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維吾爾儒學的光大
作者:熱依汗·卡德爾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九月廿九日戊申
耶穌2017年11月17日
提 要:元代維吾爾人進入中原和江南后,對元代儒家思想的發(fā)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漢人和南人儒士受到歧視的狀態(tài)下,維吾爾人不僅積極呼吁并勸誡統(tǒng)治者“以儒治國”,而且身體力行,倡導并推行儒家思想的傳播,為元代的社會、文化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關(guān)鍵詞:元代 維吾爾儒學
作者簡介:熱依汗·卡德爾,女,維吾爾族,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有元一代,維吾爾儒學發(fā)達,涌現(xiàn)出像安藏、阿魯渾薩里、合剌普華、廉希憲、貫云石等一批著名的儒學名士,促進了元代儒學的發(fā)展。
蒙元時期,統(tǒng)治者調(diào)派了大批維吾爾精英幫助治理遼闊的疆域。俄國著名東方學家巴托爾德曾指出:“在文明的人們中,穆斯林(尤其是塔吉克人)和維吾爾人,不僅在本族,而且在所在的國家管理國家大事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在當?shù)氐耐豕F族中具有很大的影響?!盵1] 成吉思汗的第十三代后裔阿布爾哈茲·阿拉布莎·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汗也曾說:“成吉思汗及后裔所統(tǒng)治的河中地,呼羅珊,甚至伊拉克等地掌璽、尚書、財政官員,幾乎都是維吾爾人?!盵2] 美國學者卡特也說道:“在成吉思汗諸孫的統(tǒng)治下,波斯王國和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會計和重官都是畏吾兒人?!盵3] 而中國元代,更有大批維吾爾人擔任著從國師、宰相、尚書到各級地方行政長官的要職。
元代是儒學發(fā)展的一個特殊階段。早在成吉思汗時期,高昌回鶻王國因歸順成吉思汗,其亦都護被成吉思汗收為第五子。由于高昌回鶻王國處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帶,其文化亦呈現(xiàn)出多元的特征,儒學與摩尼、佛、基督交融相處,共同成為社會的文化元素。許多維吾爾文化人,對于儒學不僅熟悉,而且認知程度很高。比如宋末元初的畏兀兒人家鉉翁,其先世居北庭,后進入內(nèi)地中進士并為官。家鉉翁“幼穎悟,自命不凡,脫去紈绔習,修孔氏之業(yè),讀文公之書。應江浙進士舉及格,閩憲聞其才而辭之”。[4] 家鉉翁先任常州(今江蘇武進縣)知州,繼任浙東提點刑獄,進入朝廷后任大理寺少卿。臨安陷落,南宋滅亡,家鉉翁因拒絕投降被羈押河間,成為元初在中國北方傳播理學思想的重要人物。家鉉翁著有《說易》、《春秋序例》、《孝經(jīng)解義》等書,可惜已散失。還著有《則堂文集》16卷,至今只留下殘本?,F(xiàn)存《春秋集解詳說》10卷和部分詩詞文,分別收入《宋詩紀事》、《全宋詞》、《宋代蜀文輯存》。
元朝初年,如何治理國家成為忽必烈重要的政治考量。維吾爾人安藏勸其以儒學之道治理天下,還將儒家政書《尚書·無逸篇》、《貞觀政要·申鑒篇》、《資治通鑒》等譯成用回鶻字母拼寫的蒙古文進獻給忽必烈。安藏“世居別失八里,幼習浮屠法,兼通儒學”。[5] 他勸誡忽必烈:“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任賢忽貳,去邪勿疑?!盵6] 安藏的建議為元初的政治清廉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維吾爾人阿魯渾薩理以廣博的學識和語言天才受到重用。史說“阿魯渾薩理,畏兀人。祖阿臺薩理,太祖定西域還,時從至燕。會畏吾國王亦都護請于朝,盡歸其民,詔許之,遂復西還。精佛氏學。生乞臺薩理,襲先業(yè),通經(jīng)、律、論?!盵7] 阿魯渾薩理也向忽必烈建議集賢納士,儒學治國。忽必烈不僅采納了阿魯渾薩理設(shè)置集賢館的建議,此后又在阿魯渾薩理奏請下,設(shè)立了國子學,即后來國子監(jiān)的前身,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yǎng)人才。
