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浩然留正氣 千古配文山
作者:史錫騰(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教授史可法第十世孫)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廿二日壬寅
耶穌2017年9月12日
史可法(1602-1645年),字憲之,號道鄰,祖籍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生于北京。明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首授西安府推官,崇禎十六年(1643年)累遷至南京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1644年),任南明政權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后自請到抗清前線揚州督師。清攝政王多爾袞致書勸降,史可法嚴詞拒絕,誓言堅守。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殉難。其義子史德威遍尋史可法遺骸不得,遂依史可法遺愿,葬其衣冠于梅花嶺下,是為史可法的衣冠冢。清乾隆帝追謚史可法為忠正公,并下令在史公衣冠冢旁建祠紀念。
史可法紀念館
史可法紀念館舊稱史公祠,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廣儲門外街24號梅花嶺畔,占地9700平方米,現(xiàn)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可法墓祠”所在地。
紀念館內有史可法的衣冠冢,冢西側是祠堂(1768年乾隆為褒揚史公而建)。館內陳列有史可法文物史料;有饗堂、桂花廳、梅花仙館、方亭、晴雪軒、牡丹廳等古典建筑;還有大量的古樹名木和歷史遺跡。三百多年來,眾多文人雅士拜謁史公墓,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頌詞,這些作品大都刻石嵌墻展示。
史可法家訓
史可法的家規(guī)家訓并無成文輯本,但在史料記載和史可法所作詩詞、對聯(lián)及給家人的書信中多有表述,歸納起來主要有“孝悌、勵志、勤廉、報國”四個方面。
《史可法集》中收錄有史可法寫給妻子、父母、兄弟等家人的家書十七封、遺書六封,基本上都是有關家事及身后事的囑托,如勸導夫人孝親敬長“只愿夫人做個大賢大孝之人,斷不可負我一片好心”;告誡家人勤儉節(jié)約“買房一事,當即停止。此時貧甚,那得數(shù)百金也。如父母急欲成就,可以婉詞稟之”;寫給母親的遺書中,則表達了史可法報國盡忠的決心“不忠不孝,何顏立于天地之間”。
史可法的家書、詩詞等有著鮮明的特色,為后人珍藏、誦讀至今,影響深遠。
●視頻腳本
史可法:浩然留正氣千古配文山
【揚劇《史可法不破之城》】
史可法:北兵于十八日圍揚城,至今尚未攻打……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
明清易代之際,史可法受命困守孤城揚州,守城的明軍僅有萬余,而攻城的清兵卻有十萬。抱定“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決心,史可法給家人寫下最后一封家書。
一、梅花香正濃
史可法紀念館內梅花嶺
史可法,祖籍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字憲之,號道鄰,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十一月出生于北京。自崇禎元年中進士后,歷任推官、御史、總督、巡撫,后為南京兵部尚書,加封東閣大學士,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北京史家小學師生對話】
老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史家小學原來是做什么的嗎?
學生:史家祠堂。
老師:對了,是為了紀念誰呢?
學生:史可法。
老師:明朝末年,史可法困守揚州城。在揚州城快被攻破的時候,他先后五次焚燒了敵軍的勸降信……
北京史家小學原校長卓立: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原是史可法的祠堂,也就是史公祠。后來,祠堂改為學堂。著名作家白樺的散文名篇《梅香正濃》,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的教材。多年來,學校一直用這篇課文介紹史可法的感人事跡。“數(shù)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笔房煞ㄗ罱K戰(zhàn)死在疆場,浩然正氣,日月昭昭,與岳飛、文天祥一樣,感召了后世無數(shù)忠勇報國的中國人。
二、忠臣必于孝子門
家教、幼學、師訓,使青年時期的史可法“事親以孝聞,兼有文武才”。
《明史》本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尹氏有身,夢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币希鞘房煞ǖ哪赣H。這則在今天看來有些傳奇的記述,其實飽含了母親對史可法寄予的殷切希望。
在史公母親看來,史可法出生的年代,正與文天祥生活的年代一樣,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加劇。這是一個需要英雄、召喚英雄的時代,“托夢而生”,是母親期望孩兒以文天祥為榜樣,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史可法出生后,父親給他起名“可法”。“法”者,規(guī)范、效法也。效法誰呢?當然是效法與文天祥一樣的忠義前賢。這又是一則獨特的家訓。姓名,人人都有,但用姓名作為家訓,卻是少見?!笆房煞ā比齻€字,無形中規(guī)范了史可法的人生軌跡,影響了史可法一生的成長與事業(yè)。
對父母雙親的獨特家訓,史可法一直銘記在心。中進士后,史可法戎馬生涯,常年在外,最讓他惦念的,就是父母雙親,“每一念及,不禁涕零,惟愿父親、母親寬懷”。他還經常在家書中叮囑家人,對父母“須百凡小心……凡事須順其意……做個大賢大孝之人”。存留下來的史可法詩作不多,思念母親的就有兩首。《憶母》一詩吟道:“母在江之南,兒在江之北。相逢敘夢中,牽衣喜且哭?!鞭o婉意切,催人落淚,有史學家萬分感嘆地評價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信矣!”
