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喪禮與社會長治久安
作者:王緒琴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六月廿五日庚午
耶穌2018年8月6日
近年來,國內有些地區(qū)陸續(xù)出現一些關于喪葬方面的亂象,如河南周口地區(qū)的強制平墳運動,江西上饒地區(qū)的強行收繳、焚燒棺木事件,安徽安慶地區(qū)突然強行推行火葬導致老人自殺事件,山東一些地區(qū)的“七不準”和“十不準”的喪葬禁令,有些地區(qū)禁止吹鼓喪樂等舊俗和強制執(zhí)行一天喪期,等等。當前關于喪葬方面出現的一系列現象和問題,在表面看來,只是關于喪葬這方面的傳統舊俗陋習是否有必要保留之爭,似乎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是,深層次來說,喪葬禮俗乃是中國文化中最具根本性的文化之一,隨意的拋棄和踐踏傳統喪禮文化,將會動搖中國文化的根基。甚至,進一步說,若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到社會的長治久安?!墩撜Z》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睹献印吩唬骸笆鞘姑耩B(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在儒家看來,生死大事,必當慎重對待之,處理得當,民德歸厚,社會可長治久安。
一、國家教化綱領與社會長治久安之間的內在關系
關于在治國理念方面,孔子曾有一段經典的表述: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禮記?經解》)
可見,立國必先立其教,國家欲治理的好并久遠和順,先要確立起治理和教化的理念,依此理論教化民眾,久而敦化入俗,他人一入其國,國民之品格氣蘊宛然可見也。在孔子看來,依據不同的經典進行教化會帶來不同的“國家氣質”,以《詩》教之,溫柔敦厚;以《書》教之,疏通知遠;以《樂》教之,廣博易良;以《易》教之,絜靜精微;以《禮》教之,恭儉莊敬;以《春秋》教之,屬辭比事。當然,也并非一國之教化必依一部經典,理想的狀況是六經共教之,如此形成的“國家氣質”必定是這些良好的品質兼而有之,溫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遠而不誣……屬辭比事而不亂。這是何等極致而美好的情景呀!顯然,一國之教化想做到如此理想完美的狀況是不太容易的,即便要做到溫柔敦厚的“詩教”和絜靜精微的“易教”也實屬不易,但是,做到恭儉莊敬的“禮教”和廣博易良的“樂教”總會容易一些。也故此,儒家在國家治理和教化中,會優(yōu)先推行禮樂教化。《禮記》曰:“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禮記·曲禮上》)正是此義。
按照這個邏輯,禮教是首先推行的教化。孔子曰: “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保ā抖Y記·禮運》)禮之本體根于天地,列于鬼神,其用則達于喪祭射御冠朝聘等政治、生活諸多領域?!吨芏Y·春官·大宗伯》曰:
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烝冬享先王。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覜曰視。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禮教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和操作層面,即為“五禮”,包括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等五大類禮儀規(guī)范?!耙詥识Y哀死亡”的喪禮為兇禮,表明喪禮是在人死亡之哀思之禮制也。
在《周禮》中,關于喪禮的內容散見于各篇目中?!秲x禮》共17篇,其中關于喪禮的篇目4篇,分別是《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抖Y記》共49篇,其中關于喪禮的篇目達11篇,分別是《檀弓上》、《檀弓下》、《喪服》、《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犊鬃蛹艺Z》、《荀子》(尤以《禮論》篇)、《孟子》、《朱子家禮》等典籍中也有大量關于喪禮的內容。與冠禮、婚禮、射禮、朝聘禮等相比,對喪禮的重視程度顯然是最高的,孟子曰:“養(yǎng)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保ā睹献印るx婁下》)朱熹注曰:“事生故當愛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則人道之大變。孝子之事親,舍是無以用其力矣。故尤以為大事,而必誠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誨也?!保ā端臅ⅰっ献诱戮洹罚﹩识Y流程之繁鎖和具體,非其它禮儀可比,而且喪期也很長,之所以如此,《荀子·禮論》曰:“三月之殯,何以?曰:大之也,重之也。所致隆也,所致親也……故天子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須足以容事,事足以容成,成足以容文,文足以容備,曲容備物之謂道矣?!敝祆湓唬骸叭露?,前期擇地之可葬。”(《朱子家禮》卷四)一般喪殯之期為三個月,而天子竟達七個月,之所以如此,正是要把喪禮作為國家最為重大隆重的事情來對待,顯然,傳統社會的統治者很清楚喪禮之慎終追遠的作用與國家長治久安之間的內在關系。