合剌普華是岳璘帖木爾之子,其父岳璘帖木爾曾被成吉思汗聘請為教授諸王王子的國師。因岳璘帖木爾通曉儒家經(jīng)史,而且品性正直公正,后被任命為主管中原訴訟的大斷事官。合剌普華不僅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正直不阿的品性,而且接受了父親很好的維吾爾文化和儒家經(jīng)史的教育。他很年輕的時候便成為商山鐵冶都提舉,后忽必烈攻南宋,又被選為行都漕運使。江南平定后,他上疏給忽必烈:“親肺腑,禮大臣,以存國家之體。興學校,獎名節(jié),以勵天下之士。正名分,嚴考課,以定百官之法。通泉幣,卻貢獻,以厚生民之本?!盵8] 希望用儒學治國。
合剌普華的后代更是熟讀經(jīng)史,以儒業(yè)興家。
合剌普華長子偰文質(zhì)以不忘祖出漠北偰輦河而取偰為姓,幼年時隨父母居住粵南,10歲時母親重疾,遵醫(yī)囑而割股救母,時人贊其“忠、貞、孝三節(jié)備一身”。成年后在江南從政,始終反對苛政和貪腐,即便遭遇廣西暴亂,也堅持攻心為上。他堅持以民心向背為謀政考量的儒家思想,并身體力行實行養(yǎng)護民生的政策,為他贏得了很好的政績口碑。偰文質(zhì)育有五子,在他的培養(yǎng)下皆中進士,以“一門五進士”稱頌江南。
偰文質(zhì)長子偰玉立,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進士,至正年間任泉州路達魯花赤。元代泉州為世界第一大港,貿(mào)易發(fā)達,市井繁榮,偰玉立任泉州最高長官,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不忘教育。偰玉立在泉州期間“筑城浚河,為捍衛(wèi)記。而復興學校,修橋梁,賑貧乏,舉廢墜,政績甚多,郡人立祠祀之?!盵9]
三子偰哲篤,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曾參與《遼史》的編撰,擔任《遼史》編寫提調(diào)官。鑒于當時貪腐成風的官場惡習和鈔幣混亂的貨幣政策,偰哲篤曾提出“變鈔法”,希望不要與民爭利。這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他本希望通過革除舊鈔之弊恢復元朝經(jīng)濟,穩(wěn)定社會不安,但由于國庫空虛而使“變鈔”歸于失敗,并受到政治迫害。
偰哲篤長子偰遜受父親牽連而遠避高麗,因與高麗恭愍王曾在元廷侍太子于端本堂,故受到優(yōu)待,被封高昌伯,改富原侯。后李成桂滅高麗建立朝鮮王朝,推行崇儒抑佛政策,偰遜長子偰長壽因精通儒學而受到重視。偰長壽幫助李成桂在朝鮮推行儒家教育,編纂儒學啟蒙《直解小學》?!独畛瘜嶄洝ぬ婵祽棿笸鯇嶄洝贩Q:“……判三司事偰長壽乃以華語解釋《小學》,名曰《直解》,以傳諸后。今學者無他師范,唯以《直解》一部為習?!盵10] 而偰長壽兒子偰循則奉旨組織編纂了《三綱行實圖》,從朝鮮和中國的忠臣、孝子、烈女中甄選110人事跡,圖文并茂,以弘揚儒家倡導的忠孝節(jié)義。
魯明善,維吾爾人,以父字魯為姓。其父迦魯納答思學識淵博,很受器重,曾任皇太子的輔導教師,是通習多種語言的著名翻譯家。魯明善自幼受其熏陶,儒學素養(yǎng)很深。他認為,“農(nóng)桑衣食之本,務(wù)農(nóng)桑則衣食足,衣食足則民可教以禮義,民可教以禮義則家國天下可久安長治也?!盵11] 為了指導農(nóng)民生產(chǎn),他編纂《農(nóng)桑衣食撮要》,“凡天時地利之宜,種植斂藏之法,纖悉無遺,具在是書?!盵12] 后人將此書與官頒的《農(nóng)桑輯要》、王禎的《農(nóng)書》并列為元代三大農(nóng)書。
在元代,被稱為“廉孟子”的廉希憲影響很大。廉希憲,維吾爾人,1231年出生于燕京,他出生的時候正巧父親布魯海牙被任命為燕南諸路廉訪使,父親便以官職為姓,為他取名廉希憲,從此,他的子孫后代便以廉為姓。
廉希憲是元代名臣,官至宰相,但一生剛正清廉,有人常將其與宋代的范仲淹相提并論。范仲淹的名句“憂天下之憂而憂,樂天下之樂而樂”,也正是廉希憲的一生寫照。
