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城西范氏:詩書傳家 澤被后世
作者:谷敏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初六日甲寅
耶穌2018年1月22日
天一閣
書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歷代對圖書的保護、整理、研究等活動,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中華藏書文化。作為藏書主要載體的藏書樓,則是藏書文化的象征與標志。
在浙江寧波月湖之西,聳立著一座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這座藏書樓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中國乃至亞洲現(xiàn)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三座家族藏書樓之一。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曾盛贊它:“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shù)第一家。”
天一閣的創(chuàng)始人范欽(1506—1585年),明代正德至萬歷年間人,一生酷愛書籍,及至退休回歸故里,已搜集圖書7萬余卷。為了更好地保存書籍,更是為了在家族中營造“詩書傳家”的氛圍,范欽專門請人在住所附近建造一棟二層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小樓——天一閣,作為這批圖書的保存之所。
范欽有兩子,長子范大沖(1540—1602年),字子受,號少明;次子范大潛(1544—1585年),字子昭,號繼明。次子范大潛先于范欽離世,長子范大沖在繼承父親一樓藏書后,隨即立下“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家訓,以保證先人之書不至流散。
范大沖之后,范氏家族為守護圖書,逐步形成了一套嚴密的藏書管理制度。清代學者阮元在《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序》一文中記載了范氏家族關(guān)于天一閣的嚴格家規(guī):“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lǐng)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書借出者,罰不與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擯逐不與祭?!鼻宓拦饩拍辏?829),范氏對定期檢查天一閣的管理制度又做出進一步規(guī)定:“閣上門檻櫥門鎖鑰封條,房長每月會同子姓稽考,并察視漏水、鼠傷等情,以便即行修補”“閣下每月設(shè)立巡視二人”等。故此,天一閣能綿延數(shù)百年而不絕,成為江南的文獻重鎮(zhèn),與寧波城西范氏一族的精心守護密不可分。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高宗弘歷纂修《四庫全書》,范欽八世孫范懋柱進呈天一閣藏書640種,近6000余卷。其中96種收入《四庫全書》,377種列入存目。作為嘉獎,清政府回贈范氏家族一套毛邊裝的《古今圖書集成》和《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兩金川戰(zhàn)圖》兩部銅版畫。
《四庫全書》開館的第二年(1773),乾隆皇帝又下諭旨,贊揚范氏的藏書樓“自前明相傳至今,并無損壞,其法甚精”,“今辦《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欲仿其藏書之法,以垂久遠”,命當時的杭州織造寅著親往寧波,考察天一閣的書樓結(jié)構(gòu),并仿其形制修建了庋藏《四庫全書》的文淵閣、文瀾閣、文津閣等七閣,范氏家族由此名聲大振,“為海內(nèi)所引望”。
一樓藏書不僅為寧波城西范氏帶來名望,更為其子孫營造了讀書、愛書的家族氛圍。及至清代,范氏家族人才輩出:從清初至雍正年間,范氏就出了10名進士;明清兩代,被列為鄉(xiāng)賢的范氏族人多達16位,成為冠冕甬上的書香世家。
近代,伴隨著國家的變革,范氏族人對藏書樓的守護日漸力不從心,閣中圖書曾多次被盜,天一閣也破敗不堪。為了使藏書有更好的歸宿,范氏家族權(quán)衡再三,毅然將天一閣轉(zhuǎn)交社會管理。1933年,寧波成立了“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天一閣始為民國政府所接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一閣更是得到精心修葺,藏書量也不斷增加,重新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天章特獎藏書富,世澤長期子孫賢。”今天,談起中華藏書文化,我們就會想起天一閣,就會想起為這棟藏書樓守護了十三代的寧波城西范氏家族。他們的堅守與堅毅,正是千萬個讀書尚禮的中華詩書世家的縮影。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