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溫湯一介與中國文化書院:不該忘卻的“文化英雄主義”
來源:鳳凰網(wǎng)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初十日癸未
??????耶穌2018年10月18日
?
??
?
第四場藝術(shù)與人文高端講座現(xiàn)場
?
席卷當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熱,讓很多人自然聯(lián)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興起的那場“文化熱”。站在今天回望三十年前的“文化熱”,那些引領(lǐng)潮頭的人和事,究竟該如何評價?那時的流行思潮與轟轟烈烈的實踐,又給今天留下哪些啟示?2018年10月16日,重陽節(jié)前夕,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藝術(shù)與人文高等研究院舉辦第四場藝術(shù)與人文高端講座,特邀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敦和基金會執(zhí)行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越光,開講“湯一介與中國文化書院”。著名學者陳方正、劉夢溪、梁治平、余世存共同參與討論,重溫中國文化書院的歷史與價值,評述湯一介先生這位溫和而堅定的“文化英雄”。
?
八十年代這場由學界輻射到大眾的“文化熱”中,中國文化書院和它的創(chuàng)院院長湯一介先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標本意義。作為當時中國大陸最活躍、影響力最大的民間文化團體之一,中國文化書院匯集了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季羨林、任繼愈、湯一介、龐樸等重量級學者,他們高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之大旗,不遺余力地推動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與國際化。而作為這座現(xiàn)代書院的創(chuàng)院院長,著名學者湯一介先生在書院肇建、學術(shù)活動、文化傳播以及危機關(guān)口的思考與實踐,為后來者留下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
?
??
?
陳越光,敦和基金會執(zhí)行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理事長,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副理事長,西湖大學創(chuàng)校校董,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藝術(shù)與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
陳越光:湯一介先生有著看透生活而毅然熱愛生活的“文化英雄主義”
?
“什么是歷史?歷史之所以有力量,之所以成為我們的經(jīng)驗,那是因為歷史不僅僅是過去發(fā)生的故事,而且是可以在今天的人心中復活的過去。這才叫歷史。歷史人物為什么能感召我們?不僅因為他們高大,而且因為他們親切。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腳上有泥土、身上有傷痕、心里有遺憾。而他們正是在這一切上面展現(xiàn)了他們特有的天賦、勤奮、摯愛和勇敢。所以他們能感動我們,能鼓勵我們,能引導我們?!?/p>
?
陳越光的主旨演講從這段話開始。作為八十年代“文化熱”的親歷者,陳越光擔任過“走向未來”叢書和雜志副主編,也直接參與了中國文化書院的建設。他新近出版的《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一書,對這段歷史作了翔實而理性的梳理。他在自序中坦陳,自己傾注多年心力,整理數(shù)千份檔案資料和眾多參與者、見證者的書信回憶,不只是為了做“基于史料的個案研究”,也希望為一個大時代做“場記”。
?
陳越光從四個方面回顧了八十年代中國文化書院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的歷史:開辦文化講習班、舉行學術(shù)會議、編撰學術(shù)書刊,以及自身的團隊陣容。演講現(xiàn)場,隨著屏幕上閃過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三十多年前中國文化書院引領(lǐng)潮頭、轟轟烈烈的盛況依次重現(xiàn):
?
1984年的12月31日,光明日報第二版一則不起眼的消息,連標題一共134個字,記載了中國文化書院籌備委員會的成立,而主持會議的是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這次會議上確立了中國文化書院方方面面的事務。這一天,也就成了中國文化書院后來的建院紀念日。
?
1985年3月,中國文化書院舉行第一期講習班,首位開講的導師,是92歲的梁漱溟先生,這也是他自五十年代后第一次公開出來演講。演講的主題是“以物馭人的西方文化將會讓位于以人馭物的東方文化”,面對擠滿會場的200多名學員,梁漱溟先生堅持站著講了近兩個小時,他說:講課者站立講課,這是規(guī)矩。
?
