》:“德者,道之功也。”陸德明《老子音義》:“德者,道之用也?!碑?dāng)代研究老莊的著名學(xué)者陳鼓應(yīng)亦說:“無形無跡的‘道’顯現(xiàn)于物或作用于物是為‘德’。道是體,德是用,這兩者的關(guān)系其實是不能分離的?!盵1](P217)《莊子》三十三篇,其中有三十一篇論及“德”?!肚f子》論“德”與《老子》論“德”一樣:“執(zhí)道者德全”,“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莊子·天地》),認(rèn)為“德”是源于“道”、得于“道”的存在。《管子·心術(shù)上》云:“德者,道之舍……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謂其所得以然也?!?/p>

         

        由此可見,先秦儒道兩家在“德”與“道”的關(guān)系上,具有相通性。“德者得也”,“德”是對“天道”的獲得、得到,但并非僅知天道,是實際體認(rèn)天道、天理于己身并踐履之,是內(nèi)得之謂。德是道的立身之處,是道的呈現(xiàn)、顯現(xiàn)。得道,即是有德?!抖Y記》云:“德也者,得于身也?!?《鄉(xiāng)飲酒義》)人通過禮樂教化而獲得對道的認(rèn)識,并能夠運(yùn)用于自身,這就是有德??梢?,《禮記》肯定德的形上依據(jù)是天道,德是相對于天道而言的,所謂“天道至教,圣人至德”(《禮器》)。天道是至高無上之教,其垂一陰一陽之道教人,而圣人通過對天道的體認(rèn),法一陰一陽之道而著明于禮樂,并由此而獲得了最高的德。故而,至德之人,就是得道之圣人。圣人通過對天道的認(rèn)識與把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樂記》)理,即道理。有道的至德圣人著明萬物的道理,使萬物各得其所。奮動天地至極之德,也就是獲得了對天道的體認(rèn),即可和合四時之氣陰陽順序,萬物風(fēng)雨調(diào)順、寒暑得時,親疏、長幼、男女之理,皆可形見??梢?,體認(rèn)了天道,具備了至德,就可著明萬物之理。德是人對天道、天理的認(rèn)識與把握。

         

        《中庸》篇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薄疤焐f物”表明天為萬物之本?!按蟮卤氐闷湮弧?、“大德者必受命”則明確萬物雖本于天,然唯有至德者方能承天奉命而配天。舜的大孝之德是其得到天子尊位的必要前提?!疤烀^性”(《中庸》),“人者,天地之德”(《禮運(yùn)》),皆表明人的德性自天道、天命而來?!抖Y記》的至德配天思想,表明人的德性是天人相合的前提條件。如此,《禮記》將超越而外在之“天”轉(zhuǎn)化為超越而內(nèi)在的德性之天,天成為人與萬物之本。人憑藉己身之德而配天,作為本體的“天”,自然亦是德性之天了

         

        在儒家看來,成德是一個無限的德性境界。《論語》中,“至德”一詞出現(xiàn)于三處:“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薄安烹y,不其然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泰伯》)孔子贊顏回曰:“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子罕》)《禮記》中,“至德”一詞出現(xiàn)于四處:“天道至教,圣人至德?!?《禮器》)“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樂記》)“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如此而后可以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表記》)郭店竹簡《五行》云:“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無與終也?!背傻率桥嘤齼?nèi)在德性的無止境的、不斷向上的努力過程,是有始無終的。圣人之所以謂之圣人,就是在“誠之”不已的努力中得以成就。就此,《中庸》篇載:“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碧斓乐救皇钦鎸崯o妄的“誠”。實踐“誠”,是人事之當(dāng)然。在此意義上,天道、天德是指同一范疇而言。天以其誠德,使宇宙萬物乃至人類社會生生不已,這就是“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中庸》)

         

