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杰泓】詩與教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05-08 17:02:06
        標簽:


        詩與教

        作者:王杰泓(武漢大學藝術(shù)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三月廿二日己亥

                    耶穌2018年5月7日

         

        作為“仁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孔子的文藝觀主要通過他對《詩經(jīng)》的評論提出,因此又被稱作“詩教”觀。一般認為,孔子“詩教”文藝觀重“教”,即側(cè)重于“詩”(文藝)的社會教化作用與倫理實踐意義。例如在文藝的社會作用問題上,《論語·泰伯》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憲問》又云:“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鄙硖帯岸Y崩樂壞”的春秋動蕩年代,出于實現(xiàn)社會理想的需要,孔子尤為看重文藝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圖發(fā)揮文藝在蓄養(yǎng)健全人格、構(gòu)建和諧社會上的獨特功用。因此,他把“詩”“禮”“樂”視為以“仁”為中心的道德修煉、政治教化的三個必經(jīng)階段。再如在文藝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guān)系問題上,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這里,“質(zhì)”指人的內(nèi)在品格,“文”即人的外在表現(xiàn),“文質(zhì)彬彬”就是要求人既要有“仁”的品格,又要有“禮”的儀表。體現(xiàn)在作品上,這就需要內(nèi)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諧。進而言之,當“文”“質(zhì)”相匹之時,孔子又尤重內(nèi)容。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保ā墩撜Z·八佾》)《武》《韶》兩樂相比,《武》頌攻伐,雖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韶》敬堯舜那樣“盡善盡美”,因為后者是“仁政”的產(chǎn)物。又如在文藝批評標準的問題上,孔子明確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墩撜Z·為政》)“無邪”即“執(zhí)兩用中”而“歸于正”,要求的是作品在緣情、言志時不要太直露,而應適度。同樣,“無邪”仍然是從突出“文質(zhì)合德”“文治合一”的社會教化論申發(fā)的,關(guān)涉孔子對文藝“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不過,值得強調(diào)的是,孔子“詩教”文藝觀在重“教”的同時并不忽視“詩”。一方面,基于“仁學”之指歸,孔子并非就文藝論文藝,而是將其作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諧社會的一種途徑;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簡單將文藝視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認識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發(fā)蒙”“樂以發(fā)和”“以美養(yǎng)善”“以美成人”的社會效益。正是以上兩點,構(gòu)成了孔子文藝觀的鮮明特色,并對后世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藝思想產(chǎn)生了根本影響。權(quán)舉孔子“詩教”文藝觀最具代表性的另一學說——“興觀群怨”說——為例,再加說明?!芭d觀群怨”見于《論語·陽貨》,其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綜合《論語》集釋,“興”即“引譬連類”“感發(fā)志意”,強調(diào)通過藝術(shù)形象的譬喻,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領(lǐng)會到某種類似的深微曲隱的思想感情,從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觀”即“觀風俗之盛衰”“考見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興”是“觀”“群”“怨”的基礎(chǔ),四者雖均以實現(xiàn)“詩教”的社會功用為目的,但又必須以尊重文藝獨特的審美規(guī)律為前提。在“興”之審美提挈下,“觀”重世俗人心、社會生活狀態(tài)的豐富多樣性而非簡單化、鏡子式的反映;“群”喚起并溝通人的共同情感,強化了文藝獨特的審美感染作用;而“怨”不僅是“刺上”“化下”的現(xiàn)實批判,更是“一有嗟嘆,即有詠歌”的文藝抒情性本質(zhì)的表彰。“興觀群怨”說緊扣美善兼濟、審美與教化合一的原則展開,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和強烈的實踐品格,成為司馬遷“發(fā)憤著書”說、韓愈“不平則鳴”說、歐陽修“窮而后工”說、梁啟超“熏浸刺提”說等后世思想學說的歷史與邏輯起點,共同鍛鑄起中華民族自強弘毅融舊開新的文化傳統(tǒng)。

         

        傳統(tǒng)絕非死物,相反,我們都生活在傳統(tǒng)中。具體到孔子的文藝思想,我們?nèi)匀豢梢詮摹敖獭迸c“詩”兩個層面洞悉其對重塑當代中國文化的智慧啟迪。首先,孔子“詩教”文藝觀的最突出特點就是它的“在地性”或?qū)嵺`品格。《論語》言“詩”,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始終在“教”。基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省和總結(jié),《論語》言“詩”都十分接地氣,目的都在強調(diào)文藝樹正氣、凝人心的社會教化意義。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最重要一脈,孔子儒學在此不僅彰顯出開創(chuàng)性、典范性價值,更淬煉出后世文藝載道安邦、經(jīng)世致用的實踐品格和人文精神。從《論語》所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到《毛詩序》的“發(fā)乎情,止乎禮義”,從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到梁啟超的“熏浸刺提”說等等,后世文藝家和學者們正是沿著孔子開辟的“詩在乎教”的經(jīng)世道統(tǒng),始終以傳承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作為神圣的使命。可以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覺。

         

        其次,孔子尤為看重“以詩為教”“以美養(yǎng)善”的“會通性”或支撐作用。“詩”雖在乎“教”,但“詩教”畢竟不等于“政教”,文藝活動實現(xiàn)政治與社會教化功能必須以尊重文藝自身的特殊性、審美規(guī)律性為基礎(chǔ),否則就會流于簡單、粗暴,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魅力。作為一位有著極高藝術(shù)鑒賞力和審美追求的圣者,孔子十分重視文藝這種以審美獨特性而行“不言之教”的特質(zhì)。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在論“興”的時候,他又告誡弟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總之,孔子在講文藝的社會作用時,始終把“興于詩”作為前提和基礎(chǔ),脫離了“興”,“觀”“群”“怨”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此以降,中國文藝逐步確立“詩緣情”“詩言志”的主流傳統(tǒng),匯聚劉勰、王昌齡、王夫之、王國維等人智慧的中國特色的“意境”理論也正是賡續(xù)孔子的文藝思想發(fā)揚所得??鬃印霸娊獭蔽乃囉^無疑是面向當代而敞開的存在,它需要今天的文藝家們按照美的規(guī)律去創(chuàng)造藝術(shù),召喚著文藝理論家們?nèi)ゼせ钗恼搨鹘y(tǒng)的生命力,進而在古為今用、西為中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異質(zhì)文化因子的基礎(chǔ)上澡雪精神,陶鈞文思,再續(xù)中華文脈,重鑄中華民族自信、自覺和自豪的心魂。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