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立文講座之十三:論儒家仁學“公共性”問題

        欄目:通知公告
        發(fā)布時間:2017-11-16 10:36:26
        標簽:


        【講座信息】


        主題:論儒家仁學“公共性”問題

        時間:2017年11月20日周一下午14:00-16:30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公教1樓1403教室

        主講人:吳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主持人:彭永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主講人簡介】


         


        吳震,江蘇丹陽人,京都大學博士,現(xiàn)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主要有中華日本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國際儒聯(lián)理事暨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尤其是在朱子學、陽明學等領域有著精深造詣,主要專著有:《當中國儒學遭遇日本》(2016)、《陽明后學研究》(2003初版、2016再版)、《儒學思想十論》(2016)《顏茂猷思想研究》(2015)、《傳習錄精讀》(2010)、《泰州學派研究》(2009)、《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2009臺灣版、2016大陸修訂版)《羅汝芳評傳》(2005),等等

          

        【講座摘要】


         根據(jù)人的存在有個體與社會之分域不同,而有個人道德與社會道德之分,于是就有“私德”與“公德”的“兩德論”。19世紀末以來,中國知識人多以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了問題,中國人只講私德而缺乏公德,因此若要重振中國,就必須首先培養(yǎng)中國人的社會道德心。對于這類看法,今天也值得反思。其實,儒家仁學的視野并不缺乏“公共意識”,仁者愛人、仁民愛物等觀點正表明儒家思想中既有人文理性,又有公共理性。作為儒學核心價值的“仁”不僅是個體德性的表現(xiàn),更是構(gòu)筑社會性道德的基礎。特別是宋代理學的“以公言仁”“公而體仁”“公者天理”等說,是在天下公共之理的觀念之下,強調(diào)修身實踐須從公道、公理、公心、公義的立場出發(fā)才能實現(xiàn)仁的價值,而儒家倫理的推己及人的恕道原則亦可成為社會性公德的基礎。故儒家仁學具有普遍性意義,可以成為溝通“兩德論”的重要基礎。


        (來源:主辦方提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