        關(guān)于人,《禮記》認(rèn)為是由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氣所成就?!肮嗜苏?,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秀氣也?!?《禮運(yùn)》)天以陰陽二氣、五行之精化生人之時,人就已稟受了天地之德。人只有遵循天賦之德而行,方可合于天道。而人之所以靈于物而為人,就在于人使己成德,“德也者,得于身也?!?《鄉(xiāng)飲酒義》)人之德是由天之德所內(nèi)化而成。人將天道的內(nèi)在本質(zhì)——天地之德——內(nèi)化為己身之聰明睿智。人與物,盡管各得天地之德以生,惟人成為萬物之靈,原因就在于人稟全、具備了天地之德。因此,人只要持續(xù)不斷地循守于德,就能夠從己身出發(fā)順乎天道,讓個人成德。

         

        天在生人之時,即將天之德賦予人,使德內(nèi)在于人。由于人之德是天之德的內(nèi)化,故而天人之間便具備了相通的條件,天人感應(yīng)也就有了可能,“動己而天地應(yīng)焉”(《樂記》),“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德性是人所稟受于天的理,也就是“天命之謂性”的性,德性即性即理。尊德性就是敬持天理。道問學(xué)就是通過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以致知,進(jìn)而達(dá)到尊德性。在此意義上,德是既超越又內(nèi)在的。但由于人之氣稟差異,故雖俱受天賦之德性,卻并非都能盡性以合天道。具體而言,便有生而知之者、學(xué)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甚至還有無忌憚的小人。因此,禮樂教化便成為消弭小人、成就君子的必要手段。

         

        二、君子曰德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和實踐標(biāo)準(zhǔn)。《論語》中對儒家為何要培養(yǎng)君子講得最為清楚:“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通過禮樂教化所成就的君子,是以修身為本,進(jìn)而“安人”、“安百姓”,層層推衍遞進(jìn),其理想目標(biāo)是行仁政王道于家國天下。《禮記》云:“君子曰德”(《文王世子》),肯定德成方可謂君子,并以玉比德于君子:“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碈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碈之多與?’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dá),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dá),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对姟吩疲貉阅罹?,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聘義》)碈是一種像玉的石頭。碈之于玉,就像紫之于朱、莠之于苗、鄉(xiāng)愿之于君子。碈似玉而實非,與君子之德有著實質(zhì)性差異,故君子賤之。君子貴玉,是因為玉德與君子所具備的仁、義、禮、智、忠、信等基本品德相合。玉色溫和柔潤而有光澤,若君子之溫和潤澤之仁德;玉理縝密而堅貞,縝密則中理,堅貞則能夠持久,此若君子之智;玉體雖有廉棱,卻不似金之廉棱傷人,此若君子之義,莊重威嚴(yán)似不可違,但終究是出于一片仁愛之心;玉體較重,垂之則墜下,此若君子好禮,謙卑而尊人為事;以物叩玉,其音清越而韻長,終則戛然而止,不似金聲擊罷猶有余音,石聲滯濁而音短,君子于樂,合止皆若玉聲;玉的美質(zhì)與瑕疵互不相掩,美惡盡現(xiàn)而無所掩蓋,坦誠若君子之忠;玉色明澈,蘊(yùn)于內(nèi)而彰達(dá)顯著于外,無所掩隱,若君子內(nèi)有誠信亦顯著于外;玉的光氣有如白虹,像天,若君子與天同德;玉在山川之中,其精氣徹見于外,若君子充實而有光輝,與地同德;行朝聘禮時僅執(zhí)圭玉、璋玉,而無其它余幣,此若君子之德,無待于外物;天下無有不貴玉者,若君子之道,莫不尊之。

         

        其實,“比德”說是儒家思想的一貫特征,其將自然人格化,目的是人道與天道得以相通??鬃釉唬骸叭收邩飞?,智者樂水?!本褪前讶?、智與自然之山、水相比附。《禮記》發(fā)展、充實了孔子的比德說,借孔子之口,列舉了玉的各種形態(tài)特征,并將其一一比附為儒家提倡的善德,以此表明君子貴玉是用以“比德”。根據(jù)天道與人道之間形、性的相類或相似,把自然道德化,而把人客觀化,從自然之法則中引申出社會生活中應(yīng)遵循之禮儀,又將人在社會生活中應(yīng)遵循的倫理規(guī)范賦予自然,使自然人格化、道德化。