二、喪禮的德育教化功能
《禮記》中記載了大量的喪禮方面的要求:
卒哭乃諱。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禮記·曲禮上》)
齊者不樂不吊。居喪之禮,毀瘠不形,視聽不衰。(《禮記·曲禮上》)
禮:斬衰之喪,唯而不對;齊衰之喪,對而不言;大功之喪,言而不議;緦、小功之喪,議而不及樂。”(《禮記·喪服四制》)
喪有四制,變而從宜,取之四時也。有恩有理,有節(jié)有權,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jié)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禮記·喪服四制》)
吊喪弗能賻,不問其所費……適墓不登壟,助葬必執(zhí)紼。臨喪不笑。揖人必違其位。望柩不歌。入臨不翔。當食不嘆。(《禮記·曲禮上》)
“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禮記·曲禮下》)
喪食雖惡,必充饑,饑而廢事,非禮也;飽而忘哀,亦非禮也。視不明,聽不聰,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故有疾飲酒食肉,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飲酒食肉,皆為疑死。(《禮記·雜記下》)
斬衰,三日不食;齊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士與斂焉,則一不食。(《禮記·間傳》)
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則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禮記·三年問》)
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踐之節(jié),而弗可損益也。故曰:無易之道也。(《禮記·三年問》)
創(chuàng)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禮記·三年問》)
三年之喪的范圍,“自天子達于庶人”。(《禮記·王制》)。
這些記載顯示,在避諱父母的名字、居喪時不能聽音樂、喪服的要求、吊喪時的注意事項、對喪禮的學習、居喪時的飲食、守喪時間長短等等諸方面相關事宜均有詳細的規(guī)定。
對喪禮的重視體現在國家相關規(guī)定中,以“三年之喪”為例,古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家中親人去世,必須回家奔喪,并要為逝去的父母守喪三年。如明代首輔張居正未遵守禮制辭官回家丁憂引發(fā)了朝野上下強烈的批評。公元1577年,萬歷皇帝的老師、權傾一時的首輔大臣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了,按照喪禮古制,張居正應該離開京城回原籍丁憂,十五歲的萬歷“奪情”不準其還鄉(xiāng),張居正以“移孝做忠”之名留在了京師,這下引起了包括張居正門生在內的眾多士大夫的不滿,紛紛上書反對。后來,雖然皇帝以強制手段壓制了此事,但是卻對張居正的政治生涯和身后的聲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禮記》曰:
喪禮,哀戚之至也,節(jié)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復,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禮記·檀弓下》)
喪禮,是對逝者的哀思和悼念,生者念及逝去的親人,心里充滿了悲慟。哀戚之至必要借助一定的儀式去寄托哀思,禱祠之心則需要一定的方式去表達,節(jié)哀而順變,亦須有疏解和釋放的過程,因此,喪禮之必要性正在于此,它完成了陰陽兩界的雙重安頓。有學者說:“喪禮反映了上古先民的喪葬禮俗,表達了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更是對人生最后階段的高度重視。喪禮的存在強調了對于個體生命歸宿的尊重,對于個體生命價值的肯定,同時亦包含著對個體生命一生行為品質的總結?!盵①]重死則必重生,在這個意義上,喪禮也正是做給在世的人看的。一方面,喪禮可以使逝者親人的悲痛之情得到緩解和釋放;另一方面,喪禮使活著的人更加知道生的可貴。當逝者的一生在喪禮和墓碑上“蓋棺論定”的時候,也將給生者一個反思的時刻:余生該怎樣度過?什么才是有益的人生?什么樣的人生才能在喪禮上贏得尊重的?
