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義寧陳氏:一門五杰 文化世家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初三日辛亥
耶穌2017年11月20日
義寧陳氏
義寧陳氏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化大族,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福建上杭遷入江西義寧州安鄉(xiāng)(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寧州鎮(zhèn)竹塅村)。遷義寧以來,陳氏經(jīng)棚民之家、耕讀之家和官宦之家近兩百年的文化積蓄,走過了家族史上的輝煌歷程,更培育出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五位杰出人物,后世譽之“陳氏五杰”“陳門五杰”。
陳寶箴與子孫合影(左起陳方恪、陳寅恪、陳覃恪、陳寶箴、陳封可、陳衡恪、陳隆恪)
陳寶箴(1831-1900年),字右銘,咸豐舉人,清末維新派政治家。1895—1898年,在湖南巡撫任內(nèi)與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等提倡新政,開辦時務學堂,創(chuàng)設礦務、輪船、電報及制造公司,刊《湘學報》,奏薦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佐新政。
陳三立(1852-1937年),陳寶箴之子,字伯嚴,號散原,清末進士,“同光體”詩派(近代學古詩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緒”兩個年號。)領袖,清末民初詩壇泰斗。維新變法時,為幫父親陳寶箴實現(xiàn)“營一隅為天下倡,立富強之根基”的抱負,辭去吏部主事之職,隨父赴湖南主辦新政,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并稱“維新四公子”,名動一時。后致力于詩文,著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文集》等。
陳衡?。?876-1923年),陳三立長子,字師曾,號槐堂、朽道人,是吳昌碩之后、齊白石之前,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曾留學日本,歸國后從事美術教育。著有《槐堂詩鈔》、《陳師曾先生遺墨》、《染蒼室印存》、《陳師曾印存》、《中國繪畫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系譯作和本人專論之合成)、《陳師曾先生遺詩》等專著。
陳寅?。?890-1969年),陳三立三子,中國現(xiàn)代極具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學術大師。早年赴日本求學,后入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起負笈歐美,先后在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十余年。曾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嶺南大學等高校,被譽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專著。
陳封懷(1900-1993年),陳衡恪之子,植物園專家、植物分類學家,中國近代植物園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畢業(yè)于東南大學,曾留學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發(fā)表《述植物名實圖考所記載報春之種類及植物名稱》、《云南西北部及其鄰近之報春研究》、《報春種子的研究》、《中國報春研究補遺》、《中國珍珠菜屬植物的分類與分布》等文章,參與編著的《中國植物志》獲1993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p>
陳家大屋
義寧陳氏祖宅陳家大屋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寧州鎮(zhèn)竹塅村,占地約3畝,建于清乾隆時期,為典型的晚清民間建筑風格:兩層樓房,一進兩幢,青磚黑瓦,分上下兩廳堂。主廳之名“鳳竹堂”源于“蓋鳳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鳳有仁德之名,竹有君子之節(jié)”,旨在訓導陳氏子孫秉承好學、重德、愛國的良好家傳。
松骨竹苞,高風亮節(jié),鳳竹堂下孕育出了“陳門五杰”,使得義寧陳氏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化大族,陳家大屋也因其是陳氏文化的發(fā)源地而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p>
陳氏家規(guī)
陳氏先祖陳騰遠“重信義、輕財賄”,教育子孫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節(jié)”,勉勵子孫以好學、重德、愛國為家傳。陳寶箴父親陳偉琳的臨終箴言“成德起自困窘,敗身多因得志”,深刻影響了陳寶箴,鑄造了陳氏后代淡泊清廉、銳意進取的良好品質。