廉希憲好讀儒家著作,手不釋卷。忽必烈還沒有做皇帝時,聽說了廉希憲的才華和品德,在他19歲時招到身邊做侍奉。廉希憲淵博的學識和優(yōu)雅的舉止,讓忽必烈十分賞識。一天,廉希憲正在閱讀《孟子》,忽必烈突然要見他,他急忙揣著書進宮應召。忽必烈見他拿著《孟子》,就問他書里講些什么,他便將孟子的人性本善、重義輕利、仁政愛民等思想講給忽必烈聽。忽必烈聽后贊不絕口,并稱贊廉希憲:“好一個廉孟子??!”從此,廉希憲便以“廉孟子”著稱。
“廉孟子”自己愛讀書,也對讀書人一往情深?!读検侣浴分兄v,廉希憲任平章政事時,中書右丞劉整登門求見。廉希憲正在讀書,并不理會。劉整再央求求見,廉希憲才讓劉整進門,既不讓座也不和劉整說話。劉整站了一會兒,覺得沒趣,請求退去。廉希憲才說:“這里是我的私人宅院,有什么話,明天到我的政事廳。”
劉整剛走,一群窮困儒生前來求見。廉希憲急忙跑出大門熱情迎接,親自引入客廳,相視而坐,并命人拿出酒菜與這些窮書生對酌。他不僅認真傾聽窮儒生們訴說所遇困境,而且記下他們居住的地址。
元朝初年,宋朝遺落下來的漢族儒生因為不受重視,不僅所學得不到施展,而且窮困潦倒。第二天廉希憲就向忽必烈進言,請求改善儒生的地位和生活保障,并自掏腰包為那些想回南方的儒生做盤纏。
廉希憲的兄弟們對他的做法不理解,問他:“皇上非常倚重劉整,你為什么那么怠慢他,而江南那些窮秀才,你卻恭恭敬敬以禮相待?”廉希憲說:“我是國家大臣,一言一行都關(guān)系到天下的輕重。劉整雖然地位高,但他剛剛歸順朝廷,不能讓他趾高氣揚,所以要挫挫他的銳氣。而那些不得志的讀書人,都深通儒家經(jīng)義,希望能夠被朝廷重用,為國家效力。當今國家起于北方,禮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讀書人,那么儒家經(jīng)義將被掃地出門了?!盵13]
元軍進駐江陵后,廉希憲做行省長官,下令嚴禁搶劫百姓,嚴禁殺害俘虜。他還對歸附的南宋官員量才授官,安撫商人照常營業(yè)以保持市井繁榮。同時組織開渠挖井,恢復農(nóng)業(yè),發(fā)放糧食,救濟饑民。地方秩序穩(wěn)定后,廉希憲又大力興辦學校,贈書一萬四千卷,并親自授課,訓導激勵學生學以致用。
南宋滅亡后,許多南宋舊臣帶著金銀去巴結(jié)元朝官吏,廉希憲對此深惡痛絕。他向送禮的人說:“你們送的東西,如果是自己的,我收了便是不義;如果是公家的,你們拿來送禮,就是盜竊國財,我收了便是貪贓;如果是從百姓那里搜刮來的,就更要罪加一等了?!盵14]廉希憲是一位尊崇儒術(shù)的政治家,他恪守儒家仁政的思想。他曾說:“統(tǒng)治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則治,用小人則亂?!彼€說:“奸人專政,群小阿附,誤國害民?!盵15] 當時的人說他“非詩書不陳于上前,非仁義不行于天下”,[16] 并成為后來文人的榜樣。
元代著名詩人貫云石的母親是廉希憲的侄女,幼年的貫云石隨母親常在廉家走動,廉家的好儒之風對貫云石影響很大。貫云石的祖父阿里海牙是元代開朝的重要將軍,作為猛將之后,貫云石曾“襲父官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鎮(zhèn)永州,御軍極嚴猛,行伍肅然?!盵17]貫云石深知自己不能勝任地方長官,于是將官位讓給弟弟忽都海牙。仁宗尚未即位前,聞其以爵位讓弟,感嘆曰:“將相家子弟其有如是賢者邪!”仁宗登基后,27歲的貫云石就被任命為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這是一個能直接向皇帝提供政治見解、參予制訂國家政令的要職。貫云石以仁政之法上疏條六事:一曰釋邊戍以修文德,二曰教太子以正國本,三曰設(shè)諫官以輔圣德,四曰表姓氏以旌勛胄,五曰定服色以變風俗,六曰舉賢才以恢至道,希望仁宗能夠積極推動清明政治以治理國家。
元代因為擔心漢人和南人通過科舉而超越蒙古人和色目人,所以廢止了科舉制度。為了廣羅人才,貫云石積極諫言恢復科舉考試,并與翰林承旨程文海一起起草科舉考試規(guī)章與科目。貫云石認為儒家思想同樣適用于元朝的政治治理,因此提出將《大學》、《論語》、《中庸》和《孟子》四書作為考試方向,并呼吁漢人、南人同樣可以通過科舉考試而被國家遴選提攜。
