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復原亮相達沃斯論壇
來源:清華大學禮學中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初八辛亥
耶穌2018年11月15日
2018天津夏季世界(達沃斯)經(jīng)濟論壇于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來自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莎拉·肯德?。⊿arah Kenderdine)教授向參會的國際人士介紹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的重大項目 “《儀禮》復原研究”。該報告曾于2018年8月6日由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在瑞士洛桑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與表演藝術——存世傳統(tǒng)文化研討會”上做過,獲得了熱烈的反響,于達沃斯論壇上亦然。
莎拉·肯德丁教授在達沃斯論壇介紹
莎拉·肯德?。⊿arah Kenderdine)教授,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藝術實驗室主任
茲將講稿附之如下:
1《儀禮》簡介
學術文化史上的地位、影響
東、西方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文明體系。西方文化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有“原罪”,人的靈魂必須交給上帝來管理。中國文化從周代(1046 B.C.—256 B.C.)開始,就否定了商時期(~1600B.C-1046B.C)的禮神思想,而改為以“人”為中心,認為人是萬物的靈長,人性本善,通過教育,人可以成長為君子,從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成長為理性意義上的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公元前1045年,武王克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周人從商紂王暴虐無道、失德亡國的教訓中,意識到道德對于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fā),提出了“德治”的理念,并且“制禮作樂”,創(chuàng)建了一系列禮儀,使德治的理念制度化,《尚書》中均載有周公時期的政令,《召誥》為營建成周洛邑時(周朝陪都)的文告;商代官員好飲無度,周公痛懲其失,頒《酒誥》禁百官酗酒。周公推出以“德”為靈魂的新政,毋庸置疑,口號不能治國。再美好的詞語如果不能落地,就只是空中樓閣。為此,周公通過“制禮作樂”,將“德”落實到社會的各項制度之中,使之邊界清晰,內容具體,具有實操性,因而,德不再是虛幻的理念。
著名史學家王國維評論周公“制禮作樂”說:“古之所謂國家者,非徒政治之樞機,亦道德之樞機也?!痹谄洹兑笾苤贫日摗分姓f,“周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是將“德治”落到實處的工具,其終極目標是“納上下于道德, 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走向天下大治,此乃“周人為政之精髓”。
春秋末期(770 B.C.—227 B.C.),孔子將社會上流傳的冠、婚、喪、祭等人生禮儀,以及鄉(xiāng)射禮、聘禮等社會禮儀整理成文本,取名為《禮》(漢代以后稱為《儀禮》),作為教材傳授給弟子。《儀禮》作為孔子整理的“六經(jīng)”之一,共十七篇,記述周代的冠、昏、喪、祭等人生禮儀,以及鄉(xiāng)射禮、聘禮等社會儀式,是中國歷朝歷代國家與民間禮儀的淵藪。由于年代久遠,社會不斷發(fā)生變化,以至于到唐代(618A.D – 907A.D),連著名古文學家韓愈都認為《儀禮》古奧難讀。因此,利用當代的科技手段,將《儀禮》轉換成大眾喜聞樂見的電子節(jié)目,向中外觀眾介紹兩、三千年前中國人的文化生活,非常有必要。這項工作不僅有其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有回應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關切的現(xiàn)實意義。
武威漢簡《士相見禮》
2.《儀禮》復原的準備
從2013年起,清華大學中國禮學中心就與香港城市城市大學新媒體中心、香港嘉禮堂合作,謀劃有計劃地復原《儀禮》,主要過程如下:
《儀禮》復原的基礎,是正確解讀文本,只有準確把握文本的內涵,復原才有真正的價值。為此,課題組建立了“會讀”制度,每周用一整天的時間集中研究文獻,逐字逐句研讀經(jīng)文與漢代、唐代經(jīng)師的注疏,以及歷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求透徹了解經(jīng)義。發(fā)現(xiàn)問題后,大家分頭查找包括考古資料在內的各種材料,分析、比較,提出初步意見,下周再做討論。
《儀禮》會讀
由于《儀禮》涉及到古代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需要進行專題研究,課題組成員大致的分工如下:
禮儀的基本動作研究
服飾制度研究
宮室制度研究
古器物研究
儀節(jié)研究
在上述研究完成后,再由專人撰寫拍攝腳本,然后演員培訓,與導演溝通,最后投入拍攝,以及后期制作。
2016年8月河北大廠拍攝現(xiàn)場照片
彭林教授在現(xiàn)場指導演員
后期交互平臺制作
3.《儀禮》復原性拍攝介紹
近五年來,我們拍攝了《儀禮》中的《士冠禮》《士昏禮》與《鄉(xiāng)射禮》,現(xiàn)結合拍攝的片段,將相關情況介紹如下。
《士冠禮》。在中國周代,男子二十歲成年,此時,家庭要為之舉行加冠禮。儀式由鄉(xiāng)中的德高望重者主持,通過三次加冠(先后是:緇布冠、皮弁、爵弁),對冠者進行成人教育,希冀其從此拋棄兒童的玩耍之心,擔當起對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并為之取“字”。冠禮之后的男子成為社會的正式成員,社會也將用成人的標準來約束他。
《士昏禮》。男子行冠禮后,始可娶妻。士娶妻要經(jīng)過納采(提親)、問名(詢問女家姓氏,避免近親結婚)、納吉(向女家通報占卜的結果吉利)、納徵(訂婚)、請期(商定婚期)和親迎(上門迎接新娘)等六個主要儀節(jié),故又稱為“六禮”。女子在出嫁之前,則要用三個月的時間學習如何做一名稱職家庭主婦的知識。
《鄉(xiāng)射禮》。人類的弓箭起源于中石器時代,原本是狩獵或戰(zhàn)爭的武器,到了周代,中國人將射箭改造為修身養(yǎng)性的競技運動?!秲x禮·鄉(xiāng)射禮》,記載了周代鄉(xiāng)一級的射禮的完整規(guī)程,其年代與首屆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相當。射道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五十把弓、七十把弓、九十把弓的長度。比賽有專設的教練、裁判、報靶員、記分員。鄉(xiāng)射禮要求參賽的射手彼此尊重,在每個比賽環(huán)節(jié)上行禮致意。要求射手做到氣息要下沉,不要心浮氣躁;目標始終如一,用力要精猛;發(fā)而不中,要反求諸己,不怨勝己者。比賽分為三輪,稱為“三番射”;最后一輪比射時,樂隊演奏《詩經(jīng)》中的樂曲,射手只有按照節(jié)奏射中箭靶,才計算成績。整個比賽富于東方哲理與人文內涵,所以傳入韓國、日本后,被稱為“弓道”。
上述復原,最重要的收獲,是推動了我們對《儀禮》文本的研究。以前,學者從書本到書本的研究,往往粗枝大葉,忽略許多具體細節(jié)。如今由于要完整的復原,文本記載的或者語焉不詳?shù)?,都必須作出解讀,由此發(fā)現(xiàn)了許多清代學者未曾注意的問題,解決了某些誤讀。我們制作的交互平臺,將為專業(yè)人士與愛好者提供各種查閱與研究的種種方便。其次,通過會讀,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儀禮》研究的青年,而《儀禮》之學,此前不斷有人驚呼可能會成為“絕學”。最后,《儀禮》復原的視頻完成全部制作后,將在網(wǎng)絡上展示,屆時必將引起熱烈反響,激發(fā)民眾了解古代中國文化的熱情。
明年起,我們將繼續(xù)復原《儀禮》中的其它各篇,希望得到諸位的指導!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