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和書院的連接,意義不一般
作者:柳理
來源:“敦和基金會”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初四日壬子
耶穌2017年11月21日
柳理
鳳凰網國學頻道主編
“敦和?蓮子計劃——書院基金”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
柳理先生在“敦和·蓮子計劃”發(fā)布會的發(fā)言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我這樣一個好的學習機會,來到“敦和?蓮子計劃——書院及傳統(tǒng)文化教育傳播項目扶持基金”發(fā)布會現(xiàn)場,我有點小激動。我特別喜歡蓮子和書院的連接,這個意義非常好。剛才鄧洪波老師已經做了很精彩的詮釋。我想,從蓮花的特質到書院的特質,確實有很多相通相近之處,它的獨立性和它服務大眾的入世性,是兼具相連的。蓮花很漂亮,可遠觀不可褻玩,它的果實如蓮子、蓮藕,又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真正融入到大眾生活中的。
鄧老師的著作《中國書院史》,介紹了書院發(fā)展的整個歷程。從古代書生的書房到三五好友聊天論道的書齋,再到后來學子在一起求學的場地,書院作為一種教育機構的存在,在服務大眾方面,歷史上起的作用遠大于官學。另外,書院的教材不是教育部門的“統(tǒng)編版”,它是由大師們獨立編著,保持了獨立人格和精神追求。在廟堂和山林中間,書院起到了接通的作用,就如同蓮子的審美和功用方面的作用。把“敦和·蓮子計劃”和當代書院發(fā)展進行連接,有著不一般的意義。
另一方面,今天我們關注當代書院的發(fā)展,是不是還需要考慮幾個問題:第一,為什么還要叫書院?第二,為什么要辦書院?第三,從大眾的角度來說,特別是對家中有孩子的年輕父母來說,為什么要帶孩子去書院?包括我們這些讀書人,為什么在今時今日還要去書院?這些問題值得思考。我在鳳凰網國學頻道創(chuàng)辦之初,就設置了一個欄目叫“天下書院”,既呈現(xiàn)古代一些知名書院的歷史文化內涵,也關注當代書院的發(fā)展。
為什么還要叫書院?時至今日,我們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教育、傳播的同仁們仍取“書院”為名是有歷史根基的。我們賦予了它一種情懷,這種情懷是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另外,也不要忘了,我們生活在21世紀,在數(shù)字傳播和人工智能非常發(fā)達的時代,我們今天的書院和過去的相比,是不是還有不一樣的特質?不變的東西又是什么?韓愈在《師說》里面講,“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我們在座的都是弘道之人,也因為弘道而成同道之人。傳道是非常高的目標,授業(yè)和解惑,融入到現(xiàn)有中小學教育也好,自我學習也好,形式多樣。那么,我想書院古今相通之處,一定是要傳道或者說弘道的。
我們?yōu)槭裁匆k書院?我不再重復鄧洪波老師講到的寄望。我們今天生活在商業(yè)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利和義,在古代有關于義利之辨,義利之理,一直熔鑄在我們文化人、讀書人的心目中,它有一個尺度,是我們當今辦書院也應該把握的。
我們?yōu)槭裁慈??古代的書院,要“補官學之不足”;而今天的“官學”非常發(fā)達,體制內的教育占據(jù)了我們國人教育的絕大多數(shù)渠道。那么我們當代書院所能發(fā)揮的作用,所能補充體制內教育之不足之處是什么?在今天的中國人提升文化自覺、尋找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怎么樣把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間那些美好的、獨立的、充滿人文精神的東西融入我們當今的生活?這是我們當代書院大有空間之處,甚至包括年輕人從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如何在產品中融入中國風審美,這些都值得考慮。
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會習慣性地去思考新舊事物的生發(fā)背景與歷史關系。任何一種文化事物,不管是復古的、仿古的,還是煥發(fā)新生的文化事物,其生發(fā)都需要一定的土壤,需要我們培植土壤,讓它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今天書院的發(fā)展,我認為不能忘記這幾個背景:
一、文化復興的大背景
比如我們看到很多文化因子在外交中的交融,這其中有著很大的背景。從今年從1月25日到現(xiàn)在,國家層面先后就弘揚傳統(tǒng)文化推出過幾個重大的政策文件,這個文化大背景,對于我們當代書院的發(fā)展可能帶來很多機會。我想這種機會不是等來的,需要大家乘勢而起,去主動積極有所作為。
二、關于人工智能時代
人工智能給大眾生活帶來了很多新工具、新思維。那么,書院弘道的策略,能不能從中找到可供利用的東西?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不是一定要以一種復古的方式?當代書院能不能結合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未來的連接?這是需要我們去尋找創(chuàng)新空間的。
三、書院精神融入大眾生活
互聯(lián)共享與私人訂制相互交融的時代,喜歡書院文化的群體,如何獲得更多的、更具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代表互聯(lián)網精神的所謂互聯(lián)與共享,讓大眾有機會獲取更多的文化資源;而以算法推送為引擎的私人訂制,又讓我們滿足個人興趣獲得更多的可能。我想,在互聯(lián)共享與私人訂制這兩大技術背景下,書院文化、書院所承載的精神怎么樣融入大眾生活,這是我作為媒體人特別關注的。
以上只是拋磚引玉,談了我自己一些困惑和想法,希望獲得各位同道更多的指點,也希望蓮子計劃孵化出更多好的項目,我期待與敦和基金會、書院中國基金會以及書院在線有更多的合作。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