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邢福義】國學的學科化與一流追求

        欄目:國學、國學院、國學學位
        發(fā)布時間:2017-11-16 21:10:25
        標簽:


        國學的學科化與一流追求

        作者:邢福義(華中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九月十六日乙未

                    耶穌2017年11月4日

         

        【依托學科推動“兩創(chuàng)”·國學學科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國學學科化建設,正是依托學科、推動“兩創(chuàng)”的具體實踐。國學學科化,進而努力追求學科的一流,這反映了廣大國學界的研究者與愛好者的心聲,令人振奮。我不揣淺陋,用漫談的方式,說說自己這個國學門外漢的粗淺認識。

         

        從“雙一流”說起

         

        “雙一流”(Double First-rate),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這是中國語言文字中的一個數(shù)字減縮式語詞。其關鍵字,為“一流”。

         

        “雙一流”的建設,以一流學科為基礎。有了足夠的一流學科,自然便會形成一所所名副其實的一流大學。

         

        那么,一流學科到底怎樣才能建立?

         

        首先,應該強調兩點:第一,在隊伍建設上,必須“沙里淘金”。不淘掉泥沙,金子就無法閃亮。搞“大拼盤、大雜燴”顯然不行。第二,在研究目標上,必須選準并且努力開拓出“一流亮點”。一流學科,是亮點奪目恒定的學科,而不是時明時暗、閃爍不定的廣泛性學科。一流學科的認定,憑的是亮點,而不是寬度。以中國語言學為例,這門學科包括一層層的上百個下位學科。古往今來,誰也不能樣樣精通。語法、語用、音韻、訓詁、文字,哪一門都可以成為一流學科。一個語言學者,只要有一門特別精通,就是大學者。如果門門都會,反而可能只是萬金油。

         

        接下來,應該進一步強調,一個好的人文社科學科,應該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有根底厚實的歷史。這很重要。有過去,才有現(xiàn)在;有過去和現(xiàn)在,才會有未來。臨時拼湊的學科,沒有經(jīng)過考驗,立即被認定,可能存在爭議。第二,有影響久遠的成果。能夠據(jù)實創(chuàng)新,擁有學派性理論和方法。其著作,走出了國門,獲得了外國同行的好評。第三,有堅強的團隊,成員合作共進。凡是學派,都需要眾多學者一代接一代通過長時期的努力才能形成。高呼浮夸的口號,永遠達不到目的。

         

        選定好研究對象

         

        研究者必須認準研究視點,并且必須選擇出自己有把握做好的研究對象。然后,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開展研究。猶如吃飯,一口一口地細細咀嚼。

         

        作為漢語語言學的教研工作者,我不懂別的專業(yè)。這里,只能選一個跟語言問題有關的例子來講講:關于“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的簡稱。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發(fā)表演講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又于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演講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于是,“一帶一路”成了世人熱烈稱贊的重大倡議。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從此,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偉大精神,搭建成了向世界延伸、向未來拓展的新時代的新橋梁!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語義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古代的“絲綢之路”與現(xiàn)今的“絲綢之路”,有什么樣的關系?語用上,“絲綢路”和“經(jīng)濟帶”各起什么樣的作用?詞典里,收入“一帶一路”詞條,應該怎么解釋更為恰當?在國際頻繁而多面的接觸中,被聯(lián)合國正式確定為六種工作語言之一的漢語,如何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國學研究和語用研究工作者,如果能完美回答這一系列的問題,應是時代需要和全世界人民需要的“金磚”獻禮!

         

        做學問,貴在堅持。貴在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地研究現(xiàn)實中各個方面各個角度的問題。然后,才可以累積經(jīng)驗,累積實力,并且自然而然地經(jīng)過思維的深化,上升成為理論,歸納成為方法,從而形成學派的雛形。

         

        處理好學科成員之間的關系

         

        好的學科,必有“眾志成城”的堅強團隊。

         

        簡體字里,“眾”字是極有啟示性的一個字。從結構看,有三個構成部分,是三個人。三就是多,人多力量大。從形象看,是個“人字三角”,像個金字塔,屹立不動。從框架看,三個人字一上兩下,上者引領,下者支撐,各盡其能,分工明確。

         

        歷史表明,一個學科的形成,是由一個學者群在多年艱苦磨煉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組成學科的人群,既是靜態(tài)的,又是動態(tài)的。

         

        所謂“靜態(tài)”,是指在特定的時段中,幾年或十來年,成員不變或基本不變。這時,“眾”字精神表現(xiàn)為:第一,各人各居其位,各負其責,在總體安排下,完成各自的任務;第二,各人相互協(xié)作,互相牽引,在計劃要求下攜手共進。

         

        所謂“動態(tài)”,是指經(jīng)過幾十年甚至百余年的發(fā)展,成員變動很大,甚至完全變動。但是,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是漸變而不是突變,盡管人才更替,卻始終保持強勁的勢頭,始終煥發(fā)學術優(yōu)化的青春。

         

        應該指出,不管“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任何時候都得強調成員必備的“學養(yǎng)”和“學風”?!皩W養(yǎng)”是學術修養(yǎng)、學術涵養(yǎng)、學術高度,是學術蓬勃上升的基礎;“學風”是實事求是、認真謹慎、尊重真理、能者為師。目前,學養(yǎng)高超的學者為數(shù)寥寥,急待培養(yǎng);而學風不正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更需整頓。

         

        爭名奪利、醉心私利、排斥他人、唯己第一,對于一流學科建設來說,是破壞力最大的學風。

         

        舉個例子。既然有一流學科,必然有一流教授。在一流學科中,既管理行政事務、專業(yè)成績又最具代表性的學者,自然是一流教授。但是,假若有這么個情況:一個一流學科,為了順利開展工作,學校領導姑且指定了一個總負責人。但是,專業(yè)水平最高、學術成就最大的成員,并不是這個“總負責人”。那么,“一流教授”的職稱應該給誰?

         

        這類“兩難”問題,若不預先確定一個答案,就會發(fā)生個人利益的沖突?!皥F結合作”的學風,就會受到巨大的挑戰(zhàn)。

         

        依我個人的意見,總負責人可以給“杰出學科負責人”之類的稱號,予以獎勵,而“一流教授”稱號應給名實相符的研究尖子。這么做,可以鼓勵有作為的人冒尖。人才難得!要知道,有才華的杰出人才,若干年內(nèi)才出一個。

         

        清代文學家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边@話說得好。不過,我想,若改動兩個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若干年”,這樣會更好。在當今的中國,只有這樣,我們的學術發(fā)展,才能更加合乎邏輯地欣欣向榮。

         

        “別樣”的追求

         

        宋人楊萬里有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的結尾一句,用了“別樣”一詞。這個詞,跟“異樣”“不同”意義相近,又帶有“別具一格”“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匠心獨運”等意思,跟“自成流派”相通。“別樣”的追求,就是進入“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學境界,突顯自己特色。

         

        要形成學派,離不開縝密的假設和縝密的求證。至于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還是“小心假設,大膽求證”,還是“大膽假設,大膽求證”,還是“小心假設,小心求證”,這要看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不應簡單化地對待。

         

        路是人走出來的。魯迅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保ā豆枢l(xiāng)》)

         

        我以為,就“國學學科化”這一命題而言,“返本開新”和“工程化”,是需要堅持的一條基本路徑。其結果,新時代的國學研究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