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尚書》學史問題
作者:顧農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初七日癸未
耶穌2018年6月20日
先前通行的陶淵明集大抵依據(jù)陽休之定下來的格局分作十卷,其中包括《五孝傳》和《集圣賢群輔錄》(一名《四八目》)。而《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八集部“別集類·一”中指出,這兩份文本皆出于偽托,其根據(jù):一是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編本陶集只有八卷,沒有這兩份文本;二是“《五孝傳》及《四八目》所引《尚書》,自相矛盾,決不出于一手,當必依托之文”。
這里的前一條本來完全不成什么問題,蕭統(tǒng)的八卷本只收詩文,不取專著(他編選的《文選》也是如此),而陽休之本乃是全集,所以多出兩卷。至于所謂引用《尚書》自相矛盾一事,則尚須具體討論一下。按四庫館臣按照乾隆皇帝的具體指示,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三七子部“類書類存目·一”中指出——《五孝傳》引“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之文,句讀尚從包咸注,知未見古文《尚書》。而此錄“四岳”一條,乃引孔安國傳,其出兩手,尤自顯然。
他們在這里指出的矛盾見于《五孝傳》與《集圣賢群輔錄》之間——《五孝傳·卿大夫孝傳贊》:孔子,魯人也。入則事父兄,出則事公卿,喪事不敢不勉,故稱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是亦為政也。
《集圣賢群輔錄·上》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右羲和四子??装矅疲磮蛑脑?,分掌四岳諸侯。
檢孔子的原話見于《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笔且酁檎?,奚其為為政?’”孔子的意思是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好的風氣放射到政治上去,就要算是參與政治了。他引用的那幾句《書》,在今文《尚書》里沒有,應當是亡佚了;陶淵明熟讀《論語》,行文時轉述其大意,自然只能是“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是亦為政也”。古今的人們一般也都這么理解、斷句,未必就是按照包咸注。后來出現(xiàn)的古文《尚書》之《君陳》篇里有幾句話也涉及“孝”和“友”:
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茲東郊。敬哉!”
古文《尚書》一般認為是偽書,但在偽造時也有些先前的依據(jù),《論語》自是其一。這里的句讀與《論語》所引之《書》稍有出入,完全無關緊要。古文《尚書》的孔安國傳,就其署名而言固然可以說是偽的,但其內容大抵有些根據(jù),并不全偽。陶淵明引用其中關于“四岳”的說法,沒有什么可以指摘的毛病,這同他《五孝傳》里的行文也并不構成矛盾。
退一步說,即使《五孝傳》及《四八目》所引《尚書》確有可以吹毛求疵之處,那也是言各有當,最嚴重也只能說二書一真一偽,而未必能得出二書皆為偽托的結論。
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瀟灑得很;而四庫館臣則不僅讀書“求甚解”,而且奉旨唯謹,有意找茬?,F(xiàn)在看來,根據(jù)《尚書》學史的常識,可以將他們的高見高高掛起。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