為了積極普及儒家文化,貫云石還作《直解孝經(jīng)》,以當時的白話方式通俗易懂地解說儒家經(jīng)典《孝經(jīng)》,開創(chuàng)了古文白話翻譯的先河。舉例來說?!缎⒔?jīng)》原文:“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釉唬骸蛐⒌轮疽?,教之所由生也。’”而貫云石的《直解孝經(jīng)》則白話翻譯為:“孔子徒弟,姓曾名參,根前奉侍來。孔子說:‘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緊要的道理。以這個勾當順治天下有(蒙古語助詞,相當于“啊”),百姓每(們)自然和順有,上下人無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來說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著(呢)?’孔子說:‘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當先以這孝道里生出來?!必炘剖浞终莆樟藥в忻晒耪Z尾音的元大都的市井俗語,將生澀的古漢語用普通人能夠理解的語言解釋出來,并請人做了15幅插圖,輯成《新刊全相成齋(孝經(jīng))直解》刊布。他在序言中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人之行莫大于孝”,“是故《孝經(jīng)》一書,實圣門大訓。”貫云石希望通過普及《孝經(jīng)》而使國家上下和順,尊卑有序?!吨苯庑⒔?jīng)》對普及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元代維吾爾人進入中原和江南后,對元代儒家思想的發(fā)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漢人和南人儒士受到歧視的狀態(tài)下,維吾爾人不僅積極呼吁并勸誡統(tǒng)治者“以儒治國”,而且身體力行,倡導并推行儒家思想的傳播,為元代的社會、文化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俄)巴托爾德:《七河史略》。轉(zhuǎn)引自海熱提江·烏斯曼《維吾爾古典文學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
[2] 阿布爾噶哈:《突厥世系》,漢文轉(zhuǎn)引自海熱提江·烏斯曼《維吾爾古典文學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
[3] (美)卡特:《中國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和它的西傳》。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7。
[4] 陸文圭:《墻東類稿》卷6《送家鉉翁序》。
[5] 柯劭忞:《新元史》卷192《安藏傳》,北京,中國書店,1988。
[6] 同上。
[7] 宋濂:《元史》卷130《阿魯渾薩理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
[8] 宋濂:《元史·合剌普華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
[9] 黃仲昭:《八閩通志》卷37,“秩官·泉州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0] 《李朝實錄·太祖康憲大王實錄》,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11] 魯明善:《農(nóng)桑衣食撮要》,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79。
[12] 同上。
[13]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 宋濂:《元史·廉希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
[15] 同上。
[16]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7] 宋濂:《元史·貫云石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
責任編輯:柳君
【下一篇】【陳平世】《論語》中的義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