1985到1986兩年,中國文化書院先后舉辦了十二期講習班,七八十場講座,盡管當時交通條件十分有限,但幾乎全國每個省市都有學者和學員參加,很多不遠萬里坐幾十個小時的火車。特別是1987年開辦的中外比較文化研修函授班,竟吸引了來自全國近三十個省市12000多名學員注冊,足見其影響力之廣,傳播力之強。陳越光認為,當時的中國文化書院,和那一群文化導師,其實要完成的是“一個時代的補課”。
?
??
?
中國文化書院舉辦的文化講習班,場場爆滿,一時盛況無二。
?
??
?
中國文化書院舉辦的學術(shù)交流活動,幾乎囊括21世紀初交往于中國和國際的名學者。
?
??
?
中國文化書院編撰的部分教材和學術(shù)書刊
?
??
?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一開始就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不僅是唯一提出以中國文化為本位的全國性文化團體,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也特別強調(diào)老中青代際傳承。書院的最早提議者是六位40后和50后年輕人,執(zhí)行力強;“創(chuàng)院五老”為梁漱溟、馮友蘭、季羨林、張岱年、任繼愈,有號召之功;而湯一介、龐樸等中間一代學者,則作為書院中樞,負責溝通上下與內(nèi)外。
?
在談到對湯一介先生的評價時,陳越光同樣提出了四個維度:教學工作、學術(shù)著述、社會事業(yè)、編撰出版,這四個維度與評價中國文化書院的四個方面密切相關(guān)。
?
湯一介對中國文化書院意味著什么?陳越光說,湯一介為中國文化書院事業(yè)付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黃金時間”,視其為值得全心盡力的“自己的事業(yè)”。秉承“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家訓,湯一介先生在中國文化書院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是中國文化書院的“定海神針”和代表符號,是中樞之軸和精神領(lǐng)袖。
?
中國文化書院對湯一介又意味著什么?陳越光認為,中國文化書院的事業(yè)補全了湯一介人生中的“事功”方面,延續(xù)了其家族的傳統(tǒng)。以中國文化書院為平臺所開展的眾多國內(nèi)外學術(shù)交流活動,也為他奠定了從北大名教授到學界領(lǐng)袖的基礎(chǔ)。其學術(shù)思想的演變也深受中國文化書院的影響,比如幫助樂黛云先生設計中國文化書院跨文化研究院、九十年代末提出一系列關(guān)于新軸心時代的思考,為跨文化學在中國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chǔ)。
?
“我從1987年開始認識湯先生,后來走得非常近,都沒有見過他拍案而起、怒發(fā)沖冠的時候,他總是溫文爾雅,謙遜隨和。甚至有時候發(fā)生的事情在我看來已經(jīng)忍無可忍了,他卻說算了算了。《論語》中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其言也厲’,而湯一介先生可以說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其言也和’?!?/p>
?
陳越光這樣描述湯一介先生,但話鋒一轉(zhuǎn),認為湯一介的身上,還有一種英雄主義。在整個90年代的十年里,中國文化書院和其他民間文化團體一樣,逐漸淡出公眾視線,但他念念不忘要由書院創(chuàng)辦一所小而精的民辦綜合性大學,并為此做了完整的設計,并親手抄錄設計方案,作為檔案存檔,因為這是他的夢想,他希望夢想成真,即使不成自己也盡力了。
?
“歷史的深邃迷人之處,恰恰在于那些平庸的成功,在成功的同時就被平庸就地消化了。而那些當時沒有成功的崇高目標,卻像遠方的燈塔一樣,召喚著后來人。那些超越了成功與失敗的目標,既然以歷史的名義感動了我們,我們也應該可以成就一段可以感動后人的歷史。我在幾個場合反復說,每當我說這段話的時候,在我眼前出現(xiàn)的都是湯一介,都是湯一介那種不需要以成功作為背書、作為接力,不需要以外在給予的那些東西作為臺階,所謂看透生活而毅然熱愛生活的英雄主義?!标愒焦庹f。
?
