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圣賢盜賊莫混淆,實事求是最重要——茅于軾批判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九月十二日壬辰
? ? ? ? ? ?耶穌2017年11月1日
?
茅于軾在《神化他人是當奴隸的根源》一文中寫道:
?
“中國人很容易把人神圣化或者妖魔化。中國古代有那么多的圣人,至圣孔子,亞圣孟子,還有書圣、詩圣、畫圣等藝術上的圣人。到了近現(xiàn)代,中國人又把開國領袖當成神來膜拜。而古代的一些帝王如唐太宗、康熙帝至到今天仍被許多國人神圣化、完美化。
?
一個人一旦被上升到“圣”的高度,在中國人的心里,他就成了完美的、沒有缺點的、不容質(zhì)疑的神,他們不能接受“圣”會有缺點,不能接受“圣”的不完美。如果有人批評這些圣人,指出他們的不足甚至是錯誤,就會招來滔天的反駁與咒罵。
?
同樣,中國歷史上也有那么多的被妖魔化的人,他們似乎是壞的不能再壞,壞的沒有一點好,永遠被人唾罵。”
?
這段話問題多多,大錯有二。
?
其一、昧于圣人圣德。誤以為圣人是中國人故意“神圣化”起來即偽造起來的。殊不知,圣德有嚴格的標準,要“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要“從心所欲不逾矩”。自堯舜至明清,儒門中人無數(shù)無量,成就圣德、成為圣人者,屈指可數(shù)??酌媳环Q為圣人,名副其實。他們的道德已經(jīng)抵達圓滿境界,載入經(jīng)典的言論、行為高度中正,堪稱完美。
?
關于古代帝王,先秦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圣王。秦后,豈但圣王,連賢人王都沒有,君子王亦罕見。唐太宗、康熙帝們道德地位非常有限,朱熹就對唐太宗就持嚴厲批判態(tài)度,認為“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云。((《朱文公文集》《答陳同甫》)至于書圣詩圣畫圣等稱謂,那是形容某些藝術高手的藝術水平絕頂,并不指向他們的德行。
?
其二、將道德崇拜與權位崇拜、圣賢崇拜與盜賊崇拜混為一談。崇拜圣賢和圣王,崇拜的是他們的德行,是因為圣賢值得崇拜,與“把開國領袖當成神來膜拜”完全是兩回事。借用郁達夫的話說:一個沒有圣賢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圣賢而不知尊重甚至加以侮辱、詆毀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圣賢當盜賊,把盜賊當偉人,是善惡正邪極端的的顛倒。
?
啟蒙派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挑圣賢的毛病,沒有也要造出來;找盜賊的優(yōu)點,沒有也要加上去。這其實也是一種不誠實。他們自以為實事求是,奈何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實事求是的基本能力。茅于軾與諸多啟蒙派一樣,不能接受圣人會沒有缺點,不能接受圣德的完美,以為歷史上的圣人一定是被“神圣化”地化妝起來的,而歷史上那些暴君惡棍也一定是被“妖魔化”的結果。
?
責任編輯:姚遠
【下一篇】【張新民】我為什么要辦中國文化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