三、秉承正氣圖報國
早在他父親一代,史可法家中已經貧寒,但史可法十分勤奮好學,史書中記載了一則他遇上恩師的故事:
天啟元年冬天,19歲的史可法在獨自趕考的途中,因無錢居住客棧,便寄宿在一座古廟里。一天,時任京畿視學大臣的左光斗,在微服私訪的途中,一行數(shù)騎,為避風寒,進入了這座古廟。進廟后他們看見廡殿中有一書生伏案而臥,一旁還有一篇剛剛寫成的文稿。左光斗拿起文稿一看,文筆不凡。再看看他衣衫單薄,和衣而寐,內心十分憐愛,便脫下自己的大衣披蓋在沉睡的史可法身上。左光斗為史可法掩好門后,找到了廟里的僧人,打聽到這個年輕人是一位前來應試的考生??紙錾希房煞ú潘济艚?,奮筆疾書,因才華出眾,最終以直隸八府第一名的成績榮登榜首。
后來,左光斗把史可法帶到家中,對妻子說:“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贝撕?,左光斗收史可法為弟子,讓他居住在官邸,并且月給薪米,讓史可法贍養(yǎng)老母。史可法受老師知遇之恩,愈加發(fā)憤苦讀,立志報國。
天啟五年,左光斗受誣陷下獄,但他堅守大義,至死不屈,這對史可法的一生影響很大。
史可法紀念館內景
四、封封家書勵后人
揚州城破前四天,史可法給家人捎上最后一封遺書:“北兵于十八日圍揚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法早晚必死……太太苦惱須撫,四太爺、大爺、三哥大家照管……書至此,肝腸寸斷矣?!?/p>
史可法捎回家的這封遺書,全文不足百字,篇幅雖短,卻可歌可泣。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題史閣部遺像》一詩中,極為沉痛地評論道:“且喜家書在,銀鉤字數(shù)行。凄涼招命婦,宛轉托高堂。墨淡知和血,篇終說斷腸。當時濡筆際,光景莫思量?!?/p>
這封家書,又稱“絕命書”,“墨點無多淚點多”,“血淚斑斑馬革心”。即使在四百年后的今天,閱讀這封家書,依然能夠感受到史公拈筆時的凄涼心境,同情而感傷;但更為其中昭示的英雄氣節(jié),欽佩且景仰!這封家書,表述的是“頭顱一擲為蒼生”的義無返顧,承載的是“寧為玉碎不瓦全”的亮節(jié)高風。
在后人編輯的《史可法集》中,除收錄了史公所書的奏疏、書牘、雜文、詩詞外,讀來最令人動情的就是那6封遺書和17封家書。如寫給父母的:“每一念及,不禁涕零。惟愿父親、母親寬懷,不必以男為念”;寫給夫人的:“惟父母事大,全在夫人委曲盡心。家間門戶要謹慎,待東宅大小人要謙厚些,待使下人要寬些”;寫給八弟可模的:“吾弟完婚后,當以進取為志?!本渚渥x來,即使是外人,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間的拳拳之心、諄諄之意。
史可法為官廉潔,雖歷任御史、總督、巡撫、兵部尚書等,職高位顯,但在家書中卻多次提到家中的困境。八弟新婚了,史公給八弟的信中卻寫道:“買房一事,當即停止。此時貧甚,那得數(shù)百金也”;家中缺少用度了,史公給夫人的信中卻說:“夫人可將簪珥衣服,或當或賣,暫供日用”;當親友有事時,史公卻要求夫人:“五嬸母事該相助,但此時手中空乏,不能雇人,今寄去銀十五兩備用”;家書中,史公多次提及的一句話就是:“讓得人,受得苦,才是享福之人”。封封家書,字字珠璣,令人感傷,更令人感佩。
史氏后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史朝:
史公家書中表達出的信念,一直為我們史氏后人所遵從。這種信念就是:當面臨家國大義的時刻,所表現(xiàn)的寧死不屈、奮力抗爭的精神。這里有個典型的事例:當揚州城城破的時候,史公的弟媳李氏,面臨敵軍大將的威逼“自裁而死”。清代著名史學家全祖望在《梅花嶺記》中詳細記載了這一事例,并且無限感慨地寫道:“嗚呼……圣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
五、我來嶺上訪先生
史可法紀念館內梅花嶺石額