??
?
擔任本期講座討論人的陳方正先生,是中國文化書院的重要見證者,現(xiàn)為香港中文大學第五屆榮譽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竺可楨科學史講席教授,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藝術(shù)與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
陳方正:文化使命并未結(jié)束有一股氣還在鼓動
?
作為見證過中國文化書院歷史發(fā)展的“老朋友”,香港中文大學第五屆榮譽院士、著名學者陳方正先生擔綱第一討論人。他回憶了自己與湯一介先生及中國文化書院的交往,認為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在其所處的歷史背景下,起到了非常大的承前啟后的作用,建立起了一個傳統(tǒng)。雖然今天的中國文化書院似乎光彩不如從前,但它的使命并未結(jié)束,它的影響力反而剛剛開始,因為歷史能夠繼續(xù)影響后人。
?
“歷史結(jié)束以后,繼續(xù)塑造著傳統(tǒng),繼續(xù)影響著后人。這是人類社會、人類歷史上一個迷人之處,也是其吊詭之處。一切發(fā)生的事情,跟今天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可是也跟三十年前的事情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甚至還脫不了與兩三千年發(fā)生的事情的關(guān)系。這就是人類文化,人類文明的特點,它有一個短程的重要性,可還有一個長程的、繼續(xù)不斷的重要性。”
?
陳方正說,現(xiàn)在很多人一提到中國文化,好像就是談一個已完成的東西,唐詩宋詞、敦煌壁畫,似乎都是已經(jīng)固定的東西,其實不然。中國文化一直在發(fā)展,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改變、去創(chuàng)造,去將它推向一個有生命活力、不斷發(fā)展的方向。中國文化書院有一股“氣”還在鼓動著人們,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做了一件事情,在人類整個的文明里或許很微渺,但只要付出了足夠的代價,只要這股“氣”匯到了大流里面,就會留存下來影響后人。
?
??
?
詩人、學者余世存參與講座討論。
?
余世存:文化怎么繁榮,要看有沒有真正的文化英雄
?
“在八十年代的文化努力中,有更多的是朝外的,朝向西方的,但是中國文化書院的獨特性就在于它喚起了中國文化的自覺意識。我覺得這很了不起。它不僅僅是來自于向外面學習的一種動力,也有面向未來的、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努力。今天的社會,能夠看到很多可以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書院開花結(jié)果的東西,比如民辦教育已經(jīng)非常普遍,各地還出現(xiàn)了各種書院?!?/p>
?
同為本期講座的討論人,藝術(shù)與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余世存說,自己作為相對年輕的學人,對當年秉持夢想、為文化復興事業(yè)堅持付出的老先生們充滿敬意,他們在晚年仍愿意發(fā)揮那一份光和熱,很值得今天的知識界去汲取。沒有湯一介先生,中國文化書院不會發(fā)展得那么有聲有色,這是一種文化英雄主義。我們需要這樣的文化英雄,一個人就能帶起一個文化團隊、一方文化事業(yè),甚至一種文化思潮。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大的歷史變革,都需要文化、思想為其做先行設計,或者在變革前后“背書”。
?
余世存表示,無論歷史的車輪是否在正軌上行進,都需要“文化英雄”給人以力量和信心。當今時代,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做文化事業(yè)的人尤其值得敬重,他們點點滴滴都是可以傳之久遠的。文化怎么繁榮,不是比課題成果,比“江河湖?!睂W者的數(shù)量,更重要的是看有沒有真正的“文化英雄”,有沒有能實實在在感動人心的知識人。人心要走出焦慮,獲得真正的愉悅,離不開文化的因素與力量。“只要文化的花果飄零不滅,就像目前的書院那樣如繁星閃爍,我們就相信文化仍然會像滿天星斗一樣給我們安頓?!?/p>
?