陳氏一族秉清純之門風,學問識解,惟取其上。陳寅恪受篤實嚴謹?shù)募绎L影響,從小便培養(yǎng)出一種不囿于經(jīng)書和已有定論的存疑精神以及尋根問底的學術風格,并把嚴謹治學、愛國愛家的精神傳導給家人。
義寧陳氏留給后世的家規(guī)家訓,不僅是每一位陳氏后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更是激勵整個家族向著更高境界跋涉的精神動力。
●視頻腳本
義寧陳氏:一門五杰 文化世家
陳寶箴陳三立故居
走進江西西北部的修水縣,眼前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田園風光。距離縣城22公里的竹塅村,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幾幢坐落在山林田疇之間的老房子,令諸多海內(nèi)外學者心生敬仰,因為這里孕育出了一個聲名顯赫的文化大家族。
清代,修水屬義寧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陳氏先祖陳騰遠及其兄弟三人攜家?guī)Э?,千里跋涉,從福建遷居此處,在這深山老林中勤奮耕作,繁衍生息。家境逐漸殷實之后,陳騰遠便設塾辦學。
陳家大屋建于1793年,彼時的陳騰遠已年過八旬,家中大小事務全由事業(yè)有成的長子陳克繩一手操辦。走進陳家大屋,大堂上方陳列著清末湖南巡撫陳寶箴、同光體詩代表人物陳三立、畫家陳衡恪、史學大師陳寅恪和“中國植物園之父”陳封懷的畫像。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義寧陳氏研究者劉經(jīng)富:
這五個人,就是著名的“陳門五杰”。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文化世家頗多,但是像義寧陳氏這樣影響極大的文化顯赫之家,并不多見。
在廣納中華文化之精粹的新編《辭?!分?,陳門五杰的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和陳寅恪祖孫4人,同時享受到了“分立條目”的待遇——
陳寶箴(1831-1900年),晚清湖南新政的領軍人物,湖南巡撫。
陳三立(1853-1937年),陳寶箴之子。清末“維新四公子”之一,詩人。
陳衡?。?876-1923年),陳三立之子,詩書篆刻俱佳。
陳寅恪(1890-1969年),陳三立之子,清華國學院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來僅此一人”。
《辭?!穼⒁婚T三代四人共列,這在中華百家姓中,實屬罕見;而陳氏一族,又只在陳寶箴一家。
國學大師吳宓認為,陳寅恪是“我國當代通儒第一人”,而義寧陳氏是“中國近世模范人家……父子秉清純之門風,學問識解,惟取其上,所謂文化貴族。”
修水縣城五杰廣場
鳳竹之志 清純門風
這個在山旮旯里的人家,為什么能培育出這么多杰出的人才呢?在有200多年歷史的陳家大屋中,主廳上醒目的“鳳竹堂”三個字或許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九江學院陳寅恪研究院研究員 黃本修:
“鳳竹堂”之名是陳騰遠取的。陳騰遠對子孫們說,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鳳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節(jié)。我們家的子孫們一定要仰鳳凰之高風,慕勁竹之亮節(jié),這樣才能達到“立仁徳之志,操君子之節(jié)”。
“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節(jié)”,陳騰遠和他的子孫們就是這樣做的。陳騰遠“重信義、輕財賄”,兒子陳克繩“用孝義化服鄉(xiāng)里”,治理家政井井有條,對公益事業(yè)慷慨大方,修祠宇、修考棚、立義渡、起浮橋......陳克繩一直不吝付出。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義寧陳氏研究者劉經(jīng)富:
可以這樣講,從陳騰遠到陳寶箴,從陳寶箴到陳寅恪,從陳寅恪到陳封懷,陳家七代人都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鳳竹之志、君子之節(jié),是一門所系,一脈相承,十分難能可貴。
淡泊清廉 勇于實踐
說到陳寶箴,不能不提他的父親陳偉琳臨終前送給他的12字箴言。
陳偉琳熱心公益、樂善好施,因其母多病,便潛心學醫(yī),精通醫(yī)術,推母及人,施治鄉(xiāng)里。1854年,陳偉琳因勞累過度,臥病不起,臨終前,他給陳寶箴留下12字遺訓:“成德起自困窘,敗身多因得志?!币馑际钦f:人在艱苦困頓的環(huán)境下容易成就美德,在得意得志的心態(tài)下容易身敗名裂。
陳寶箴記住了父親的話,并自覺踐行,一生淡泊,兩袖清風。他為官的時候,經(jīng)常吩咐下人盡量少買葷菜,多買些蔬菜。下人不理解,背后議論他是故作清廉。陳寶箴知道后,寫了一首詩送給廚工:“嚼來確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淡泊生涯吾習慣,并非有意釣清廉?!?/p>
湖南鳳凰城陳寶箴紀念館負責人 雷雨田:
淡泊名利是陳寶箴一生的習慣與修為。他的節(jié)儉與清廉,在鳳凰,乃至整個湖南都是有口皆碑的。當年為了疏通鳳凰古城的沱江(湘西沱江,位于今湖南省鳳凰縣),官方的錢用完了他就把自己的錢捐出來,然后告訴家里面要節(jié)儉,多吃一些野菜。