史可法的浩然正氣一直激勵著后世的中國人,尤其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史可法的英雄氣節(jié)更加激起人們的斗志。
1937年,正是日軍侵華之時,“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戲劇家田漢來到揚州憑吊史可法,他感慨萬分地吟誦道:“江潮如吼打孤城,百世猶聞殺敵聲。今日傾危如昔日,我來嶺上訪先生?!?/p>
《義勇軍進行曲》是當年的一部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而《風云兒女》的導演,是揚州人許幸之。幾十年過去了,許幸之的兒子許國慶特意來到揚州,尋訪父親的足跡。
許幸之之子許國慶:
我父親七八歲的時候,就有一位年長他幾歲的鄰居帶他來史公祠這里游玩,向他講述了史可法不畏強敵、英勇抗爭的故事。到了1935年,父親導演了反映老百姓拿起武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片,叫做《風云兒女》。電影的主題歌就是現(xiàn)在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它的歌詞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特別是它的結尾,“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進”,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了大家戰(zhàn)勝強敵的信心。
朱自清先生是揚州人,著名學者、散文家,他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仍是典范之作。同時,他也是一位高舉愛國主義大旗的英勇斗士。
朱自清之孫朱小濤:
1912年,我的曾祖父曉坡公(朱自清父親朱鴻鈞,字曉坡)因為生病,在史公祠這寄養(yǎng)了大概半年時間。這期間,朱自清幾乎是每天都要去史公祠看望父親。他聽到人們講述史可法的事跡,為史可法的風骨、氣節(jié)所深深影響。他后來拒絕領取美援面粉,這和史可法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風骨、氣節(jié)是一脈相承的。
朱自清身上這種與史可法一樣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贊揚。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應當寫“朱自清頌”。
六、史公遺愛滿揚州
“三百年來土一丘,史公遺愛滿揚州。二分明月千行淚,并作梅花嶺上秋?!边@是郁達夫先生訪問史公祠寫下的詩句。史可法,揚州民眾婦孺皆知,世世代代都在懷念他。
揚州老城區(qū)有一座“史可法紀念館”,史公祠和史公的衣冠冢就在紀念館內;揚州西門遺址展廳里,展示著史可法率領將士守西門、奮勇殺敵的壯烈事跡;毗鄰史公祠的“揚州廉政文化展示館”常年展示史可法等揚州先賢的清廉事跡;史可法紀念館的東側還有一所“梅嶺小學”,這所揚州名校,是史可法的后裔史鑒先生于1947年創(chuàng)辦的。
藍天白云下,揚州梅嶺小學的師生,也在朗讀散文名篇《梅香正濃》:“每當我們民族處于危亡之秋,總會岀現(xiàn)兩類人,一類人有邦國而無自身,敬畏史筆,體恤民苦,壯懷激烈,視死如歸……”
清代詩人劉藻有詩贊頌史可法:“一木支大廈,成仁幾日間。浩然留正氣,千古配文山?!?/p>
誠如斯言,史公雖逝,但他的人格精神,依然輝耀在歷史的天空。
史可法紀念館內景
●史可法家訓摘編
孝悌
須百凡小心,盡奉侍舅姑①之道。度量要寬大些,不可時時愁苦。上天不負好心人,日后受用,正無限量……千思萬想,只愿夫人做個大賢大孝之人,斷不可負我一片好心。
——史可法家書《與夫人》崇禎十一年戊寅十二月二十六日