         

        《禮記》論君子之仁德,有兩個層面:一為君子之仁德的內(nèi)在倫理要求;二為君子之仁德的外在政治訴求?!侗碛洝菲疲骸白釉唬褐行陌踩收撸煜乱蝗硕岩??!薄吨杏埂菲d孔子曰:“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蓖ㄟ^君子親親尊賢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典范政治,使民眾自然地歸于仁道,天下之三達(dá)德、五達(dá)道自然可修成。誠如李澤厚先生所言,儒家的仁學(xué)“由‘親’及人,由‘愛有差等’而‘泛愛眾’,由親親而仁民……即以血緣宗法為基礎(chǔ),要求在整個氏族——部落成員(天下)保存、建立一種既有嚴(yán)格等級秩序又具某種‘博愛’的人道關(guān)系?!盵2](P16)在儒家的思想資源中,不止親親,愛人亦一直被置于國家政治運(yùn)作的優(yōu)先地位?!栋Ч珕枴菲d孔子之言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比蕫郯傩帐菫檎邇?yōu)先考慮的要務(wù)。向世陵先生在其《仁愛與博愛》一文中,對儒家“親親為大”與“愛人為大”做了深刻論述:“《中庸》仁愛的差等蘊(yùn)含,只是反映愛由近及遠(yuǎn)實施的先后次序,或者喪服、喪期由親及疏的依次遞減,并不關(guān)涉親親是否最重要或愛本身的尊卑貴賤問題。事實上,孔子弟子子夏所聽聞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正是在以恭敬有禮的博愛之心對待所有人的基礎(chǔ)之上才有可能。……在《禮記》中,普遍性的‘愛人’是非常重要的思想?!H親為大’的差等之愛主要適用于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愛人為大’的泛愛或博愛則主要適用于為政和治國?!盵3]對此,陳來先生也有論述:“總的來說,西周的‘仁’以愛親為本義,但到孔子已經(jīng)把愛親發(fā)展為愛人,并把愛人之‘仁’化為普遍的倫理金律,故那種強(qiáng)調(diào)仁的血緣性解釋的觀點對孔子而言是不對的。孟子向外把愛人擴(kuò)大到愛民、愛物,又向內(nèi)把仁追溯到惻隱之心,從內(nèi)外兩方面擴(kuò)大了仁學(xué)?!兑讉鳌钒讶实囊饬x更加擴(kuò)大,使仁與天地之生生聯(lián)結(jié)起來,把仁與元對應(yīng)起來,于是仁不僅是‘善’的根源,也可以是宇宙的根源,開始具有形而上學(xué)的意義?!盵4](PP.129-130)

         

        可見,《禮記》強(qiáng)調(diào)德的倫理、政治意義,指出君子之德的實質(zhì)在于既要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又要在為政與治國方面有所成就。這是《禮記》之禮樂教化思想所奠定的人文基調(diào),強(qiáng)調(diào)以禮樂教化而培植人的價值理性,其首要指向就是天下士人。而士人欲成就其君子理想人格,以教化天下人歸仁為重任,那么其首先必須以己身歸仁以道為前提。君子成仁、踐仁是一個持續(xù)終身的修道過程。

         

