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有濟村吳氏:德勤悌正家風遠,正直清廉濟世長
來源:泉州通客戶端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四月初一丁未
耶穌2018年5月15日
山上云霧繚繞,如一幅水墨畫。
核心提示
德化縣蓋德鎮(zhèn)有濟村,一個群山環(huán)抱、遠離喧囂的小山村,不疾不徐,用千年光陰,涵養(yǎng)傳承了一脈好家風。
唐五代開始,吳氏族人,便在這里落腳,至今繁衍生息了三十八世。
有濟吳氏一族,自明開始,族譜便詳細記載了崇禮尚義、孝悌睦鄰、賑濟困乏等族規(guī)、家訓,為歷代吳氏子孫所奉行。有濟吳氏,因此涌現(xiàn)出了多位造福一方、名留青史的清官賢達。 □泉州晚報記者 黃寶陽 通訊員 陳曦妮/文 陳小陽/圖(除署名外)
吳氏讓孝勤儉傳家 建村有濟繁衍千年
吳氏家風館
從德化縣城到蓋德鎮(zhèn)有濟村,有約10公里的山路。車輛在云霧繚繞的山路上逶迤前行,駛入山中盆地后,就抵達有濟村了。彼時已早上近10點,村里的云霧還未散去,薄霧氤氳中,白墻黛瓦的民居若隱若現(xiàn),房前屋后雞鳴犬吠,一行人身上自帶的焦躁和風塵,瞬間蕩去。
這個僻于群山中的千年小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吳。說起開姓始祖,得追溯商朝周太王長子周泰伯。周泰伯為讓位給三弟季歷,率二弟仲壅引退,定居江蘇無錫梅里,其謙德風儀、高風亮節(jié),感動當?shù)匕傩?擁戴而建立吳國,后世子孫以國為姓。吳泰伯第十九世孫季札,繼承先祖謙德家風,把王位讓給三個兄長,避耕于延陵,福建吳氏大部分以延陵為郡望。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吳氏后裔吳祭奉旨入閩平黃巢之亂,后在莆田沈浦定居。至五代南唐先德七年(960年),吳祭七世子孫吳純從仙游大圳遷至德化有濟村,繁衍生息三十八世,至今已有1058年。
有濟村的中心,是一座名為中洋書院的舊書院,始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為吳氏教育子弟的專用書房。書院分為上下兩堂,木結構,穿斗抬梁式。廳堂前的天井十分有特色,分作兩半,左側疊假山種植茶花、石榴、玫瑰等花卉;右邊鑿作小池塘,飼養(yǎng)紅鯉魚,花瓣飄落水中,平添幾分悠然。書院自興建以來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四百多年間,一直作為吳氏子弟的教育場所,從未中斷荒廢過,世代的吳氏裔孫,在這里啟蒙受教。
書院天井里有假山花卉、池塘鯉魚。(黃寶陽 攝)
如今,德化縣、蓋德鎮(zhèn)兩級紀委以中洋書院為依托,打造了吳氏家風館。家風館展示了吳氏家風家訓、經典家風故事、歷代名人風采、名人題詞碑文及匾額,還有吳氏族人珍藏的吳氏族譜及舊書院的部分珍貴古籍書冊等。環(huán)廊中,還以吳氏歷代名人故事及家風為內容,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壁畫。
急公好義懸壺濟世 村民塑像建觀奉祀
中洋書院對面,是一座古樸的小廟——圣天宮,是閩南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信仰的吳公真仙的祖殿?!笆ヌ鞂m”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圣天宮二進式,屋頂歇山式,雙脊八翹,分三檐建筑,古色古香。宮觀背后,有一處天然的龜背山,形神兼?zhèn)?令人稱奇。
“圣天宮”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黃寶陽 攝)
圣天宮主祀吳公真仙,吳公真仙原名吳巖說,號濟川,出生于元朝至大三年(1310年),是當?shù)刂泥l(xiāng)賢醫(yī)士?!陡=ㄍㄖ尽酚涊d說:“吳濟川,德化縣蓋德有濟村人,隱居金液洞一年,煉液養(yǎng)真,日惟飲一盞,洪武中端坐羽化成仙?!?/p>