【注釋】
①舅姑:古指“公婆”。
【譯文】
家中諸事須小心對待,盡侍奉父母的孝道。度量要大,不可時時苦悶憂愁。上天不會辜負好心人,日后的生活,也一定會充裕……千思萬想,只愿夫人做一個大賢大孝的楷模,決不可辜負我的好心期盼啊。
太太娶了八哥媳婦,夫人更要小心,凡事須要含忍,只求公姑歡喜,寧可吃些苦,受些虧,自有上天鑒察。不可焦愁,不可氣惱……寧可我們淡薄,不可教他含怨。
——史可法家書《與夫人》崇禎十二年己卯二月
【譯文】
八哥結婚了,母親有了新進門的兒媳,夫人更要小心處理好妯娌關系,凡事都要忍耐些,只求讓父母歡心,寧可自己吃些苦,受些虧,上天自會明察。(你)不可焦慮愁悶,更不可氣惱……寧可我們生活儉樸些,也不要讓他們有怨氣。
家間門戶宜謹,待下宜恕。
——史可法家書《與八弟》崇禎十二年己卯二月十三日
【譯文】
家中的門戶要謹嚴,對待下人要寬恕。
讓得人,受得苦,才是享福之人。
——史可法家書《與夫人》崇禎十二年已卯三月
【譯文】
要明白能禮讓別人,吃得了苦,才是享福之人這個道理。
勵志
考期場事俱不遠,吾弟完婚后,當以進取為志。
——史可法家書《與八弟可?!烦绲澥昙好?/p>
【譯文】
科舉考試日期不遠了,你成婚后,一定要以進取為志。
古硯不容留宿墨,舊瓶隨意插新花。
——史可法撰聯(lián)(史可法紀念館藏)
【譯文】
要勤奮學習,古硯臺內不能留下隔日的墨汁;要勇于革新,舊花瓶內要插上隨心合意的新花。
史可法紀念館·遺墨廳
勤廉
如家中缺用,夫人可將簪珥衣服,或當或賣,暫供日用。
——史可法家書《與夫人》崇禎十二年己卯二月
【譯文】
如果家中缺少日用開支,夫人(你)可將頭上戴的簪珥、身上穿的衣服,或是典當,或是變賣,暫且供給家用。
五嬸母事該相助,但此時手中空乏,不能雇人,今寄去銀十五兩備用。夫人可將首飾變賣用度,將寄去銀,以數(shù)兩與之。
——史可法家書《與夫人》崇禎十二年己卯二月十三日
【譯文】
五嬸母的事應該幫助,但眼下(我)手中無錢,又不能雇人料理,今寄去十五兩銀子以作備用。夫人你可將首飾變賣了,以作日常家用。將我寄去的銀子,分與五嬸母數(shù)兩。
買房一事,當即停止。此時貧甚,那得數(shù)百金也。如父母急欲成就,可以婉詞稟之。
——史可法家書《與八弟》崇禎十二年己卯三月
【譯文】
(八弟新婚,人口增多)買房一事,當立即停止。此時家中十分貧困,哪里有數(shù)百的金錢來買房呢?如父母急著想買房,可以將實情婉轉稟告二老。
報國
不肖兒可法遺稟母親大人:兒在宦途一十八年,諸苦備嘗,不能有益于朝廷,徒致曠遠于定?、?,不忠不孝,何顏立于天地之間!今以死殉城,不足贖罪。望母親委之天數(shù),勿復過悲。兒在九泉亦無所恨。
——《遺書一·上太夫人》弘光元年四月十九日
【寫信背景】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軍兵臨揚州城下。史可法以萬余之眾,對十萬清軍,自知大勢已去,寫遺書表明殉國決心。
【注釋】
①定?。悍Q子女早晚向親長問安。泛指探望問候父母或親長。
【譯文】
不肖兒史可法寫下這封遺書,稟呈母親大人:兒在外為官十八年,嘗盡各種艱辛,未能有益于國家,又遠離雙親不能時時請安問候,真是于國不忠,于家不孝啊,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間呢!以死殉城,也不足以贖罪。祈盼母親安享天年,不要過于悲傷。兒在九泉之下也就無所遺恨了。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民,不可殺戮?!?/p>
——羅振常《史可法別傳》
【譯文】
(弘光元年(1645)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被俘,清軍將領多鐸繼續(xù)勸降)史可法大聲說道:“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使碎尸萬段,也心甘情愿;然而揚州城的百萬民眾,你不可殺戮。”
“王事方殷①,敢為兒女計乎!”