        三、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禮記》認(rèn)為,“禮樂皆得,謂之有德?!?《樂記》)孔穎達(dá)疏:“言王者能使禮樂皆得其所,謂之有德之君。所以名為德者,得禮樂之稱也?!盵5](P1528)禮樂與德其理相通,真正懂得禮樂的人,使禮樂各得其所,便是有德之人。禮樂皆得,是體得蘊(yùn)于禮樂的禮義于己身,所以謂之有德。禮樂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化。這也是圣人制禮作樂的本意,調(diào)節(jié)民之好惡,引導(dǎo)其歸向人道正途。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德內(nèi)涵于禮中,有禮即是有德。楊向奎先生在《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中說:“德”字不僅包含著主觀方面的修養(yǎng),也有客觀方面的規(guī)范——后人所謂“禮”。禮是由德的客觀方面節(jié)文而蛻化下來的。古代有德者的正當(dāng)行為的方式匯集下來便成為后來的禮。周公以“德”代禮,強(qiáng)調(diào)了人間德政的意義,以消減上帝權(quán)威;孔子以“仁”補(bǔ)禮,強(qiáng)調(diào)了人際關(guān)系,遂為后來儒家認(rèn)識人性,鋪平了道路[6](PP.330-335)??梢姡叭省?、“德”、“禮”三者是體用關(guān)系,“仁”、“德”為體,“禮”為用?!墩撜Z·八佾》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強(qiáng)調(diào)了仁內(nèi)禮外,仁為內(nèi)容、禮為形式的仁禮統(tǒng)一思想。仁德才是禮樂的本質(zhì)內(nèi)涵,而且,各種德行都必須與一定的禮儀配合才正當(dāng)?!墩撜Z·泰伯》載:“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敝t恭、謹(jǐn)慎、勇敢、正直本是仁德的美行,但是缺乏一定的禮樂形式配合,就會適得其反??梢?,仁德與禮樂是統(tǒng)一的,禮樂要以仁為內(nèi)容,否則就會使禮樂流于空洞的形式。

         

        對此,《禮記》也有類似闡述?!稑酚洝罚骸皹氛?,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yáng)也,樂之末節(jié)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jié)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后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這是說,所謂樂,并非僅指黃鐘、大呂等樂律、彈弦歌唱、執(zhí)盾舞蹈而言,這些不過是樂的末節(jié),所以讓兒童來表演舞蹈。鋪設(shè)筵席,陳置酒尊肉俎,擺列竹籩木豆,升堂降階等禮儀,這些都是禮的末節(jié),故讓有關(guān)執(zhí)事人員掌管這些事。樂師只懂得聲律詩歌,因?qū)贅分┕?jié),所以只能在下位面朝北向人演奏。宗祝只懂得宗廟祭祀的禮節(jié),因?qū)俣Y之末節(jié),所以只能站在尸的后面相禮。商祝只懂得喪事的禮儀,所以跟在主人的后面行禮。由此可知,成就德行是主要的,懂得技藝是次要的;成就德行的在上位,成就事功的在下位。所以,先王使人們通曉了天地萬物有上下先后的道理,然后才制禮作樂頒行天下。“德成而上”、“行成而先”,德行方面有成就者才有資格居上、位先,說的是不僅外在的形式——黃鐘、大呂、鋪筵席、陳尊俎,而且外在的禮儀都處于從屬地位,是禮樂的形式和末節(jié),禮樂的根本在人的德行。所謂德行,按《周禮》的說法,包含以事父母的孝行,以尊賢良的友行和以事師長的順行這三德或三行[5](P730)。人的德行才是禮樂的根本所在。內(nèi)在的德行有成,外在的事藝才有價值。錢穆先生說:“若無內(nèi)心之仁,禮樂都將失其意義。但無禮樂以為之表達(dá),則吾心之仁亦無落實暢遂之所。故仁與禮,一內(nèi)一外,若相反而相成?!盵7](P54)禮樂以仁德為主、禮節(jié)為末。蘊(yùn)有仁德,禮樂才有意義。缺乏仁德的禮樂是空乏無魂的。

         

        《禮記》肯定了禮樂的政治倫理教化作用,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樂記》)鄭玄注:“倫,類也。理,分也。禽獸知此為聲耳,不知其宮商之變化也。八音并作克諧曰樂。聽樂而知政之得失,則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禮也?!盵8](P982)樂與政通,聽樂能知政之得失,也就能夠端正君、臣、民、事、物之體。樂通倫理,知樂,則能通道于君、臣、民、事、物五者之理。如治平之世,政平人和而人心安樂,所發(fā)出的自然是和樂之音;禍亂之世,政暴人乖而人心憤怒,發(fā)出的也就是怨憾之音了。針對于此,樂的教化作用不容忽視,對此《郭店竹簡·尊德義》亦有論述:“治樂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背伺c政相通,樂還可以和諧感情,融洽人際關(guān)系,使人在行為上向善。甚至對于人感情中的怨懟、哀悲之情,也可以通過樂予以宣泄,使人情緒平和,避免心惑智亂,行事有違禮義。

