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夢溪】六經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普遍價值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7-09-21 22:16:48
        標簽:


        六經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普遍價值

        作者:劉夢溪(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來源:鳳凰網綜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八月初二日辛亥

                   耶穌2017年9月21日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劉夢溪致辭

         

        9月20日上午,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在曲阜辟雍廣場開幕。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qū)、100多個儒學研究機構與學術團體的600多位專家學者及嘉賓,圍繞“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展開交流。劉夢溪先生發(fā)表主題演講如下:

         

        二十年前,我在《中國現代學術要略》中,曾經提出:“學術思想是人類理性認知的系統化,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于今思之,中國文化能夠貢獻給世界的,我認為是人之為人的、群之為群的、家之為家的、國之為國的一整套精神價值論理。這些價值論理的精神旨歸,是使人成為健全的人,使群體成為和諧的群體,使家成為有親有愛有敬的和睦的家,使國家成為講信修睦、懷柔遠人的禮義文明之邦。

         

        中國文化最主要的價值論理都在“六經”?!稑贰愤@一經沒有文本傳下來,是為“五經”。但直到清代,學者們習慣上仍然稱為“六經”。

         

        “六經”經過孔子刪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原初文本經典,是古人智慧的最高結晶。所謂學有本末,就中國學問的次第而言,六經就是本;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對中國學問的源流來說,“六經”就是初。上世紀的大儒馬一浮,稱“六經”為中國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態(tài)。哲學家熊十力也說,“六經”是現代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精神依據。這些大判斷,時至今日,也沒有過時,反而愈見其見解獨到。

         

        我近年從“六經”的文本里面,也包括后來成為“十三經”的《論語》、《孝經》里面,抽繹出幾組價值理念,包括仁愛、誠信、愛敬、忠恕、知恥、和同,共六組價值論理。這些價值論理是中國文化中具有永恒性、普遍性的價值理念,既適用于古代,也適用于今天,不僅適用于中國人,也適用于全世界所有的人,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普遍價值。

         

        上述價值論理,我分別寫有專論。論敬的《敬義論》,3萬字,發(fā)表于2016年的《北京大學學報》。《論和同》,兩萬字,發(fā)表在《文史哲》去年第2期。論誠信的《立誠篇》,1萬3千字,發(fā)表在《中國文化報》?!墩撝獝u》,兩萬字,將于近期刊出。

         

        其實還有狂狷,也是中國文化的極為重要的價值理念。

         

        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裾哌M取,狷者有所為?!保ā墩撜Z·子路》)我認為,在春秋時期,孔子的這一思想,具有革新的甚至革命的意義。本來孔子在人的質性品格的取向上,主張以中道為期許、以中庸為常行、以中立為強矯、以中行為至道。但他的這一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時期,并不行于時。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的《中庸》,頻繁引錄孔子的原話,一則曰:中庸是很高的思想境界,一般的人很難做到,即使做到,也難于持久(“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保┒t曰: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聰明,可是如果選擇中庸作為人生的信條,大約連一個月也堅持不了。(“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保┧钥鬃臃浅J爻姓J:“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p>

         

        盡管如此,孔子仍然不愿放棄中庸理念所包含的人生價值和人生理想,認為“依乎中庸”,是君子必須具備的品格,即使“遁世不見知”,也不應后悔。

         

        然則,什么樣的人,有可能達至中庸的品格呢?孔子說:“唯圣者能之。”這樣一來,無形中提高了能夠躬行中庸之道的人群的層級,不僅社會上的普通人,甚至道德修為可圈可點的“君子”,也難于達到此一境界??鬃邮嗟囊痪€期許是,看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依乎中庸”。問題是,盤查春秋時期各國的實況和“士”階層的狀況,能看到幾個可以稱得上“圣人”的人呢!連孔子自己不是也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嗎?(《論語?述而》)而且,有一次他感慨至深地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保ㄍ埃┻@等于說,在孔子的眼里,現實中并沒有“圣人”,能夠見到“君子”,已經很不錯了。

         

        結果,如此美妙的中庸之道,在人間世,竟成為沒有人能夠踐履的期許。我們的孔子,終于明白了這個矛盾重重的問題,為何不能最終顯現出解套的光亮。他不得已只好憤憤地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保ā吨杏埂罚┛鬃邮钦f,治理國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實現“治平”并非沒有可能;高官厚祿的誘惑盡管大得不得了,也可以做到不為所動,堅辭不就;刀刃雖然鋒利,必要時也還有人敢于在上面踏行;只有守持中庸,卻無論如何沒有誰能夠做到。

         

        正是在此種情況下,孔子提出了打破原來宗旨的新的人的質性建構方案:“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保ā墩撜Z?子路》)中庸不能實現,中行不得而遇,只好寄望于“狂狷”??裾呤且环N精神,狷者是一種氣度。“狂者”精神的特點,是勇于進取,行為比一般人超前;“狷者”氣度的特點,是守住自己,不隨大流,不人云亦云。“狂者”和“狷者”的共同特征,是獨行自立,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

         

        如果對“狂者”和“狷者”試作現代分疏,則“狂者”所體現的,更多的是意志的自由,“狷者”所代表的,更多是意志的獨立。盡管求之學理,獨立是自由的根基,自由是獨立的延伸,兩者無法截然分開。

         

        我通過對狂狷在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呈現狀況所作的梳理發(fā)現,凡是“狂者精神”和“狷者氣度”得以張揚發(fā)抒的歷史時刻,大都是中國歷史上創(chuàng)造力噴涌、人才輩出、藝術與人文的精神成果集中結晶的時代。而一旦“狂者”斂聲,“狷者”避席,社會將陷于沉悶,士失其精彩,知識人和文化人的創(chuàng)造力因受到束縛而不得發(fā)揮。