——《明史·史可法本傳》
【注釋】
①方殷:謂正當劇盛之時。
【譯文】
(史可法一直未有兒子,其妻勸其納妾),他嘆息說:“國事正在緊要之際,怎敢為兒女之事分心!”
(史可法家訓輯錄、翻譯:曹永森)
史可法廣場浮雕
●專家觀點
“神奇”家訓煉就忠義史可法
《明史·史可法傳》開篇就記載:“(史可法母親)尹氏有身(懷孕),夢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p>
這一出自正史,看似有些神奇的記述,實則寓含著史可法父母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是一則獨特的史氏“家訓”。按傳統(tǒng),中國人的名、字、號,除“號”可自取外,“名”、“字”均由家中父母、長輩取定。家長給史可法命名為“可法”,取字為“憲之”,“可法”之“法”、“憲之”之“憲”,均為“效法”的意思。效法誰呢?“家訓”明示:效法抗元將領文天祥!這就為史可法樹立了矢志報國的忠貞榜樣,規(guī)范了史可法立身行事的人生軌跡,最終鑄就了史可法的氣節(jié)風骨。
之所以有如此“家訓”,絕非偶然,究其原因有二:一在憂患意識;一在家族傳統(tǒng)。
就憂患意識來說:史公出生的年代,國家內憂外患,危機重重。正和文天祥所處時代一樣,是一個需要英雄、召喚英雄的時代!史公家長深懷歷史和時代的憂患意識,要他效法文天祥,成長為英雄,以拯救國家危亡。
就家族傳統(tǒng)來說:史公祖父應元公,兩任知州,均有“惠政”,素有儒者風范,其因史可法的出生而有“吾家必昌”的自信,正是盼望孫兒重振愛國家聲。
史公一生,是怎樣踐行“家訓”而效法文天祥的呢?舉其大者,約為“三效”:
其一,效其剛直不阿,勇于與權奸斗爭。
文天祥中狀元后,就曾多次上書請斬主張遷都以避元兵的閹臣董宋臣;立朝草制(草擬制書,擬訂朝廷命令),則屢忤誤國奸相賈似道;及為右相、封信國公,也始終與朝內投降派作不懈斗爭。
而史公當上朝廷首相還不到半個月,就被昏君、權奸合力排擠出南京,督師揚州,走上戰(zhàn)爭前線。在此境遇下,史公秉承發(fā)揚文天祥《正氣歌》的浩然正氣,連連上疏,勸諫嚴查驕奢淫逸、賣官鬻爵、賄賂公行等種種腐敗罪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史公連上二十四封奏疏,在日理萬機、戎馬倥傯中,平均每月進諫兩次以上,而每次謄寫疏稿,都反復誦讀,反復斟酌,反復修改,每一次都“嗚咽不自勝,幕下士皆為飲泣”。
其二,效其以死報國,而能“死比文山猶決絕”(清夏慎樞《題史閣部遺像》)。
文山,文天祥之號也。文天祥曾被囚禁于元大都(今北京),后于柴市(今北京市東城區(qū)府學胡同西口)從容就義。史可法被俘后,同樣寧死不屈。
清陳宏謀追懷憑吊史公之挽聯(lián)稱:“佩鄂國(岳飛曾被封鄂國公)至言,不愛錢,不惜命;與文山比烈,曰取義,曰成仁?!贝_實,史公之壯烈犧牲,是可謂“與文山比烈”!
其三,效其子嗣處置,而能以“副將作兒”繼家聲。
文天祥有胞弟叫文璧,此人竟降元而邀寵,文天祥于獄中聞訊,憤而作詩,與之決裂,聲言:“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彼^“不同天”,言其仇恨已“不共戴天”!從此,不認文璧為弟。
而此前,文天祥在抗元的“空坑戰(zhàn)役”中喪子文佛生,曾以文璧一子名文升者為嗣,至此亦不認文升為子嗣。
史公則有堂弟史可程,先是歸順了李自成,后又投降了清王朝,史公對此變節(jié)又失節(jié)的行為十分痛恨,曾上書南明朝廷要辦史可程的重罪。
史載,史公年四十無子,李氏夫人曾欲為之娶妾,以生子嗣,史公斷然不許,稱:“王事方殷,敢為兒女之私乎?”后來,家人背著史公,從史可程六子中選取其第四子炤青(一名詢,見《道鄰公本宗分支考》)作為史公過繼子嗣,過繼進家門。史公得悉此事,已是“城亡與亡”前夕,為與史可程劃清界限,史公斷然不肯接受炤青為嗣子,而寧可選擇經受過戰(zhàn)火洗禮與考驗、忠勇可靠的副將史德威為義子,托以臨終后事。所以,史公在殉難前四日的《絕命書》中,與母親、岳母、夫人訣別,特附一筆:“炤兒好歹隨他罷了”。
《絕命書》中這一筆帶過的細節(jié),卻再度顯示了史公的崇高氣節(jié)與對愛國家風傳承的重視!