         

        禮教和樂教具有一致性,但其側(cè)重又有不同,樂以修內(nèi),禮以修外:“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nèi)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fā)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文王世子》)樂發(fā)于人情,所以稱之為修內(nèi);禮現(xiàn)于外表舉止,所以稱之為修外。樂修內(nèi)以感人心之和,和心生則容貌順;禮修外以起人恭敬之貌,恭敬生則無怠慢之意。禮樂交互作用,互養(yǎng)互發(fā),德性則生于心中,和順、恭敬、溫文的品德由是而生。以禮樂治身心,就可以修德化民,歸于人道之正。這就是“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樂記》)樂教與禮教相配合,通過內(nèi)在性情之陶冶培養(yǎng)人們對外在禮儀的道德情感,變化氣質(zhì),從而使人格在一種自由、和諧的境界中得到完善。

         

        四、德成而教尊

         

        孔子主張以德治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禮記》則在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提出“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文王世子》)的德禮結(jié)合的教化治國方略。強(qiáng)調(diào)君子進(jìn)仕要通過接受禮樂教化,成就君子之德。君子之德既成,則政治典范得以樹立,才能保證官吏清正廉明,國家長治久安,即可實現(xiàn)治平之道。在這個意義上,一切為政者都必須修持己德,而政治上“君德”的持守,同時又是為政之君子不斷深化內(nèi)在仁德與外在德行的踐履?!秶Z·晉語》載:“為仁者,愛親之謂仁。為國者,利國之謂仁?!笨梢?,為政者的仁德踐履,分為兩個向度:一是“愛親之謂仁”(這也是普遍適用于所有人的);二是“利國之謂仁”。這是說,對于為政者來說,僅僅做到愛父母親人還遠(yuǎn)遠(yuǎn)不夠,必須對國家要有責(zé)任擔(dān)當(dāng),有利于國家天下,才算是真正踐履了仁德。

         

        《禮記》云:“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德潤身”(《大學(xué)》)。內(nèi)在德性從外在表現(xiàn)出來,德在“潤”己身的過程中,同時也造就了其教化天下的共同體,此與《周易·乾·象傳》“德博而化”同理,皆表明有德者所具有的不滯留于己身德性修養(yǎng),而是讓德性顯著于外,即影響教化他人,并進(jìn)而教化家國天下的特點。在這個意義上,“德”所呈現(xiàn)的是化人、化天下的共同屬性,而不囿于個人品性。所以,《禮記》非常重視君德、君義,所謂“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大學(xué)》)強(qiáng)調(diào)的就是為政者正己而后正人,治己而后治人。為政者要樹立表率,孔子對此已有所表述:“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撸?。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如此上行下效,即可實現(xiàn)天下大治。《經(jīng)解》篇云:“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眹易罡哳I(lǐng)導(dǎo)人天子作為“三才”之一——人的最高代表,其與天地并列為三,所以應(yīng)當(dāng)與天地之德相比配,而兼施恩惠于萬物而不遺微小,尊天、讓善于天,并以此敬順之道教化天下,有謙讓之德而不自專,依照天地之道行事,“天子有善,讓德于天。”(《祭義》)《中庸》篇云:“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斧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边@里強(qiáng)調(diào)“君子篤恭而天下平”,對為政以德的最高境界作了生動描述。為政者以德化民,那“黯然”的君德不在聲色之中表現(xiàn)自己,卻又不可遏止地“日彰”。如此以德治國,則百官得以正,民不賞而勸勉。這種“不動而敬,不言而信”無為而治的政治狀況,根本在于為政者,尤其是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人的“不顯惟德”、“德輝動于內(nèi)”的政治典范作用。

         