         

        我想,這也許就是西方思想家何以要把狂癲和天才聯系在一起的緣故。希臘的圣哲柏拉圖說:“沒有某種一定的瘋癲,就成不了詩人?!眮喞锸慷嗟乱舱f:“沒有一個偉大的天才,不是帶有幾分瘋癲的?!钡聡軐W家叔本華,更是對這種現象作了專門研究,詳析古往今來,各種天才與瘋癲的案例,最后得出結論:“天才”無一例外都具有某種精神上的優(yōu)越性,“而這種優(yōu)越性,同時就帶有些輕微的瘋狂性”。他援引伯樸的話說:“大智與瘋癲,誠如親與鄰,隔墻如紙薄,莫將畛域分?!辈⑶已a充道:“這樣看起來,好象是人的智力每一超出通常的限度,作為一種反?,F象就已有瘋癲的傾向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2年,頁266)是的,天才的思維特點,恰恰在于與眾不同,在于“反?!?。“反?!焙头础爸杏埂保梢宰髡Z義互釋。因為復按各家義疏,大都認同“庸者,常也”的詮解。

         

        不過,孔子的寄望“狂狷”,實帶有不得已的性質。孟子對此看得很清楚,當一次面對萬章的提問:“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這是指孔子在陳之時,一次發(fā)為感嘆:“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些年輕同道,雖然狂簡,但很有文采,過當之處,多加‘裁之’就是了。”(《論語·公冶長》)孟子針對萬章之問,回答說:“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保ā睹献?盡心下》)可見,“狂狷”在孔子心目中,是退而求其次的選項,也可以說是被困境“逼”出來的思想。然而人類在學理上的發(fā)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逼”而獲得突破。

         

        孔子把人的質性品相,分為中行、狂者、狷者、鄉(xiāng)愿四個階次。他最不能容忍的是“鄉(xiāng)愿”,稱之為“德之賊”,即正義與德行的敗壞者和虐害者?!班l(xiāng)愿”的特征,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總之是“閹然媚於世也者”(《孟子?盡心下》),這是孟子的話。以現實來參照,“鄉(xiāng)愿”顯然是小人的性體屬性,君子則反“鄉(xiāng)愿”。孔子所以深惡鄉(xiāng)愿,在于鄉(xiāng)愿具有“似是而非”的詭異之貌。正如孟子引孔子的話所說:“惡似而非者”,“惡鄉(xiāng)愿,恐其亂德也?!保ā睹献?盡心下》)

         

        可見“鄉(xiāng)愿”之立義,其喬裝偽似、閹然“亂德”之罪也大矣。難怪孔子不僅蔑稱鄉(xiāng)愿為“德之賊”,而且取譬為說:“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與?!保ā墩撜Z?陽貨》)將鄉(xiāng)愿與偷偷摸摸穿墻越貨的盜賊為比,可見圣人之惡鄉(xiāng)愿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然則“鄉(xiāng)愿”所“似”者為何耶?在人的質性的四品取向中,鄉(xiāng)愿與哪一取向最為相似呢?很不幸,與鄉(xiāng)愿最相似的,竟是孔子最為期許卻又無法踐履的“中行”。事實證明,“鄉(xiāng)愿”和“中行”極有可能發(fā)生“不正?!标P系。不是由于有什么隱衷,而是鄉(xiāng)愿的質性品相“貌似中行”。而“鄉(xiāng)愿”和“中行”,在對待“狂者”、“狷者”的態(tài)度上,不可避免地會結成聯盟。此正如《文史通義》的作者章學誠所說:“鄉(xiāng)愿者流,貌似中行而譏狂狷。”(《文史通義?質性》)

         

        因此人的質性的“四品取向”,如果已往是以中行、狂者、狷者、鄉(xiāng)愿為排序,那么經筆者分疏之后,這個順序也可以改為:“狂者、狷者、中行、鄉(xiāng)愿”。

         

        “狂者”和“狷者”,對思想革新和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猶如大地之于翱翔天空的雄鷹,大海之于濤頭的弄潮兒,絕非其他選項所能比擬。人類文化人格的精彩,其要義就在于不“媚於世”。中國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說的:“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本褪沁@個意思。所謂“媚於世”,就是通常所說的“曲學阿世”,乃是學問人生的大忌、大桎梏也。

         

        歷史的哲學命題原來是這樣:如果一個社會的狂者精神和狷者氣度成了稀罕物,也就是人的主體意志的自由受到束縛,那么這個社會的創(chuàng)新機制,將大大削弱。但狂者和狷者如果完全置中行之道于不顧,也會失去方向。人的質性的四品取向中,哪一項質性,最有資格充當對狂狷進行“裁之”的大法官呢?是為中道。

         

        正是在此一意義層面,中庸、中道、中行,可以成為節(jié)制狂狷的垂范圣道。它可以發(fā)出天籟之音,警示在陷阱邊冥行的人們,左右都有懸崖,前行莫陷渠溝。太史公豈不云乎:“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逼鋵?,宇宙人生的至道,都是可參可悟而不可躬行的絕對。然而,中行如果沒有狂者的風起云涌和狷者的特立獨行,作為比照和激勵,更容易與鄉(xiāng)愿同流合污于不知不覺中。

         

        我論證孔子為何寄望狂狷,還原狂狷精神對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機制,所可能起的特殊作用,并不意謂著,不重視中庸、中道、中行,作為圣道的至高無外的哲學義涵。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