傳統喪葬其實應該包括“殮-殯-葬-祭”四個環(huán)節(jié),“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jié)文貌之盛矣。”(《荀子·禮論》)“慎終”,主要來自于喪葬,而“追遠”主要來自于祭祀?!对娊洝吩唬骸盁o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命之不易,無遏爾躬?!保ā对娊洝ご笱拧の耐酢罚?《禮記》曰:“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保ā抖Y記·大傳》)敬天法祖,是儒家禮儀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為了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
元代思想家曹元用曰:
孔子之教,非帝王之政不能及遠;帝王之政,非孔子之教不能善俗。教之不能遠,無損于道;政之不能善俗,必危其國。[②]
“善俗”者,正是指禮教通過國家政治的道德教化功能,儒家禮教借助國家的政治體系才能推廣開來,遍及廣大民眾,推行不廣,于禮教之道無損,而作為國家不能利用禮教以善民俗,卻必將危及其國。因此,喪禮還有一個事關國家存亡的德育教化的功能:敬畏感的獲得。人們參加喪禮一般都會獲得這樣的感受:神秘、怪異、恐懼,但是這些都是產生敬畏感的來源?,F代社會之所以出現了很多前所未聞、超越人性和道德底限的事情,內在原因在于人們缺少敬畏感,無所畏懼則必然肆無忌憚。因此,草率地把死去的人當作垃圾“處理”掉,[③]看似節(jié)約了資源和成本(其實,火葬是否真正節(jié)約了土地資源和降低了喪葬成本還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和對比的課題),卻埋藏下了一個更大的隱患。一個人的一生未必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多少價值和財富,但是當他毫無顧忌地要破壞和報復這個世界的時候,其成本和代價卻可能是相當巨大的。否棄喪禮者,多以喪禮為“迷信”活動為由而拒斥之。荀子曰:“君子以為文,百姓以為神?!保ā盾髯印ぬ煺摗罚┮虼?,儒家一直保持了禮樂教化與神道設教之間的張力。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適當的“迷信”,恰恰是人們因對未知的敬畏而建立行為邊界的開始。過分的簡化和去魅傳統喪禮,會斷絕掉人們獲得敬畏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三、傳統喪禮的傳承與革新
對于古代喪禮的規(guī)定,其實隨著時代的推移,已經早就在損益變化中傳承和革新著。如古代的封建統治者為了強調喪禮之重要,開始使用陶俑進行陪葬,后來竟不惜采用人殉制度(據考古發(fā)現表明,早在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就出現了人殉)。這一做法遭到了后世的批判,如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殺生而送死,謂之賊?!保ā盾髯印ざY論》)自春秋之后,漸次廢止。
其實,宋代也曾出現過火葬與土葬之爭,不過與現在情況相反的是,當時的政府卻是要維護土葬的喪禮舊制。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喪葬是以土葬為基本標準的,“古人之法,必犯大惡,則焚其尸?!盵④]作奸犯科的大惡之人才會焚其尸以作為懲罰,普通人則視“焚尸揚灰”為奇恥大辱。但是在宋代,受佛教的影響,加之人多地狹等原因,火葬漸為流行,“喪禮盡用釋氏”[⑤]的情況日益普遍和嚴重起來。如“河東人眾而地狹,民家有喪事,雖至親,悉燔熱,取骨燼寄僧舍中,以至積久,棄捐乃已,習以為俗”[⑥],兩浙路“水鄉(xiāng)風俗,人死,雖富有力者,不辦蕞爾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兩湖地區(qū)“楚俗死者焚,而委其骨于野”[⑦],福建地區(qū)“鄉(xiāng)俗相承……委之火化,積習歲久,視以為?!盵⑧]。此外,四川、江西、廣東等地火葬習俗亦相當盛行。[⑨]兩宋時期竟然成為“我國歷史上火葬最為盛行的時期”。[⑩]
