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辰】劉銘傳:務耕務讀,重教興臺

        欄目:家風家訓
        發(fā)布時間:2018-11-16 17:21:20
        標簽:


        ?

        務耕務讀,重教興臺(家風家訓)

        作者:李 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廿二日乙未

        ? ? ? ? ? ? 耶穌2018年10月30日

        ?

        ?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安徽合肥西鄉(xiāng)(今肥西縣)人,晚清名臣。1884年,劉銘傳受命督辦臺灣軍務,挫敗了法軍侵占臺灣的企圖,后于1885年至1891年擔任臺灣首任巡撫,對臺灣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促進了臺灣的發(fā)展,被譽為“臺灣近代化之父”。

        ?

        劉氏宗族原居江西,元明之際先祖劉賽為躲避陳友諒戰(zhàn)亂,遷徙至合肥肥西大潛山下,到劉銘傳一代已有400年之久。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劉氏逐漸財衰勢微,是當?shù)匾恢瑹o聞的普通宗族,但耕讀的家風延續(xù)不斷。劉銘傳之父劉惠,幼年讀過書,侍親極孝,家有薄田,勤勞耕作,樂善好施。母親周氏,勤儉持家,教子有方。劉銘傳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先輩精神熏陶。1884年初,他領銜第四次主修《劉氏宗譜》,在《續(xù)修宗譜序》中,將“務耕務讀”作為主要家訓,意在告誡后世子孫,永守先人耕讀之道,以保家門昌盛。

        ?

        1871年,劉銘傳在鄉(xiāng)休養(yǎng)期間,將老家劉老圩修整了一番。水圩的西側有一座小島,是讀書的好去處,劉銘傳便在島上建了書屋。劉銘傳晚年,每到天氣晴暖之時,就讓家人搖船送子弟們到島上靜心學習,自己則一邊讀著書,一邊聽著小島上飄來的誦讀聲,直到太陽快落山,才將他們接回。

        ?

        同在1871年,為了給家鄉(xiāng)培養(yǎng)人才,劉銘傳與張樹聲、周盛波、丁壽昌和唐定奎等人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肥西書院”。左宗棠為書院題寫了牌匾,李鴻章手書“聚星堂”匾額懸掛于書院大廳,所以肥西人多稱之為“聚星堂書院”。肥西書院的建立對于發(fā)展當?shù)氐慕逃聵I(yè)和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大有裨益。肥西書院于1927年改為聚星小學,1939年又改為肥西中學,是肥西縣最早的中學。1952年,肥西中學遷入張老圩(張樹聲故居),該校址又恢復聚星小學至今。

        ?

        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不僅對“務耕務讀”的家訓身體力行,還將讀書育人的精神延伸到臺灣的近代化教育建設之中。任臺灣巡撫期間,劉銘傳兼任“提督學政”,他從培養(yǎng)近代實用人才的目的出發(fā),改革科舉制度,促進臺灣近代人才的轉型。隨著臺灣近代化各項事業(yè)的全面展開,培養(yǎng)近代化所需的各類技術人才成為當務之急。1887年,劉銘傳在臺北設立了一座西學堂,以教授西方語言和科技知識為主要內容,其教學方法也是西洋式的。1890年又擴大西學堂規(guī)模。在當時,西學堂可以稱得上是臺灣的高等教育機構,為臺灣的近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

        ?

        在如何對待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問題上,劉銘傳力主以招撫教育的積極措施取代清廷盲目“棄”“剿”的消極做法,開設番學堂,致力于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人才。到1889年,“全臺生番一律歸化”,劉銘傳通過教育的手段消弭民族間的隔閡與仇殺,有效促進了臺灣的民族融合,使臺灣邁出了近代化的關鍵一步。

        ?

        劉銘傳為臺灣做出了諸多貢獻,臨離開臺灣時,他把自己的養(yǎng)廉銀、朝廷因其戰(zhàn)功頒賜的賞銀和在臺灣多年的積蓄,都捐給西學堂和番學堂,希望臺灣的青少年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為臺灣的長遠發(fā)展培植人才。臺灣當前有銘傳小學和銘傳中學,還有為紀念劉銘傳而命名的高校臺灣銘傳大學,為臺灣地區(qū)培養(yǎng)出大批人才。

        ?

        作為劉銘傳的玄孫女、“劉銘傳兩岸交流基金會”的發(fā)起人,劉學馥數(shù)年來一直為加強兩岸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先祖的愛國精神是劉學馥從事這項事業(yè)的動力源泉。她說:“這個姓氏帶給我的是責任和情感,這種感受在親自看過臺灣之后更加強烈。我應該秉承先祖的遺志,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盡心盡力?!?/p>

        ?

        責任編輯:劉君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