因為清廉,陳寶箴晚年被貶回籍時,一家人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最后還是在百姓的資助下才得以成行。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義寧陳氏研究者 劉經(jīng)富:
陳寶箴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擔當,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了客家移民的艱苦樸素、敬重門風祖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陳寶箴被任命為湖南巡撫。上任不久,他就銳意改革,致力維新。文化上,他變士習、開民智,開創(chuàng)南學會、時務學堂、湘報館;政治上,他肅清吏治、公開官權;實業(yè)上,他辟財源,設礦務局、蠶桑局、官錢局、工商局等。新興事業(yè)蔚然而起,湖南風氣為之一振。
書扇示孫 立公立志
扇面示孫圖
祖上有德,自身力行,延及子孫?!蛾悓汅鸺肪硭氖拔匿浫笔铡稌日]示隆恪》:“君子之心公,由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皆吾學中所應有之事……”
九江學院陳寅恪研究院研究員 黃本修:
陳隆恪是陳寶箴的孫子。這段誡示雖短,但卻是陳氏后人為人為學的心法,是貫穿義寧陳氏始終的準則。
陳寶箴的兒子陳三立是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重要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傳統(tǒng)詩人”。1937年秋,抗戰(zhàn)爆發(fā),日偽政權對他百般勸說,要其效忠,遭到陳三立嚴詞斥逐,后絕食五日殉國,表現(xiàn)了鐵骨錚錚的民族正氣。
陳氏一族,都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們的后代,都在人文研究和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燦爛耀眼的成就、建樹斐然。
陳三立長子陳衡恪,師從吳昌碩,與齊白石為莫逆之交,不但工于篆刻、詩文、書法和繪畫,而且品格高潔。曾有一位老先生求畫16方,陳衡恪定的潤金為每方1元,老先生給了他20元。陳衡恪說:“潤例既定,說按規(guī)定收取,我一文也不會多收的。”
陳三立三子陳寅恪,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國學大師、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語言學家。先后在德、法、美等國多所名校就讀,通曉包括梵文在內(nèi)的二十幾種語言。歸國后于清華大學任教,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并稱“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更被稱為“教授的教授”,被傅斯年評價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有《柳如是別傳》等二百多萬字的歷史研究著作存世。
陳衡恪之子陳封懷,植物分類學家,是中國近代植物園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長期從事植物園建設,對中國植物園特別是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篤實嚴謹 學術強國
陳寅恪一家
翻開中國當代文化史,陳寅恪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大師。
陳寅恪10歲那年,先曾祖母患了咳嗽,這時恰好門外有人以賤價賣人參,稱服之即愈。他的祖父聞之非常吃驚,認為所賣者必非人參,應為《本草綱目》中所載的荸薺。陳寅恪聽完這個故事,便特意去查閱《本草綱目》,并親撿一藥來驗證,果然如祖父之言。查證方才確信,他早年的存疑、嚴謹精神可見一斑。受篤實嚴謹?shù)募绎L影響,陳寅恪從小便培養(yǎng)出一種不囿于經(jīng)書和已有定論的存疑精神以及尋根問底的學術風格。他提倡治史重證據(jù)的科學精神,并運用西方的“歷史演進法”,發(fā)展成超越前人的歷史考據(jù)學,給中國歷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陳寅恪研究院負責人李寧寧:
陳寅恪曾經(jīng)說過:“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陳寅恪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也不講?!边@是一個學者追求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獨立自主的學術品格的生動表述。
陳寅恪終身從事歷史研究,主張學術強國。目睹中國學術落后、中國學生需要到日本學習中國史的情況,陳寅恪在給北大學生的畢業(yè)贈言中寫道:“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睙o論是求學還是做研究,“曲學阿世”是陳寅恪最不能容忍的不端之行。他在《贈蔣秉南序》中說:“默念平生,未曾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p>
