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西樵理學名山500年暨中國古代書院與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在佛山召開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7-12-04 22:50:45
        標簽:


        原標題《探討理學議題增進歷史文化認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十七日乙丑

                    耶穌2017年12月4日

         

        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學研究是重要一環(huán)。今年是廣東省佛山市西樵山開啟理學名山講學500周年,為深入挖掘古代書院歷史,爬梳理學演進脈絡,助力當前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11月25—26日,“西樵理學名山500年暨中國古代書院與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在佛山召開。來自國內(nèi)外科研機構(gòu)和高校的4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圍繞古代書院與理學及社會發(fā)展等展開深入研討。

         

        解析理學、書院與社會發(fā)展的互動關(guān)系

         

        1517年,理學大儒湛若水在西樵山建立大科書院,吸引了眾多儒者來此講學求道。此后,西樵山上書院林立,西樵山也逐漸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理學名山。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溫春來表示,理學大儒多在西樵山留下足跡,直到清末康有為從南海西樵山走出去。梳理西樵山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其在中國歷史的長時段中,不斷產(chǎn)生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人物和文化財富,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和文明的進程。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江瀅河表示,西樵山是嶺南先賢講學求道之地,探討理學、書院與社會發(fā)展這些重要的傳統(tǒng)議題,能夠增進我們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認同,同時也可以從中挖掘出推動當前社會文化更好發(fā)展的智慧。

         

        作為理學生成、闡釋和傳播的重要載體,書院成為與會學者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副研究員解揚對南皋書院與鄒元標講學都勻進行了考證。明代末期,鄒元標在貶謫貴州都勻時講學興教,離開后當?shù)厥看蠓驗樽纺钏墓儯云涿栃藿四细迺?,這些被視為陽明學在貴州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解揚認為,南皋書院并非都勻地方為鄒元標新建,而是當?shù)厥看蠓蛞劳袕埩埓饲霸诋數(shù)刂v學的“讀書堂”擴建而成。此外,無論是從鄒元標的自我體認,還是從其言辭中透露的自我認識,他在都勻期間關(guān)心的都不是陽明學說的代表性觀點“致良知”,而是“立志”問題。他對當?shù)匚幕}絡的繼承,還是以張翀為代表的傳統(tǒng)儒學對讀書事情的基本認識,并不涉及“致良知”等日后掀起思想界大波瀾的陽明論斷。因此,解揚提出,應當客觀評價鄒元標對都勻文教事業(yè)所起的推動作用。

         

        多視角看待宋明理學脈絡

         

        理學大儒王陽明與湛若水的思想歷來是學界重點關(guān)注的問題,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如何在既有研究基礎上,開拓新的研究方向,成為與會學者關(guān)注的另一個焦點。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勇對明代正德年間進士王道的言行及師承關(guān)系進行了考察。他表示,王道與湛若水在正德六年確定師徒關(guān)系后,直到嘉靖初年始終保持著比較融洽的論學交往。即使從正德八、九年以后,王道受到以魏校為中心的陽明學批判者的影響,在學說立場上傾向于朱子學,并因此與陽明學說疏離直至決裂,但仍然與湛若水保持著比較融洽的論學關(guān)系。王道與湛若水關(guān)系的決裂,與湛若水在“大禮議”中的政治言行、特別是其易進難退的仕宦表現(xiàn)密切相關(guān),同時也與王道自己試圖擺脫朱熹、王陽明、湛若水、魏校等宋明儒學名家的影響,整合三教資源從而建立一己獨立學說追求有關(guān)。

         

        此外,劉勇還提出,無論是就王陽明、湛若水、王道關(guān)系的當時情況來看,還是從黃宗羲《明儒學案》的事后觀察視角而言,都提醒我們在看待宋明理學脈絡中的師承關(guān)系時,需要自覺地突破學說傳承乃至衣缽繼承觀念,引入更為復雜和多樣化的視角。

         

        關(guān)注解釋視域的轉(zhuǎn)換

         

        學風的轉(zhuǎn)化、思想進程的變遷歷來是學界重點研究題目,其中解釋視域的轉(zhuǎn)換是重要的切入口。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侯潔之以黃久庵和李見羅為中心,對晚明《大學》核心概念由“致知”到“知止”的轉(zhuǎn)移進行了考察。她提出,就“工夫”的重心而言,“致知”作為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序之所以開始松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王陽明從《大學》建立的“工夫”結(jié)構(gòu)具有整體的內(nèi)向性。這使得部分后學過度偏向在“心”上用功,導致實踐虛化。

         

        黃久庵和李見羅以實學為口號,并改詮《大學》重建“工夫”體系,主要原因即在于此。他們都通過“止”所代表的本體層規(guī)定“工夫”內(nèi)外合一為路徑,并從本體內(nèi)容保證付諸經(jīng)世的實踐動向。于是,“至善”的談論從本體意義的內(nèi)容指向,轉(zhuǎn)為側(cè)重于“工夫”意義上的內(nèi)外兼全;實踐方向也從“心”上“工夫”,逐步往體用并重的現(xiàn)實致用發(fā)展。盡管他們所建立的由內(nèi)統(tǒng)外的“工夫”形態(tài),仍保留不同程度的心學色彩,不過對經(jīng)世實學的強調(diào),對于清代實學多少有所助力,可以說是晚明心學日益沒落、實學逐漸抬頭的體現(xiàn)之一。

         

        此次研討會由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佛山市南海區(qū)文化體育局、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中山大學哲學系主辦,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承辦。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