??
?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終身研究員、藝術(shù)與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劉夢溪先生深情講述與湯一介、樂黛云夫婦的多年情誼。
?
劉夢溪:湯一介是學術(shù)界最有儒者氣象之人
?
作為藝術(shù)與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創(chuàng)院院長,著名文史學家劉夢溪先生與湯一介、樂黛云夫婦相識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有著四十年的友誼。討論環(huán)節(jié)上,他展示了自己四年前在《湯一介文集》出版座談會上的發(fā)言文章《學術(shù)所寄之人》,深情回憶湯一介、樂黛云兩位先生對他在情感上的關(guān)懷與學術(shù)上的激勵。
?
“有一次在聚會中途,因為我有事情,飯吃到一半就要走。湯先生小聲地告訴我,說你走的時候不必驚動別人,不要跟別人打招呼,輕輕地走。這個我會記一輩子。”劉夢溪表示,“他(湯一介)是我所知道的在當今中國學術(shù)界最有儒者氣象的人,我找不到第二人在儒者氣象方面能跟湯先生相比?!?/p>
?
劉夢溪說,看陳越光以史家手筆還原當年的人和事,恍如昨日。湯一介先生的學術(shù)功底與精神品質(zhì),體現(xiàn)了家學傳統(tǒng)的重要性,不僅做事情“事不避難、義不逃責”,而且不居功不掠美,是一個真正的仁厚學者,當?shù)闷稹皩W者典范”,其精神風范值得我們來承繼。另外,湯樂夫婦的學問互補,也成為一種風范。湯一介先生的學問立足本土,但從不忘記與域外學術(shù)思想進行溝通,對其加以吸收;樂黛云先生精通英文,長期致力于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的研究,大力傳播跨文化溝通的理念。他們既夫唱婦隨,又婦唱夫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不渝的愛情,不僅幫助彼此渡過人生困境,也增益了學者的人文與社會關(guān)懷。
?
??
?
藝術(shù)與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法學家梁治平主持講座。
?
梁治平:“文化英雄主義”需要公共記憶來傳承
?
本場講座由藝術(shù)與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法學家梁治平主持。他表示,這是該研究院關(guān)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研討的開端。講座聚焦于湯一介與中國文化書院,也是把聚焦點放在八十年代潮起潮落的弄潮兒這個群體身上。經(jīng)過文革后大的斷裂,為什么中國文化書院成為那個時代“文化熱”的一個標志和象征?其實關(guān)乎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認同,其基本的主題就是要回答“何為中國”。這個問題在今天仍然特別突出,我們需要知道潮流從何而起,流向何方,將產(chǎn)生什么后果,我們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
梁治平認為,文化英雄的精神與成果,需要一些載體傳承,這個載體可以是研究,也可以是活動,而首先要有記憶。這個記憶不是個人在某個場合下的記憶,而是以一種公開的、理性的、公共的方式承繼下來的記憶。這種公共記錄、公共記憶是有規(guī)則、有傳統(tǒng)、能傳承的,它連接著前人與后人?!栋耸甏闹袊幕瘯骸肪褪沁@樣的公共記憶,通過這種記錄,我們才可以把湯一介先生身上閃現(xiàn)的文化英雄主義傳承下來。
?
據(jù)介紹,藝術(shù)與人文高端講座,是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藝術(shù)與人文高等研究院2018年面向大眾而重磅推出人文講座,旨在從藝術(shù)與人文切入,深度關(guān)切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回歸與重構(gòu)。作為該高研院的高級研究員,陳方正、林祥雄、李零、章新勝、王石,陳越光、陳嘉映、陳平原、白謙慎、王學典、黃一農(nóng)、梁治平、趙汀陽、鄭永年、任劍濤、余世存等十六位在國內(nèi)外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者專家、藝術(shù)家,以及眾多杰出人文學者,將在此平臺上分享他們的卓識睿見。
?
責任編輯:姚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