由此,清人蔣士銓的《題史閣部遺像》詩中,才有“袍笏作身(指衣冠葬)將作兒(指以副將史德威為嗣),文璧子孫非我支”的巧喻;清人劉藻的《題史閣部遺像》詩中,才有“浩然留正氣,千古配文山”的評價。
“千古配文山”,信哉斯言,足見史公一生對“神奇”家訓的謹守與凜遵?。〒P州大學教授劉立人)
浩然正氣勵后人
后人崇敬史可法、紀念史可法,除了他忠貞愛國,大義凜然,在國家危亡之時不畏犧牲、從容就義外,還在于他為官期間始終保持著清正廉潔、一心為國為民的感人形象。
比如,他中進士后首赴西安任推官,就體現(xiàn)出了這種品質。
一般人中進士后,在放官前會有不少想法,大家都愿意留在京城當官,不愿意到地方去;就是實在要到地方當官,也不愿到貧瘠、邊遠之處。
史可法不認可這些挑肥揀瘦的“經驗之談”,他深信恩師左光斗的名言“官卑清自尊”,更不會忘記祖父史應元當年做出的榜樣。
據(jù)《貴州通志·名宦》介紹:“史應元,順天人,舉人,萬歷四十二年知黃平州,秉直不阿,卒于官,無以為殮,民爭賻之。”
史可法祖父史應元曾任黃平州知州(今貴州凱里附近),任上為老百姓減輕徭役,精簡打官司的程序,對罪犯以教育為主,很少動用刑法。他除了月俸外,口袋里沒有一文來歷不明的錢。他后來死于任上,還是老百姓爭著捐錢為他入殮,才使他得以安葬。
正因為有祖父這樣的榜樣,史可法日后也認真效法。他不久就到西安赴任,并在任上做出了突出成績。
再比如,崇禎七年上半年,朝廷準備任命一名年富力強的官員去池州接任安(慶)池(州)兵備道一職,并準備逐漸加強那里的軍事力量。但那些夠資格去的人,平時都削尖腦袋鉆營,這次卻因為那里形勢復雜,個個噤若寒蟬,視去皖西為畏途,唯恐避之而不及。此事議了很久,都沒有找到合適人選,以至于拖了幾個月都難以決斷。史可法身為戶部郎中,原本在京師做著舒適的京官,但看到大家都裹足不前,便毅然表態(tài)說:“國家養(yǎng)士原為社稷計,今若此,非以報知主也,自請赴皖西?!?/p>
除忠貞報國外,史可法也十分清廉儉樸。他任安慶巡撫時,已經是從三品官員,但家中用度依然十分拮據(jù)。對于家用,他往往僅能寄少量的銀子回去,最多的一次,也不過“銀五十金(兩),又銀杯一只”。因此,在家中需要用錢時,他曾寫信對家中的妻子交待:“可將首飾變賣用度”;同時,他又告訴父母:“不妨暫借于諸友,容男陸續(xù)補還?!笔芳疫w回京城以后,想在驢市胡同買一座住宅,史可法得知后急令其弟:“買房一事,當即停止。此時貧甚,那得數(shù)百金也!”
其實史可法并不小氣,他是把錢都用到公事中了。到任六安后,他發(fā)現(xiàn)六安的城郭并不完整,在治安形勢緊張時,急需修繕。盡管以前州里曾將破損的城郭修繕過,無奈破損嚴重,加上州內府庫空虛,盡其所力,也不能最終解決問題。史可法到任后,立即下令修復城墻,并親自督工。至于經費,他答應“不煩公帑,不括民資”,都從自己的俸銀中捐出。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