陳寅恪也注重把嚴謹治學、愛國愛家的精神傳給家人。他的大女兒陳流求在《也同歡樂也同愁》一書中寫道,“父親對我們的數(shù)學成績特別重視,他認為數(shù)學是一門注重邏輯思維和嚴謹性的學科,對工作和生活有益,因為從事任何工作都要有嚴謹?shù)乃季S”。
八月的廬山植物園,景色優(yōu)美,游人穿梭。由數(shù)塊形態(tài)各異的巖石組成的陳寅恪墓令人肅然起敬。植物園內(nèi)挺拔的云杉,一旁依崖壁立的巖松,恰是他一生的寫照。
山恒青,水長流,“鳳竹家風”代代傳!義寧陳氏這個蜚聲海內(nèi)外的文化大家族留給后世的家規(guī)家訓,不僅是每一位陳氏后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更是激勵整個家族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動力。
童聲·修水方言:
君子之心公,由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皆吾學中所應有之事。故隱居求志,則積徳累行,行義達道,則致君澤民,志定則然也。
●義寧陳氏家規(guī)摘編
立志篇
立仁徳之志,操君子之節(jié)。——摘自《陳氏家譜》之陳騰遠篇
【譯文】
做人做事,首先應當樹立仁義的志向;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要保持君子氣節(jié)。
成德起自困窘,敗身多因得志?!悅チ照]陳寶箴語
【譯文】
人在艱苦困頓的環(huán)境下容易成就德業(yè),在志得意滿的心態(tài)下容易身敗名裂。
隱居求志,則積德累行;行義達道,則致君澤民。志定則然也。
——摘自陳寶箴書扇誡示五孫隆恪
【譯文】
退隱家中、尋求心之所向,應當以良好品德為準則,積累德行;躬行仁義,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那么就要報效國家、恩澤百姓。志向定了,始終如一堅持去做,事情也就成了。
不求聞達,不應科舉,抱膝長吟,希昔賢之風。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矣?!躁悓汅稹杜c黃鴻九書》
【譯文】
不熱衷于功名利祿,只是悠然地吟詩明志,這是從前圣賢的風范。雖達不到這種境界,但我內(nèi)心很向往做這種人啊。
清廉篇
嚼來確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
淡泊生涯吾習慣,并非有意釣清廉。
——陳寶箴詩(《陳寶箴集》卷四十一)
【譯文】
菜根吃起來確實甜美,不是因為我的飲食嗜好偏執(zhí)而喜歡它。我已習慣了淡泊無華的生活,吃菜根并非刻意作秀裝清廉。
執(zhí)法在持平,只權衡輕重低昂,無所謂用寬用猛;
問心期自慊,不計較毀譽得失,乃能求公是公非。
——陳寶箴任浙江按察使自題
【譯文】
執(zhí)行法紀要公平公正,只比較輕與重、高與低,不在乎方法是寬松還是嚴厲;自問內(nèi)心應做到自我滿足,不計較自身的榮譽得失,這樣才能把握公正標準來行事。
茍非置得失毀譽于不顧,將不能去一貪瀆之夫,進一氣節(jié)之士。
——陳寶箴文(《陳寅恪家族舊事》)
【譯文】
如果不能將自身的利益得失、名譽放在一旁毫不關心,那么這個人就不能將貪婪之氣摒棄,也成不了一個有氣節(jié)的君子。
治學篇
君子之心公,由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皆吾學中所應有之事。
——摘自陳寶箴書扇誡示五孫隆恪
【譯文】
君子之心公正光明,從親近關愛自己的親人推廣到厚待他人,從厚待他人推廣到愛護天下萬物,這些都是我們在求學成德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重要方面。
默念平生,未曾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摘自陳寅恪《贈蔣秉南序》
【譯文】
回想一路走來,從來不會為了茍且偷生而喪失人格,或歪曲事實阿諛奉承,這應該可以告慰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
經(jīng)史中所載古人事跡,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
——摘自陳寶箴書扇誡示五孫隆恪
【譯文】
史書中所記載的古人事跡,好的方面就要學習,見賢思齊,不好的則要引以為戒,作為反面教材。
詩言志,志超流俗;詩不求佳,然志高矣。
——摘自陳寶箴《書塾侄詩卷》
【譯文】
詩詞用于表達志向,不應附會風雅,隨波逐流;詩詞不一定要文辭華麗,但表達的志向必須高遠。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躁愐 锻鯂S先生紀念碑》
【譯文】
真正的學者讀書學習,必須擺脫世俗的桎梏,保持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真理才能得以發(fā)揚。
愛國篇
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摘自陳寅恪《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
【譯文】
居然有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到外國(主要是日本)去學中國歷史,這讓中國讀書人羞愧至極。