顯然,火葬習俗的盛行對于傳統一直沿習的儒家喪葬禮制造成了重大的沖擊,對歷代統治者所固守的儒家倫理道德構成了嚴厲的挑戰(zhàn),若不給予合理的引導和處置,長此以往,事必影響到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開始時,宋代政府試圖制止這一趨勢的延續(xù),宋太祖于建隆三年三月下詔曰:“王者設棺之品,建封樹之制,所以厚人倫而一風化也。近代以來,遵用夷法,率多火葬,甚愆典禮,自今宜禁之?!盵11]然而,僅靠這一紙政令根本無法有效地遏止其勢。
據載:
紹興二十七年,監(jiān)登聞鼓院范同言:“今民俗有所謂火化者,生則奉養(yǎng)之具唯恐不至,死則燔爇而棄捐之,何獨厚于生而薄于死乎?甚者焚而置之水中,識者見之動心。國朝著令,貧無葬地者,許以系官之地安葬。河東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韓琦鎮(zhèn)并州,以官錢市田數頃,給民安葬,至今為美談。然則承流宣化,使民不畔于禮法,正守臣之職也。方今火葬之慘,日益熾甚,事關風化,理宜禁止。仍飭守臣措置荒閑之地,使貧民得以收葬,少裨風化之美。”從之。(《宋史·士庶人喪禮服紀》)
這表明到南宋時期火葬之風屢禁未止,依舊相當盛行。南宋政府便采取了一些幫扶措施引導和幫助民眾進行土葬,如對于貧窮買不起墓地者,讓其在政府的公地上安葬,或者官方購買土地和利用荒閑之地,給民安葬,以正風化,“使民不畔于禮法”。
當時還有些少數民族地區(qū)因喪葬風俗原因導致的火葬情況嚴重:
二十八年,戶部侍郎榮薿言:“比因臣僚陳請禁火葬,令州郡置荒閑之地,使貧民得以收葬,誠為善政。臣聞吳越之俗,葬送費廣,必積累而后辦。至于貧下之家,送終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勢難遽革。況州縣休息之久,生聚日繁,所用之地,必須寬廣。乃附郭近便處,官司以艱得之故,有未行摽撥者。既葬埋未有處所,而行火化之禁,恐非人情所安。欲乞除豪富士族申嚴禁止外,貧下之民并客旅遠方之人,若有死亡,姑從其便,候將來州縣摽撥到荒閑之地,別行取旨?!痹t依,仍令諸州依已降指揮,措置摽撥。(《宋史·士庶人喪禮服紀》)
根據記載,當時的吳越之地的喪葬風俗,葬送費用高昂,貧困的人家則采用火葬的方式簡化送葬之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戶部尚書榮薿上書勸導皇帝尊重各地習俗,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處理此事。建議只在該地區(qū)的“豪富士族”的開明人士中間先推行土葬,而普通民眾則“姑從其便”,在將來撥給“荒閑之地”慢慢引導民眾進行土葬。皇帝準奏,下詔依該書建議執(zhí)行。顯然,宋代對待喪葬方式問題上,體現了當時的政府很好地兼顧了人情、信仰和禮制之間的平衡。[12]這個歷史案例對于我們當下還是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傳統社會的統治者之所以極其重視喪葬的方式,尤其是維護土葬的儒家舊制,就在于他們深刻地清楚喪禮對于民風敦化和社會長治久安的強大而深遠的內在影響力,故不惜運用國家財政和土地資源引導民眾采用合乎禮法的土葬方式。
近代國學大師胡適先生也是革新傳統喪禮的實踐者,他主張把“迷信的、虛偽的、野蠻的風俗”和“繁重禮節(jié)”進行刪減甚至刪除,喪禮要與世界文明和現代生活方式保持一定的一致性,盡量簡潔干凈,“把后世加入的種種野蠻迷信的儀式刪除干凈”,使喪葬禮儀“近乎人情,適合于現代生活狀況”。[13]對于傳統喪禮與現代喪禮的轉換具有明顯的推動意義。
另外,關于保持喪禮傳統將有礙于“現代化”的說法,可以用臺灣地區(qū)的喪葬辦法做一參照。臺灣除了在喪禮文化方面保留的比大陸更加完整和更有古典韻味外(參考附件:《臺灣國民禮儀范例(喪禮部分)》),臺灣民眾把慎終追遠的余韻綿延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之中。比如,臺灣民眾還保留每天傍晚在自家門口給天地和祖先燒紙錢的傳統。有不少家庭甚至會把自家的房屋單獨辟開一間,做一個私家的“小廟”(一般叫作“堂”),里面供奉的一般是當地的土地神、自家的先祖的神龕等 ,除了自己祭拜外,也對外開放,允許鄰居和路人進行祭拜。這些做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合理的平衡。
