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走,到宋朝投個標去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18-03-16 15:31:33
        標簽:


        走,到宋朝投個標去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廿九日丁未

                    耶穌2018年3月16日

         

          

         

        先說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部叫做《新宋》的穿越小說,里面有個情節(jié):穿越回到宋代的小說主人公運用自己的現(xiàn)代知識,幫助宋人在杭州搞招標、投標。小說的作者以為這是他給宋朝人暢想出來的創(chuàng)舉。殊不知,在宋朝,其實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招投標制度,其制度的嚴密、周全,甚至不讓今日的招投標做法。在了解了相關史料之后,小說的作者不得不感慨:“宋代真是一個讓人驚嘆的時代。”

         

        宋人管招投標叫做“買撲”、“撲買”。撲,有博弈、競爭之意;買,即買賣、交易。合起來,“買撲”的意思就是競價買賣。宋朝的“買撲”制度廣泛應用于特許經營權拍賣、官田出讓與請佃、商稅承包、政府采購等范圍,并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招投標程序。舉一個例子,如果宋政府要拍賣某個坊場或官田的經營權或產權,通常都會采用“買撲”即招投標的方案,整個程序是這么走的:

         

        首先,主持拍賣的州政府要對拿出來招標的“標的”(比如某處酒坊的三年經營權)進行估價,設定標底。標底通常采用以往拍賣的次高價或中位數(shù),“若累界(營業(yè)額)有增無減,即取累界中次高一界為額;如增虧不常者,即取酌中一界為額”;或者參照同類物品的市場交易價格。

         

        標底確定下來之后,便可以在“要鬧處”張榜公告招標了,包括說明政府這次要拍賣的是什么,位于何處,底價幾何,歡迎有意競買者在限期(通常是一個月到三個月)內,參與投標。宋政府對投標人有一些身份限制:公務員與提供不了抵押物、擔保人者,不準參加投標。其他任何人,只要你有財力,便可以競拍(南宋時對官員的限制又放寬了)。

         

        然后,便進入投標的程序了。政府會“造木柜封鎖,分送管下縣分,收接承買實封文狀”,即州政府命人制造了一批木柜,鎖好,送到轄下各縣鎮(zhèn),凡符合資格、有意投標的人,都可以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填好自己愿意出的競買價與投標時間,密封后投入柜中。這個過程叫做“實封投狀”。規(guī)定期限一到,即截止投標,木柜立即運回州政府。假如限期之內無人競拍,即流標,則政府一般會調低標底,再次公示招標。

         

        接下來,便是評標的程序。木柜的拆封必須是公開的,有州政府多名官員在場,并允許公眾觀看。搞暗箱操作是不行的。宋朝的評標標準通常采取最高價原則,即出價最高之人中標,“取看價最高人給與”。如果出最高價的有兩人以上,即以先投標的那個人勝出。中標人如果反悔,要按其出價的10%進行罰款。

         

        原承包人擁有優(yōu)先權。在承包期屆滿的前一年,政府要先詢問原承包人是否有意繼續(xù)承包,如果有意,通常會給予一定優(yōu)惠,原承包人若錢不夠,還可以“分期付款”,如在一次官田出讓交易中,原佃戶獲得了七折的優(yōu)惠,并允許“限二年納足”。如果原承包人無意承買,政府即貼出公告,重新招標。在評標的時候,政府也會問原承包人愿不愿意按中標的價錢承買,“仍具最高錢數(shù),先次取問見佃賃人愿與不愿依價承買,限五日供具回報”。

         

        中標人確定之后,還有一道程序要走:公示,“于榜內曉示百姓知委”。以表示整個招投標過程的公開、公正。最后,由政府給中標人頒發(fā)“公憑”,實質上就是訂立合同。中標人在合同有效期之內(假設政府拍賣的是一處坊場的經營權,通常三年為一界,滿界即重新招標),享有明確的義務與權利,義務是必須按時納足課額(若發(fā)生天災,政府一般會給予蠲免);權利是中標人的經營權受到保護,即使有其他人出更高的價錢,政府也不可以轉讓,“他人雖欲增課以售,勿聽”。

         

        這就是流行于宋代的處理國有資產流轉的“買撲”制。放在十三世紀之前,它無疑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招投標制度,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挑不出大的制度性缺陷。

         

          

         

        宋代還實行過一種“明狀添錢”的“買撲”,跟今日的拍賣制非常接近:假設宋政府要出讓某一處河渡或酒坊的經營權,它也會采用競價拍賣的方式。競拍之時,政府將所有想獲得標的物的人召集在一起,各人“明書錢數(shù),眾各相知”,即公開叫價、競價,最后“擇價高之人便行給付”,出價最高的那個人得到標的物。

         

        毫無疑問,這種“明狀添錢”的拍賣法,比起前面介紹的“實封投狀”法更加刺激,也更能激發(fā)競爭。一些競拍者志在必得,難免失去理智,“競立高價,務相傾奪,止快目前之欲,不為后日之計”,結果以超高的出價拍下標的物(如某處酒坊經營權),卻收不回經營成本,“往往破家竭產”。因此,宋政府后來又叫停了“明狀添錢”的競拍制,還是采用“實封投狀”的招標制。

         

        可惜宋亡之后,以“實封投狀”為代表的“買撲”制度不但未能繼續(xù)演進,反而消亡了。元代還有“買撲”,但只限于包稅;明清時則基本上沒有聽說有什么招投標制度了。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