營一隅而天下倡,立富強之根基,足備非常之變,亦使國家他日有所憑恃。
——摘自《陳寶箴致電諸省乞援》
【譯文】
經(jīng)營、治理好一個地區(qū)進而達到天下繁榮,奠定好一個國家富裕強大的基礎,那么就足以準備好應對一切變故,也能讓這個國家時刻有所依靠。
常自問是否愛民之心不誠,除害之心不切,有生心害政之事,致釀殃民之禍,中夜彷徨,如刺在背。
——摘自陳寶箴《諭勉僚屬因災修省革弊政釋民怨手札》
【譯文】
我常常自問愛國愛民之心是否不夠真誠,鏟除禍害之心是否不夠迫切,是否有心生敗壞朝廷的事,做殃及百姓的禍事。深夜里常常心神不寧,如同有芒刺扎在背上,極度不安心。
●專家觀點
陳寅恪家族的精神氣質:古今中西相結合的典范
說起義寧陳氏家族的清純家風,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周一良教授的一段回憶。周一良教授是陳寅恪先生曾經(jīng)非??粗氐牡茏?,他的這段回憶大意是說,散原老人(陳三立)在世時,某一天家中有客人到訪,散原老人與客人坐著聊天,身為兒子的陳寅恪先生那時也已是人到中年,而且是聲譽遠揚的名教授,卻一直站著陪侍在父親身旁。陳寅恪先生的這一舉動令來訪的客人們印象深刻,久久難忘。周一良先生也是出身于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因此特別能理解這種清純門風的由來。從這個細節(jié)不難看出,一個人自幼所受的熏陶可謂淪肌浹髓,日久天長,一經(jīng)內(nèi)化,舉手投足之間便會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盡管陳寅恪有多年留學海外的經(jīng)歷,能夠將西方的治學理念、研究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學術研究之中,并且取得了令國內(nèi)外學者一致公認的杰出成就,但是在恪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堅持“中國文化本位論”方面,又時時表現(xiàn)出十分明顯的民族烙印、家庭痕跡。
于細微處見精神,可謂中國文化的一種傳統(tǒng)。一講到陳寅恪先生,許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那震爍古今的學術偉業(yè),其次大概就是他堅持學術研究的錚錚風骨。不過,從周一良先生回憶的這個細節(jié)來看,陳寅恪先生其實也有作為平常人的一面,而這些細節(jié),不但構成了陳寅恪形象的重要一面,也可以窺見其家風家教影響之深遠。比如,陳寅恪先生擔任清華教授,生活安定下來之后,很快便成為家道早已中落的陳氏大家庭的經(jīng)濟頂梁柱,不但要贍養(yǎng)老父親,還要幫扶條件稍差的弟弟、妹妹們。據(jù)陳寅恪先生的女兒們回憶,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身為中山大學教授的陳寅恪先生,每個月領到薪水,第一件事就是囑咐女兒先給南京的“康姑”(陳寅恪的大妹妹陳康晦)寄生活費。而陳先生對朋友或學生待之以真、待之以誠的風范,也給無數(shù)同時代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因此,陳寅恪先生可以說是古今中西相結合的典范,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立身處世,他都堪稱中國傳統(tǒng)士人風格和西方現(xiàn)代知識分子精神的完美結合。
陳寅恪先生一生稱得上既堅持優(yōu)秀傳統(tǒng),又始終與時俱進。追根溯源,他的這種優(yōu)秀品質也可以從義寧陳氏家族的奮斗史中找到答案。陳騰遠及其子孫為了改變命運,耕讀不輟,頑強奮斗,積極參與地方公益事業(yè)的同時,又能捕捉不同年代的發(fā)展契機,順應歷史的潮流,從不做時代的落伍者。陳寶箴、陳三立父子痛感于清朝末年國運的衰微、民族的危難,既站立在救亡圖存、維新變革的潮頭,又反對違背國情、脫離實際的冒進,用湖南一省的改革實績?yōu)榉€(wěn)健的變法之道留下了重要的啟示、有力的例證。陳三立作為清末“同光體”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舊體詩中不但引用新式名詞,而且表明對于進步思想和主張的認同,其詩歌創(chuàng)作同樣體現(xiàn)出繼承和發(fā)展并存的特色。陳衡恪、陳封懷父子,一個是成就卓越的藝術大家,在繼承與變革中熔鑄古今、推陳出新;一個是頗具盛名的植物學家,將中國傳統(tǒng)園林、繪圖之美巧妙地融入現(xiàn)代化植物園的布局之中。
義寧陳氏家族,之所以至今仍能令人景仰、贊嘆,至關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打通了古今中西的隔閡,既不厚古薄今,又不薄古厚今,既不盲目排外,又不崇洋媚外,展示出成熟的心智和自信的氣度,故而在跨越時空的眾多領域里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成功的范例。(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張求會)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賀麟哲學研究基地在賀麟故鄉(xiāng)成都金堂揭牌
【下一篇】【吳鉤】看宋朝藝人怎么拿高官開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