        而天子推行德政的具體保證,在《禮記》看來,則在于國家各級從政者的官德。因此,德政的要求從對天子的“君德”推衍到對各級官吏的“臣德”要求。這一要求需要配備“以德進(jìn)”(《文王世子》)的官員選拔制度?!督继厣菲疲骸耙怨倬羧?,德之殺也。”天子憑藉臣屬德性的深厚程度,而授予其人與其德相符的官爵,這就是“頒爵位必當(dāng)年德”(《禮運(yùn)》)之謂。至于臣德,《表記》篇有具體描述:“子曰:下之事上也,雖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儉以求役仁,信讓以求役禮,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儉于位而寡于欲,讓于賢,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義?!比顺急M己仁德以事君,有庇民之德,而無君民之心,敬守本分,思不出位。這樣的人臣才是守臣德、保證德政持續(xù)推行的國之賢臣。所以,《禮記》在政治上尤重“親親”、“尊尊(賢)”。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以“親親為大”,實行仁。對此,湯一介先生說:“‘仁愛’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愛自己的親人是最根本的?!盵9](“總序”P24)但在對待社會政治問題時,則以“尊賢為大”,實行義,保證賢德者能有其位,強(qiáng)調(diào)了“尊賢”、“尚德”的政治重要性,如此,才能實現(xiàn)于事得宜的政治功效。至此,有德之賢人成為足以代表社會公正、政治清明的公眾標(biāo)準(zhǔn)人格,是國家推行德政、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為政至當(dāng)者。

         

         國君、各級官員施行禮樂教化,成德以治國,其基礎(chǔ)則在“民”。《大學(xué)》篇云:“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对姟吩疲骸铉芮Ю?,惟民所止?!睆?qiáng)調(diào)民眾是治國的基礎(chǔ)?!毒l衣》篇引述孔子的話說:“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本褚惑w,君克己復(fù)禮,示臣民以禮,臣民必敬順安之?!洞髮W(xué)》篇明確指出:“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前提是“親民”,就是如何通過推行德政,做到愛民、敬民而達(dá)到治國平天下。因此,“親民”、“愛民”、“為民”,便成為《禮記》禮樂教化以治國平天下的出發(fā)點。

         

        在《禮記》看來,政治的目的就在于建構(gòu)一種合理的人倫秩序,也就是說,人倫秩序的實現(xiàn)在于為政者實施禮樂教化?!胺蛎窠讨缘拢R之以禮,則民有格心?!?《緇衣》)強(qiáng)調(diào)既已成德之君子,其為政以德,對民眾施以禮樂教化,成就“民德”,是國家推行德政的基礎(chǔ)。誠如向世陵先生所論述,儒家的“教化信念,就是要以博愛引導(dǎo)愛親,從而企求由愛親而帶來國家管理層面的良好效應(yīng)?!藗兊膼塾H,便是由君主倡導(dǎo)和推行博愛而來,博愛的情感和不忍之心,已經(jīng)成為德行教化和國家管理的理想手段?!盵10]這就是“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樂記》)禮樂達(dá)乎其用,就能消弭怨懟與紛爭,人無怨、民不爭,人有了良好的道德自覺性,自然人人能據(jù)其德而處其位,并能“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又如《大學(xué)》篇所言,“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币虼?,禮樂教化的推行,使君臣、父子、朋友、國人皆能夠認(rèn)同于既定的價值觀,并通過道德自律,而對自己所處的社會位置產(chǎn)生認(rèn)同,再加之為政者的以身作則,使人人處于一種恬淡平和的精神狀態(tài),人的德性得以提升,自然是“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身心和諧,達(dá)觀樂天,為政者垂拱無為而天下治。要之,《禮記》肯定仁德是禮樂的精神內(nèi)涵,成德是禮樂教化的意義生成,通過禮樂教化而實現(xiàn)德治,使國家政治根植于最廣泛的民眾之中。以成德而實現(xiàn)國治天下平,對為政者來說,是既源于斯,又歸于斯。

         

        原文參考文獻(xiàn):

         

        [1]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3.

         

        [3]向世陵.仁愛與博愛[J].哲學(xué)動態(tài),2013,(9).

         

        [4]陳來.仁學(xué)本體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5]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7]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8][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9]湯一介,李中華.中國儒學(xué)史[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責(zé)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