在裊裊的香火中,圣天宮管委會的老人們,將吳仙公的故事娓娓道來。吳濟川出生于有濟村書香門第,曾祖父、祖父均出仕為官,他自幼勤讀詩書,能詩善文。
吳濟川從小目睹很多農民因為家境貧寒沒錢看病,重病后臥床不起,最后命歸黃泉的慘狀。特別是遇到瘟疫,更是死亡無數(shù),常常“今日抬別人,明日別人抬”。為解除民間疾苦,青年吳濟川“立志行醫(yī)救人”。他認真鉆研醫(yī)術,廣泛收集民間驗方靈藥,親自采藥配方,為人治病。他不僅醫(yī)術高明,而且忠厚善良,無論風雨寒暑,有請必到。當?shù)乩习傩諏λ芨屑?稱之“活菩薩”“活神仙”。
傳說急公好義、一身正氣的吳濟川,還遠赴江西龍虎山學法,學成歸來,造福桑梓,懲惡揚善。至今,德化民間還流傳著吳濟川為民除害、見義勇為的許多精彩故事,如燒土紙智斗奸商、揮杖欲推白格嶺等。
吳濟川羽化后,民間感念其恩,塑像、建圣天宮祀之。數(shù)百年間,吳公真仙的香火遠播八閩大地、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等地,僅在國內就有幾百座分爐宮觀。
以身作則踐行宗規(guī) 家風傳承六百余年
盡管被神化后的吳濟川,許多故事都充滿了傳奇色彩,但其首訂的宗規(guī)、家訓等,卻真實地存在于有濟吳氏的族譜中。
有濟村黨支部書記吳水生介紹說,在吳氏珍藏的族譜中,可見吳濟川制定的“孝悌為先,恭敬盡禮”的家規(guī),他自己也是這么踐行的。傳說他在龍虎山學藝時,有一天師父背上突然長出7個癤子,吳濟川忙里忙外,長時間伺候,當其他徒弟都覺得疲憊的時候,他堅持三天三夜沒有合眼,后來,他不顧腥臭,用嘴巴將癤子上的膿吸出。
立下“賑濟以救困乏”宗規(guī)的吳濟川,一生潛心鉆研醫(yī)學,凡有求醫(yī)者,都不怕勞累,且不計報酬,無償救濟,幾十年如一日。
從吳濟川開始,600多年來,有濟吳氏行成并完善了一套完整的族規(guī)家訓,包括宗規(guī)、家規(guī)、家訓、庭訓、自省守則等。宗規(guī)申明要“崇祀以敦孝恩,孝悌以肅家風,睦鄰以念同宗,耕讀以務本業(yè),賑濟以救困乏,擇配以選良家”;家規(guī)著重“敦孝、悌弟、精忠、守信、 崇禮、尚義、養(yǎng)廉、存恥”等方面;而庭訓則要求“勤生理,崇儒業(yè),尚借鑒,睦宗族,和鄉(xiāng)里,慎承繼,嚴閨門,戒淫惡”。
匾額雖歷經滄桑,仍保存基本完好。
這些宗規(guī)家訓,尚德尊禮、字字珠璣,從多個維度為吳氏子孫安身立命制定了正向的行為準則,被吳氏后人奉如經典,代代相傳至今,依舊閃耀著動人的光澤。
清正廉潔不畏權貴 德才兼?zhèn)洹罢睅煴怼?/strong>
在詩禮傳家、德勤悌正等宗規(guī)家訓的指引和浸潤下,有濟吳氏歷代賢士輩出。在中洋書院的正中,懸掛著一塊木質匾額,上書“正直師表”四個金色大字。匾額雖歷經滄桑,仍保存基本完好,字跡清晰可見。這塊牌匾,是明朝欽差大臣賜給有濟吳氏子孫吳天佑的。
吳天佑,字德卿,號畏齊,生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吳天佑幼年生活孤苦伶仃,“生五日而孤”,雖備嘗艱辛,卻“聰慧倜儻”,十五歲即中歲貢。
出仕后,吳天佑長期擔任廣東程鄉(xiāng)縣(今廣東省梅州市)的儒學訓導(主管教育的官員),后“委掌縣事”。程鄉(xiāng)歷來是州、府的治所之地,是粵東北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吳天佑憑其博學多才及卓爾不群的學術造詣贏得了廣泛贊譽,時人盛贊他“文能敷教,才堪治劇”。
吳天佑不僅有著杰出的領導才能,而且為官清正廉潔,勤政愛民,不畏權貴,“家不給者,濟之;冤不直者,白之”。當時的欽差大臣兩廣都御史感其“素著正直之風,不愧師表之任”,賜予“正直師表”匾額。
吳天佑淡泊名利,正當仕途一片大好時,卻選擇歸隱田園。雖然他為官多年,卻家徒四壁,好不容易才湊夠了回家的盤纏。晚年的吳天佑繼續(xù)發(fā)揮余熱,組織族人編纂族譜,整理宗規(guī)族訓,為弘揚吳氏家風作出了承前啟后的貢獻。
除此之外,有濟吳氏宋有提督吳高桂、校尉吳芳桂,元有南京留守左衛(wèi)吳真治,清有四川瀘州州判吳超英等人,均是造福一方、名留青史的清官賢士。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