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培功、林國敬】《尚書》德論蘊含天命信仰

        欄目:經(jīng)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17-10-17 20:34:02
        標簽:


        《尚書》德論蘊含天命信仰

        作者:劉培功(蘇州大學政治與管理學院)

                   林國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310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八月廿八日丁丑

                   耶穌2017年10月17日

         

        “德”對于“天”和王而言其作用表現(xiàn)為:人王通過“德”獲得“天”的眷顧,秉承“天命”為天下王;“天”則以“天命”限制人王,二者相得益彰,引導人王崇德向善。因此,“德”的介入使得“天命”觀帶有明顯的倫理化特征,“從而將對‘天命’的信仰,轉變?yōu)榻y(tǒng)治者對自身行為的自覺”,在原有的宗教信仰中轉出周初人文主義的躍動。

         

        殷人尊神,周人敬德,《尚書》“德”之思想價值昭示著夏、商以來從“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路徑轉變和周朝“棄武從文”的制度定位,也勾繪出周王朝治理天下的藍圖?!渡袝分暗隆碧N含著濃郁的天命信仰?!暗隆钡倪@一維度既賦予周王朝統(tǒng)治以合法性與正當性,又制約和規(guī)范著帝王行為,使“德”在宗教信仰中轉化出理性精神。

         

        “德”字在甲骨文中作,相比現(xiàn)在的“德”字,無心字底。晁福林認為“甲骨文‘德’寫作從行從橫目之形,其所表示的意思是張望路途,人們看清了路而有所得”。羅振玉說:“德,得也,故卜辭中皆借為得字,視而有所得也,故從直?!币虼耍袑W者便認為《說文解字》的“德,升也”是后來的意思。

         

        但無論是“升”,還是“張望路途”,都包含“有所得”的意思,前者向上有所得,后者向前有所得??梢哉f,“德”的原初含義潛在地包含了“得”之義,故歷來學者大都訓“德”為“得”。如《禮記·樂記》:“德者,得也?!薄豆茏印ば男g上》云:“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故德者,得也?!薄肚f子·天地》:“物得以生謂之德?!薄暗隆钡倪@一含義說明“德”需要在更高、更上或更前一級處獲得它的意義,即向上或向前而有所得。如《中庸》:“大德者必受命?!薄笆苊倍械?,這里的“命”便是“天命”,然后有大德,反之,不受命則無“大德”。朱熹《論語集注》:“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這里的“所得”是高于人的“道”。無論是《中庸》還是朱熹的《論語集注》,其論“德”無不是從高位處設定一個超越者而使“德”有所得,以此成就其具體內(nèi)涵?!渡袝分碌奶烀叛霰闶菑某秸呱系刍蛱焯幱兴?,而成其為德。

         

        首先,“德”源于“天”或“上帝”,秉承“天命”是王者治理天下的首要條件。在話語表述中“天”、“德”常并用,以尊“天”、敬“德”為其語用指向。這一語用現(xiàn)象以“天”為主體,“天”或“上帝”在前,“德”在后,“天”與“德”相對而出,如“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朕及篤敬”。上帝將復興成湯之德,治理我們的國家,我將恭敬奉守“天命”。這里“上帝”與“德”相對應,“上帝”掌握“德”的收放權力。又如“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孚命正厥德”。如果有人(這里的“民”指王者)不順從“天”,“天”會通過“孚命”以正其“德”,從而以規(guī)范帝王的作為。再如“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弘于天若,德裕乃身”皆說明“德”的收發(fā)掌握于“天”,源于“天”。因此,舜接受堯的禪位后要“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朝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這里的“類”、“禋”、“望”都是祭祀之名。“類”為祭祀上天,“禋于六宗”是祭祀四方之神,“望”則是祭祀山川群神。按照其先后,先是祭祀上天,繼承“天命”,然后祭祀群神,再后接受四方首領的朝見。帝王祭祀的先后關系體現(xiàn)了其以合法性為首要之事。在以上語境層面上,“德”具備了“天命”的內(nèi)涵,“降德”即是“降命”,“德”與“命”便有了關聯(lián)。

         

        其次,以“德”配“天”,以承“天命”。在這里同樣“德”、“天”并用,以敬“德”秉“天命”為其語用指向。不同的是,它以“王”為主體,“德”在前,“天”在后,通過“德”溝通“天”或“上帝”,如“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從成湯到商紂王之父(帝乙)無不行天德,謹慎祭祀,所以上天大力幫助建立殷國。反之,如果紂王不能“明德”,“天”便“降喪于殷,殷既墜厥命”。王者要“明德”,“天命”才會常在其身,不能“明德”,便會失去其為王的合法權利。在此條件下諸侯便可替天行道,所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因而,當齊宣王問孟子歷史上可有“湯放桀”、“武王伐紂”之事時,孟子回答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痹诿献涌磥?,君王如果不能“明德”,就沒有資格做天下的王,所以他認為桀紂被湯武所滅,非為弒君。又如“惟我周王,靈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簡畀殷命,尹爾多方”。同樣是“德”在前,“天”在后。周王、武王能夠踐行上帝的意志,施德于民,因此能夠被上帝選中,接替殷之大命。再如“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這里的“上”意指“上帝”,人王敬勉其德,便能被上帝所知,上帝則降大命于他。古文《尚書》中也有同樣的思想,如“先王惟時懋敬厥德,克配上帝”。“德”本源于“天”,成湯勉敬其德,自然符合上帝意志,上帝則自然會福佑于他。反之,如有“不敬厥德”則“早墜厥命”,其典型例子便是桀、紂之“昏德”、“敗德”,不服從上帝之意,最終喪失“天命”。

         

        周王朝之“德”有意識地繼承了殷商的天命信仰基因,涵蓋“天命”之內(nèi)容,但又為“天命”注入“德”之稟賦要素。以“天”為主體言“天”、“德”之關系,側重于“德”源于“天”之維度,“天”為“德”之主,“德”可表現(xiàn)為“天命”;以“王”為主體言“天”、“德”之關系,則契合于以“德”配“天”之維度,“德”表現(xiàn)為善之作為。因此,“德”對于“天”和王而言其作用表現(xiàn)為:人王通過“德”獲得“天”的眷顧,秉承“天命”為天下王;“天”則以“天命”限制人王,二者相得益彰,引導人王崇德向善。因此,“德”的介入使得“天命”觀帶有明顯的倫理化特征,“從而將對‘天命’的信仰,轉變?yōu)榻y(tǒng)治者對自身行為的自覺”,在原有的宗教信仰中轉出周初人文主義的躍動,有力促進了人文主義理性的高揚。從思想層面看,周人雖然注重“德”,講究“以德配天”,但是始終是以“天命”作為依歸,“天”高高在上,統(tǒng)轄人間事務,人的德性行為被視為承接“天命”的媒介。在此背景下,“以德配天”只是手段,“德”自身還不是目的。從政治角度看,周人的“德”以及“以德配天”的思想,雖然包含了對“天命”的敬畏,對人事之善的追求,但本質(zhì)上是姬氏貴族尋求自身王權合法性與正當性的說辭。這些因素決定了《尚書》之“德”的人文精神向度的有限性。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