其實,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亞漢文化區(qū)”,喪禮文化的傳承和保留似乎都比我們做的好,比如韓國接受中國的儒家喪禮文化至少在隋唐時期甚或更早,后來,在高麗忠烈王朝代安晌引入《朱子全書》,對《朱子家禮》中的喪禮相關內容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吸納入自己的喪禮文化中。[14]還如,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關于中國傳統喪禮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都有其成功的經驗。在美國唐人街,不論是舉辦紅白之事,都成了一種文化符號性的盛大節(jié)目,引得各國游人紛紛駐足觀望,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意義重大。
現代不少人開始接受基督教的喪葬文明,有時為了兼顧逝者親人的不同信仰,還逐漸出現一些中西喪禮文化雜揉的形式,這也沒什么不可,重要的是要讓人們在風俗和信仰、傳統與現代的轉換中自然選擇,在喪禮的儀式中可以表達哀思、釋放情感,起到“慎終追遠”的效果。喪禮肯定是必要的,當然傳統的喪禮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保留和堅持,可以進行符合現代生活的轉換和簡化,但是,一切要以人性為基點,這不只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在給生者繼續(xù)生著的內在理由。當然,我們又不主張簡化太過,因為喪禮作為一種禮儀形式,是“文以載道”和“文以載德”的,儀式和程序的過分簡化,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道無所載和德無所載了,不慎終不追遠,民德只能歸薄了(尤其在喪期的規(guī)定上,古制的“三月而葬”在現代生活中很難堅持,但是三日而葬或一日而葬顯然簡化太過了,至少應該是“七日而葬”)。
結語:
其實,隨著時代的推移,由現代生活快速節(jié)奏所決定,傳統喪禮只會走向進一步的簡化,對于其中的精神內核我們的傳承和堅守還唯恐不及。因此,現在我國有些地區(qū)在喪葬方面的有些做法顯然太過粗暴和急切了,尤其沒有深入地思考過喪禮文化和社會長治久安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如此急不可耐地舍棄喪葬傳統之后對于傳統文化的巨大破壞意義等。因此,傳統喪禮的傳承與革新應當循序漸進,在傳承中緩慢平穩(wěn)地過渡和變革。茲事體大,切要三思!
附件(資料來自于2018年7月14-15日中國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中華傳統喪葬禮儀與改革研討會”):
臺灣國民禮儀范例(喪禮部分)
第五章 喪禮第一節(jié) 治喪
第四十五條 喪事應訃告至親好友,并得設治喪委員會治喪。附訃告參考式樣如左:
一、由家屬具名之訃告
二、由治喪委員會具名之訃告
第四十六條 亡故者入殮,家屬依本章第五節(jié)之所定分別成服,并在柩前設置靈案、遺像或靈位。
第四十七條 大殮蓋棺前,家屬及親友得瞻視遺容。
第二節(jié) 奠吊
第四十八條 家奠在出殯前行之,其儀式如左:一、奠禮開始。二、與奠者就位。三、奏哀樂(不用樂者略)。四、上香。五、獻奠品(獻花、獻爵、獻饌)。六、讀奠文(不用奠文者略)。七、向遺像或靈位行禮(本款之行禮指鞠躬或跪拜、直系卑親屬家奠時行跪拜禮)。八、奏哀樂(不用樂者略)。九、禮成。第四十九條 親友奠吊應向遺像或靈位行禮,并向其家屬致唁,團體奠祭得參照前條所定之儀式辦理。親友行禮時,家屬于案側答禮。第五十條 親友之喪,應臨吊展奠,道遠者得函電致唁;奠吊時,應肅穆靜默,不得制造噪音及妨害鄰里安寧。
第五十一條靈堂宜設在適當處所,應避免妨害交通及觀瞻。靈堂布置暨參加奠吊位置如下:
第三節(jié) 出殯第五十二條 出殯時,親屬向遺像或靈位行啟靈禮后,撤幃、舁柩啟行,其次序如左:一、前導(標明○○○○○之喪)。二、儀仗(不用儀仗者略)。三、樂隊(應用國民禮儀樂曲;不用樂隊者略)。四、遺像。五、靈柩。六、靈位(孝子或孝女恭奉)。七、重服親屬。八、親屬。
九、送殯者。第五十三條 送殯親友,宜著素色或深色服裝,并佩帶黑紗或素花。除至親好友外,家屬可于啟靈后懇辭。第四節(jié) 安葬第五十四條 靈柩至葬所,舉行安葬禮,其儀式如左:一、安葬禮開始。二、全體肅立。三、主奠者就位。四、奏哀樂(不用樂者略)。五、上香。六、獻奠品(獻花、獻爵、獻饌)。七、讀安葬文(不用安葬文者略)。八、向靈柩行禮(本款之行禮指鞠躬,但直系卑親屬行跪拜禮)。九、扶靈柩入壙。十、掩土封壙(火葬者略)。十一、奏哀樂(不用樂者略)。
十二、禮成。靈柩安葬畢,親屬奉遺像或靈位歸?;鹪嵴哌z骨宜奉置靈(納)骨堂(塔)。第五節(jié) 喪期及喪服第五十五條 為亡故親人服喪日期,自其逝世日起算,喪期分左列五等:
對于妻族或未規(guī)定服喪期之親屬,得比照前項相當親等親屬之所定服喪。
第五十六條 喪服依左列之所定,在入檢、祭奠及出殯時服之:一、三年之喪,服粗麻布衣,冠履如之。二、一年之喪,服苧麻布衣冠,素履。三、九月之喪,服藍布衣冠,素履。
四、五月之喪,服黃布衣冠。五、三月之喪,服素服。第五十七條 亡故者家屬于服喪期內依左列方式,在手臂或發(fā)際(位置視亡故者性別而定,男左女右)佩帶服喪標志。一、服三年之喪者,初喪用粗麻布,三月后改用黑、白布(紗、毛線)。二、服一年之喪者.初喪用苧麻布,三月后改用黑、白布(紗、毛線)。三、服九月、五月、三月之喪者,用黑或白布(紗、毛線)。第五十八條 亡故者親屬在服喪期間,依左列所定守喪:
一、服三年或一年之喪者,在服喪初三個月內,停止宴會與娛樂;在服喪初六個月內,宜停止嫁娶。服喪期滿于家祭之日除服,在除服前,蓋私章用藍色,函札自稱加[制]字。二、服九月以下之喪者,在服喪初一個月內,停止宴會與娛樂。于期滿除服之日.宜對亡故者舉行家祭。第五十九條 本章各條所定之事項,在有特殊習俗之地區(qū),得從其習俗;亡故者立有遺囑者,得從其遺囑。
注釋:
[①] 戰(zhàn)學成:《喪禮與〈詩經〉悼亡詩》,《學術交流》,2006年,第4期。
[②] 孔貞叢:《闕里志》卷十《遣官祭闕里廟碑》。
[③] 吳飛:《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成垃圾來處理》,搜狐網http://www.sohu.com/a/214919516_788170,2018年1月5日。
[④] 《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24頁。
[⑤] 蔡襄:《端明信》卷二十二《明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0冊,第507頁。
[⑥]《宋朝事實類苑》卷二十三《韓稚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75頁。
[⑦] 《忠肅集》卷一十三《待御史黃君墓志銘》,中華書局2002年,第269頁。
[⑧] 《西山文集》卷四十《泉州勸孝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4冊,第628頁。
[⑨] 以上宋代火葬情況的考察可詳見何俊、范立舟著:《南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第426-427頁。
[⑩] 張邦煒、張敏:《兩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風》,《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第97頁。文中估計兩宋時期采用火葬的達10%-30%之間,其中的原因,作者認為當時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宋徽宗時人口突破一億大關)和土地私有制的深化造成的“地窄民多”的狀況是主要原因。
[11] 《東都事略》卷二《太祖紀》,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影印本,第78頁。
[12] 詳細論述可參考郝怡:《宋代喪禮中火葬盛行的原因分析》,《黑龍江史志》,第23期。
[13] 參考高曉穎:《胡適對傳統喪禮的改革》,《觀察與思考》,2006年,第4期。
[14] 金英模:《韓國的傳統喪禮》,《當代韓國》,1995年,第2期。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